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宫案,魏忠贤为何能取胜?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他们上哪学的武功_太监_万历_文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史宾 太监 万历 文官

本文目录

  • 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宫案,魏忠贤为何能取胜
  • 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他们上哪学的武功
  • 之前听说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能提督东厂,那么东厂提督和掌印太监谁地位高呢
  •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史实吗对此你怎么看
  • 为什么万历皇帝这么喜欢郑贵妃
  • 狗狗的品种有哪些
  • 魏忠贤专权,是把天启皇帝架空了吗

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宫案,魏忠贤为何能取胜

移宫案是明宫三大案之一,魏忠贤在移宫案时还只是明朝后宫中刚刚崭露头角的太监,并不是移宫案的主要人物。如果仅仅从移宫案来看,魏忠贤所在的一方毫无疑问是失败者。但是从万历中后期的后宫势力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来看,魏忠贤无疑又是胜利者。

移宫案:魏忠贤初涉政争遭遇挫折

移宫案是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前后,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与东林党人为首的文官朝臣展开的政治斗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明光宗的长子也即后来的明熹宗朱由校。而魏忠贤因为贴身侍奉朱由校的缘故,从默默无闻到开始出现在明朝政坛,移宫案也是魏忠贤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当然这次政治斗争无疑魏忠贤是失败了。

  • 背景: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不久,就因为贪色放纵把本就不强健的身体搞垮,刚刚一个月左右就到了临终托孤的地步。而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宠妃,在后宫颇具话语权,而且明光宗的长子朱由校的生母已死,于是明光宗让李选侍抚养朱由校。因为受宠的缘故,李选侍在明光宗登基不久就要求册封自己为皇后,但是因为文臣集团的反对,李选侍的目的没有达成。

  • 经过:在登基一个月后,明朝最短命的皇帝朱常洛驾崩。短短一个月时间,明朝连续死了两任皇帝。这让明朝政府和各方政治势力措手不及,许多事情都变得一团乱。而朱由校也立刻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文官集团立即入宫请朱由校继承皇位以稳定政局。而此时朱由校因为由李选侍抚养,因此被李选侍控制,她拒绝群臣与朱由校见面,最终在明朝后宫的另一位大太监王安(一直侍奉明光宗朱常洛,当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宦官之首)的劝说下,李选侍才让朱由校与群臣见面。后来文官集团保护朱由校到太子宫居住,并定于九月初六举行登基大典。但是李选侍仍霸占应由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不肯搬走,同时李选侍提出要群臣答应册封自己为皇太后。由此李选侍为代表的后宫势力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激化。

  • 结局:如何让李选侍搬出乾清宫就成为了摆在文官集团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文官集团的主要代表就是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他们开始不断上书逼迫和入宫示威。而作为宦官之首的王安也站在朝臣一方从内驱赶。面对内外两股势力的逼迫,李选侍无奈在登基大典的前一天搬出乾清宫。第二天,朱由校如期在乾清宫登基,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移宫案也就此结束,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臣集团完胜,李选侍为代表的后宫势力完败。

  • 魏忠贤在移宫案中是站在李选侍一方的,因为他长年侍奉在朱由校身边,而朱由校又由李选侍抚养,所以魏忠贤与李选侍关系较为密切。但是当时魏忠贤仅仅是李选侍的一个下属而已,在整个移宫案中只是与文臣集团争夺朱由校时发生过一些冲突,总体来说他在移宫案中的表现不多,也没有引起文臣集团的重视。

文官集团与后宫集团的斗争:魏忠贤取得最终胜利

移宫案和梃击案、红丸案这明宫三大案都不能简单孤立地去看,因为它们都是万历中后期以来文官集团和后宫势力斗争的体现,而起源都是万历皇帝的立储争端——“国本之争”。

  • 万历皇帝一次偶然的临幸让一位宫女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他一直希望能立他与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可惜这个想法遭到坚守儒家礼法的文臣集团和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的反对,由此逐渐形成以郑贵妃为代表后宫势力和以东林党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斗争。

