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10位儿子,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历史上在位时间20年以上的皇后有哪些_皇后_馆陶_太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薄皇后 武帝 皇后 馆陶 太子

本文目录

  •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10位儿子,为什么能继承皇位
  • 历史上在位时间20年以上的皇后有哪些
  • 汉景帝为什么被宠姬骂作“老狗”
  • 在极端重视女性贞节的古代,为何会有许多“二婚”皇后
  •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 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为什么还能入宫侍奉景帝
  • 皇帝的亲姐姐和皇后谁更大一些呢
  • 为什么汉景帝要废黜陪伴自己20多年的皇后
  • 汉废太子临江王刘荣与其亲弟弟河间王刘德谁更悲惨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10位儿子,为什么能继承皇位

简答: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执政十六年。虽然没有其父汉文帝刘恒那样宽厚仁慈。但知人善任,不记私仇,善待百姓,减徭轻负。与其父汉文帝先后努力。终于达到了西汉王朝经济繁荣的巅峰“文景之治”。

汉景帝共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一个是正妻薄皇后所生(薄皇后是景帝祖母薄太后的侄孙女。由于刘启不喜欢皇后薄氏,从不临幸,故薄皇后无子女)。于是,各路人马便开始明争暗斗起来。

公元前154年,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次与弟弟梁王刘武饮酒,酒醉言“朕千秋之后,当传位于你”。虽说是酒后失言,其弟刘武信以为真,其母窦太后知道后也非常高兴(因窦太后异常喜欢这个儿子刘武)。表兄窦婴(窦太后之侄)知道这事后对景帝说:“汉法之约,传子嫡孙,今帝何以传弟,擅乱高祖(刘邦)约乎”?景帝非常后悔!

梁王后因平定七国之乱(削藩)有功,窦太后多次暗示景帝当立刘武。景帝无奈,只好派袁盎去劝诫,窦太后自知理亏,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让梁王刘武暂时先回到封地,不要惹是生非而已。

景帝宠幸两位妃子,栗姬和王美人(王娡,又称王夫人),栗姬所生儿子刘荣,是皇长子。王美人是景帝做太子时在民间亲自选美入宫的(故非常宠爱)。景帝公元前157年六月继位登基,七月初七刘彻(时名阿彘)出生。故越升王娡为夫人(也称美人)。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刘荣为太子时,刘彻刚四岁。因刘彻自幼聪慧,据《汉孝武故事》记载,“彘三岁,帝抱于膝,曰: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戏耳。帝大喜”。所以,景帝将刘彘改名为刘彻,字“通”。

景帝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经常送美女给弟弟汉景帝,自然引起了栗姬的不满,因为这些美女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特别怨恨刘嫖。而馆陶公主也看不惯栗姬心胸狭窄,这时刘嫖又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为太子妃,遭到栗姬拒绝。于是,刘嫖记恨在心,立誓报复。刘嫖又与王娡提下同样要求,王美人却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陈阿娇订婚。馆陶公主后来多次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刘荣坏话(说什么栗姬经常咀咒后宫妃子和汉景帝的儿孙,刘荣愚笨不慧等等)。却时常称赞王娡、刘彻不错等语。

本来汉景帝刘启想立栗姬为后。栗姬的表现却让景帝失望之极:一次景帝生病,叫来栗姬,说自己百年以后,希望栗姬善待后宫、子孙,栗姬却不知变通,连一句违心的话都没有表示。这让汉景帝非常失望。就在这时,夫人王娡却买通官员,让其奏请立栗姬为后。景帝正在气头上,以为这是栗姬怂恿他人所做的事情。公元前150年,栗姬被打入冷宫,太子刘荣被废,改任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立王夫人为皇后。公元前148年,临江王刘荣不慎犯法受审(有些冤屈),不堪折磨,在狱中自杀身亡。

再说梁王,刘武因对景帝立太子不忿,蓄意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密谋刺杀了袁盎等几位大臣,并准备下一步暗害景帝。事败后,幸得窦太后说情,才得宽宥。因受惊吓染病,梁王刘武病死。

景帝其他儿子,因母地位、品级不足,在子因母贵的时代,所以没有夺嫡的能力和机会。所以,汉景帝去世后,刘彻(汉武帝)顺利继承了皇位。回答完毕!

