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致命弱点(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_德军_斯大林_高加索

本文目录

  • 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 德国入侵法国,为什么有人高兴的想哭
  • 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 斯大林战役中,德军能不能用围而不攻的战术慢慢消耗苏军呢
  • 二战德军蓝色方案,为何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埋下伏笔
  • 1944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存在哪些致命弱点
  • 武装党卫军和德国国防军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 为什么说情报既是“狼群战术”关键,又是其致命弱点

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并不会这么样。地球还在转动,希特勒和斯大林还在死磕!

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德国法西斯和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周边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此战苏联以伤亡近200万军队的代价,消灭德军50多万人,迫使德军后退数百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英等昔日的对手对苏联刮目相看,随后美国的军援源源不断地运进苏联,苏联获得了艰难重生的宝贵时机,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而苏联也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战争信心。最重要的是,此战让苏联避免了更大的国土沦陷,为苏联工业在敌后的重建以及保持战略纵深意义重大!

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意义非同凡响。那么,如果莫斯科保卫战没有取得胜利,德军如愿攻陷了莫斯科,世界将会是什么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谓法西斯消灭苏联一统天下的构想,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战争性质早已翻天覆地

德国的前身,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普鲁士三战定乾坤,俾斯麦只用三次战役,就完成了驱逐奥地利、压制丹麦、暴打法国的目的。

对于德国而言,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较少,因此对于战争的理解就变成了用几次关键战役取得整个战争胜利的“速战”思维,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希特勒的闪击战。

希特勒闪击战的精髓,就是以优势兵力对敌人发动排山倒海的攻势,使其迅速被击溃进而投降。

德国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击败沙俄迫使沙俄投降后,日本就迷信一战定乾坤,所以后来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企图迫使伤亡惨重的美国和自己谈判。

由此可见,这种思维的产生和小国寡民的客观事实分不开。

但是,从一战开始,战争的性质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战术战变成了战略战!

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虽然前期很强,能够取得前期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总体战略上,德国和日本并没有取胜。此时的战争,早已经不是几场关键战役就能搞定大局的时候了。

所以即使莫斯科被攻陷,只要斯大林不投降,苏联就会一直抵抗。而德国要想取得消灭苏联的最后胜利,就需要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彻底占领苏联国土,消灭斯大林集团。

而这,希特勒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已经显出强弩之末的意思了。而莫斯科的身后,还有至少6000公里的直线距离要走!

希特勒:“你在逗我?”

希特勒发动莫斯科保卫战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他认为只要占领了莫斯科,就会摧毁苏联的士气,从而迫使苏联投降。然而,在苏联强大的宣传下,斯大林才是士气的核心,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想过最坏的情况就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所以即使希特勒占领了莫斯科,也无济于事。所以,最后惨败的结局,希特勒无法改变,只不过是时间久一点而已。

2、苏德战争本质是两大阵营的较量

苏德战争,是整个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是二战的组成部分,那么苏德战争就不简简单单是苏德两国较量这么简单。

在德国阵营,有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以及超过100万的苏奸军队。

而在苏联一方,除了苏联,还有美英的军事援助,莫斯科保卫战前主要是英国的援助。

另外,在莫斯科战役的同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泥潭,从此美国和法西斯,包括德国正式成为敌对国。

德国闪击苏联前,德国空军还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英国空军交战,所以苏联对德军的牵制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丘吉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

美国虽然没有在莫斯科之战前大规模军事援助苏联,但是作为和英国同穿一条裤子的国家,美国迟早会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援助。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威胁和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这对于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左右巨大,所以对苏联大规模援助是迟早的事情!

在莫斯科战役前,美国基本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美国不想做赔本买卖,如果大规模援助苏联而苏联还是丢掉了莫斯科甚至亡国,那美国就亏大了。

所以美国直到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看到了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作用,所以才开始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援!

