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首都称为“京”汉字“京”的本义是什么?历史上都有哪些城市成为过都城,分别是哪些朝代的都城_都城_商朝_迁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都城 汉字 都城 商朝 迁都

本文目录

  •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首都称为“京”汉字“京”的本义是什么
  • 历史上都有哪些城市成为过都城,分别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 商朝一共迁都过几次,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
  • 商朝都城在哪里
  • 中国最早的都城是哪里它有什么传说
  • 人类死后去了哪里
  • 一个去世的人,假若没人烧纸会怎么样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城市曾经是首都他们在古代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 想知道: 成都市,酆都城,在哪
  • 人死九泉指的是哪九泉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首都称为“京”汉字“京”的本义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首都称为“京”?汉字“京”的本义是什么?

“京”字的本意是带有楼塔的建筑。

在甲骨文中,“京”和“高”以及“亭”,三个字的形象是很相近的。

首先是“京”的甲骨文:

这完全是个象形字,我们看京城常有的钟鼓楼、古代大楼的形象,就是“京”的形象:

有楼塔的建筑,这就叫“京”,因体型庞大、建造费工、需要很多劳力,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通常只有都城才会有。

因为在远古的中心城市中,有很多“京”这样的建筑,故而这座城市也被叫做“京城”。就好比济南有很多“泉”这样的东西,就被叫做“泉城”;广州的花海全年无休,所以也被叫做“花城”是一个道理。

“京”和“高”以及“亭”在甲骨文中是如此相近,它们的具体区别有哪些?

我们不能光知道“京”的意思,既然提到了“高”,就说一下“高”的本意。

“高”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和“京”不一样的是,“高”的“口”字是在下面的。

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继续看“高”的另外一种写法:

这就很明显了,“高”的字形,像环形城墙上的多层塔楼,是用于瞭望预警的多层尖顶塔楼,下方的“口”,象征城墙的门拱。

这样“高”的建筑,正面看是这样的:

我们再说“亭”字,它是“亭旅”的意思。

“亭”上头是个有柱无墙的简易建筑,下头的“丁”是“人丁”的意思,指留宿的客人

象征无墙无窗的楼台上有人在休歇。

“京”的字源演变

历史上都有哪些城市成为过都城,分别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按照我国古代朝代的顺序来看,各朝的都城分别是:

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帝王:禹、启、太康、仲康、相 、少康、杼、槐(芬)、芒(荒)、泄(世)、不降 、扃(局、禺)、廑(胤甲)、孔甲 、皋(吴、皋苟)、发(发惠)、履癸(桀)。

都城:登封、禹州、斟鄩、商丘、纶城等。

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帝王: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都城:商丘、安阳。

西周(前1046-前771)

帝王: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恭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涅。

都城: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帝王:平王姬宣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厘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匄 、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慎靖王姬定、赧晚姬延。

都城:洛阳。

秦朝(前221-前206)

帝王:秦始皇、秦二世、子婴。

都城:咸阳。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帝王: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吕雉摄政、刘恒、刘启、武帝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衍、孺子刘婴。

都城:西安。

东汉(25年-220年)

帝王: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都城:洛阳。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魏建都于洛阳,帝王:曹丕。

蜀建都成都,帝王:刘备。

吴建都于南京,帝王:孙权。

西晋(265年 -316年 )

帝王:司马炎 、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

都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

帝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都城:南京。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帝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杨侗、隋恭帝杨侑、杨浩。

都城:西安、洛阳。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少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kuò)、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本名李瀍(chán)、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xuān)、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都城:西安。

北宋(960-1127年)

帝王: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

都城:开封。

南宋(1127年―1279年)

帝王: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敦、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 、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是、宋幼主赵昺。

都城:杭州。

元朝(1271年-1368年)

帝王:孛儿只斤·铁木真(元太祖)、孛儿只斤·窝阔台(元太宗)、儿只斤·贵由(元定宗)、孛儿只斤·蒙哥(元宪宗)、孛儿只斤·忽必烈(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元世祖)、孛儿只斤·海山(元武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元英宗)、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元泰定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元文宗)、孛儿只斤·和世琜(元明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元宁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元顺帝)。