历史上在位时间20年以上的皇后有哪些

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至到1911年溥仪在溥仪退位,共计有皇帝为494位。而皇后作为皇帝背后的女人,根据荀子的说法: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后世学者杨倞注解这句话:妻者,齐也,天子尊,无与二,故无匹也。意思是为了显示天子的尊贵,其配偶不可以叫做 “妻”,因为与“齐”谐音,故天子的配偶叫做皇后。

皇后这个群体中,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容颜的褪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源源不断的“长江后浪”。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中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诗句,写出了“百花丛中”的激烈竞争,由此带来的无限惆怅,可以说是一大部分皇后,内心里面的真实写照。要想在皇后之位上,待上20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在位20年的皇后呢?这里要说的是阴丽华的故事。

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实际在位时间15年,达不到20年的标准。此前,阴丽华的地位并不比郭皇后低,某种程度上说,皇后之位还是阴丽华让给郭皇后的。可见,其是有实无“名”的皇后。这是为何呢?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是汉景帝之后,至刘秀父亲刘钦去世时,这一支是可以说没落了,刘秀只能跟随叔父生活,此后姐姐嫁到新野。当时新野的阴家,可谓是富甲一方,除此以外,阴家还有一位美丽动力的千金阴丽华,刘秀那时偶尔也会在姐姐家小住一段时间,便这样子知道了阴丽华。

但一个是富甲一方,一个是没落贵族,两者存在身份差距;其次刘秀29,,阴丽华年芳19,两者存在年龄差距。想必刘秀是心驰神往的,也只能默默埋藏在心中,在其游学长安之时,见到威风凛凛的执金吾(负责皇帝安全的),便说出了心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历史给了刘秀机遇,当时王莽的新政弄得天怒人怨。刘秀的宗室身份,给了他一定的“人气”,迅速拉起一支队伍,和族兄刘玄一道,最终打败了王莽政权。期间,刘秀专程前往阴家提亲,两人很快完婚。需要注意的是,有可能阴家是迫于刘秀的势力,但其也冒了一定的风险,毕竟王莽政权还没垮台。

刘秀与阴丽华还没出蜜月,事情就急转直下,哥哥刘縯受到猜忌,被刘玄所杀,刘秀也只能忍气吞声,做出恭敬的样子。不久,刘玄以招抚的名义,派刘秀前往河北。如此,刘玄这一招,可谓是旱涝保收,一是若刘秀招抚成功,则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其次万一刘秀被杀,也可除去这一身边的“隐患”。

孤立无援的刘秀,听从建议,以结亲的方式,联合了河北当地大军阀刘杨,结亲的对象便是,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由此,刘秀实力迅速壮大,局势很快转危为安,并很快从族兄刘玄那里独立出来。到了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杀了刘玄,刘秀趁机攻下洛阳。战后因为分配不均,刘杨一方指责刘秀“骗财骗色”,发兵攻击,结局是刘杨被刘秀部将所杀。

天下初定,刘秀建立东汉,南阳籍贯的重臣们都倾向于同乡,阴丽华为皇后,但由于刚刚发生了刘杨的叛乱,余波未平,北方势力需要安抚。

基于此,阴丽华很清楚丈夫的难处,对于立皇后一事,坚决予以拒绝,认为应该立郭圣通为皇后,理由是其已经为刘秀生下皇子。可见,阴丽华是个有大局观的女人,《后汉书》记载其:后在位恭俭……性仁孝,多矜慈。意思是恭谨俭约…….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故与阴丽华郭皇后之间是相安无事。为此,刘秀哪怕远征也带上阴丽华,以弥补当年不足月的“蜜月”。

甜蜜的日子只持续了几年。公元3年,强盗闯入阴家,杀死了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让刘秀更觉得亏欠阴家,对于阴丽华更加宠爱,给阴氏兄弟封了侯,要知道此时,东汉的开国功臣,还一个都没封侯。

过了几年又下诏将郭皇后废黜,立阴丽华为后。一则是天下局势趋于太平,刘杨造反的余波渐渐散去;其次,刘秀便是对于阴丽华无限的爱意。受此影响,郭皇后所出的太子刘疆也审时度势,让出了太子之位,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主动退居藩王,得以善终的太子。继任的太子是,阴丽华所生的刘庄,是为此后的东汉明帝。

综上所述,阴丽华着实难得,为了自己的丈夫,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更有资格成为皇后的她,选择默默隐忍了17年。虽然只当了15年的皇后,但此前刘秀对其却是极为宠爱,没有皇后之“名”,有皇后之“实”。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汉景帝为什么被宠姬骂作“老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栗姬这声“老狗”,直接把他儿子的太子位骂没了。她恃宠而骄,也最终导致她和她长子刘荣的悲惨人生。

