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元帅与统帅一样吗_隆美尔_希特勒_元帅

本文目录

  •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 元帅与统帅一样吗
  • 隆美尔在闪击法国期间只是个轻装甲师师长,为何短短几年就成了陆军元帅
  • 美国陆军中并没有元帅军衔,为啥还称麦克阿瑟为“麦帅”
  • 兵马大元帅是什么级别
  • 现在中国还有元帅的军衔吗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研究二战史应特别注意,日军的“元帅”严格来说并非是一级军衔,而仅仅是授予少数陆海军大将的“荣誉称号”,可以理解为带有“勋位”的性质,所以某位大将衔军官获授元帅后,其正式称谓是“元帅陆军大将”或者“元帅海军大将”,说明其正式军衔仍然是大将,这个称谓虽然看出来很可笑,但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二战末期日本人为了筹划所谓的“本土决战”,在日本国内将原来的东部军、西部军升格为第一和第二总军,两个总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帅称号的陆军大将,分别是“元帅陆军大将”杉山元和“元帅陆军大将”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军的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他后期的称谓则是“元帅海军大将”。元帅也没有专属的军衔标志,而是在大将军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帅徽”和手持元帅杖。

日本军队于明治年间的1898年设立“元帅府”,然后给立有重大战功、或者对军队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大将授予元帅称号,到日本投降为止共有30位陆海军大将入列元帅府。这个元帅府跟军事参议院一起,成为天皇的最高军事咨询机构,也就是最高“军事顾问团”的意思。当然,其中也包括给死去的大将追授的情况,比如我们熟知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挂了以后追授海军

元帅。

你要注意追授和追晋这两个词的区别,既然是“追授”的用语,也就是说明元帅不是大将的上级军衔,否则就该用追晋二字,比如鬼子的大佐联队长战死以后,基本都追晋了陆军少将。另外一点区别,就是陆海军大将一旦授了元帅,就可以终身无须退役,因为日军大将的服役年龄上限为65岁,而成为元帅府一员后,则年龄不再有限制,可以一直到死都穿军装挂大将军衔。

旧日本军队的将官设置比较简单,只分为少将、中将和大将三档,关于“大将”的军衔称谓其实是日语直译,因为中日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联系性,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所以在翻译军衔时就直接搬了过来,实际上,日文中的“大将”就是欧美和民国军衔“上将”的意思,这完全可以归结为翻译不专业所致。也包括了佐官阶级的大佐和尉官阶级的大尉,也因此给军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因为在苏式和德式军衔中,“大将”确实是高于上将(德军称为兵种上将)的专门一级军衔,然后再上面就是苏联元帅或者德国的陆军元帅了,有关这一点,其实苏式军衔更加直观,那就是上将三颗将星而大将四颗将星。但是每个国家的军衔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横向比较和一概而论,比如民国军队则是分为二级上将、一级上将和特级上将,换美式军服后就分别是三颗星、四颗星和五颗星,你称呼老蒋为“五星上将”那就不专业了,尽管将星数量对等。

所以在这一层上,我们关于国外军衔的翻译是有欠缺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五花八门,设置的等级和自有特色也非常繁杂,为了便于军事文献的说明,应该在翻译时“以我为主”从而简单易懂。比如二战日军的“大将”就应该翻译为“上将”,至于大佐和大尉,虽然“上佐”有点不伦不类,但确实等于上校和另外一个“上尉”军衔,日军的大尉中队长和民国军队的上尉连长,本就是几乎相同的职衔设置(咱说了不算,提议而已)。

(畑俊六大将时期)

当时日军的陆海军大将,已经是军队中最高职务的军衔,比如担任陆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陆军教育总监这三巨头,也包括海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以及军事参议院的“军事参议官”等等。但这些大将未必就能够获授“元帅”称号,在其他三个总军级的地面部队中,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就授予了元帅,而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就没有这待遇,但不影响陆军大将衔依然可以担任最高级别的军职。

