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伴侣动物在我国有官方定义吗?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_太后_拓跋_北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冯有 太后 拓跋 北魏

本文目录

  • 什么叫伴侣动物在我国有官方定义吗
  •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 北魏献文帝真的是被嫡母冯太后害死的吗
  •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都有哪些

什么叫伴侣动物在我国有官方定义吗

百度百科:伴侣动物是一类能够和人生活在一起,进行亲密沟通和相互情感交流,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快乐的宠物。它们大多非常驯服,活泼可爱,机灵小巧。可分为八大类,主要有家养的犬、猫、鸟、鱼、兔、赛鸽及斗鸡等动物。为什么现在只有狗被说成伴侣动物,剔除六畜?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对张学良的访谈中,张学良坦言道:茂宸在时,奉军战斗力很强。若他不死,日本未必会进犯。

张学良这里说的茂宸,是指郭松龄。

(郭松龄旧照)

我们知道,郭松龄曾经反奉,被张作霖杀掉后,还暴尸三日。可是,张学良为什么却说出这样的话呢?

郭松龄于1883年出生在奉天,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在人生的头二十年里,郭松龄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复兴祖上的辉煌。然而在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郭松龄无法继续专心致志去研学。他的家乡处于日俄交战区中,无数房屋被毁,无数居民被杀。郭松龄受到很大的触动,他由此改变了入仕的想法,转而进入了陆军学堂。

毕业后,郭松龄进入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并很快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之后几年中,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四川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朱庆澜遭到排挤,被迫出川,郭松龄也就回到了奉天。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松龄积累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这也使他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1917年,郭松龄前往广东追随老领导朱庆澜。后来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再一次返回奉天,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

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成为奉系军官。

在随后爆发的多次战争中,郭松龄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1925年,郭松龄却选择起兵反奉。不过,在合伙人冯玉祥的背叛,以及奉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夹攻下,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和夫人一同遭到枪杀,并且还被张作霖曝尸三日。

(张作霖旧照)

那么,郭松龄本来是奉军主力,怎么会走上反奉的道路呢?

郭松龄在加入奉军后,很快成为一名团长。在1920年发生的直皖战争中,张作霖以调停为由,挥师南下,郭松龄的部队很快抵达了前线。在同皖系军队的作战中,郭松龄以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击溃了皖军两个旅。虽说当时的皖军本来就已经阵脚大乱,并没能完全发挥出实力。但郭松龄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兵不血刃解决了敌人,也着实展现出了他的能力。此战之后,张作霖将郭松龄提拔为了混成第八旅旅长。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在奉军前线溃败的情况下,郭松龄与张学良领导的东路部队,与数倍于自身的直军进行作战。最终,他们击败吴佩孚部队,成功突破了山海关。这也使得张作霖最后能够全身而退。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作为第三军副军长的郭松龄,带领部队大破直军,其军事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有一件事让郭松龄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就是他和姜登选的关系。

郭松龄与姜登选同属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列,并且郭姜二人还都曾追随过朱庆澜,可以说是共事很久的老同事了。但郭松龄偏偏因为一些小事,最终残杀了姜登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的第一军率先传来捷报,眼看已经快要立下大功。然而此时张学良却命令郭松龄亲自带队,增援第一军战场。看起来似乎有让郭松龄“抢功”之嫌。

(姜登选旧照)

会后,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讽刺郭松龄说:“这计谋好,你也可以露露脸。”郭松龄勃然大怒道:“我郭某绝不沾别人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随即他愤怒地离开了大营。姜登选随即说:“这打破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妄为,该当何罪?”接着他便让韩麟春到张作霖那里去告了一状。郭松龄由此开始嫉恨姜登选。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张宗昌、杨宇霆等人都得到了各省督军之位。而本属于郭松龄的安徽督军,却被姜登选抢占。这让郭松龄更加厌恶姜登选。

1925年11月,郭松龄倒戈之后,姜登选亲自拜访郭松龄,想劝他不要铸成大错。结果郭松龄反劝姜登选反奉,遭拒绝后,便将姜登选闷死棺中。

说起来,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日本期间得知了张作霖与日本密谋的计划。郭松龄认为张作霖卖国,随即便举起爱国旗帜与冯玉祥合作反奉。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郭松龄是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

不过,人们质疑郭松龄的一点,也恰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非全然是因为民族大义。在他与冯玉祥合作反奉的计划中,目的是要全面接管东北三省。这就让郭松龄的行动动机不纯。

并且在一些人看来,郭松龄冲动的行为,大大削弱了东北军的力量。也为日本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机会。也就是文前张学良说的那句话。

当然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历史已然无法改变。对于郭松龄的看法,也是后人们见仁见智了。

