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土狗不容易走失,宠物狗却经常走失呢?清朝最后一批太监都去了哪里_太监_清朝_土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太监遛狗 太监 清朝 土狗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土狗不容易走失,宠物狗却经常走失呢
  •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都去了哪里
  • 清朝的太监有多少工资他们都怎么花的

为什么土狗不容易走失,宠物狗却经常走失呢

土狗性杠认死理,对主人的概念是“一日为主,此生必忠”。宁舍富贵日,不离贫寒家。主人在,土狗必在。活着就好,吃的饱正好,吃饱喝好有家归更好。不论狗生活的是否腐滋润,与主人长守而不离,狗生足亦!否这是土狗生性的做狗信条,无可改变。

宠物狗不是出去走不回,而是看愿不愿回。若新主人的家庭待遇高于旧主,则宁可富贵活,不肯贫困生。宠物狗的生存教条里第1条就是:活着就好,活的自在最好,能活成狗中狗,则是狗生巅峰,管它什么做狗的基本是“尽忠”。

土狗宠物狗都有走路留尿做归途记忆本性,走多远留多远。只要想回,凭嗅觉闻所留尿味即可循气味找到家。

小时候,村边常有狼出没,野狼叼小孩时有发生。我家又在村边,就给表哥要狗。表哥牵了条大黄笨狗送到我家,第3天脱绳跑回去了(十几里路)。表哥第2次用麻袋装着送来说,不能牵着走,它能找到回家路。结果又跑了回去!根本不在我家呆,也不吃喝,只是找机会跑。最后表哥送了只刚断奶小狗才养住。

小土狗长大,三姨夫放羊接走了,它有空也回我家呆几天,再去三姨家;后来小姨父买养要看院,又把狗牵到它家。自此它三家挨个停几天,进家就忙着看门。虽然我家吃的好住的好,但它依然会守时去三姨与小姨家,那是它应尽的职责。有时我不忍叫它别去,它会忘着三姨家的方向,呜呜着对我摇尾:那个家它得去放羊!

而宠物狗因本性是讨好主人求生,血液里只有卖萌讨主人在喜欢。它们的狗界里:家应该有,但玩应占主流、玩
也是职责。什么看家护院的只是本能叫唤几声。别指望宠物狗去舍生救主。

哈士奇、金毛、萨摩耶、泰迪与博美,这类狗看家本能已退化,什么好狗忠一主的格条戒律已丧失怠尽。换主人无所谓,关键是可生存方为唯一诉求。对家的概念模糊,“四海皆为家”是出走难回的主因。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都去了哪里

清朝历史上有四大太监,分明是顺治时期的吴良辅、咸(丰)同(治)时期的安德海、同(治)光(绪)时期的李莲英、光(绪)宣(统)时期的小德张。作为清末紫禁城最后一任大内太监总管,小德张曾聊过太监最终的归宿问题。

从咸丰末年开始,一般的太监不管有钱没钱,出宫后最终都能有个安稳的落脚地。这要归功于当时掌管太和殿宝玺大印的总管太监刘承印,是他上奏朝廷,领下了30万两饷银,在京郊和城内建了多处寺观,总计有房舍数百间,香火地若干顷,如北京后门的宏恩观、西郊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北长街的兴隆寺、黑山的护国寺、西斜街的玉皇阁、琉璃河的秀云观、西郊金山的宝藏寺。(老北京的说法。)

那些一辈子没混出模样的老太监,凡是家里穷无着落的,只要交上10两银子,就归到这些寺庙里,所有生养死葬全归寺庙兜着。

朴素的印象,一说到“太监庙”,有些人总觉得是老太监走投无路下落脚的破败庙子,其实不是,太监庙是专门给老太监修的,相当于太监养老院。

到了清末,因为李莲英、小德张得势,老太监们多少也沾到了他们一些光。据小德张说,宣统年间,大兴县的土地亩价银钱数只要四五钱,于是他乘机购置了二十一顷。为使宫中太监出宫后有养老送终的地方,他又特请隆裕太后颁赐恤银5000两(小德张说话在隆裕面前很好使),置了各庙的香火地,修建太监庙,过程中李莲英赞助了1000两银子,小德张自己赞助了1000两银子,崔玉贵赞助了玉泉山前的两顷稻田。

这些太监庙,清末民初凡是出宫的太监均有入庙的资格。

从这个角度讲,出宫太监的待遇是好过出宫宫女的,出宫后没着落的老宫女很多都是借老太监的光,也在太监庙里度余生。

小德张说,这些太监庙,有的风景还挺好,最好的要属金山宝藏寺,在颐和园西边,景致又美又清静,站在金山顶上可以远望昆明湖。

这块地原来是慈禧恩赐给李莲英的,李莲英年岁大了之后就送给了他徒弟姚兰荣,姚兰荣觉得管不好这么好的地儿,最后又让小德张接管了过去。

受电视剧的影响,宫中的太监群体给人的印象似乎都不太有人性,在主子面前卑躬屈膝,下来后又是以大欺小。其实也不尽然,都是残缺不全的可怜人,考虑人生归宿时,他们其实挺抱团的。

