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李白乘舟将欲行”这首诗句里,为什么诗人李白要把自己的名字当做前两个字)_李白_泾县_桃花潭水

本文目录

  •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首诗句里,为什么诗人李白要把自己的名字当做前两个字
  •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是什么意思
  •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谁写的
  • 李白乘舟将欲行,下句是什么全诗,意思!给我翻译,重温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首诗句里,为什么诗人李白要把自己的名字当做前两个字

谢邀!

这种写法在古诗中极为常见,以本人姓名或字号进行切入,从而达成铺垫效果,形成一种强烈的主观态度。告诉读者,这首诗是本人的经历以及个人看法。因此带有写实性质。比如:

杜公《自京赴奉先……五百字》首句就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陵即汉宣帝陵墓所在,后杜公以少陵(野老)称之。《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还有绝句“更有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杜公在自己的诗里说自己的号的诗至少有五首之多。

白居易《自诲》“乐天乐天,来与汝言……乐天乐天归去来”也是如此。还有《达哉乐天行》第一句也是“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他的挚友元稹字微之,其诗《再酬复言……》有一句“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同样是说自己。

杜牧诗里也好像有自己的号,比如“依依故国恨樊川”。

苏轼诗词中的“东坡”更是屡现不鲜,《和陶读》“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寄吴德仁……季常》“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还有《予前后守……》“忠孝王家千柱宫,东坡作吏五年中。

黄庭坚号山谷,其诗《四休居士诗》“欲知四休安乐法,听取山谷老人诗。”

当然不能少得了陆游,他号放翁,《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秋兴》中也有“放翁老矣欲何之?采药名山更不疑。”之句。

辛弃疾号稼轩,其词《水龙吟》“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更有《沁园春》“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就像记叙文中开头就说,我叫某某某,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云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是什么意思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谁写的

此句就是李白本人所写,这个自称,在我看来令整首诗显得特别独特生动,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友人惜别图卷!这样的写诗手法令诗意更灵动更立体,使读诗者有如亲临其境之感!李白诗仙之名果不其然!

此句原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原诗家喻户晓,在这就不写了。诗中的汪伦其人,羡李白之才,与李白相交甚好。汪伦以好客为名,时年正值阳春三月,桃花正红时节,他特邀好友李白来家乡游山水赏桃花,李白在临别之际为答谢汪伦的盛情写下了这首《赠汪伦》!附赠一首《赠汪伦》的搞怪版打油诗,一博友笑!

李白骑马把路赶,

汪伦急追嘴上喊。

你去长安见玉环,

把哥捎上一起玩!

汪伦:行不行,给个痛快话!不行就决交!???

李白:特瞧不起你这怂样,哥就带你去长安耍一下,让你这山炮见一下什么是大唐荣耀!???

汪伦:谢哥,哥仁义???

李白乘舟将欲行,下句是什么全诗,意思!给我翻译,重温

【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出处】唐·李白《赠汪伦》

【意思】 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全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边人。李白游泾县,汪伦常酿美酒款待李白。②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唐时民间歌唱,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③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

【鉴赏1】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泾县所作。以水深喻情深,这首小诗堪称典范。汪伦,李白好友,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人,常用美酒招待李白。

一、二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七个字,既交代了将离去的人物和交通工具,又写出了扬帆解缆整装待发的情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笔触转到了送行者的身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忽闻”——很突然,说明事先没有想到。因为没有想到,才会高兴。无须说明,诗人的欣喜和感激之情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了。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汪伦踏歌相送,有声有色,也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三、四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用夸张手法,把潭水之深推向极致,再用“不及”二字,使汪伦的情谊成为只可想象不可计数的无穷大无穷深。不以“桃花潭水”比喻“送我情”,而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鉴赏2】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当他离开此地的时候,汪伦又赶来送行,因而写诗相赠。

首句自称姓名,显得很亲切。已“乘舟”而“将欲行”,表明将行未行,这个时间安排得好,它与下面的“忽闻”紧相配合,产生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试想:船马上就要荡开,诗人突然听到了岸人传来的一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看样子,李白临走时并没有向汪告别,大概是汪伦得到李白已走的消息,便匆忙赶来的。他不但赶来了,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踏着节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感动呢?三、四两句,正是此情此景激发的情感浪潮的突

然倾泻,其中蕴含着对这位农村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意。但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感激,而写汪伦的深情,对方深情如此,则自己的感激自不待言。深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只有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迸发艺术感染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景言情,情从景出。汪伦从岸上踏歌赶来相送,这是眼前景;桃花潭水深不见底,这也是眼前景。于是信手拈来,并用“不及”二字相比较,便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贴切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鉴赏3】

这是一首借桃花潭水写真诚友情的诗。天宝十四载(755),诗人从秋浦往 泾县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招待。临别,汪伦前来送行,故作此诗。首二句叙事。 言吾之“乘舟”,即将出发,忽闻岸上传来一阵阵踏地为拍的歌声。“忽闻”,出乎意料, “踏歌”,见出送行人之多,此用曲笔,闻声不见人,较为含蓄。三、四句抒情。潭水“深 千尺”,而着“不及”二字,则更见出人之情深矣。清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 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此言写物以拟人之法,尤胜于比 喻,形象生动,空灵味浓,更见情之真,情之深也。此诗为后人赞赏,故在桃花潭留有钓 隐台、彩虹冈、垒玉墩等遗迹和传说故事。此送别七绝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情,能做到 人景合一,一气呵成,具有俊逸的风格和爽朗的情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