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的屈原祠恢弘依旧,连水井也照原址修复,只可惜游人稀少_屈原_求索_纪念馆

现在看到的屈原祠是按原型迁建的。远在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屈原祠于州城东五里之屈沱(现秭归县归州镇境内),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之后历代皆有修葺。至三峡工程建设时迁至于此,迁建如斯。

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但规模比原址更壮观。一座雄伟的“山”字形牌坊耸立于桔树丛中。牌坊中央“日月争光”四个大字,昭示着屈原的光辉人格和伟大精神象日月一样光芒四射,照耀人寰。

在坊门中,首先看到的是由青翠的万年青组成的“求索”二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过屈原的诗作,也曾背诵过一些篇章,而今多也还给了老师,唯有此句还牢记着。也正是这句千古绝唱曾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诵过,又曾激励多少仁人志士拼搏求索,去追求崇高的理想,美好的人生啊!

展开全文

屈原祠中,屈原石像头戴云冠,腰佩陆离长剑,面容消瘦清癯,目光深沉静穆。他的那种“秉德无私参天地”,正气凛然、堂堂正正做人的德道德风范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仿佛深情地凝望着长江,凝望着从长江上乘船前来瞻仰访游的人们,又象是亲眼看护、守卫着这疆域千里的故国门户……

图为屈原纪念馆,凭吊万世景仰的千秋伟人。纪念馆中介绍了有关屈原生平的事迹,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及文物。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示了屈原光辉坎坷的一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对美好大自然的深切依恋。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敬仰他,爱戴他,怀念着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爱国思想、光辉人格、求索精神滋润着无数炎黄子孙。

在纪念馆馆的右侧排列着屈原的辞文碑刻,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等,共二十五篇,作为历史,流传后世。

站在纪念馆门口,望浩浩长江、雄伟大坝和两岸锦绣风光。伟人虽已逝,大江依旧在。滔滔江水,哺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纪念馆左侧不远,就可到屈原墓。墓不是很大,但修缮保存完好,朴素而清雅。站在墓前,瞻仰祖先;余晖夕照,温暖而且辉煌。

屈原祠附近还有香炉坪、读书洞、照面井、玉半三坵等,都是按屈原故里旧址的原样修复。图中就是修复的照面井,传说中为屈原所挖,只可惜游人稀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