都城:上都、北京。

明朝(1368年―1644年)

帝王: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

都城:南京、北京。

清朝(1636年-1912年)

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颙琰(嘉庆)、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都城:北京。

商朝一共迁都过几次,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

商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自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亡夏后建立了商朝,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为止,商朝一共存在了554年,一共经历了17代人共计31位商王,与夏朝频繁迁都一样,商朝也是频繁迁都的,一共有次迁都的经历。

一、商(今河南商丘)

商朝王族的祖先名字叫契,他是帝喾的儿子,是尧同父异母的弟弟,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尧分封在商地,商地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准确地说商丘这个名字来自于契,因为契被封在商地,契的官职是火正,负责祭祀火神和管理火种,契去世后,被安葬在商地的火神台,也叫阏伯台。

商人祖先契

现在河南商丘仍然存在阏伯台的遗址,据说是东周时期的古物,是用夯土筑成,高35米,周长270米,既像土台一样,又像山丘一样,所以把契安葬的地方称为商丘,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的名字。

商丘是商族最早的祖居地与封地,商人就在这里生存繁衍,契生存的时代还是五帝时期,因为其被封在商地,所以作为诸侯存在下来,夏朝时期,商就是夏的方国,契之后经过了十四代人之后,契的后人同时也是商族首领的商汤灭亡了夏朝。

从契到汤中间有14代人,根据史书的记载,这14代人中都有过8次迁都,但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考评这些地方是今天的哪里,这个时候的都城只能算方国的都城,直到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才有了真正的国都。

商朝疆域图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发现了一处龙山时期的遗址,被命名为“李庄遗址”,也叫“山台寺遗址”,经过考古研究,距离为4200~4500年之间,李庄遗址占地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在李庄遗址其中的一个祭祀坑中出土了9头整牛和一个鹿头,这与先商的祭祀文化吻合,如此规模的祭祀说明此处的重要性,很可能是商王级别的,而且李庄遗址的时间正好是商契所生存的时期,李庄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契的都城。

二、亳(今洛阳偃师)

《史记 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这话的意思是:成汤(商汤也叫成汤),从商契到商汤,曾经有过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

商汤灭夏建商

商汤的都城在亳,这个“亳”其实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多个地方,商汤时期把政治中心都叫亳,商汤还没有灭夏的时候,也是居住在商地的,也就是河南商丘,为了灭夏,商汤把都城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迁至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

商汤灭亡夏朝后,把都城迁到了今洛阳市偃师区,仍然把这里叫“亳”,而洛阳市偃师区还是夏朝的末代都城,当时夏人称为斟鄩。

1983年在河南偃师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占地约2平方公里,偃师商城具备了现代意义上都城的规模,有完整的宫殿区、城墙、护城壕、排水设施、兵营、府库、城门、内城与外城,分工明确,功能完备,偃师商城遗址也被考古界认定为商汤灭夏桀之后的都城。

偃师商城遗址复原图

亳作为商朝初期的都城,大概存在一百多年,历经了9位商朝君主,直到商王仲丁把都城迁到隞(今河南郑州),到商朝第18位君主盘庚时期,曾经短暂把都城迁回到了亳(今洛阳偃师),没多久就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

三、隞(今河南郑州)

仲丁是商朝自商汤之后的第9位商朝君主,他把都城从亳(今洛阳偃师)迁到隞(今河南郑州),隞也称为嚣。

1950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遗址,占地面积达到306万平方米,此处遗址经考古发掘被认定为商朝遗址,其中的城墙周长近7000米,城墙下宽上窄,底部宽20~30米,顶部宽5米,城墙高约10米。

河南郑州商代遗址

遗址发现了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墓葬区、祭祀遗址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具备都城的规模,河南郑州商代遗址很有可能就是仲丁迁都的都城。

四、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

仅仅过了两世君主,商朝又迁都了,河亶甲是商朝的第11位君主,在位期间把都城迁到了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但是对相的具体地址还有些争议,有说河南汤阴,还有说河南安阳附近的。