  • 两股势力经过多年的明争暗斗,最终万历无奈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郑贵妃依旧不甘失败,太子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而此时发生了扑朔迷离的梃击案,虽然我们很难说清这个离奇案件的来龙去脉,但是朱常洛在梃击案之后地位逐渐稳固,郑贵妃已经无法威胁他的太子地位。

  • 梃击案后郑贵妃开始改变策略,她着手改善和太子朱常洛的关系。并将包括李选侍在内的不少美女送给太子朱常洛。而一直饱受压制,身心受到极度煎熬的朱常洛被这些美女迷得早已忘却了郑贵妃一直以来是自己的政治对手。在朱常洛登基后仅仅十天,他的身体就垮了,并开始一病不起。而后来一位叫李可灼的人向朱常洛进献丹药,朱常洛吃了之后,感觉病情好转。随即又吃了一颗,结果当天就一命呜呼。这就是“红丸案”

  • 因为朱常洛的死就引发了“移宫案”。而李选侍本来就郑贵妃送给朱常洛的美女,所以李选侍与郑贵妃就是天然的政治盟友。所以依然是后宫势力与文官集团的斗争。

  • 但是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文官集团显然低估了站在李选侍身后的那个宦官的能力。他们根本没有将这个宦官放在眼里,所以在移宫案之后,没有继续对魏忠贤加以打击。而魏忠贤依靠与明熹宗朱由校的良好关系,尤其是他和朱由校极度依赖的奶妈客氏的特殊关系。使得魏忠贤迅速在天启朝的后宫崛起,逐步成为最具权势的宦官。魏忠贤和客氏首先将挡在他们前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除掉,成功夺取了后宫的权力。随后魏忠贤吸取移宫案的教训,他逐步向外朝渗透,分化文官集团,逐步形成以他为首的阉党开始挑战文官集团的代表东林党。最终凭借天启皇帝的信任和魏忠贤狠辣的政治手段,东林党人被阉党完全压制。魏忠贤取得了这场从万历中后期开始持续数十年的政治斗争的胜利。

胜利的关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治政体

其实移宫案后文臣集团没有对魏忠贤赶尽杀绝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因为明朝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就决定了文官集团难以击败他。因为他的背后就是那个无法战胜的存在——皇帝。

  •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就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治政体。到永乐皇帝之后经历仁宗、宣宗两朝又逐步形成了文官集团政府。特别是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开国勋贵军功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更加使文官集团成为明朝政府的核心。

  • 文官集团为核心政府一方面从儒家礼法的角度出发,对皇帝的统治和皇权的稳固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文官集团对于政务的熟悉,他们可以在皇帝不太靠谱的情况下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转。所以明代的许多皇帝不太靠谱,但却依然能维持明朝的统治。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是在皇帝的允许下。因为这些制度也好,内部权力平衡也罢,皇帝拥有一票否决权或者暴力破坏权。所以魏忠贤就利用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凭借皇权的无上权威,彻底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天启皇帝不发话,那些文官集团就拿他完全没有办法。

  • 因此倒回来看移宫案中的几位主角,他们的个人命运无不昭示着这种皇权至高无上的影响。移宫案中后宫势力的代表李选侍,她本是郑贵妃选中的美女,因为被送到朱常洛身边得宠,短短几天就敢于公开要求群臣册封自己为皇后甚至是皇太后。也正因此在朱常洛驾崩之后,她紧紧控制皇位继承人朱由校,希望能通过控制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她多次欺凌朱由校的生母,所以在移宫案中朱由校根本不支持李选侍。而另一派的代表王安,在万历皇帝驾崩之后,立刻成为后宫宦官之首,但是他常年侍奉朱常洛,在朱由校身上感情投资不够,最终被魏忠贤和客氏取代。