因为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以全球为战场,所以一个莫斯科的得失对于整个全球的战争而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

因此,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拿下列宁格勒,拿下斯大林格勒,最后德军还是会输,而且因为深入苏联距离太长,德军后勤补给不力,会输得更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德国入侵法国,为什么有人高兴的想哭

1940年5月,已在齐格菲防线等待了7个月的德军,终于要进攻法国了。之所以迟迟不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军没有准备好,而是一直没有一个可以“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直到曼帅设计出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才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能否攻占比利时,另一个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区,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快”字。也就是说,尽管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当,但德军根本没有把其看在眼里,他们更在意地形、地势的困难。

攻占比利时,是曼帅计划的核心。

曼帅计划的大致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尤其是比利时,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该地区的法军不能回援。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将英、法联军主力,合围在比利时并“聚而歼之”,致使法军彻底丧失最后的抵抗能力。

战役的关键在于英、法联军主力是否赶往比利时。但按照英、法联军制定的“D计划”可以看出,英、法两国对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时和荷兰方向,但比利时是拥有主权的中立国,不可能随意开进。

更何况,比利时严守中立原则,也不准他人参与协防。不过,让英、法两国略感安慰的是,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凭险据守着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德军要想进攻困难很大。

可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点在哪里?在空中。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修筑的极其坚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御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头顶是其致命弱点。当然,按照一战的经验,他们也想不到德军会从空中攻击。

在空军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时向英、法两国求援,联军按照“D计划”将集结在法比边境的部队,全部开进比利时,在他们看来,进攻的B集团军群就是德军主力。对手上当的消息传来,德国元首“高兴得真想哭”。

突破阿登山区,是曼帅计划精妙的一招。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军进攻比利时,也不相信德军会从阿登山区冲出来。

这就是曼帅计划中最精妙之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阿登山区的问题上,英、法联军犯了“官僚主义”,或者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军事思维,山路难走但还是有路可走,地势险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的使用,泥泞、险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问题,再加上德军优秀的军事素养和高机动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几百辆坦克经过2天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森林地区。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以及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联军的注意力,掩护了A集团军群的行动。与此同时,庞大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秘密推进,高度的纪律性使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实施。

更关键的是,节点把握得恰到好处。德国元首和曼帅最担心的就是,英、法联军按兵不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联军不仅行动迅速,而且出动了全部主力,就在其进入比利时不久,德军从阿登森林冒了出来,直插其后方,节点掐得相当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在《蓝色方案》中,高加索油田才是德军的最终目标,德军的所有计划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的,所以B集团军群最初所肩负的任务只是牵制苏军,保护A集团军群(高加索集团军群)宽大的侧翼。客观地讲,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德军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基本的军事原则,然而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德军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列为了进攻的主要目标。战事一分为二后,无论是在斯大林格勒还是在高加索,德军都因缺少“最后一个营”而被迫陷入停滞,这最终也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因此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才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到底是选斯大林格勒还是选高加索呢?

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德军发起的新一轮攻势主要是为了抢占高加索油田,进而切断苏军的石油供给,以此削弱苏军的实力。从这个战略出发,与斯大林格勒相比,高加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德军攻占整个高加索地区后,除了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石油外,还可以掌控整个黑海的制海权,这样德军完全可以建立一条海上补给线,以缓解德军的补给压力。不仅如此,德军攻占高加索还可以迫使土耳其倒向轴心国,同时还可以打通通向中东的道路,这对当时的德军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它对德军的意义远不及高加索那么重。德军占领此地,虽然也切断了高加索向北输送原油的通道,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军依旧无法得到紧缺的石油。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德军考虑。高加索地区群山环绕,每到11月大雪便会封住各个山口,从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德军集中兵力先攻打斯大林格勒,一旦战事拖延,德军就会失去继续进军高加索的机会,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再做打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间拖得越久对德军越不利,所以攻打斯大林格勒实乃一条下策。

总之,按照原计划,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才是德军最佳的选择。

文/战情解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斯大林战役中,德军能不能用围而不攻的战术慢慢消耗苏军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军为何要进攻斯大林格勒,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顿河和伏尔加河两道天险连为一体,依托这两大天险来为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提供坚强的侧翼掩护,从而可以让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的联军集团军可以执行这些天险的防御任务,腾出德军部队来执行更为重要的进攻任务。而斯大林格勒是连接这两大河流的陆地桥梁,只有占领这里,德军才能建立一条完整的防线,才能利用上这两天河流。否则斯大林格勒就会成为苏军的一个反攻堡垒和基地,苏军可以从这里集中强大的部队从陆路上自由的选择向西(顿河)或者向南(伏尔加河)发起强大突击,而德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掩护如此漫长的防线,其联军部队又没有这样的能力。

其实在夏季攻势的计划中,是分为两个步骤先后执行的,即先占领斯大林格勒,依托顿河和伏尔加河建立起一道坚强的防线,确保侧翼的安全后,德军主力再随即南下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即使如此,德军的侧翼掩护防线仍旧过于漫长,兵力不足的问题很严重,希特勒决定把侧翼防线降低联军的四个集团军来执行,但是德军将领严重质疑其战斗力,所以最终希特勒答复到只让这些部队执行顿河和伏尔加河天险的防御任务,而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仍旧由德军来执行。