正因为如此,在旧日本的军衔和荣誉体系中,“元帅”既没有晋级年限、也没有薪金标准、更没有现役年限,只是在初叙位阶上比大将高了一档:大将为正四位,而元帅为从三位。也就是官位品秩不同,你甚至可以理解为1955年的“军队级别”:与军衔挂钩,但又不完全等同。

(元帅海军大将)

按照所谓旧日本《元帅府条例》有如下说明:第一,对列入元帅府的陆海军大将,特授元帅“称号”;第二,元帅府是天皇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机构;第三,元帅府奉“敕命”有监督陆海军之权,看明白了吗?其实民国军事委员会也有军事参议院的,两边的职能差不许多。

至于那个战争元凶裕仁,他的军衔是统率两大军种的“陆海军大元帅”,军衔标志是在三颗星的前面加了个旭日徽,其实也不能列入日军的正规军衔体系,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专属军衔,跟斯大林的情况相同,其实没啥必要,在这一点上,他们俩都不如小胡子低调,哈哈。

(注意裕仁的领章)

元帅与统帅一样吗

说一样其实不一样,这样跟你说吧,元帅是个军职,统帅是一个军队的最高指挥官,那么这个最高指挥官也许职位是元帅、将军、或者是一个校尉乃至兵长!统帅:一个统领全军的一个人。当然也有人认为统帅拆分的意思就是统领全军的元帅,那么你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

隆美尔在闪击法国期间只是个轻装甲师师长,为何短短几年就成了陆军元帅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军三大名将之一,他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由一个步兵师师长迅速提升到陆军元帅,一方面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有了元首的刻意提携,升官自然就很快了;另一方面这也缘于隆美尔优秀的军事才能,毕竟军队是一个以实力说话的地方,能不能升官最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打仗,如果隆美尔只会一些花拳绣腿,真打起来又打不好,无论希特勒给他多少关照,他的官也是升不起来的。

埃尔温·隆美尔于189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他在家中排行老二。隆美尔从小就体弱多病,但他却非常喜欢网球、自行车、滑冰等体育运动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养成了强壮、自信、倔强和节俭的性格。

青年时代的隆美尔并没有想过要做一名军人,他的第一志向是当名工程师,在他14岁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一起制作过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这个滑翔机竟然还能飞出一段距离。当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还没几年,隆美尔就有了制作飞机的能力,虽然这架飞机不够精巧,但也足见他在机械方面的领悟能力,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优秀的装甲兵指挥官埋下了伏笔。

德国是个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军队在社会中享有非常优越的地位,处于这点,隆美尔的父亲便把他送进了军营,1910年3月隆美尔加入了第124伍尔登堡步兵团。到1911年3月隆美尔又进入了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成为了一名军校学生。

1912年1月军校毕业后,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到了124步兵团,负责新兵训练。到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也随军参加了战争。在整个一战期间,隆美尔表现突出,曾有一次带兵闯入法军阵地,在占领了4个阵地后坚守到了援军的到来,期间多次打退法军的反扑,他也因此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在战争期间,每次出战他都冲在战线的最前方,带领士兵发动冲锋,进攻成为了隆美尔兵法中的不二法门,喜欢且擅长进攻的风格,也是他成为装甲兵指挥官必不可少的素质。

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国土防卫部队,大量的军人被裁撤,而隆美尔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保住了饭碗,成为了保留下来的4000名军官中的一员。

此后隆美尔在德国军中长期担任教官,并在1937年根据自己多年在军队中的实践总结出了《步兵攻击》一书,该书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神经,那就是“进攻!进攻!进攻!”,同时隆美尔在书中还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这本书出版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到1944年10月至少再版了18次,美军还在1943年将其翻译成英文,巴顿将军也曾不止一次阅读过此书,并能背诵其中许多重要的章节段落。这本书的问世为隆美尔赢得了不少声誉。

结缘希特勒

1934年9月30日,希特勒访问了隆美尔所在的部队,本来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视察,在这次视察中隆美尔却有幸结识了戈培尔,很快就为戈培尔所赏识。后来戈培尔将隆美尔引荐给了希特勒,之后隆美尔就成为了希特勒警卫部队的指挥官。