综上,魏忠贤在移宫案中虽然是失败者,但是凭借他在朱由校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他最终成为了这场漫长政治斗争的胜利者。直到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才重新利用这种皇权轻而易举的击败在天启朝不可一世的魏忠贤。

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他们上哪学的武功

从小阉割的狗性情相对乖巧,半道阉割的狗性情更加乖张,从动物的角度上来看,长到半大不小了再实施阉割,太伤动物的自尊心。

太监也是一样。

没有那个太监一出生就怀揣长大了要做一个伟大宦官的理想,大多是家境所迫,长到半大小子甚至已经成人了,才被迫去势,谋一碗饭吃。

太监们一个个白眉胜雪、高来高去、飞檐走壁,一开口却娘里娘气,这里说的是一种特殊的太监,没错,就是“电影里的太监”。

真实中的太监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有一组清朝中后期的太监真实照片。

大概让很多人失望了,这不跟平常人一样嘛,很无趣,然而这才是太监群体的本来面目。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你能够想象出一个娘炮率领着两三万人、二百多艘大船完成下西洋的壮举吗?

2002年11月,前皇家海军军官、英国人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其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一书中发表了大胆的观点:“郑和是失传的古代武术经典之一《葵花宝典》的作者,他和他的同僚凭借惊人的武术造诣征服了美洲的土著人。”鉴于这个家伙跟金庸有些交情,他的话很难采信。

有真实记载的中国古代太监里,倒是有一个武林高手,他的名字叫董海川(1797年—1882年),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兼主要传播者。据其传人分析,八卦掌的基本步法叫趟泥步,练此步法时,双腿紧紧摩擦下体,实非常人可以承受之苦。所以.......

这个不靠谱的传人的说法未经核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该传人的步法绝对没有练成。

之前听说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能提督东厂,那么东厂提督和掌印太监谁地位高呢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是由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的,掌印太监不能提督东厂。

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也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并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印太监是王体乾。

但是也有例外,大明朝另外一个大太监冯保就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

说到底,这都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至于说谁的地位高,看是要看哪一个手腕高了,比如说魏忠贤,还不是照样一手遮天。

大明王朝中东厂提督冯保面对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说,一个看手腕,主要还是看皇帝更宠谁。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史实吗对此你怎么看

谢邀请!“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个人认为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三顾茅庐”,他是为了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

为什么万历皇帝这么喜欢郑贵妃

万历喜欢郑贵妃,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一个千挑万选出来的北京大妞,既长得漂亮,又有文化,关键这是万历自己看中的人!

如果把郑贵妃放在时下流行的宫斗剧里,炒米可以保证,她在万历的后宫里几乎没有对手,她一直牢牢地独占圣宠!万历几乎对她言听计从!

能做到如此地步,想必郑贵妃必有过人之处!然而其实这一切都和万历这一生都是悲剧有关!

万历并不是一个十分有主见,有决心的人。“万历中兴”虽然是挂在他的名下,但实际和他无关,少年天子万历只是一个傀儡,有名号却没有实权。万历即位初期,李太后和大学士张居正把持朝政,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大明的中兴,但是和万历并没有关系!

而在张居正死前,万历每天一心只读圣贤书,还随时被张居正检查学业,经常被批评。有时候想很李太后哭诉,李太后会说张相父说得对!李太后对万历唯一的希望就是早点生个孩子!

一代天子尚未大婚,亦未亲政,太后却着急地叫他生孩子。万历也是够可怜的!虽为天子,事事皆由他人定夺!谁曾想万历在太后宫里,一时兴起,睡了一个王姓宫女,从而注定悲剧!

因为这个王姓宫女是个“易孕体”,一发即中!所以李太后非常高兴,不但这个孩子要生,这个孩子就是朱常洛,还要万历娶这个宫女为太妃!

而张居正死后,万历才得以解放,他开始公开选妃,终于千挑万选选到了自己的真爱,郑贵妃!