五、耿(今山西河津)、邢(今河南温县)、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

河亶甲在位仅9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祖乙继承商王,祖乙是商朝第13任君主,在位19年,先后有过三次迁都,河亶甲把相作为都城没几年,祖乙就开始迁都,他先是把都城从相迁到耿(今山西河津),然后又迁到邢(今河南温县),也有人认为邢在今河北邢台,最后又迁到了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也有人认为庇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一个都城迁了三个省,不过都是黄河岸边。

商代都城示意图

六、奄(今山东曲阜)

商朝的第16任君主南庚在位期间,将都城从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南庚在位仅6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不久,商朝又开始迁都了。

七、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第18位君主盘庚在位期间,先是将都城从奄迁到亳(今洛阳偃师),但是没过多久,又将都城从亳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是商朝的一位中兴之君,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迁都于殷,殷不仅仅是个地方,更是代替了商朝的国号,所以也有把商朝称为殷朝的说法。

20世纪初,殷墟渐渐被开始发现,从1928年到1986年,殷墟进行了几十上百次的发掘,终于发掘出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同时认为了殷墟是商朝确定的都城,是考古与史书记载双重论证之下的都城。

殷墟遗址

殷墟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是标准的都城的配置,由数个分工明细的遗址组成,其中有宫殿区、宗庙区、王陵区、城墙区等等,出土了相当多的文物,最为著名的就是甲骨文,这是商朝的成熟的文字,强力地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及文明程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要知道在殷墟没有被发现前,连商朝的历史也是被一部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怀疑的。

很明显,自从盘庚迁都到殷后,商朝的都城开始稳定以下,并形成了都城的规模,盘庚之后的商朝不再迁都,而是一直以殷为都城,直到商朝灭亡。

从这些记载来看,商朝先后迁都有9次,这只是有记载的,实际上迁都的次数可能更多,那么问题来了,商朝为什么要这么频繁地迁都呢?其中有什么不得不迁的理由呢?

遂公盨铭文记载大禹治水

1、洪水威胁

《孟子 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史前大洪水在世界各国的古籍中都有记载,在中国的古籍中记载更多,大约是在尧舜禹时期,华夏发生了大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人尽皆知,而且在出土青铜器文物“遂公盨”的铭文上清楚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话: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其中的“浚川”就是疏导河流的意思,意指大禹治水,而商人的祖行契就是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之一,大禹治水的水一般被认为是黄河,几千年来黄河时不时就会发生水灾,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虽然史书记载大禹治好了水,但实际上只是临时的,后期黄河仍然会时不进泛滥。

大禹治水

夏商时期,华夏人主要生活在黄河两岸,黄河水泛滥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比如商王祖乙在位期间三次迁都都是因为洪水,祖乙即位时期的都城在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一带,内黄以黄河而得名,黄河多次改道,其中就有经过内黄县的改道。

1986年在内黄县发现三杨庄遗址,这是因为黄河水泛滥淹没了汉代的村庄,在一百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西汉末期的村落成建制地被洪水淹没,洪水既然能淹没西汉时期的村落,在更为远古的商朝当然也有可能淹没,所以商王祖乙三次迁都,都是因为洪水。

即使是迁都,同样是迁到黄河不远的地方,比如祖乙从河南内黄迁到河南温县,温县仍然是黄河岸边的城镇,再从河南温县迁到山东郓城、范县一带,这里仍然是黄河沿岸,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不仅仅是饮用,而且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尽管黄河经常泛滥,重要城池仍然在黄河沿岸。

被黄河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的三杨庄遗址

2、战争原因

《竹书纪年》:商王仲丁即位,征于蓝夷。

商王仲丁时期,商朝东南方向的蓝夷强大起来,与商朝发生了战争,蓝夷起源于山东半岛,到了商朝初期,蓝夷已经向西迁到了山西屯留县的蓝水,蓝夷的势力范围其实与商朝的势力范围开始了接触,于是就发生了战争。

商王仲丁与河亶甲均与蓝夷发生过战争,仲 将都城从亳(今洛阳偃师)迁到隞(今河南郑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开战争,洛阳偃师离山西屯留更近, 河亶甲把都城从隞(今河南郑州)迁到了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这里就离山西更远了。