▲得到希特勒的赏识,是隆美尔打开晋升之路的关键

在担任希特勒警卫部队指挥官期间,隆美尔凭着出色的表现逐渐取得了希特勒的赏识,不过最为重要的是,希特勒与隆美尔一样都是草根出身,虽然希特勒是德国的国家元首,但在军队中贵族出身的军官仍掌握了大量实权,对希特勒形成了掣肘。希特勒也因此希望能提拔一批平民出身的军官,利用这些平民军官来对抗军中的贵族势力。即出身平民,才能又非常出众的隆美尔就自然成了希特勒重点培养的人选了。

到1939年8月,隆美尔成为了“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并被提升为了少将。到二战爆发前,隆美尔多次服务于希特勒身边,与希特勒关系日渐密切,他给希特勒留下的印象是精明强干、恪守职责,这就为他后来的提升搭好了阶梯。

打造“魔鬼之师”

德国闪击波兰成功后,隆美尔就马上就认识到了装甲师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于是他说服了希特勒让他去指挥一个装甲师。但这个要求在拿到德国陆军总部讨论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此前隆美尔最多只指挥过一个师,还是步兵师,当时德国的装甲师非常少,只有6个,让一个只指挥过一个步兵师的人去指挥一个装甲师,这在陆军总部的那些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过最后还是在希特勒的强力干预下,陆军总部最终同意由隆美尔出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

第7装甲师明面上是个装甲师,但却是当时德军中最差的装甲师,该师是由原第2轻型装甲师改编而来,第2轻型装甲师只装备了90辆轻型坦克,还多是吞并捷克的时候从捷克军中抢来的旧货,其战斗力远低于德军最早建立的6个标准装甲师。在波兰战役结束后,第2轻型装甲师虽改编为第7装甲师,坦克数量也增加到了200辆,但仍有一半是捷克制造的轻型坦克,整个部队的装备可以说是又烂又少。而军中士兵多出自图林根,一个很少出优秀军人的地方,所以士兵就远不及其他部队那么好训练了。

不过这点困难是难不倒隆美尔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德军三大名将了。担任第7装甲师师长后,隆美尔便立马整肃起了军纪。他将一些作风散漫的军官给撤了职,并每天都带头出操跑步,同士兵一起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虽然训练十分辛苦,但当士兵们看到师长也接受着跟他们同样的训练的时候,自然也没什么怨言了。经过一番磨炼,部队的作风很快就焕然一新。除了日常的严格训练,隆美尔对战术训练也是不遗余力。到1940年5月法国战役开始之前,隆美尔其实只当了3个月的师长,在这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隆美尔凭借着自己超强的领悟能力刻苦钻研装甲兵战术,不但在坦克作战理论和实践方面很快就成了内行,而且还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战术。比如把坦克编成大小队形,用快速而熟练的无线电指挥和重炮轰击的形式实施野战等。隆美尔对第7装甲师的改造也得到了陆军总部的认可,统帅部也很快改变了先前对隆美尔的看法,认为隆美尔并非等闲之辈。

1940年5月,法国战役爆发,隆美尔所率领的第7装甲师也随大部队一起经阿登森林地区突破到了法国境内。在战斗过程中,隆美尔乘坐的装甲车始终出现在最靠近前线的地方,他没有坐在办公室看着地图指挥作战,而总是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他还经常率领坦克和部分摩托化步兵在前面为部队开路,在突破法军防线后,隆美尔的眼里只有进攻,他认为装甲部队的生命力就在于进攻,通过不断地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和部署,因此它的部队总是突出在了整个战线之前。

在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魔鬼师”共俘获了97648名敌人,缴获大炮29门、坦克和装甲运输车458两、其他车辆3500辆,而他的部队仅付出了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以及坦克42辆的轻微损失,可谓战果辉煌!