然而希特勒没有执行“两步走”的计划,而是选择了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这让德军在兵力上更加捉襟见肘,现在德军B集团军群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侧翼的掩护几乎全部交给了联军部队,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违背基本的战争原则的,而希特勒也认识到德军主力集中于斯大林格勒城下有被合围的危险,所以为了消除这个危险,他企图通过投入更多的兵力到斯大林格勒以尽快结束这里的战斗,从而解放出这支重兵集团加强两翼脆弱的防线。然而苏军的行动更快一步,抢先在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之前发起了反击,最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

所以德军就是因为兵力的不足才决定占领斯大林格勒来利用顿河和伏尔加河天险来使联军部队能具备防御的能力,而只是对斯大林格勒采取围而不攻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不如直接果断的后撤,选择一条最窄的地面防线来防守,以掩护住高加索方向德军的侧翼为基本目标。但是即使如此侧翼的防御还是很漫长,德军不可能凑足如此数量的防御兵力,必须采用曼施坦因那种机动作战的方式,通过不断的运动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

无论如何,要么拿下斯大林格勒,要么就干脆不打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集结以重兵围困同进攻斯大林格勒有何区别?第6集团军必须用来加强其薄弱的侧翼,否则无法避免被合围的命运。

二战德军蓝色方案,为何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埋下伏笔

从军事角度来看,最好的战略就是在每一场战役中都能保持尽可能的投入最大的兵力以增加取胜的几率,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的会战中胜利一方都采用的“向心”攻击的路线,也就是说虽然一开始会兵分数路突击,但是最终会在最后的决战地点会合实施决定性的作战。兵力集中是取得军事胜利的基本原则之一,而蓝色方案就犯了兵力分散这一致命的错误,蓝色方案中德军本质上是一种“离心”进攻路线,两个野战集团军最终不是在同一个地点取得会合,而是背道而驰,几乎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各自前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其中一个集团军群遭遇失败或者危机,另一个集团军群无法迅速向其提供支援,即便能够迅速回援代价也是必须放弃之前取得的战果,使得这个集团军群一个夏季的努力和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二战德军拥有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理论家,这些军事专家不可能不会发现“蓝色方案”的致命缺点,但是他们无法左右战略问题,决定性在希特勒的手中,即便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只能是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可行的军事计划,他无法劝阻希特勒放弃进军高加索的决定,哈尔德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战术上的巧妙来弥补战略上的不足,所以德军的蓝色行动总共分为4个阶段,通过分阶段的梯次进攻来保证德军可以集中最大进攻兵力用于每一个目标,以削弱“离心”进攻所带来的兵力分散问题。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三个目标沃罗涅日、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都是先后发起进攻的,只有全部占领完这些目标后,德军主力才会向高加索发起远征。在希特勒所限定的战略框架内,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制定的蓝色方案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方案了,只可惜在实际作战中这个计划并没能得到贯彻。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兵力不足,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战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实力不足以在有效掩护顿河侧翼防线的同时维持斯大林格勒的攻势作战,强行执行超过能力范围的代价就是上述两个作战目标都没能完成,进攻兵力的不足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争夺中陷入了一场消耗战,第6集团军不得不数次战役停顿以重组进攻兵力,这让困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得到了宝贵了补充损失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此外由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持续的苦战,不得不通过削弱侧翼掩护力量来维持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作战,兵力不足的德军只能将战斗力低下的联军集团军投入前线,这些联军部队不可能阻止苏军的进攻,而德军又无力在其后方部署强大的战役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大正面上的突破,将给德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德军无力进行封闭,其结果就是要么德军放弃斯大林格勒实施全面的后撤,要么就是放弃高加索地区将A集团军群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方向恢复那里的态势,无论如何必须放弃一个战略目标,这也证明德军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离心”进攻所带来的兵力不足而战略目标又太多的问题。

如果德军严格执行蓝色方案的话,那么德军一开始就有2个装甲集团军和2个步兵集团军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而不是仅仅由第6集团军单独发起进攻,即便后来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回也难以弥补一开始所犯的错误,因为苏军已经利用这一时机重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制止了此前的溃败状态。德军两个野战集团军群的联合进攻将毫无疑问将斯大林格勒拿下,虽然最后的结局难以确定,但是拿下斯大林格勒还是没有问题的。从本质上来看,1942年的德军并没有恢复到重新发起深远进攻的实力,所以当希特勒决定向高加索发起进军时也就注定了德军的失败,即便这个失败不在斯大林格勒,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