景帝刘启的正妻是薄皇后,但是薄皇后本来就是薄太后为了巩固薄家势力,汉文帝刘恒为了安抚他母亲所产生的政治联姻。薄皇后和刘启本身就没有感情,再加上薄皇后那么多年没有给景帝生一儿一女,反倒这个栗姬给景帝生了三个儿子。

景帝非常宠爱栗姬,并立栗姬的长子为皇太子。当时薄皇后的靠山薄太皇太后去世。薄皇后的皇后地位岌岌可危。虽然没有表示,但是景帝立刘荣为太子的举动,和明显就是想立栗姬为皇后。

景帝有个姐姐叫刘嫖,这个刘嫖经常给刘启送美女,姐弟关系非常好,但是栗姬非常讨厌这个刘嫖,他老给景帝送美女,就相当于变相给栗姬找麻烦,上眼药。栗姬受宠多年,早就恃宠而骄。

刘嫖有个女儿陈阿娇,她想让自己女儿将来当皇后,于是她就去找栗姬,想把陈阿娇嫁给刘荣。栗姬总算找到机会报复刘嫖了,想都不想,直接拒绝刘嫖。

刘嫖作为皇帝的姐姐,且姐弟关系深厚,也是一个眼高于顶的人。栗姬这么给他上眼药,刘嫖自然受不了。

于是她就拉了个同盟王美人,王美人也是景帝宠妃,但是地位不如栗姬,此时有人来找她合作扳倒栗姬,扳倒刘荣,王美人自然很积极。

这里先简单说一下,景帝刘启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后面的四个儿子太小,且地位不高,这里不说,前十个儿子里,除了刘荣和刘启,其它几个,要不奢侈骄横,要不不学无术,要不沉溺于声色犬马(刘胜)要不就是出身太低微(刘发,宫女所生,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宗)

受景帝喜欢的也就是刘荣和十子刘彻。

且王美人在后宫地位虽然不比栗姬,但是也是飞镖得景帝恩宠。所以刘荣一倒,刘彻当太子的可能性非常大。

刘嫖为了收拾栗姬,天天和汉景帝说栗姬的坏话,说栗姬在后宫里搞巫蛊之术。巫蛊之术在汉代是非常被人认可的,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就是证明。

刘启听说栗姬搞巫蛊之术,很是不爽,但是二人感情深厚,且没有证据,刘启也就先把这是暂时放在一边,但是刘嫖已经在景帝心里埋了引子了。

栗姬也是太过放肆,一天景帝和栗姬说话,说自己百年之后,宫里的嫔妃和皇子们你要善待。栗姬被宠的连漂亮话都不会说了,不仅不愿意,还直接怒骂汉景帝。题主所说的“老狗”大概就是出自这里,骂肯定是骂了,骂什么咱们现在肯定不知道。

景帝很恼怒,但是心怀旧恩,并没有对栗姬采取行动。

不久,薄皇后被废,皇后之位空出来了。王美人的机会也就来了。

他鼓捣一个倒霉蛋让他向汉景帝谏言立栗姬为皇后。

景帝听了之后大怒。原因很简单,栗姬已经开始向吕后靠拢了,长子刘荣性格又仁弱,如果自己百年之后刘荣被栗姬控制了,汉朝又会被外戚掌握,现在栗姬又把手伸向了大臣,汉景帝可不能确定他手下的臣子有周勃陈平这样的人,也不能冒这个险。

于是当即杀了这个大臣,废刘荣太子位,立刘彻为太子,王美人理所当然当了皇后。刘荣不久自杀,栗姬郁郁而终。

在极端重视女性贞节的古代,为何会有许多“二婚”皇后

在极端重视女性贞节的古代,为何会有许多“二婚”皇后?