出战阿非利加

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表现堪称完美,在很多科班出身的德国装甲指挥官看来,隆美尔的指挥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他在战场上的行动足以证明他是个出色的装甲师师长。他的出色表现希特勒也自然是看在眼里,在1940年12月20日希特勒给隆美尔的亲笔信中,希特勒就对隆美尔说道:“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其实希特勒之所以在众多将领中如此破格优待他,是因为希特勒打算让他去担负一项艰巨的使命。

1941年2月16日,希特勒召见隆美尔,任命他为“非洲军”军长,任务是赶赴北非与意大利人共同对付英军。

原来在德国闪击波兰、征服法国的同时,墨索里尼也坐不住了,看着德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同为法西斯国家的意大利也想借着法国战败、英国被重创的机会,夺取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埃及,以重塑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虽然在北非战场意大利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虽然英军此前也被德国揍得够呛,在北非没多少军事力量,但“战无不败”的意大利还是毫无悬念地败给了英军,在30万大军围攻3万英军的情况下,不但败了,还被俘虏了13万多人。

▲墨索里尼在北非现了眼,只好找希特勒替他擦屁股了

在北非现了大眼,墨索里尼只能求助于他的“希大哥”,看着这个不争气的盟友,希特勒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此时的希特勒正着手准备进攻苏联,虽然丢了北非也不影响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但他怕意大利人会真的在北非被英国人打败,然后英国人又反攻意大利本土,这样的话搞不好意大利人就退出战争了,甚至会加入同盟国一起对付德国,这也真是摊了个猪队友。虽然意大利人很菜,但看在同是法西斯国家的份上,“希大哥”也就只好拉兄弟一把了。

为了挽救意大利在北非的败局,希特勒派出了爱将隆美尔,他也希望隆美尔能攻下埃及进而占据地中海,然后在印度洋跟日本人会师,可以说这个设想是很美好的。

2月12日,隆美尔来到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当时意大利军正连吃败仗,军心涣散,早已溃不成军。的黎波里城内的意军军官早已把行礼打包,只等船只到来就打道回府回家去抱老婆了。军官如此,士兵就更乱了,上级的命令在军中已毫无作用,士兵们丢盔弃甲,拼命地往各种车辆上爬,唯恐落在战场当了俘虏。在意大利人看来,的黎波里的失陷是迟早的事了。

而北非对于隆美尔来说却是个全新的环境,与欧洲温暖的气貌完全不同,这里正午的气温能达到40-50摄氏度,而到了夜晚气温又能骤降到零摄氏度,不过最危险的还是突如其来的沙漠风暴,刚开始的时候没什么征兆,但这种风暴瞬间就会变成时速130公里的飓风,卷起铺天盖地的沙粒。

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北非也是实施机械化战争的理想场地,坦克和装甲车可以在这里肆意狂奔。而且相对于欧洲战场来说,北非是个独立的战区,虽然隆美尔名义上要受意大利北非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但实际上意大利人根本就指挥不动他,隆美尔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此时希特勒已把主要兴趣都集中在了进攻苏联的计划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让隆美尔见机行事,这就使隆美尔可以率领他的“非洲军团”独立作战,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北非也成就了隆美尔军事生涯的顶点。

由于运力有限,刚开始的几天来到非洲的只是少量先头部队,以第5轻装甲师的主力第5坦克团为主。此时英国人正大兵压境,如果让英国人知道驻守的黎波里的就这点部队,那英国人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对的黎波里发动进攻,这样的话,恐怕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还没登陆就会被英国人赶回欧洲。

不过名将就是名将,这点困难就难倒了隆美尔的话,他又怎会成为名将呢?隆美尔先是命人把一些卡车装饰了一番,使其看起来就像坦克,然后又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最后他让这些能动的由卡车装扮的坦克在那些假的不能动的坦克周边绕来绕去,看起来就像是一支庞大的坦克军团在集结的样子,这个场景被英国人的侦察机拍到,使英国人觉得德军在的黎波里集中了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便命令前线部队停止了进攻。

