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淮军是怎么对付捻军马队的?清末捻军著名将领张宗禹最后的结局如何_捻军_僧格林沁_太平军

本文目录

  • 李鸿章的淮军是怎么对付捻军马队的
  • 清末捻军著名将领张宗禹最后的结局如何
  • 晚清五大民间组织白莲教小刀会捻军红灯照义和团如何排名
  •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 僧格林沁不是中了捻军张宗禹的计策被张皮更杀死的吗为什么电影宋景诗的黑旗军杀死的

李鸿章的淮军是怎么对付捻军马队的

清末继太平天国之后兴起的捻军,源于安徽、河南一带民间的“捻匪”,其最大的作战特点就是机动性强,捻军中多马队,攻掠之后往往快速转移,不恋战,这种打法最初让镇压捻军起义的清军非常不适应,有望尘莫及之感。

淮军参加镇压捻军后,所采取的招数其实是非常笨的办法,也是淮军早年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常用的套路,那就是筑长墙、挖深壕,即利用长墙、深壕,配合山峦、河流,构筑成设防地域,设法将捻军围困到这一地域中,使其无法施展机动性强的优势,从而加以歼灭,李鸿章称为“圈贼”。同时,鉴于捻军缺乏攻坚能力,根据李鸿章的布署,在相应省份和地区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切模仿安徽民间常见的圩堡,劝谕民间多筑圩寨,设团自卫,将人口、粮食、畜马等收入圩寨,不让捻军轻易获得补给和马匹。

此外,考虑到捻军活动的特点,在镇压布署上,李鸿章采取了将指挥权下放基层部队的做法。因为捻军机动性强,来去瞬息万变,如果事事都要申请大帅决断,往往会贻误战机,李鸿章于是直接将指挥权授予前敌作战的统领,由其临机应变。

这几条打法,可谓是淮军剿捻的法宝。此外,淮军装备的连发马枪等西式武器,也是镇压捻军的利器。

关于以上,李鸿章曾在上奏清廷的奏折中有过不少论述,以下举其中的一例:

“我军骑少步多,即骑兵每人不过一马,追逐病毙,即已无马。视贼匪每人可二、三骑,随地掳添,情形则又迥异。自古办贼,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贼未必强于官兵,但彼马多而我马少,自有不相及之势……如果十里一寨,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贼虽流而其技渐穷,或可克期扑灭。”

清末捻军著名将领张宗禹最后的结局如何

张宗禹是捻军首领,大汉盟主张乐行的远房族侄,出身大户人家,家有良田千亩,其父张富新治家甚严,盼望张宗禹读书出仕,走科举正途,但张中禹虽爱读书,却不屑于科举,反与当地流行的捻众来往频繁,后来投奔族叔张乐行的捻军,自此踏上征途。捻军是起源于淮北的起义军,历时十八年,转战十省市,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捻军各部于1855年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之众。雉河集会盟后,张宗禹领正黄旗兼领镶黄旗,是张乐行的禁卫军,随张乐行转战于淮北各地。1860年,张乐行率主力三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在这次战斗中张宗禹率部奔袭,一举攻克苏北重镇清江浦(今淮阴),自此开始崭露头角,被太平天国授予石天燕的封爵。1863年3月,僧格林沁率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俘,受凌迟而死。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捻军首领与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在河南内乡会师,准备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却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天京失陷之后,扶王陈得才兵败霍山,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北上。赖文光招集捻军、太平军残部,重组“新捻军”并以幼天王的名义封张宗禹为梁王,张宗禹率部北进,数日之间进逼直隶边境,迫使僧格林沁率部玩命狂追,“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终于追上捻军。张宗禹见机设伏于山东曹州葭密寨柳林中,以小部兵力向清军发动进攻,诱敌入瓮。清军中伏,败退高楼寨,张宗禹率部追赶,战至日暮,挖壕围寨,全歼僧格林沁马队数千人,僧格林沁被捻军娃娃兵张皮绠斩杀于麦田中。1866年秋,新捻军内部再起矛盾,张宗禹和赖文光分为东捻,西捻两部,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华州、渭南一带,与陕西、甘肃起事的回民相互呼应,在临潼附近大败清军,打死打伤清军数千人。1867年底,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告急文书,立即率领大军星夜驰援,渡过黄河,直扑天津,京城震动。左宗棠受命,总督直隶境内各部清军追剿西捻军,采取且防且剿的方法,一口一口吃掉西捻军的有生力量。张宗禹攻天津不利,率部南撤,到达山东的海丰、武定一带,见此地多粮,张宗禹放松了警惕,自恃有粮有马,准备在这个地区休整一段时间。清军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指挥下,收紧包围圈。西捻军多次突围不成,边打边减员,马匹辎重损失严重。在众多清军的围追堵截下,西捻军越战越少,济阳之战后捻军主力丧失殆尽,只余数千人苟延残喘。1868年8月16日,刘铭传、郭松林等部清军在荏平广平镇把残余西捻军近乎全歼,张宗禹只率十八名骑兵突围,跑到徒骇河边,潜水游到对岸逃走。十几个人上岸之后又困又乏,找个地方昏昏睡去。一觉醒来,跑出重围的十几个捻军发现,大头目张宗禹不知所踪,后据民国版《沧县志》披露,张宗禹突围之后隐居黄骅县孔家庄,改名童子师,于1892年病逝。临死前告诉众人“吾张宗禹也”。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晚清五大民间组织白莲教小刀会捻军红灯照义和团如何排名