咱们历史上有许多的二婚皇后吗?有的。

第一个特别有名的是汉景帝的皇后王娡,汉武帝的亲妈。王娡在进宫前,已经嫁给了金王孙,生了一个女儿,后来相士说她贵不可言,她的母亲臧女士就把她送入皇太子即刘启宫中,刘启登基后,原来的薄皇后被废,经过多次操作,王娡成为景帝皇后。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二婚皇后是曹丕的妻甄宓,甄宓原是袁熙妻子,魏文帝曹丕娶为正妻(第二任),她是魏明帝曹叡生母。

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任皇后羊献容,成为刘曜的妾室,刘曜登基后,立她为皇后,她深受宠爱,先后生下 三个儿子。

唐朝最著名的武则天,与李治之间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她不但是二锅头,还是李治的庶母,但依然成了李治的皇后,后来更是成了女皇。

宋朝真宗年间,歌女刘娥成为宋真宗的皇后,她虽没有明确的二婚记录,但总总迹象表明,她极有可能是二婚。

……

咱们看,这些皇后都是二婚女,为什么也当上了皇后呢?其实在南宋以前,女人们在婚事上,还是有许多的自主权的,社会上也并不会嘲笑二婚,唐朝的公主们三婚的,都大有人在,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再嫁,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感。为了鼓励生育,人们甚至鼓励妇女再嫁,自然,再嫁女当上皇后也正常。

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重视女性的贞节呢?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宋元不断加强,到了明代,节烈观比前朝要加强许多,出现了许多极端的例子,但是也没有到全方位禁止的地步。那时候的女子,嫁人前要保持清白,嫁人后也自当遵守三从四德,丈夫死后也有几种做法,第一等当然是随丈夫一起死,第二等是守寡,第三等,也可以嫁人,虽然官方一直鼓吹贞烈,但改嫁的还是大有人在,当然了,不再嫁的女人,守的时间够久,可以有得到贞节牌坊的机会。

到了清朝,女子贞节观念,极端重视到了顶。

简单说几句吧,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古人富贵官宦人家很多有“三妻四妾”,其中“三妻”指的是嫡妻、偏妻、下妻,妻生下的儿子都是嫡子,嫡妻也就是正室夫人,偏妻、下妻一般被称作“平妻”,正室生育的儿子地位要高于平妻生育的儿子,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

这套封建礼制轮到皇室则更加严格,一般皇帝的嫡妻只有一个——皇后,现任皇后去世或者被贬谪后,才有可能再立新的皇后,也有很多皇后去世后皇帝不再立皇后的,很多皇后是死后追谥的。

也有很多庶子成为嫡子的特例,如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马皇后,她不能生育,过继到她名下的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五个儿子都是嫡子,比其他儿子获得权力和地位都要高。

皇后的儿子是否都是嫡子?

皇帝在没有做皇帝时的正妻,生育的儿子在做皇帝后一般都是嫡子(也有特例),如刘秀的正室阴丽华,在刘秀未做皇帝时,阴丽华的儿子就是嫡子,但不是嫡皇子,因为刘秀称帝后立郭圣通为皇后,郭圣通的儿子才是嫡子。(刘秀和郭圣通剧照)

嫡子的地位很高,按照继承制度,嫡子按照长幼享有皇位继承权。如果皇后正常去世,皇后的儿子还是嫡子;假如是被贬谪的皇后,其儿子也就丧失了嫡子的身份,成为庶子。譬如,东汉光武帝的郭圣通皇后被废后,她的几个儿子就由嫡子变成了庶子。再立的皇后阴丽华儿子刘阳就由庶子变成嫡长子,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嫡子。

到了清朝时期,对嫡子的分辨更加详细,现任皇后去世或者被贬后,再立新的皇后,如果做皇后之前生育的儿子仍然是庶子(也有嫡子身份,身份要比以皇后身份生育的儿子要低一些),做皇后后生育的则是嫡子。

譬如,嘉庆皇帝在1801年册封了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她有三个儿子,册封皇后之前生育了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做皇后后生育了爱新觉罗·绵忻,爱新觉罗·绵愉两位皇子。嘉庆皇帝先封了皇四子绵忻为亲王(嘉庆24年封),而皇三子(嘉庆25年封)和皇五子封亲王的时间都要靠后一些。

两个皇后生育的都是嫡子,如何排名?

如果前任皇后是正常去世,那么她的儿子仍然是嫡子,而且比后来新封皇后儿子的地位要高。(嫡长子继承制图)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王位和财产一般都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或者被贬才有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如果嫡子都不在了则有庶长子或者选择贤能的儿子继承皇位。(道光剧照)

清朝只有一位嫡子继承了皇位——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其他清朝皇帝都不是嫡子身份继承皇位。

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为什么还能入宫侍奉景帝

古代女子都很重视家庭,一旦抛弃家庭后就很难再婚,更别说是嫁给皇上了,而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她不仅结了婚, 还生有一女,后来又嫁入宫中,经过自己的奋斗打拼最终成了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就是鼎鼎有名的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在过去那个年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娡是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人,她的母亲叫臧儿,是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之一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后来臧荼反刘邦被杀,家道中落,臧儿先是嫁给了槐里的王仲为妻,生有一子二女,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长陵田氏,生了两个儿子田鼢、田胜(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的舅舅姓田)。

