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是不是学习的中国的制度和文化_日本_天皇_贵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大化改新 日本 天皇 贵族

本文目录

  •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 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是不是学习的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 日本是怎么样通过大化改新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是参考唐朝的制度,建立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但是,日本天皇在历史上大多数世界都是个摆设,真正的权力都被日本幕府手中把持。

为什么呢?对于统治者来说,什么最重要?答案在于土地。所有的权力,本质上都是基于土地构建的。

日本“大化改新”后的土地政策,造成了日本“公”、“武”家的崛起

公元645年6月(中国唐代贞观十九年),日本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了中臣镰足(贵族)发动政变,刺杀了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夺取了政权。政变后,中大兄皇子等人拥立了孝德天皇。

图 | 大化改新前的政变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对日本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其实就是引进中国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历史上被称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后,日本颁布并实施了“班田制”——一套国有土地制度。后来,为增加耕地,在723年日本又颁布一项《三世一身法》的垦田政策,其中规定了:

新挖沟池开垦的土地准许三代(子、孙、曾孙)所有,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土地准许终身所有。

——《三世一身法》

然而,《三世一身法》的垦田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743年日本又颁布了一项《垦田永世私财法》,索性将“三世一身”的私有权继续扩大为“永世”的私有权。

这样一来,“班田制”下的国有土地原则就被彻底撕破了。在《垦田永世私财法》颁布后,社会各界的地方豪强纷纷进行垦田,将国有土地变为私有土地。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官吏、豪强和寺院、神社等,凭借着雄厚的财力、技术和权势,占领了大量的山林原野。他们向手下奴婢、附近班田农民、及逃亡来的无地农民等发放铁制工具,疯狂开垦、扩大私有土地,建立大型庄园。

此后,有很多日本朝廷的公卿贵族,他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公家”,因为拥有大片庄园的土地,养了庞大的私人武装,其实力逐渐膨胀,最后甚至架空了天皇。这种情况很像我们东晋时期出现的“门阀政治”,皇帝做什么都要看门阀们的脸色。随着公家崛起的,还有一群为公家看家护院的侍卫,这就是日本初期的武士阶层。日本的武士是世代相传的,父亲们是武士,儿子们还是武士,这些世世代代为武士的家族,历史上被称为“武家”。

日本的“武家”后来是如何取代“公家”,建立幕府的呢?

日本的天皇呢,他当然不会情愿自己受公家任意的摆布。想要对付实力强大的公家,他必须找一个政治同盟。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日益强大的武家。

到了平安时代,公家腐败堕落,而武家却长期习武,生机勃勃。1156年7月1日,鸟羽法皇病故后,当时的后白河天皇和崇德上皇之间因皇位继承问题产生分歧,最终矛盾激化。后白河天皇为了对付崇德上皇和藤原父子为首的公家,拉拢了两个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武士集团。他利用这两大武士集团,成功打击了藤原氏等公家势力。

此后,日本武士阶层崛起,并且设立了武士权力机构,这就是“幕府”的由来。源氏集团领袖源赖朝,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

图 | 源赖朝的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成为了当时无可争辩的统治阶级。不过,公家也并不情愿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后醍醐天皇在消灭镰仓幕府后, 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建武新政。

但是王政复古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武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获得提拔的都是京都的公卿贵族,所以武士们心怀不满。在曾经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为首的武士威胁下,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并立持明院统之为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足利尊氏为征夷大将军,室町幕府时代开启,历史上称为北朝。

而原来的后醍醐天皇逃到了奈良,被公家拥护为天皇,日本历史上被成为南朝。所以,日本的南北朝其实是公家和武家斗争下的结果。

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只持续了56年,北朝最后消灭了南朝,这也标志着武家最终赢得了对公家的胜利。但是日本改朝换代,却不是更换天皇,而是幕府将军。此后,直至江户时代的倒幕运动后,明治天皇才通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

结语

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点像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天皇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名义上的天下君主,但是地方上的大名,诸侯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武装,根本就不听你君主的号令。

那你大概要问了,周朝最后被秦朝给取代了啊,秦始皇成了新的天子,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秦始皇这样的狠角色呢?