商朝对外战争

商朝初期的都城在河南商丘,这里已经和山东交界了,蓝夷在西迁的过程中,势必经过商朝的势力范围,双方发生战争是肯定的,正因为如此,迁都就为了保证都城的安全,方便与外敌进行战争。

3、内部斗争

商朝的衰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政治斗争,主要有两个:一是争夺商王之位的斗争,商朝的王位继承有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甚至连堂兄弟、叔侄辈也来争夺王位,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斗争与战争。

比如仲丁之后的九世之乱,仲丁在世时因为与蓝夷的战争,消耗了实力,仲丁去世后,他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外壬凭借势力强大成为商王,外壬去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继承王位,并将都城从隞(今河南郑州)迁到了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

商王世系,内部经常争权夺利

河亶甲去世后,他的儿子祖乙继位,祖乙三次因为洪水而迁都,同时又不断与外部方国发生战争,祖乙去世后,他的儿子祖辛继位,之后是祖辛的弟弟沃甲继位,沃甲去世后,他的侄子祖丁继位,祖丁之后,他的堂弟南庚即位,南庚之后,他的堂侄阳甲即位,阳甲去世后,他的弟弟盘庚继位,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政治才稍微稳定下来。

在商王的权力交接过程中,商朝内部王室成员为了争夺王位,经常自相残杀,这也是商朝衰弱的原因之一,而迁都就是为了远离政治斗争,商朝的王位从最初的兄终弟及转到后来的父死子继,就是因为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到了商王朝晚期,继承制度才转为嫡长子继承制,这也为后世朝代所继承。

商朝形势图

二是诸侯的叛乱。商朝时期经常有诸侯发动叛乱,比如商王外壬在位期间,姺国与邳国发动了反对商朝的叛乱,姺国是有莘氏的后裔,曾与商族是联姻部落,伊尹就是有莘氏的人,但是姺国仍然发动了叛乱。

邳国是夏朝车正奚仲的后裔,邳国的祖先也曾帮助商汤灭夏,但在此时都起兵反叛商朝,邳国在江苏一带,姺国在山东一带,而商朝初期的都城在河南商丘,正好与山东及江苏三省交界地带,而到了中后期,三方反目,不断发生战争,商朝当然要把都城从河南最东边往中西部迁移了,这是为了都城的安全,也是商朝不断迁都的原因之一。

商朝都城在哪里

《封神演义》第一回,成汤灭夏,即位为天子,都于亳(读音bó)。这个亳是西亳,被认为在今河南偃师。然而纣王即位后,都城却在朝歌(zhao ge,今河南鹤壁),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行文的上下矛盾,还是纣王即位后迁都了呢?

其实都不是。

作者行文并无矛盾,纣王也没迁都。亳与朝歌并不是同一个地方,商朝的确迁都了,但并非纣王,而是另有其人。

一、商人善迁

商人善迁,就是指商朝对于迁都似乎有种迷之爱好。

从商人始祖契,到成汤未得天下之前,十三世之中而有八次迁徙,相当于每一代都要来一次全族大搬家。

除了最后一次,成汤定居的南亳有地可考之外,其余七次都不可考。

而且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也写过,成汤时期也有三次迁都,虽然三次迁徙的地方都以“亳”命名,但确实是三个不同的地方:

亳有三处,分别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为汤即位为商部落首领时所居,有说即今商丘高辛镇;北亳为成汤伐夏之前、会盟诸侯之地,有说即今商丘蒙县;西亳为汤推翻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之地,有说即今偃师。

二、不省心的祖宗

请大家先记住商朝世系,不然可能会被那些名字搞昏头:

成汤、【太丁(未立而卒)、外丙(立二年)、中壬(立四年)】、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纣王)。

自成汤传到第十代中丁的时候,又开始了迁都。

《史记·殷本纪》云,“帝中丁迁于隞”,这个“隞”在《竹书纪年》中作“嚣”,当然它并不是念成嚣张的“xiao“,而是念作“ao”,《帝王世纪》说“中丁徙嚣,或曰隞,今河南敖仓是也”,所以两个字都代表同一个地方。