穷苦人家的女儿王娡很小就嫁给了农户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

日子过得很艰难的臧儿就找来了个算命先生给自己的子女算命,这个算命先生说她的两个女儿都应该是贵人。臧儿虽然家道中落,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祖上曾经的风光,如今听到自己的女儿有望光复门楣的希望,她心里暗暗高兴,臧儿于是悔婚,将女儿王娡强行从金家接回,找人托关系,将王娡姐妹二人都送入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宫中。


王娡那时十三四岁就嫁了人,此时也只有十六七岁,一点也看不出是结过婚的人,她生得是粉面桃腮、眼波似水,像有勾魂摄魄的魅力,王娡为了邀宠巴结太子,更是使出百般媚态,把贪色的刘启弄得是神魂颠倒,像捡了个宝似的,封她为美人。

王娡后来生了三女一男,当她在怀刘彻的时候,就曾对太子刘启说她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刘启说这可是大贵的征兆,还未等刘彻出世,汉文帝刘恒就去世了,汉景帝继位后,王美人就生下了刘彻。


汉景帝有一位薄皇后,是他的祖母薄太后的侄孙女,但她没有生子,待薄太后去世后,汉景帝就废黜了薄皇后。

汉景帝刘启还有一位妃子栗妃,她出生齐地,姿色绝伦,又为刘启生了长子刘荣,起初被立为太子,因此栗妃很受宠幸。

刘启的很多妃子都是由馆陶长公主刘嫖介绍的,其中也包括栗妃,这个栗妃可能是个醋坛子吧,不愿意更多的女人与自己争宠,因此付出厌恶长公主向汉景帝进献美女,刘嫖有个女儿陈阿娇(就是金屋藏娇的那位),刘嫖想把她嫁给刘荣做太子妃,就与栗妃商量,栗妃由于忌恨长公主所以就一口回绝了她。

后来王娡王美人就看到了机会,就找到了长公主,愿意让刘彻与陈阿娇联姻,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栗妃,除掉刘荣的太子位,小小的刘彻也许下爱的诺言如若能娶得陈阿娇,必定金屋藏娇。


有了王美人的支持,长公主刘嫖隔三差五的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妃的坏话,还不停地夸赞刘彻,渐渐的汉景帝就冷落了栗妃母子,就慢慢的把重心放在刘彻的身上。

有了馆陶长公主的推波助澜,加上栗妃不断作死,最终汉景帝废除了刘荣的太子位,改立刘彻为太子,封王娡为皇后。

就这样二婚女王娡登上了后位。


汉朝时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性开放的一个时期,并不怎么注重女人的婚史,高祖刘邦就曾纳魏王豹的妾为妃,真正重视女性贞操的是在宋朝以后。

更何况刘启当时还只是个太子,只顾着玩美人,哪管什么处女不处女的。


如果不是当初那位算命的一番言论,或许王娡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也就没有她今天的地位,整个大汉朝的命运或许也会改变。


皇帝的亲姐姐和皇后谁更大一些呢

皇帝的姐姐与皇后无论权势还是地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皇帝的姐姐只不过是皇家一门亲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权势全看夫家的地位了。

皇后则不同了,她是皇帝家族的重要一员,主持后宫,母仪天下,其权势仅次于皇帝。

所以,皇姐与皇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汉景帝要废黜陪伴自己20多年的皇后

大家都知道刘邦死去后,有一段时间是他的妻子吕雉掌权,她为了自己的地位,还杀死了不少刘邦的妃子,她只把一个没有跟她争过宠的薄姬放了回去,顺便还饶过了他的儿子,之后吕雉被杀,大家一致推荐薄姬的儿子登基,也就是汉文帝,薄姬就成了皇太后。

其实这个薄姬本来不是刘邦的女人,他原来是魏豹的女人,之后魏豹被打败,她就被刘邦俘虏了过来,之后刘邦发现了这个漂亮的女人,就把她收进了皇宫,但是很快刘邦就把她给忘了,随后多亏了她的两个好闺蜜,她才有了被刘邦宠幸的机会,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刘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她,她也不在刘邦面前争宠,可以说,她是刘邦所有妃子中最不受宠的一个,所以最后吕雉才会放她走,才会让她跟她的儿子生活在一起。虽然我们今天要说主角的并不是薄姬,但是这个女子跟薄姬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从薄姬的儿子当上了皇帝以后,她也就成为了皇太后,她为了能让自己的家庭以后也能富贵,她就想尽了办法,于是她就想到给她的孙子寻找一个太子妃,给他寻找一个薄家女子做太子妃,这样在她去世后,她的家族仍能富贵。因为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势必就会成为新的皇帝,而太子妃肯定就会车成为皇后,等她做到皇后或者太后以后,可以以此类推,这样的话,只要汉朝不灭,他们薄家就能终生富贵。

