戴氏家谱查询?潮汕戴氏的来源_河南_福建_台湾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戴氏 河南 福建 台湾

本文目录

  • 戴氏家谱查询
  • 潮汕戴氏的来源
  • 戴氏起源是怎样的

戴氏家谱查询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戴妫,生了卫桓公---则有妫姓戴氏(存疑:戴或为谥)。鲁穆伯在莒国娶妻,名叫戴己---则有己姓戴氏(存疑:戴或为谥)。  4、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潮汕戴氏的来源

列全国第54位大姓,约500万人;潮汕人口超2万,分布潮安、湘桥、普宁、惠来、澄海、汕头、潮阳等地。

戴姓主要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同姓有诸侯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春秋时被郑国吞并,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戴氏。

二是源自子姓。周武王灭商时,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自缚衔璧,让族人抬着棺材,向周军乞降。武王入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后,不久武庚叛乱,微子启没有参加叛乱活动,受到周公旦的重用,始封于宋国(今河南商丘)。到春秋末,宋戴公死后,其子孙以国君谥号戴为氏,亦称戴氏。

三是外族改姓。汉明帝时有燕、殷姓改为戴姓。清朝时满洲八旗戴佳氏、达尔充阿氏全改姓戴。瑶、回、蒙古、土家、锡伯、台湾土著等民族都有戴姓。郡望:谯郡、广陵、清河。

戴姓在宋代列为第107位大姓;当今列为全国第54位,占总人口0.39%,约500万人。历史上杰出人物很多,战国时有宋人戴不胜;汉代有经学家戴德、戴盛,叔侄俩注释《礼记》而传世,东汉光武帝有心腹之臣戴凭;东晋有辅佐元帝的戴渊;唐代有为李世民谋划发展经济的戴胄,画家戴蒿;宋代有诗人戴复古;元代有身隐名臣戴良;清代有史学家戴名世、《四库全书》篡修、哲学家戴震,集诗书画一身的戴熙,真可谓奇才荟萃。

发源河南 播迁闽粤戴姓发源于河南,后裔播迁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唐代以后进入福建、广东、台湾。唐初,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粤东一带“蛮獠啸乱”,朝廷命陈政兄弟及其子陈元光率军入闽平叛。戴君胄父子,从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裔孙再播衍到岭南、台湾等地。

至五代十国时期,福建戴氏为避战乱,一支人马迁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北宋末年,一支戴氏族人沿韩江而下,定居海阳县归湖溪口村(今潮安归湖镇)开创基地。南宋末,其裔孙有一部分移居海阳县上坑村(今澄海上华镇)。到明代,归湖溪口有一支派向沿海迁移,定居于今澄海莲下镇窖西村。清末民初,窖西的戴氏后裔往汕头经商,定居繁衍。

戴氏起源是怎样的

戴氏的起源有两种。

一是源于子姓,属于商朝 皇族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为宋国国君 (今河南商丘南),宋国第11位君王死后谥号为戴 公。其后代以戴为姓。

二是出自姬姓,是周朝宗室的 后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权 东),建立了戴国,后来被宋国所灭,其子孙就以国 为氏而姓戴。子姓戴氏的发源地在河南商丘一带,姬姓戴氏 的发源地在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