隞都在哪里呢,据《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一般被认为在今河南郑州市区之内。

中丁死后,依次继位的是外壬和河亶甲(二人皆为中丁之弟),外壬倒在隞地住的挺好,河亶甲住不惯,又开始了迁都。

这次是迁到相都。相,被认为是今河南内黄,近年网络上广受欢迎的武悼天王冉闵便是内黄人。

河亶甲的儿子祖乙即位后,又迁都到邢(《史记·殷本纪》),《尚书》说“祖乙圯于耿”,也是以“耿”为都城之意,《竹书纪年》说祖乙“居庇(以庇为都”)。

据《古本竹书纪年译注》,说“耿”与“邢”实为一地,古音是一个字的不同发音;而庇,一般被认为是在商丘永城的新桥乡境内。

所以又衍生出两个解释:1、祖乙迁都一次,在邢都;2、祖乙迁都多次,时而在邢,时而在庇。

又传四代,至南庚

据《竹书纪年》,南庚自庇迁都到奄。奄,故地在今山东曲阜。

传了两代,到盘庚时,迁都五次,民吏皆怨。最后终于在北蒙安定下来,即有名的“殷都”,现在称为殷墟。这个大家都知道,是在河南安阳。

这回可算是安定下来啦,《竹书纪年》说: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更不徙都的意思是再也不迁都了。

真是长出了一口气……这些不省心的祖先啊,搬家搬得也忒累了!

三、别都朝歌

上面已经说了,商朝最终在殷定都,此后773年,直到纣王灭国,也没有再迁都。那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朝歌是纣王的别都。

连这个名字,都是纣王改的。

《竹书纪年》说:

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纣王“稍大其邑”的地方是殷,将其城市规模大有扩建。

可是纣王显然更喜欢朝歌。

朝歌的前身是武丁城,武丁城的前身是沬都。

其得名当然是因为殷高宗武丁。

据世系表,盘庚之后四代,传国至武丁。武丁为什么要迁都,原因已不可考,我们不妨认为,他没把曾祖父“更不徙都”的祖训当回事,又或者说,他委婉的避过了祖训,比如用别都的方式迁都于此。

传至帝辛(纣王),显然也技巧性的学会了这一招。

纣王将武丁城修缮并扩建,比如建了著名的鹿台,因为城西有朝歌山,因此改名“朝歌”。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何其壮哉!

纣王以朝歌为别都,正如后来的北齐王朝,都城虽在邺城,但皇帝在晋阳呆的时间要多些一般,纣王也是如此,在朝歌的时间停留得更长,以至于在位后期,恐怕一年也不回殷都一次。

到武王伐纣时,周军已经打到了牧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七十里地,已是近在咫尺,这时候纣王仍然不愿逃回殷都以图东山再起,可见,殷都在这时,大概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殷墟”了。


————完————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想把《封神演义》背后的历史及故事写一写,会写很多期,会写很久很久……认真扯淡,认真考证。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及关注~~~~

中国最早的都城是哪里它有什么传说

中国最早的都城在山东省日照市,共有两个。一是三皇中的人皇炎帝(一说女娲)最早的都城就在日照市,到四五千年前时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中外科学家考古得出的结论;二是尧王城遗址在日照市,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类死后去了哪里

人类死后依旧还在地球上,只是存在的方式不一样了。

很多人认为的“入土为安!”,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人死后,土葬的方式,身体上的肌肉和器官,会被慢慢的分解掉,很难做到入土为安的!一个人死后,选择火葬的,同样的道理,不过比土葬更加残忍的是,骨骸也会被烧为粉状,肉体同样的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人类死后最能长久的,是一个人的文化造诣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后世或后人的启发,还有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至于人们口口相传的天堂或地狱,这就无从证实了!但人类死后,在生前的文化造诣和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一直存在于无形世界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存在的方式变得无边无际了。

人和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一样,生命都是一个圈,从开始的一点到最后的一点,生生不息的重复往返。有人说这是轮回,也有人说这是新生,不论是轮回还是新生,人类一直存在于地球上,只是有时候存在的方式或存在的形态不一样罢了!