但是她没有想到,刘启并不喜欢他这个奶奶给寻找的太子妃,但是他没有办法反抗,因为太后是她的祖母,而当时又十分重视孝道,如果一个普通人不孝顺的话,那势必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如果他不孝顺的话,不但会遭到人的耻笑,还会因此而丢掉太子的地位,所以他只能接受。

等到汉文帝去世之后,他就坐上了皇帝,太子妃就变成了皇后,这个皇后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薄太后,她的命就跟她的姓一样,她一直没有孩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皇后,如果没有孩子,那皇后的位置能不能保住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汉景帝肯定要立太子,如果他立太子,那太子的母亲怎么办?这就让后宫其它妃子看到了机会,他们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还是弄成太子。

所以说薄皇后的婚姻是非常不幸的,他不但没有子嗣,而且还得不到丈夫的喜爱,并且后宫的其他妃子,都对太子和皇后的位置虎视眈眈。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太子,就意味着没有继承人,这会让很多人都为此进行争夺,特别是在皇帝快不行的时候,这种争夺会尤为激烈,甚至都有可能造成国家的灭亡。所以他就立刘荣为太子,往往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当皇后,可是这个时期却不一样,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后,她的位置是不可能一直坐得住的,加上景帝对薄皇后又没有什么感情,所以在立太子两年后,他就把薄皇后给废了。

汉废太子临江王刘荣与其亲弟弟河间王刘德谁更悲惨

刘荣和刘德相比的话,恐怕还是刘荣更惨一些。

刘荣先是受母亲连累失去太子之位,后来被酷吏郅都逼死在狱中,死得比较惨烈;而刘德是因为太有才而遭到了汉武帝的猜忌,最后郁郁而死。怎么看都是刘荣死得比较惨。

其实两位诸侯王的死亡,或多或少都是跟他们的母亲栗姬有关系,所以,想要理解汉武帝这两位兄弟的故事,我们就从他们母亲栗姬的故事,开始讲起。

栗姬,生卒年家世都不详,只知道她姓栗,所以被称呼为栗姬。

栗姬是汉景帝的初恋,有史记记载,栗姬原来是掖庭的一位小宫女,当时的汉景帝刘启还是一位少年,被栗姬的美丽活泼打动,情窦初开,被刘启选为妃子。

做了妃子的栗姬因为是景帝的初恋,为景帝所钟爱,不久栗姬就怀孕了,还生下了汉景帝刘启的长子刘荣,后来又连续生下两个男孩一个叫刘德,一个叫刘阙于。

栗姬为刘启所钟爱,又一连生下了三个男孩,所以在宫中的地位无人能比。

虽然刘启后来也宠幸过其它的女人,生下不少孩子,但是栗姬在刘启心中的地位还是无人能比的。

当时刘启还有一位皇后薄氏,薄太后的族亲,刘启根本就不喜欢薄氏,所以薄氏多年没有宠爱,也没有儿子,后来薄太后死去,薄皇后知道自己的依靠没有了,就很害怕再失去皇后之位,每日战战兢兢。

栗姬知道薄皇后没有了靠山,再也没有能力和自己竞争,就想要再进一步做皇后,但是薄皇后其人,非常纯良,从来没有想过以皇后之位压制的得宠妃嫔,所以,栗姬也就没有对薄皇后做什么。

因为栗姬在宫中多年风头正盛,所以余下的妃子,都不敢招惹栗姬,也不敢争宠,生怕被栗姬记恨整治。

公元前151年,刘启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久而久之,栗姬仗着手里有太子之位,和刘启的宠爱,渐渐地在宫中狂妄起来。

只等过了几年,刘启彻底厌弃了薄皇后,栗姬再吹吹枕头风,刘启便以中宫无能的名义废黜了薄皇后,薄皇后成为了汉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

没了薄皇后,栗姬在宫中的势头渐渐无人可挡。

馆陶公主想要维持自己和夫家的荣耀,便想向栗姬提出,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为妻,先定个亲,只等二人成年,就正式迎娶。