参考资料:《奉系军阀全书》

北魏献文帝真的是被嫡母冯太后害死的吗

一、冯太后与献文帝拓跋弘

(1)冯太后(442~490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亦称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她的一些改革成果积极促进了历史进程。有千古第一后之称。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浚病逝,终年26岁,谥文成皇帝。

年仅12岁拓跋弘继位。

丞相乙浑专擅朝权,诛杀异己,阴谋篡夺皇位。于是冯太后以她的聪明睿智和铁的手腕,迅速捕杀了图谋反叛的丞相乙浑及同党,而后临朝听政。

后因酿出宫闱丑闻,与献文帝弘有隙,遂毒毙年仅23岁的献文帝拓跋弘,以太皇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并改元太和。

其前后执政二十五年。409年,49岁的冯太后病故。

谥文明太皇太后,史称冯太后。

(2)献文帝拓跋弘,北魏第六位皇帝。

其生母是 孝元皇后李氏,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之女 。

太安二年(456年),文成帝浚立长子拓跋弘为太子,依照北魏“子贵母亡”故例,赐死李氏。

拓跋弘继位后,追谥生母李氏为元皇后。

467年拓跋弘亲政,冯太后还政,退居后宫。

二、矛盾升级 以毒攻毒

465年,魏文成帝拓跋浚被丞相乙浑气得吐血而死。时年仅26岁。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冯太后刚刚22岁,便失君守寡,打击太大,考虑以后乙浑更难对付 ,便下定死的决心,连续两次自杀,均被后宫詹事(负责皇后、太子家事的官)李奕搭救。李奕的鼓励帮助下,冯太后振作精神。后来,冯太后宁愿牺牲自己,用“美人计”将丞相乙浑毒死,使北魏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

冯太后临朝执政一年,帮助12岁的皇帝拓跋弘治理朝政。当拓跋弘13岁时,她便退回后宫,把主要精力放在抚养太子拓跋宏身上。同时,与她的救命恩人、情夫李奕恩爱有加,常常朝夕相随,一晃过了十年,冯太后与李奕的感情没有淡薄,反而越来越深,成为真正的知音。由于当时的清规戒律,注定二人不可能正式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交往、同居还处于保密状态。但是,时间一长,两人的事成为公开的秘密,除拓跋弘——此时已是太上皇,等少数人外,多数人都已知道。

拓跋弘当了五年皇帝,感觉力不从心,年刚17岁,就把皇位交给了5岁的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只好在背后帮助拓跋宏。

后来由于奸佞小人挑拨离间,密告冯太后与李奕通奸之事,太上皇拓跋弘盛怒之下腰斩了李奕。赃官佞臣们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非要诛杀冯太后不可。于是又到太上皇处密报说冯太后要杀死太上皇拓跋弘为李奕报仇。拓跋弘信以为真,想用毒点心毒杀冯太后。

不料聪明睿智的冯太后早就洞察秋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遂毒杀了嫡子太上皇拓跋弘。

三、历史功绩

(赵文博《中国通史》):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冯太后前后执政二十五年。孝文帝宏前期的改革,多由她亲自主持:颁行班禄制、三长制、均田令、租调制等,进一步推行拓跋政权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王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魏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孝文帝宏继续深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位非凡的女性,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结束语:冯太后实际上未生皇子,就当上了皇后,所以北魏‘’子贵母亡‘’之故例,对于冯太后来说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冯太后足智多谋,知书达事,亲决万机,果敢猜忍,杀戮赏罚,决之俄顷,恩威并施,震动朝野。

然冯太后不耐寡居,贪欢恋爱,恣行威福,任意欢娱,宫闱失德。其实都是“情”字惹的祸,冯太后为情所困,终至东窗事发,后被逼无奈竟弒嫡子献文帝弘 ,罪莫大焉?夫千秋功罪誰予评说耶!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都有哪些

我敬佩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杨开慧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开慧出生在书香之家,他的文亲杨昌济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老师,她1920年与毛泽东结为夫妻,1922年入党,是我党早期的第二个女党员。

杨开慧既是毛泽东的妻子,也是他志同道和的战友,她和毛泽东出生入死,一起奋斗。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时,缺少资金,杨开慧主动拿出父亲的遗产支助。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开办农民夜校,杨开慧当起教员,教农民读书识字,讲授革命道理。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更加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在照顾好三个孩子的同时,经常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还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达党的重要指示。 1927年9月,毛泽东在赴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之前,将杨开慧母子4人送回了长沙板仓老家,谁知,这一别成为了他们的永诀。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在狱中,她始终坚贞不屈,当敌人以只要发表“与毛泽东离婚”的声明,就可以释放她时,她态度明朗,坚决反对声明与脱离关系。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在给妻兄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毛泽东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骄扬”一词寄托着几多相思、几多怀念、几多崇敬。

杨开慧是伟大的女性,他不仅是革命烈士,而且她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也英勇牺牲。难道她不是影响大的女性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