一个去世的人,假若没人烧纸会怎么样

烧纸钱这方面,也就汕尾至潮汕比较重视,初一十五烧,重大节日也烧,可能会有人说,烧这么多它们能收到吗,地府里的冥币不膨胀吗

在冥府里像天地银行这些纸钱,在冥府是行不通的,等于是废纸,只有带有金箔和银箔的元宝和纸钱才能通用。如果没有在世的人烧纸钱给它们,它们要怎么生活,其实它们在下面生活跟人间差不多,没经济来源的,就只能出去打工,男的修路,修房,下面也一样有田耕种的。女的就去有钱人家做保姆,或在家织布,来维持生活。在世的子女烧钱给过世的人,它们是怎么收到的,你烧香的时候念谁名字,烧的钱就是谁收。

写一下我自己遇到的事,第一个是我前婆婆,我前婆婆是出车祸过世的,她是安徽那边的,他们那边的风俗就是人死,棺材要在墓地旁边放三年,三年后才能下葬,没入葬之前,每年清明有去烧纸钱,下葬后就不用烧了,有一年我就梦见老太太来找我,跟我说她很穷,没钱生活,想要去投胎做人,我就去她那里看了,房子很小,摆了一台织布机,织布机旁边只放了煤油灯,老太太衣服破破烂烂的,就跟生前出车祸时穿的一样,第二晚睡觉的时候,我梦见自己拿了很多钱给她,最后一次梦见她,她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对我笑笑就走了,到现在再也没梦过她了。

再一个梦,就是我姐夫家,我姐嫁给我姐夫,结婚十年每次怀孕总莫名其妙流产,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检查了,俩人都没问题。后来有一次我去我姐姐家,因为有点累,就在我姐房间睡了,睡了没多久就梦见一个中年男人来房间找我说话,邀请我去他家坐坐,我就跟他去,结果一看他家,跟我姐房间摆设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姐房间有阳台,而他阳台那位置是厨房。我问他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它说生活了快40年了,自己种点菜生活,难得看到我,它想要我帮忙,让它妈妈能给他立个牌。醒来后我没敢跟我姐婆婆说,我只跟我姐说,我姐不相信,说我脑子有病,然后就把这事跟她婆婆说;然后她婆婆过来找我,问我那个中年男人长相,多大年龄这些,我全部告诉她。我姐婆婆跟我说;这个男的是她大儿子,一出生就夭折了,所以就随便找个地方埋,因为刚出生就夭折,那时候人穷,怀孕也没多少人知道,所以别人只知道我姐夫只有三兄弟,其实是有四个,后来我姐婆婆就立个灵牌,然后把他其中一个孙子过寄给这个大儿子,这个事做好之后,我姐两年生两个,一儿一女。

再一个就是我叔叔家小儿子,我堂弟是白血病过世的,死时是心有不甘的,我梦过两次,他总跟我说,他还年轻,不甘心这样死。因为我叔叔婶婶都是老师,不相信这些东西,村里有什么节日他们都很少回来祭拜,按他们说的,这是迷信。

我有一次梦见去我堂弟家,看到的真正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我堂弟穿着西服,临终时他老婆给他穿的:我看完之后没说什么,醒来就在微信问我堂妹,我堂弟生日忌日,然后我就自己出钱买衣服和纸钱,金元宝这些,然后就做了几个素菜,本来想叫师傅念经,我四婆说我自己念经给他超度更好,因为它是托梦给我的,然后我就念经烧纸钱衣服,然后再回向给它。过了两天又梦见我堂弟,他穿着我烧的衣服,家里也添置了一些家具了。我堂弟的事我没跟我叔叔婶婶说,因为不想他们说我迷信,像家族里的事,我祖奶奶也来找过我,我外婆和奶奶我也见过她们,只要她们需要什么,一般我都是自己去做,我不会跟我那些叔叔婶婶说:一来不想被他们当成神经病,二来其实这些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就当给家族积福报吧。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城市曾经是首都他们在古代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中国称帝的首都有很多,但九大统一朝代有秦朝的咸阳、两汉(西汉)的长安(今西安)、(东汉)洛阳、两晋(西晋)洛阳、(东晋)健康(今南京)、隋朝和唐朝西都长安(今西安)、东都(洛阳)、两宋(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南宋)杭州、元朝的大都(今北京)、明朝的北京和南京、清朝的北京。

还有一些像偃师据说是夏朝的一个国都;商朝的国都有商丘、郑州、安阳;西周的镐京今西安一带,东周的洛阳;春秋战国太多了,而且他们都归周天子管辖,原则上不能称都,应该称为首府比较恰当;还有南北朝、五代十国皇帝走马灯的更换,虽然历史上也把这些皇帝称为正统,列为450多个皇帝之中,但我们却没有过多学习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一笔代过。也许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统一的才是应该继承的吧!