馆陶公主没有想到,栗姬竟然想也不想地拒绝了。

栗姬考虑的是,馆陶公主的夫家虽然是开国元老陈平的后代,但是到了如今不过是个普通的世袭侯爵,像这样的门第,长安城中一抓一大把,没有什么值得结亲的价值。

而以栗姬自己在宫中唯我独尊的地位,连馆陶公主都不必放在眼里。

不得不说,栗姬真的是被刘启给宠坏了,所以就目中无人,平白的树敌,栗姬不知道,就是因为自己的轻狂肤浅不知收敛,不仅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还将自己孩子的性命也一并葬送了。

因为栗姬断然拒绝馆陶公主,馆陶公主非常恼怒,要知道,馆陶公主从小就被全家宠着,因为身份尊贵,即使到了夫家也没有受过气,如今却遭到了一个妃嫔的羞辱。

栗姬所依仗的,不过是手中有一个太子之位罢了,如果失去了太子之位,栗姬不过是一个受宠妃嫔罢了。

馆陶公主已经成婚多年,明白夫妻情分有多么脆弱,而栗姬的跋扈就是弱点,如果放大,一定会被刘启所不喜。

于是馆陶公主,就想要瓦解栗姬在刘启心中的地位,再把刘荣的太子之位夺走。

刘启还有个美人,叫王娡,她的儿子刘彻也颇受刘启宠爱,于是馆陶公主就想与王娡结亲,为刘彻和陈阿娇定亲。

没想到王娡一口答应,刘彻还说,要用金子将陈阿娇藏起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娇的典故。

之后馆陶公主就开始多次见缝插针的讲栗姬的坏话,刘启渐渐的不再那么喜欢栗姬了。

栗姬受到的刘启的冷落,十分委屈,毕竟栗姬是刘启的初恋,做刘启的宠妃多年,从来都没有遭到刘启这样的冷落。

栗姬渐渐地抱怨刘启的冷落,夫妻感情更加浅薄。

那么为什么馆陶公主的话那么管用?馆陶公主到底说了什么呢?

因为馆陶公主是刘启的长姐,两姐弟的信任是多年培养的。还有就是馆陶公主说栗姬的话非常精准,就是针对栗姬的缺点说的。

馆陶公主说栗姬跋扈,善妒,行巫蛊之术争宠,行为粗鄙不堪,不配为一国之母,若是做了太后,一定会效仿吕后,把持朝政,祸国殃民。

馆陶公主的每一句话说到了刘启的恐惧里,于是经过馆陶公主和王娡的推波助澜,刘启很快就厌弃了栗姬。

这其中不止有馆陶公主的谋划,栗姬也在作死。

如果馆陶公主说的话,没有应验,那么栗姬还真的没有什么事。

那么栗姬是如何一步一步惹怒刘启的呢?

首先,有一次刘启生病,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对栗姬说,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善待其它夫人和孩子啊。

没想到栗姬当场就炸了,不愿意照顾其它夫人和孩子,刘启因此认为栗姬毫无怜悯之心,也没有容人之量。

还有一次王娡串联朝臣提议,让刘启封栗姬为皇后,刘启知道栗姬想当皇后很久了,于是一下子就相信了,认为是栗姬让大臣提的,这个大臣一定是栗姬的人,两人里应外合想要把控江山,为了杀鸡儆猴,景帝刘启就将提议栗姬做皇后的臣子处死了。

就这样,王娡无意中害死了一位臣子,这位臣子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事而死。

后来刘启彻底厌弃栗姬,废刘荣太子之位,经过馆陶公主的支持,刘启封刘彻为皇太子。

而栗姬和刘荣母子则在这场看不见的夺嫡战争中落败,汉景帝封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随刘荣前往封地。

在栗姬看来,自己不过是失言,却因此失去太子之位,和景帝的爱,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都失去了,栗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就落入人家的圈套,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失败其实是最可怕的。

毫无防备,很突然。

受宠的多年的栗姬在和平的后宫里浸泡得太久了,缺乏警惕性,这样的落败,栗姬显然是接受不了的,就在栗姬随刘荣到封地不久,栗姬就郁郁而终。

栗姬的故事,令人唏嘘。

再说废太子刘荣。

刘荣其实是一个被教养的非常好的孩子,从小得到了父亲完整的爱,所以顺丰顺水的做了太子,且多年无过,这里就看的出来,刘荣相当于温室的花朵,在景帝要废太子的时候,作为太子太傅的窦婴还曾经劝阻国,但是却被景帝拒绝了。