在这一点上,得势的大太监还是有人情味的,虽然他们不住太监庙,但还是会为其他老太监考虑、安排。

说到位高权重的总管大太监,他们的归宿就好多了,年老不能留差后,宫中会赐予告老还乡,带着原钱、粮米、原品休职的恩赐,如刘承印、李莲英、崔玉贵等都得到了这种待遇。

不夸张地讲,现如今的退休高干,待遇可能都比不过。

这些大太监都是有豪宅、有家室、有继子的。就说小德张吧,清朝覆灭后,他到天津作寓公,土豪的很,上来就是盖大洋楼,他在天津盖的第一座洋楼,后来卖给了清朝遗老载振,成了赫赫有名的“庆王府”。

卖了旧的,再盖新的,更土豪,比先前的大一圈,花园、假山、水池、喷泉、大戏台、意大利吊灯、比利时刻花玻璃、玻璃丝画——照现在的说法,完全就是豪华大别墅。

刚好死在清朝覆灭前的李莲英,最终的归宿也算如他愿,他的墓地是明代太监郑和的墓地,这是明成祖朱棣恩赐的。李莲英死后,他的坟茔就建在郑和墓之后,用意很明显,身后想和郑和齐名。

他的“鸡蛋坟”更是耗资巨大,为建坟,周围百里外的村子,鸡蛋几乎都被收完了,只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

坟前还挖有护坟河,河内还有防盗的绞刀——

还有一些大太监的结局也很有意味。

曾在光绪年间当过司坊首领的两位大太监,一个叫王祥,一个叫李文太。这两位爷因为出宫后的日子过得太好,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一个高兴地笑死了,一个喝庆贺酒醉死了。

做了一辈子奴才,到都来还是不太敢相信自己居然过上了富豪的日子。

相反,好一点太监庙里的日子倒是悠闲实在的多,有的一天四顿精米细粮,整天没事干,不是提笼架鸟,就是踢毽子、练拳、遛狗、赌钱——

这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了解的大概是想不到的。

清朝的太监有多少工资他们都怎么花的

清朝太监工资不高,主要依靠灰色收入,但很多太监却把银子花在了女人身上,这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

清朝时期,为避免出现前朝太监干政的情况,对太监管理得非常严格,所以有清一朝也没有出现,赵高、魏忠贤那样的权倾朝野的宦官。

哪怕像李莲英那样的大太监,我们也很难找到他干政的痕迹,而太监这个群体,自古以来就被人瞧不起,不但身体残缺,干的还是最苦、最累的活。

比如,清朝时,太监中级别最高的是大总管,但也仅仅是四品,并且这个四品与同级别的官员收入也相差很多,据说只有四品官员的十分之一左右。

清朝时,太监的工资主要由月例、月米和恩加钱三部分构成,月例就是每个月给多少钱,月米就是每个月还要给点米,而恩加钱就类似于今天的工龄工资,干的时间越长给的也就越多。

那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以级别最高的四品太监为例,四品太监每个月可以领八两银子、八斗米,那初看基本工资就这么多,也不少啊?

可实际上,能达到四品级别的太监又有多少?更多的是低级别,甚至没有品级的太监,当然了他们的基本工资收入,确实比穷苦人家的收入要高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当太监要遭那么大罪,却依旧有很多穷苦人家,托人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宫里当太监,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1916年才净身入宫,根本原因就是家里穷啊!

而太监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会有额外的灰色收入,比如皇上身边的太监,不但后宫中的妃子,甚至前朝的官员,也愿意结交,目的就是希望能帮着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

在《甄嬛传》中,沈眉庄曾豪爽地赏给苏培盛一把金瓜子,虽然影视剧中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皇上身边太监地位的非比寻常,那获得的灰色收入自然也就非常高。

此外,遇到宫中有喜事,皇上、妃子一高兴,还会赏赐身边的太监,这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有人可能会说了,貌似太监的收入也不错啊!其实,还是那句话,级别高的、受宠的太监收入当然没问题,可更多的是干脏活、累活的太监,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死活。

但毕竟是吃皇粮的,紫禁城包吃包住肯定饿不死,多少会有一些存款,他们怎么花这些钱呢?其实,就像我们一样,太监也有很多花钱的地方。

一是,寄回老家补贴家用。能当太监家里都很穷,而家人把孩子送进宫,一方面是给孩子寻个活着的出路,减轻家里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太监能够帮衬家里,所以懂事的太监也会定期给家里寄钱。

二是,打点关系谋求进步。太监不但分级别,而且不同工种的太监收入和地位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太监为了自己能谋个好差事,还要不时地打点上面的太监。

三是,省吃俭用留存养老。太监无儿无女,等老了后自然没人为他们养老送终,所以他们必须要存下一笔钱,这样老了之后,也才有保障。

四是,满足心理花给女人。虽然太监并不能真的娶妻生子,但条件好的太监,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加上也想找个伴照顾自己,就会拿大把的银子砸在宫女身上,也就是“对食”。


总体来讲,太监的工资真的不高,虽然是吃皇粮的,却有着很大的缺憾,这也是一种无奈,但那个时代,或许能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