三国时魏的首都是许昌,后迁都洛阳;吴的首都是建业今南京;蜀的首都蜀今成都;像大同是南北朝北魏少数民族拔拓氏的首都,后迁都洛阳;同时期北朝在邺城建都的多,及今安阳周边;南朝在建业今南京和杭州一带称帝较多;五代十国几乎都在汴梁称帝,及今开封;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国都在辽宁朝阳一带;金国首都在铁岭沈阳一带,他们的具体名字还真不知道;成吉思汗的首都从上都,及今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中都内蒙的呼和浩特,大都今北京;后金及清朝前期的辽阳和盛京今沈阳;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及今南京。

在中国历史地位较高的首都,应该是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五大古都;像后来把杭州列入六大古都,后又把安阳列入七大古都,到现在的八大古都郑州;很多人不服郑州,也有人不服安阳,当然杭州大家也不服;据说还有人建议把大同和沈阳列入十大古都;其实商丘要比郑州和安阳更古老,她是商朝的发源地,也是著名商人(生意人)的商都,燧人氏造火的火都,北宋的南京应天府。

从朝代更替中,首都也在不断的更换,华夏民族主要沿黄河东西更替。由于外族的入侵,我们的首都由北向南变迁,像南北朝、五代十国、宋、明;后来彻底政治首都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东西,有原来的富庶地变成了贫穷落后的地区了!

想知道: 成都市,酆都城,在哪

酆都城?

酆都城(fēng dū chéng )亦可写为丰都城,是旧时迷信传说中的阴司地府,人死后的去处。

想要知道这个地方 只有一个办法,但一般多为小说作品里面引用的地点,切不可深究哦!

人死九泉指的是哪九泉

“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

在古人看来 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

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

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以前,古人喝水都需要打井。我们知道,因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河南等地都是黄土,所以井水出来之后,颜色偏黄。人们就习惯把地下的泉水称作“黄泉”。

下面来划重点。那么,黄泉怎么和死后的世界出现了联系呢?这就要涉及到中国的阴阳学思想了。在古代,人们讲入土为安。所以,人死之后要下葬。在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是消失,而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的身体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人的死亡,其实就是阳气耗尽,只剩下阴气。阴气下沉,就落入黄泉之中。因此,黄泉就用来指代人死后的世界。那么黄泉,又是怎么变成九泉的呢?

九泉和九州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尚书》中,有大禹划分九州的说法。当时的古人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州组成的。那么,九个州,每个地方就应该有一个泉,就变成了九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里面,九是至大至极之数。《素问》里面记载:“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那九泉与佛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道教的影响。汉代时期,道教兴盛,于是就出现了阴曹地府的思想,人死之后就进入阴曹地府,地府中会有官员对你进行审判。你做好事,有可能会成为神仙,如果好事做得不够,你虽然也是进入阴曹地府,但是你不会受苦,还会和你在阳间生活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说“含笑九泉”,就是以此而来。如果你在阳间穷凶极恶,那么就要遭受惩罚。这个时候,九泉就有了分别,有好与坏之分。

十八层地狱:九泉说法的细化

那么,佛教又如何影响了九泉的思想呢?原来,佛教传入之后,在道教的基础上,又对阴曹地府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出现了地狱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十八层地狱”就是佛教提出的。

十八层地狱的出现,要比阴曹地府和九泉的思想更加完善也更加细致。它依据你在世的果报,分得更加详细,刻画的地狱场景也更加形象,更能震慑人心。

不过,我们现在,十八层地狱、九泉等几乎可以通用。但是,它在历史上确实柔和了不同的信仰传统。

后来,九泉的说法在唐代诗人的作品、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

比如,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西游记》里在提及九天元圣的时候,天尊说:“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