而隆美尔真正的坦克部队,此时已经避开了英军的侦察机,井井有条地开向了沙漠。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沿着海岸线发动进攻,一路上竟然没有遇见英军的踪影,到3月4日的时候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埃尔蒙格塔。那英军去哪了呢?原来此时的英军正在换防,原先精锐的第7装甲师已回到埃及修整,换上来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第2装甲师。而澳大利亚第6师此时已派往希腊,接替他们的第9师则是个新兵军团,装备和训练都不充分。至于英军前线司令奥康纳,此时也觉得胜券在握,索性就度假去了,临走的时候还把指挥权交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司令官。

英军的松懈给了隆美尔绝佳的反击机会。3月31日,隆美尔的部队攻占了布雷加港,到4月2日,第5装甲师攻占了阿杰达比亚。虽然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进展顺利,但毕竟隆美尔手头的部队并不多,第5装甲师到这个时候只有一个装甲团、两个机枪营、两个侦察营、三个炮兵连和一个高炮营。部队异常顺利的进展使隆美尔敏锐地意识到英国人此时正在撤退,于是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前进攻,尽管这个时候他的部队还不多。

隆美尔出乎异常的顺利也震惊了意大利北非司令部,意大利人觉得不能再继续进攻了,于是命令隆美尔停止前进,等他们来了再说,对此隆美尔只是呵呵一笑。

此后一个星期里,隆美尔的部队在沙漠中艰难前行,很快他们就夺取了昔兰尼加,包围了英国人在北非的重要基地图卜鲁克港。一路上,由于部队一直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行军,这样的地形使他们很容易迷路。这个时候隆美尔总是会乘坐飞机在前方引路,为了督促部队前进,有时候隆美尔甚至会从飞机上直接扔下一张纸条给部队,上面写着:“如果你们再不立即行动,我就下来!——隆美尔。”德军一路上的狂飙突进彻底打破了英国人的节奏,在慌乱中,英国驻埃及军总司令奥康纳将军乘坐的汽车竟误入德军阵营,奥康纳本人也因此成了德军的俘虏。

那么隆美尔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出其不意的成功呢?原来此前英国人早已破译了德国人的电报密码,每次隆美尔与德军统帅部之间的电报都会被英国人知晓,但隆美尔每次军事行动又恰恰没有按照德军统帅部的意图行动。比如德军统帅部给隆美尔下达了固守班加西的命令,英国人便以为隆美尔会在班加西固守,不会发动进攻,也就放松了警惕。英国人却不想隆美尔实际上并没有把德军统帅部的命令放在眼里,而是继续发动了进攻,结果等到德国人攻过来的时候,英国人就彻底傻眼了:不是说好了要固守的吗?怎么攻过来了?结果毫无准备的英国人自然就被隆美尔打得屁滚尿流了。好吧,我不得不说,有时候即便情报是真的,也是会坑人的。

走向元帅之路

初到北非的“闪电行动”,使隆美尔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在非洲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使隆美尔名声大噪,由于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关系十分要好,戈培尔也在国内大力宣传了隆美尔一把,一时间他的名字在广播里频繁出现,成了德国人眼里的“英雄”。就连英国后首相丘吉尔也感慨: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丘吉尔心里抱怨道:隆美尔怎么不是我们这边的?

立下如此不世战功,希特勒的脸上也十分光彩,很快就提议晋升隆美尔为上将,不过这个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参谋部的坚决抵制,因为此前隆美尔已在短短两年里就从中校升到了中将,这晋升速度未免也太快了,叫那些多年得不到晋升的将军们情何以堪呢?不过随着北非局势的发展,德国人也需要在北非建立一个仅次于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团,而指挥这样的一支部队,中将军衔明显是不够的,对此参谋部最终也只能妥协,将隆美尔晋升为了上将,这一年隆美尔年仅49岁。

初战大胜后,英国人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图卜鲁克港。而此时的隆美尔要继续向前发动进攻,就需要在的黎波里和埃及之间获得一个补给点,毕竟战线太过于漫长,补给跟不上的话,任何进攻都无法持续,而图卜鲁克港滨临地中海,是获得海上物资补给的优良港口,只要占领了图卜鲁克,进攻埃及就有了后勤保障。当然,对于英国人来说,要阻止德军进攻埃及,就要守住图卜鲁克以掐断德军进攻埃及的补给线,因此图卜鲁克就成了英德双方争夺的焦点了。