一场变故,让刘荣不仅失去了太子之位,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刘荣被废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如果刘荣是一位嚣张跋扈的太子,窦婴不会为刘荣求情的,可见,刘荣应该是很优秀,很讨老师窦婴的喜欢。

栗姬死后,刘荣被迫一个人留在痛苦中,母亲已故,父亲在遥远的长安,兄弟三个只剩下刘德,按照刘荣这个剧情,大家是不是以为刘荣会自暴自弃,但是刘荣没有,一个优秀的人,无论现状有多么糟糕,都会站起来,所以,刘荣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将临江治理的很好,成为了临江百姓很拥戴的临江王。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要问,母亲去世,刘荣难道没有憎恨景帝和馆陶公主等人吗?其实还真没有,刘荣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眼见着无力回天,就很平静地接受了,而且在当临江王的期间,也很安分,没有想过要做什么。

就这样,刘荣安安分分地做了两年的临江王,后来一不小心因为拆除了一个宗庙被责备,这其实不过是一件小事,但是汉景帝猜忌心重,于是接下来,临江王就被押解到长安。

这其实不是什么大事,罪不至死,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就得了,但是汉景帝却将刘荣交给了郅都。

大家知道郅都是谁吗?

就是那个对栗姬见死不救的酷吏郅都。

这件事也比较有趣,有一次,汉景帝带着栗姬去上林苑游玩,栗姬去厕所,刚刚走进厕所,也不知道旁边的野猪受了什么刺激,跟着栗姬就进了厕所,景帝见到了,就下意识的派身边的人营救栗姬,就在景帝大声呼喊的时候,身边的郅都却一动不动。

汉景帝见郅都不动,还以为是郅都吓傻了,一时情急就亲自向栗姬跑去,没想到这时郅都动了,他一把拦住景帝,对景帝说,对国家来说,您的安全非常重要,一个妃子有什么大不了的。

景帝虽然担心栗姬,但是也没有说什么。

因为这件事,汉景帝认为郅都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于是重用他。

后来郅都一路做到了中尉,实施非常严酷的律法,一是时间郅都严酷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而刘荣就落到了郅都手中,也不知道郅都是怎么审问的,反正刘荣就很害怕,认为汉景帝容不下自己,于是就自杀了。

刘荣死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几岁而已,算是死得很惨了。

后来,刘荣封地的臣民知道刘荣死在狱中,非常痛心,就自发地悼念刘荣。

如果刘荣没有施恩百姓,做得不好,百姓不会如此悲痛,可见刘荣是一位仁慈贤德的君主。

接下来我们再说刘德。

刘德是栗姬的小儿子,刘德这个人的志向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刘德这个人从小醉心于诗书,一生无心权势,与世无争,所以从来没卷到政治漩涡之中。

刘德一生的成绩就两件事,传承文化和管理好封地,这两件事都做得很好。刘德爱书到了什么程度,听到谁家有古书典籍,就亲自求娶,不仅重金购买,还为收藏者考虑,命人编写一部副本留给收藏者。

一开始汉武帝还是很支持刘德,毕竟刘德也没做什么谋反的举动,不就是爱收集文献吗,这对天下人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每次刘德献书的时候,汉武帝还特意举行接收仪式。

但是后来,或许是因为刘德是栗姬的儿子,仍然遭到了汉武帝的猜忌。

有一次,刘德向汉武帝提出,想要将自己收集多年的文献整理出来,传遍全国,这样汉朝的文化就得到了弘扬和传承。

但是汉武帝却不高兴了,并警告刘德,古代以小国灭大国的例子很多,你将封地河间治理得很好,如今又为千年计,要传承文化,你想要做什么。

这件事出了之后,刘德自然受到了汉武帝的猜忌,于是汉武帝没有再采纳刘德的建议,没有再将刘德的收集传到民间,只是收录在皇宫。

而刘德则落寞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这里还是要提一句,栗姬自己虽然飞扬跋扈,品行不良,但是教出来的孩子都十分优秀。

刘荣和刘德兄弟二人,都没有什么谋反之心和大的过错,只是因为势栗姬的儿子,汉武帝曾经的竞争对手,而遭到汉武帝持久的忌惮,最终丧命。

不得不说,有一个好的母亲真的很重要。如果刘荣能摊上一个好妈,估计后来也就没有汉武帝什么事情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