白莲教始于唐兴于明亡于清成立最早名声威望均显赫一时排第一,捻军明末天地会的分支之一后清军剿灭有过短暂辉煌居第二,义和团和红灯照都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起义可惜先后为清军和外敌联合剿杀排第三,小刀会于上海败亡于清军之手屈居最后。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捻军很有意思,他同太平军就是古代造反的两种类型。

太平军是以客家人为核心,以宗教为精神武器,建立了稳定根据地试图争夺全国大权的反叛力量。

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比较明确的宗旨、还有精神上的追求(虽然很荒谬)。

历史上,太平军这类反叛是比较吓人的,也比较容易成功。

这主要是古代都是愚民,宁可相信鬼神。太平军的精神洗脑越玄乎,越有人相信。

类似的反叛比如黄巾起义、方腊起义、白莲教起义等等。

而捻军正好相反。

捻军其实就是无法生活的农民,为了求生而聚拢在一起的集团,流寇而已。

他们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宗旨,也没有统一的领袖,一切只为了活下去。

捻军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黄河大水导致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北部遭殃,出现大量难民。

满清政府无力赈灾,不愿意等死的难民和地方豪强甚至匪盗结合起来,形成了捻军。

捻军说通俗点,就是我们常见的农民起义,同李自成、黄巢那套没有区别。

捻军分为很多股,以地域为单位,各有自己的领袖,比如沃王张洛行、奏王苗沛霖、梁王张宗禹、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等人。

而捻军虽也有占地为王的诸如苗沛霖等人,但最终肯定还是会流动,变为流寇。

这是因为这种团体必须通过抢劫地方才能维持存在,不可能停留在一地,因为这里供应不起。

最终就是捻军组成高机动集团,四处流动,甚至最终变为骑兵集团在北方八省流窜十多年之久,造成很大破坏,还干掉了僧格林沁。

但是,相比太平军,捻军的威胁较小。

除了捻军四分五裂、没有大的追求以外,捻军也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一旦遭受失败就很容易迅速瓦解,难以翻盘。

所以,清军打太平军是硬攻,对付捻军则是追击。

只是因为满清军队腐败无能,竟然让捻军嚣张16年之久。

而且,捻军兵力是很雄厚的,因为灾难活不下去都来投奔了。

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青、红、黑、白、黄“五行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太平天国灭亡4年后,捻军才被剿灭。

说句笑话,如果当时捻军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满清早在1855年就要垮台了。

僧格林沁不是中了捻军张宗禹的计策被张皮更杀死的吗为什么电影宋景诗的黑旗军杀死的

电影总归是电影,和历史事实不太一样。1955年拍摄电影《宋景诗》的时候,对于捻军、黑旗军、宋景诗等的研究尚未有细致深入,因此电影和历史事实有一定的偏差。

《宋景诗》是在历史的基础之上进行编剧、拍摄的电影,不能完全和历史真实重和。(《宋景诗》中僧格林沁剧照)

捻军、黑旗军消灭僧格林沁蒙古骑兵部队的高楼寨之战。

1864年11月,太平天国失败之后,赖文光、邱远才等人率领2000-3000人马北上于捻军张宗禹等部汇合,组成新的捻军,推赖文光为首,张宗禹等人为辅助,在河南、湖北边界聚集被打散的太平军和捻军部队。

1864年,僧格林沁率军进攻捻军,捻军在击退清军之后,由河南境内向山东境内转移,僧格林沁一路尾追不舍。

1965年1月28日,捻军渡过河南鲁山的沙河后回头猛烈进攻僧格林沁的先头部队,僧格林沁部损失惨重,他本人也幸亏部下救出。2月中旬,僧格林沁的先头部队又被捻军伏击。经过两次伏击之后,僧格林沁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捻军的力量不可怕,每次伏击都对他的部队损失较小,此后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大胆起来。

捻军其实想进入陕西,被清军阻隔,在1865年1月底到3月底的这两个月中一直在河南兜圈子,捻军一直被清军穷追不舍。有鉴于此,捻军在三月底进入山东境内,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紧急尾追到山东境内。(《宋景诗》中宋景诗剧照)