要拿下图卜鲁克港其实也不容易,英国人在这里部署了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以及45辆坦克和75门高射炮,共3.6万人的重兵。此外这里的环境对进攻一方来说也非常不利,图卜鲁克周边全是不毛之地,晚上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而一到白天这里就热得跟地狱一般,炽热的阳光能把人的皮肤都烤焦,就连隆美尔的脸也被太阳晒出了水泡。

经过一番准备后,到11月份,隆美尔集中兵力先是进攻了图卜鲁克防线的重要支撑点西迪拉杰格。在西迪拉杰格,英德双方集结了超过1000辆坦克在沙漠中展开了坦克大战,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点西迪拉杰格,但也损失惨重,隆美尔被迫放弃了继续进攻的计划,让部队原地休整。

此后的大约半年时间里,隆美尔围绕图卜鲁克周边据点向英军展开了持续的攻势。1942年1月22日,隆美尔率部包围了英军第1装甲师,经过激战重创对手。到1月29日第二次攻占了班加西,俘虏英印第4师官兵千余人。5月31日,隆美尔攻占贾扎拉,6月13日攻占比哈凯姆,到6月17日攻占阿德姆,至此图卜鲁克外围据点已被隆美尔全部拔除,到了6月20日的时候图卜鲁克连同大量的军用物资就全部落入了隆美尔的手中,图卜鲁克的英军指挥官克洛普中将被迫率3万余名守军投降。

图卜鲁克的失陷,使英国军方处在了非常难堪的境地,这就意味着德军可以随时向埃及发动进攻,而一旦埃及失守,那么英国将会失去整个地中海甚至是中东,从战略上来说英国就岌岌可危了。面对隆美尔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丘吉尔甚至表示:“其他的都没什么,只要打败隆美尔就行了。”

攻占图卜鲁克后,隆美尔也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他的声誉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顶峰,希特勒为此发出特别公告,表彰隆美尔的战绩并破格将其提升为了陆军元帅。

可以说隆美尔的晋升速度确实是非常快的,1939年二战刚爆发的时候他还只是德军中一名普通的陆军少将,但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从少将到元帅火箭般的飞跃。能取得如此梦幻般的提升,是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眷顾,也是他出色军事才能的体现。不过对于军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二战这个大舞台,在二战这个大舞台上,无数默默无闻的军人凭借着军功崭露头角,隆美尔与无数的军人一样,都是为战争而生,也只有在战争中,他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如此光辉灿烂了。

美国陆军中并没有元帅军衔,为啥还称麦克阿瑟为“麦帅”

这种程谓是基本成立的,从字面上看“麦帅”这两个字明显是汉语叫法,西方以及美国陆军没有如此简化的称呼,而民国时期部分文学作品和文献将麦克阿瑟对应称作“麦帅”,所比照的其实是中华民国唯一的特级上将,军服上同样缀着五颗星的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的特级上将剧照)

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陆海军铨叙条例》,民国军队的将级军衔分为五档:一星少将、二星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和“特级上将”。在抗战末期美式军装引进之前,二级上将、一级上将和特级上将都是三颗星的金色领章,从外观看几乎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蒋介石的领章其实是有金色边框的,用以区分其他的上将军衔,这是很多人忽略的历史细节。

及至国民党部队大规模换装美式军服以后,上将军衔的展示区别终于比较清晰了,陆军二级上将比如傅作义、卫立煌等人肩上是三颗星,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等人扛四颗星,惟独蒋介石肩膀上是五颗金星,是为陆军特级上将,包括五颗星的排列方式也基本与美军相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就是民国的“五星上将”。

(解放战争时期的特级上将剧照)