这是因为在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大名能够取得秦始皇这样的压倒性优势。秦国的统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复杂的历史条件。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内部不断集权化,推出郡县制的官僚系统。结果就是秦王大权独揽,不用看贵族的脸色。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这种秩序推向全国,消灭了大大小小的贵族和地头蛇。秦始皇能够取代周天子,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取得了这种压倒性的优势。

而日本从地理上看,主要分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全国多山少地。农耕的地区大多规模小,而且多以盆地的方式散布在全国,这样就为武装割据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因此,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天皇的势力即使一时能够强大到压倒地方,但没有类似中国商鞅变法式的改革,发展出控制全国的官僚队伍,最后权力也会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而逐渐旁落。

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是不是学习的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日本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645年6月,皇室依靠部分新兴贵旅和从中国回来的留学生的支持,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苏我氏及其党羽,夺回了长期控制在大贵族手里的政权。次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仿照中国的封建体制实行改革。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是:(一)改革土地占有制度。(二)实行班田收授法。(三)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改革官制和军事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公民服兵役,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

大化改新摧毁了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统治,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此,日本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由于广大部民摆脱了贵族的奴役,成为国家的班田农民,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广泛地吸取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7世纪以后,日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者,留学生,求法僧,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大力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为8世纪以后日本文化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

吉备真备和阿倍伸麻吕是日本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吉备真备在唐留居17年,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他回国后,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片假名。他在日本太学任教,并且结天皇讲解礼仪和汉书。

日本是怎么样通过大化改新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

七世纪前的日本,处于部落文明、奴隶制为主流的皇权社会。这段时间里,日本贵族阶级以及地主对百姓的肆意搜刮,为了利益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大量百姓破井离乡,奴隶主享受大量资源,国家无法对中央的大贵族,地方的豪强地主以及奴隶主进行有效的制约,这就导致日本国内的政治中心悄悄从天皇移向有权有势的大贵族,这其中的代表就是物部氏和苏我氏。

作为掌握日本政治经济的贵族物部氏,在被苏我氏取代后,国家的秩序运转就体现出了以压榨奴隶和部民,贵族的田庄面积更大,皇室拥有的屯仓就显得非常少,而且土地贫瘠。在贵族占领大量富饶的土地后,他们用金钱买来一大批奴隶,以高强度的劳动而压榨他们,并且不会给他们留下任何多余资源,劳动而来的资源一部分由地主上交国税,另一部分充当皇室的俸禄,从而,坐享其成的地主和贵族们过着骄横跋扈、一家独大的生活。

作为皇室的天皇,迫切需要一支力量,来援助他打败贵族苏我氏,并取得全国的领导权。中臣镰足就是皇权的坚定支持者,他击败大贵族苏我入鹿,使天皇再次回到日本的政治中心。

这里值得说的一点就是,在大化改新前,日本并没有“日本”国家这个概念,只有大和国,这个发源于日本本州岛部落的名称,在日本立国名之后,日本正式以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存在,这为日本欲模仿中国隋唐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样板,开启大化改新富国强民的政策。

日本孝德天皇早年在攻读中国历代王朝的史书中了解到,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是中国王朝能屹立于东亚的奠基石,日本欲强大富强,就必须建立以天皇为中央的集权国家,贵族应是辅佐皇帝的臣民,而百姓应是为国家创造资源的合法公民,军队必须效劳于天皇,服务于国家。在这种以中国为模板准备在日本实施大变革的孝德天皇的倡导下,一大批遣唐使远渡海洋,从大唐长安学习先进文化和制度。这里不得不提出一点,在唐日白江口之战中,唐罗联军大败日本和百济,这也是使得日本在日后能安分守己,变革自强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

日本学习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并结合自身国情,创立八省百官,集中央集权于一身,加强皇权。地方上行政的划分,模仿唐朝州县制度,创立国、郡、里,各个地方都有行政长官,并配备有监察官。这样的划分,代替原来日本模糊的地方区域划分,错综的地域划分,导致经常有地主兼并土地的战乱发生,百姓没有户口,大量外逃让日本人丁锐减。明确的行政划分制度,让地主阶级无法跨越他的领地,更无法与其他势力结盟,并且,政府对一些越来世袭制的阶级采取废除制度,这一切改革,都使日本向着封建化的方向迈进,皇帝的权利加大,越来越多的藩族势力效忠皇室。百姓获得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可直接向国家纳税,人身自由获得极大解放。百姓在国家的户口名册上登记,使无数的流民有了归属感,这是国家中央集权形成了一个重要体现。

经济上

国家不再向贵族阶级分发土地,把大量地主、豪强自己贵族土地划归国有。部民制度是地主向农民压榨的生产制度,国家在改新后将这一制度废除,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国库在改革后收入大幅提高。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把贵族和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这是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之后的租庸调制度,更加使生产关系细分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

教育上

国家在教育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国库的收入一大部分用于教育投资,日本引进唐朝丰富的国学经典,大量珍贵的宝藏文学被日本遣唐使从唐朝首都长安传入进来。日本教育体制更加完善,一首首唐诗被日本文人朗朗上口的朗诵,使一派文学风在日本盛行,日本已经开始慢慢蜕变以前奴隶制的野蛮思想,在先进的文学熏陶下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大量佛学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到朝鲜半岛,进而传入日本本土,日本修筑大量寺院以崇拜佛教。

总结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国内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在研究大化改新时,我们会发现,日本在学习中国隋唐文化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并进行了改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大化改新后,日本已经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悄悄迈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