其实清军一直认为,不断进攻捻军使得捻军不能召集更多的民众参加,在清军的不断进攻下,捻军的势力会逐渐缩小,从长远来看,捻军必定被消灭。

1865年5月10日,捻军渡过运河到达山东、河南交界地带。1855年,黄河在河南考城(属于兰考县,兰考县是由兰封和考城合并而成)决口,在河南濮州、范县、山东郓城一带形成河叉地带。经过十年的沉淀,此地聚集了很多流散的农民,也有很多被打散的捻军也在此讨生活,没有活路的农民太多了。(《宋景诗》中清军聘请了洋枪队对付黑旗军,历史确实如此,黑旗军惨败于清军和洋枪队的配合上才投奔捻军)

捻军到达此地之后,该地的流散捻军、农民有几万人参加了捻军大部队,捻军的整体力量一下子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清军僧格林沁是没有想到的。

在张宗禹的率领下,决定在高楼寨设伏痛击僧格林沁的部队。此时宋景诗带领的黑旗军本来和张宗禹率领的捻军汇合了,由于形势,再度分开各自发展。1865年初,宋景诗的黑旗军从江苏入境山东,配合捻军作战。宋景诗的黑旗军和部分捻军诱使僧格林沁进入捻军大部队的包围圈。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的部队7000多人全部进入包围圈,捻军以及配合的黑旗军全军出击。作战东中午开始,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僧格林沁的三路人马几乎被全歼,他率领自己的督战队和残余兵力退到高楼寨南面一个土墙围起来的村庄,此地早就已经没有人能居住了,他企图固守待援。

捻军知道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移动迅速,为了防止他逃跑,开始在周围挖掘壕沟,困死僧格林沁。

5月19日晚上,僧格林沁率领自己亲卫骑兵突围,突围之中被击伤落马,自己爬到麦田之中躲避。此时正值麦子长高的季节,再有半个多月就要成熟了。

捻军开始四处搜寻逃跑的清军,少年张皮绠发现了僧格林沁,并斩杀了他,将他的官服、朝珠等带回了捻军大营。捻军首领最终确定僧格林沁确实被杀了,捻军获得全歼僧格林沁率领的骑兵部队7000人的大胜利。

僧格林沁死在了清朝腐败的国情之上,太多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他根本没有料到捻军在河南濮州、范县和山东郓城一带一下子增加了几万人的部队,宋景诗的黑旗军也从江苏赶来增援,聚歼僧格林沁部队的时机已经成熟。

高楼寨之战中捻军指挥者是张宗禹,宋景诗黑旗军是配合部队,清军是僧格林沁的主力骑兵部队。因此电影说黑旗军杀死僧格林沁也是有情可原的,黑旗军参与了围歼僧格林沁的战斗。(张宗禹像)

张皮绠到底是捻军还是黑旗军?

其实黑旗军和捻军是一个性质的农民起义。黑旗军1861年3月29日起义,1862年前后投降了清军胜保的部队,宋景诗做了一个参将,跟随胜保的部队进攻捻军。黑旗军不愿意进攻捻军,企图拔营起义,结果没有成功,宋景诗被免去了官职。后迅速复职,被清军调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调离山东、河南地界。

1863年12月,宋景诗率部返回山东聊城老家,继续起义。多次击败清军部队,清军此时调来了洋枪队对付黑旗军,黑旗军损失惨重,被清军尾追,最后于捻军大部队汇合。(黑旗军最后和捻军赖文光部汇合剧照,这也是符合历史原貌的)

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和捻军首领张宗禹是一个地方的人,现在的安徽亳州,也即是曹操的故乡。张皮绠是被张宗禹收为捻童,应该属于捻军,黑旗军的主力人员大都是山东聊城及其附近一带的农民。

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不久之后就脱离了捻军大部队,他的父亲、哥哥都阵亡了,他要回家继承香火。但张皮绠的名声太大了,自然不敢住在自己老家,而是搬迁到附近,改名换姓生活,娶妻生子。

1873年的一天,也就是距僧格林沁被杀八年后,张皮绠一次酒后失言说出了自己杀死僧格林沁的这件事。清政府山东巡抚丁宝桢于是派人寻访张皮绠,张皮绠因此被抓,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为证,在济南被凌迟处死。

《宋景诗》中,清军将黑旗军的家眷全杀了,宋景诗为了报杀母、杀妻之仇,亲手斩杀了僧格林沁,有些升华的意味在里面。1955年拍摄的电影《宋景诗》是无限接近历史原貌的,其中一些细节有演绎的成分。

西捻军首领张宗禹、黑旗军首领宋景诗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一个谜团,两个人几乎都在失败之后销声匿迹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