更重要的是,铨叙条例还规定特级上将仅授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人,等于这级军衔是为蒋介石专设的,因为军委会委员长一职他就从来没有让别人染指过,它几乎可以不视为军衔的一级,而是民国最高军职的表现形式,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达到到这一级,普通军官晋升到一级上将就算到顶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曾经在当年10月成立了战时大本营,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指挥举国抗战,不过这个大本营仅存在了10余天,蒋介石在11月初仍然决定沿续军事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特级上将真实照片)

虽然是短命的大本营和大元帅,但足以佐证蒋介石这个特级上将与“大元帅”的称呼是可以划等号的,都代表着民国军队的最高军职。其实“元帅”这个词本身就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军衔体系的最高等级,比如二战时期苏军的“兵种元帅、苏联元帅、大元帅”,以及纳粹德国和英国的陆军元帅等等;其二是对某一国家军队最高首长的尊称,美英当局代表在抗战时期对蒋介石的正式称谓都是大元帅而非“特级上将”。

民国军队的军衔体系实际仿自美国,不设大校军衔,上校之上就是将军了;虽然美军多了一个准将级别,但它没有上将的一二级之分,与国民党军队大致相同,即准将一星、少将二星、中将三星、上将四星,而五星上将原本就是二战后期为嘉勉几位战功卓著的上将新设的,在美军总司令(总统)是文职的体系下,五星上将就是美军的最高军阶(潘兴属于特例),等同于其他国家的元帅军衔,也与蒋介石的特级上将类似,既然如此,民国方面简称麦克阿瑟为“麦帅”是合乎情理的。

(马歇尔的五颗星排列)

道理很简单,称呼“麦克阿瑟将军”过于泛泛,称呼“麦克阿瑟上将”又不太准确,毕竟还有四星上将的存在,如果非要全称“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又实在过于啰嗦,如同西方外交官称呼“蒋介石特级上将”一样繁琐不堪,而“麦帅”是最为准确合理的简称。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特级上将,不过这厮是个水货,那就是汪伪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大汉奸汪精卫,他也给自己授予了特级上将军衔,并且领章样式没有仿效蒋某人,而是学习了他的主子裕仁天皇,在三颗星的前面缀上了青天白日徽(裕仁加的是皇室菊徽)。这个军衔也就汪伪军内部乐呵乐呵,1944年随着汪精卫身亡后成为笑柄。

(麦克阿瑟五星上将)

兵马大元帅是什么级别

“兵马大元帅”为国家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掌管战事;因军权太重,故由亲王担任。

一般说来,“兵马大元帅”为非常设官职,乃临时委任。只有当国家出现战乱、面临危机之时,方才临时设置兵马大元帅,由亲王出任,掌管征伐,为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战事结束,即解其职。兵马大元帅由亲王挂名,副元帅实掌军政。

唐“安史之乱”时期,安史叛军兵势甚盛,连陷大唐东、西二京(洛阳、长安),皇帝蒙尘,国家岌岌可危。唐肃宗于757年闰八月置天下兵马元帅,任命皇长子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率二十万大军收复西、东两京。

五代、北宋时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亦非常置之官。

北宋末年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下旬,金东、西两路南侵大军先后渡过黄河,进抵京师(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城下。闰十一月十八日,宋钦宗任命九弟康王赵构为天下(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掌率天下兵马,许以便宜行事,尽快调遣河北所有兵马迅速入援京师(二十五日京师失陷)。十二月初一,康王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开设大元帅府。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于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高宗遂罢大元帅府,后不再复置。

辽北面官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但已与中原王朝的兵马大元帅性质不同。

综上可见,身系国家安危的“兵马大元帅”有三个主要特征:1、非常设官职,乃临时性质,兵罢即解;2、为国家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掌天下兵马与征伐;3、亲王担任兵马大元帅。

现在中国还有元帅的军衔吗

没有了。

1955年,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并评选出10大元帅。

1965年,中国宣布取消军衔制。

1984年,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军衔制,1988年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新公布的军衔制取消了元帅、大将和大尉,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

后经多次修改,但和平时期,不再设立元帅军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