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内容,艺术角度等分析,哪几句感触深)_长恨歌_白居易_这一

本文目录

  • 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内容,艺术角度等分析,哪几句感触深
  •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 《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

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内容,艺术角度等分析,哪几句感触深

大家好,我是襟亚。老规矩:先回答问题,然后再慢慢解释。

关于《长恨歌》感触深的句子,从内容上我选以下五句:

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3.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4.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5.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从艺术角度上我选下面五句: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我们分别分析这两组选择之前,先从整体上来看一看《长恨歌》这部作品。

《长恨歌》中的许多句子都是我们今天广为熟悉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代陈鸿有《长恨歌传》;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以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的著名作品。

今天,我们在京剧中欣赏的《贵妃醉酒》正是从《长生殿》改编而来的。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大约35岁,文学技法娴熟,叙议结合,语言精炼,佳句迭出。《长恨歌》的主题到今天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说表现的是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一说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还有一说是前半部分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部分歌颂李杨爱情。

至于到底哪一种才最权威,即便是在学术界至今没有明确观点。我们也只能暂时搁置存疑,接下来看我要说说我个人选这两组句子的原因。

总体来说,从内容上选的句子主要是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意思,让我颇有感触。而从艺术角度上选择的句子,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技巧和韵味上对我造成了良好的心里审美体验。

(一):第一组的五句,从它叙述的内容上引发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李隆基后半生的不作为是令人痛惜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放纵会有招致多么严重的恶果。看到这里我觉得着急,作为后来人,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对于中原文明的破坏有多么严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个皇帝的懒惰误国而无辜的丢失了宝贵的生命。

2.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军队对于玄宗的不满终于发泄在了杨贵妃的身上,逼急了,没有人还会怜香惜玉。李隆基在政治上的错误行为,终于复出了代价。君王又能怎么样,还不是水中的一叶舟船?

3.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热爱艺术不是李隆基的错,错的是他因此懒政误国。多藏厚亡,甚爱大费,这两句虽然凄惨,也是从辩证角度对李隆基的揭露。

4.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从白居易的笔下来看,杨玉环是非常爱李隆基的。哪怕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听到他的消息还是那么紧张,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女人真挚的爱,还是令人动容的。

5.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这一句充满了女性对于爱情忠贞的单纯认定和向往,或许我也是女子的原因,明知它的不可行而心有戚戚焉。

(二):从对仗、韵律以及情感几个艺术表现方面选择的五句。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夸张和对比手法的使用非常的自然生动,作者写作技巧上的高明令人叹服。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一句里含着雨霖铃词牌的出处,“伤心”对“肠断”精妙唯美。

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到了中唐,七言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这一句典雅优美的气质已经非同凡响了。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后,这一句成了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说到《长恨歌》中感触深的句子,恐怕少又人会不选上这一句。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末了的这一句,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生而为人孰能无情?有情就会有遗憾不是么?(古汉语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

《长恨歌》的“歌”是一种文体,它歌的是“长恨”,这个“长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情感主旨。李杨的故事被写的婉转动人,但是今天的读者又不能跳出历史独立只看它的爱情价值,所以《长恨歌》带给我们的感受必将是复杂的;而上面所说的对于“长恨”主题的多种理解的产生也是事出有因的。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出了个小插曲,刚打了几行字不小心按了发送键,接下来免不了手忙脚乱的补救。希望朋友们发文的时候可要小心了,不要出现我今天的这个错误!

(京剧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作为一代圣君,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传奇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相信我们大部分的印象都来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长诗给我们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至死不休爱情故事,也由于这个故事的发生距离白居易写这首诗歌仅仅五十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唐玄宗和杨玉环这一生的旷世奇恋。

唐肃宗(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的衣冠冢就在那里,他们谈起上皇和贵妃的事情都感叹不已,王质夫是皇亲国戚,认为这样大的事情如果不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的被人们忘了,他认为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意思是白居易擅长写情诗,你就试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吧。白居易欣然允诺,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长恨歌》。他们三人都是当时的大才子,陈鸿也有一篇《长恨歌传》是以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他们的故事。

白居易的《长恨歌》重点不是评价唐玄宗的是非功过和杨玉环是不是红颜祸国,而是形象的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样的起点一下拔高了这首诗歌的主题,不落俗套。他经过艺术再加工,创造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受困于一个是帝王身份,一个只是帝王身边的一个女人,宠爱太多有失帝王的责任,太少,感情得不到满足。就算他们有着这样至高无上的身份却一样的不得自由,到最后还要背上祸国,误国的罪名,也是令人唏嘘不已。白居易却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使这个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在叙事上采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着重描写了两人生前死后的依依相恋之情,从“三千宠爱在一身”到“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这生前的深情延续到死别后,“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上天入地也要重温往日的恩情。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出来的的这一艺术形象早就超越了历史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歌中体现的“长恨”成功的使大家产生了对这一爱情悲剧的认同。

白居易不愧是写情诗的高手,这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感情浓烈,情景交融,句式骈散结合,音节和谐,是古典诗歌中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典范。

《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一篇长恨有风情”一句,是白居易自己诗词作品时,对《长恨歌》的注解。一般而论,所谓“恨”,乃是仇恨、怨恨。而《长恨歌》是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将杨玉环“一朝选在君王侧”,继而“承欢侍宴无闲暇…三千宠爱在一身”之情爱生活,以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无奈变故,最后描写明皇日夜思念爱妃之苦:“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此“恨”应作遗憾、后悔之解,故而白居易称“有风情”,乃指明皇虽贵为天子,亦是有情有义之人。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是围绕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展开的长篇叙事诗,虽然主角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但白居易使用的却是汉皇和杨姑娘这样的假名代称。

诗中有两处提到,分别是“汉皇”和“汉天子”。(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账里梦魂惊。在这里白居易否认了中心人物的真实身份,这个和我们现在的写作方式是吻合的,虽然素材取自你,但有点“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意思。这样做可以避免祸从口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唐朝还在,各种势力中很难保证不会一家也没有出来阻止你揭丑杨短的。所以白居易写的是汉皇,你只要正确理解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就可以了,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写,除了我的猜测,可能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顾虑有关,但一定是仔细斟酌后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首同时期诗人韩翃作的七绝诗——《寒食》,他在涉及到皇家的时候和白居易的手法是一样的。我们看作品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到处柳絮飞扬。寒食节的东风吹着皇宫里的柳树,夜色降临的时候我看到皇宫里忙着给皇上的五个大舅哥送蜡烛。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皇家更要起带头作用的,这引起作者内心的不平,但又顾忌不能指摘,所以也是借用汉成帝和王皇后的几个兄弟来讽刺唐皇。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纵然有原型也不会指名道姓的进行创作,个中缘由大家心里都有底,分寸掌握的好了,唐皇也就是汉皇了,张某也许就是张三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