感谢郭沫若,要不是他挖了定陵,我们根本不知道万历是一个残疾病人(万历尸骨上部有驼背的现象,两只腿也是长短不一。)这也或多或少揭开万历28年不上朝的原因。

郑贵妃算是摸透了万历的心思,别看万历是一代天子,其实是个懦弱怕事之人。他需要有人鼓励他,给他打强心针!而郑贵妃选择了做这样的一个人。郑贵妃一口气给万历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除了早夭的儿子外,活得最壮实的就是朱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煮了的三百多斤大胖子福王。)

当张居正死后,冯保又失宠,这使得万历失去了两道重要屏障,直接面对强大的文官集团。文官集团以祖制礼法作为武器,对万历要求这要求那!

本来在万历眼里自己选的妃子,自己想立为皇后就立为皇后;自己生的儿子,自己想立谁就立谁。可是在文官的眼里,万历你太嫩了!前赴后继的奏折,和等着挨板子却引以为荣的文官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华丽丽的”争国本”就此拉开序幕。

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郑贵妃作为万历的谋主,给出了最后彻底毁掉大明帝国的建议。那就是既然你们大臣们不合作,就休怪我不合作。

嘉靖的不上朝,可是时刻把握着朝廷的一切动向,朝廷运作正常,嘉靖大权在握!可是万历不上朝,那是真的什么都不管。内阁首辅换了又换,所有的奏章上去以后石沉大海,连首辅辞职报告一打就是150份之多,等待了5年才得以批复。更夸张的是大理寺(相当于全国最高法院)竟然连大印都丢了好久都没人发现。

但郑贵妃的夙愿最终仍未达成!不但朱常洵没能够当上太子,且乖乖就藩。就连万历遗诏封郑贵妃为太后,要与郑贵妃合葬都未能实现。

万历这一生除了郑贵妃是自己选的之外,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符合自己的意愿!就连旷日持久的“争国本”事件,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这位可怜的天子,对文官集团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却给大明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所以与其说,万历如此宠爱郑贵妃,不如说郑贵妃是万历唯一坚守的成果。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狗狗的品种有哪些

狗的品种根据的美国AKC标准共有178个品种。

而一般分为三个种类:
1,小型犬:比熊,博美,吉娃娃,迷你雪纳瑞,柯基,日本尖嘴,约克夏,巴哥,京巴,西高地白梗蝴蝶,迷你品,玛尔济斯,西施,刚毛猎狐梗,丝毛梗,贝灵顿梗,查理王,苏格兰梗,日本狆,平毛猎狐梗,小狮子狗,短脚长身梗,捷克梗,卡迪根柯基,西藏梗,西里汉姆梗,猴面梗,罗福梗,凯恩梗等

2,中型犬,松狮,边牧,哈士奇,喜乐蒂,雪纳瑞,英国可卡,美国可卡,牛头梗, 柴犬,英国斗牛,比格,沙皮,英国史宾格,巴吉度,澳牧,比利时牧羊..比特,威尔士史宾..澳洲牧牛犬,波利,布列塔尼犬,惠比特,四国犬,葡萄牙水,犬迦南犬,波密犬,法老王猎犬,巴辛吉犬,格陵兰犬

3,大型犬,金毛,阿拉斯加,拉布拉多,苏牧,德牧,古牧,大白熊,罗威纳,藏獒,斑点狗,杜宾,秋田,伯恩山,高加索牧羊..圣伯纳,阿富汗灵缇,纽芬兰犬,大丹,中亚牧羊犬,拳师,杜高,可蒙犬,万能梗,巴西獒,巨型雪纳瑞,獒犬,兰西尔犬,兰伯格犬。

魏忠贤专权,是把天启皇帝架空了吗

魏忠贤能否架空天启帝 就看魏忠贤的职位

根据《明史》,魏忠贤的任职如下:

1、天启帝即位时,魏忠贤从原来的惜薪司被晋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店。注意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王安,王安辞任后由王体乾接任。从上司下属来说,王安、王体乾都是魏忠贤的上司。

2、天启三年,魏忠贤才以秉笔太监兼管东厂。

因此,魏忠贤的官职其实就是两个: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如果这两个职位能够架空天启帝的话,那真的是可笑了。

连王体乾都是魏忠贤的上司,更别说朝廷的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等人。

依附魏忠贤的太监个人官职:

王体乾,司礼监掌印太监;

李永贞,秉笔太监;

涂文辅,秉笔太监,掌管御马监,总督太仓、节慎二库;

诸栋,史宾二人均为秉笔太监

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

总的来说,魏忠贤的官职并不高,秉笔太监+东厂提督。

为什么魏忠贤位低权高呢

1、魏忠贤个人魄力。魏忠贤本人“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魏忠贤和客氏驱逐了明光宗掌印太监、亲东林党太监王安。宫中的太监自然以他为首。魏忠贤因为不识字,自然不能做掌印太监,只能做秉笔太监。

2、天启帝的信用和利用。魏忠贤和客氏驱逐王安,夺得司礼监的控制权,不能排除是出于天启帝的授意。毕竟王安是父亲明光宗的亲信,又不是天启帝的亲信,如何能够让非亲信太监任职掌印太监呢?

天启帝用自己的亲信魏忠贤控制司礼监,更能反映自己的意志。王安和东林党亲近,若让朝廷和宫中连成一气,天启帝还有多少自主权?这是天启帝不能用王安的第二个原因。

魏忠贤接纳那些被东林党打压的官员,形成阉党,遏制东林党的张狂态势。可以说,阉党不是魏忠贤主动组建的,更多是被东林党打压的官员为了生存而主动依附形成的。

“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天启初,废斥殆尽,识者已忧其过激变生。及忠贤势成,其党果谋倚之以倾东林。”

魏忠贤驱逐亲东林党的掌印太监王安,因此被被东林党打击的明朝官员依附,形成了和东林党相对抗的阉党。对此情形,难道掌控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天启帝一点都不知道?没有天启帝的允许,魏忠贤敢以阉党首领自居?

3、东林党不辨是非只问立场的打击异己行为,是魏忠贤得以位低权高的根本原因。

阉党的形成,其实就已经足以让东林党反省自己。但东林党没有,反而主动狙击魏忠贤,意图斩首击垮阉党。

熊廷弼案中的行贿案案犯汪文言,是王安门下,又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交往紧密。当时内阁首辅叶向高是东林党人。熊廷弼不让亲近东林的汪文言向叶向高、杨涟、左光斗等人求情,反而让汪文言向阉党求救?绝对违反常识。

其次,如果是魏忠贤收取贿赂,为何叶向高压下汪文言行贿案不让深查?反倒是受贿人魏忠贤一心要查行贿案,符合常识吗?

综述

魏忠贤因为不识字,不能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只能做个秉笔太监,加上提督东厂。刘瑾、汪直等很多明朝太监的官职都比魏忠贤高多了。他们都架空不了明朝皇帝,何况魏忠贤!

魏忠贤之所以被推荐为阉党首领,原因有三:个人魄力、天启帝信任、东林党打压行为。

收养义子,不过是一大帮人为了追求升官发财而攀爬关系;历史上建生祠的人,魏忠贤并非第一个。西汉的栾布因为做燕国的相国而被燕齐人建生祠,刘邦还没有人为他建生祠呢,也不见刘邦处死栾布;西汉时齐国国相石庆同样被立生祠,也不见汉武帝诛杀他;万历时期的赵邦清也被滕县人立生祠,万历帝也没有什么意见。

立生祠的意义只是表达尊敬、爱戴——魏忠贤让被东林党打击的官员得以生存、发展,因此被尊敬、爱戴有何不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