1944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存在哪些致命弱点

1944年夏季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岌岌可危,苏军即将投入4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发起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意图全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发现苏军的战略企图,错误的判断苏军的进攻将会在南方发起,不仅没有大大加强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反而抽调了该集团军群许多部队派往了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被大大削弱了,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中央集团军群大体存在以下几个严重问题:

兵力不足:中央集团军群在5月份拥有42个步兵师(包括5个匈牙利师)、3.5个装甲师、2.5个装甲掷弹兵师和5个配备轻武器、执行反游击任务的保安师。不久便抽调出了2个装甲师在内的6个师转隶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却并没有选择收缩防线(希特勒不允许)以加强防御,实质上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能力大大削弱了。在长达1100公里的防线上,德军的步兵力量过于稀疏,射程有限的师属炮兵也无法通过集中火力以弥补步兵的不足,反坦克防御也非常薄弱。如第4集团军的防区,每千米正面只有119名作战士兵、2.1门野战和重型火炮、不到1辆突击炮。

防御纵深太浅: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非常浅,主防御阵地的深度一般只有5-6千米,几乎没有战术纵深,在战役层级也根本没有纵深可言,因为没有可供部署的预备队,每个集团军只有一个步兵师担任预备队,这意味着在苏军的突破还没扩大之前就必须迅速投入战场封闭缺口,只能部署在仅靠前线的附近,充当战术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大又深远的突破,这些预备队可能连自己也会处于包围之中,更不用说去封闭缺口了。不止如此,希特勒严令不得进行后撤,这意味着德军无法执行擅长的机动防御,往往是恶化到极点的时候才会被准许撤退,但已经晚了,大量部队已经被包围歼灭。

预备队太少:二战后期随着装甲战术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大编制的重装突击集团,这种拥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以及火炮的单位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每次战役都基本可以达成突破,为了阻止这种突破,防御阵地的纵深越来越大以期在持续的消耗中削弱敌军突击集团的战斗力,但是仅靠步兵和火炮单位不可能彻底挡住这种进攻,最终还是要己方的装甲预备队通过反击来击退甚至歼灭敌军的突击集团。正如库尔斯克会战那样,即便苏军构建惊人的纵深防御阵地,但还是无法彻底挡住德军的进攻,最终依靠后方的几个坦克集团军不断的反突击才阻止成功。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远不能和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防御可比,而且德军也没有苏军那样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整个集团军群包括陆军总司令部只有1.5个装甲师的预备队,聊胜于无。

正是上述的原因导致在苏军的强大突击下,一开始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就迅速的被突破了,有限的预备队无力封闭所有缺口,而希特勒又拒绝实施弹性的防御,很快苏军的坦克部队就突进到了德军的大后方,尽管德军从其他防线抽调了大量部队驰援,但是太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基石,那些步兵师都被苏军合围歼灭或者重创了,如果在苏军突破的一开始就能有这些强大的预备队,或许可以挽救中央集团军群,可惜德军在东线没有这么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也从侧面看出德军的防御已经过度扩张,如果希特勒拥有战略远见,他就应该前提撤退到长度大大缩短的防线上,以节省出兵力组建战略预备队,没有预备队德军不可能取得防御的胜利!

武装党卫军和德国国防军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国防军归国防军,SS归SS,系统都不一样,不存在隶属关系 都是归自己的老板指挥

然而小胡子可以下令让某支国防部部队归到党卫军下的某个人指挥,毕竟元首,大佬大佬惹不起。

如果说两军的人际关系的话...战争一开始时候是不错的。反正推的顺风顺水的,无非是党卫军在占领区更不人道一点,国防军军官大多都是普鲁士军官家庭出生,军人荣耀感还是很强的,一般不削做丢份的事。

↓国防军(左)和党卫军还是有说有笑的

然后到了战争后期,尤其是1944年之后就不是那么有趣了,补给一般都是先给党卫军,国防军变成了四等人。所以两者关系有点僵

而且国防军的将领,如龙德施泰特、曼施坦因、再到古德里安,隆美尔等国防军将领也都因各种原因被小胡子办了。而党卫军势利则不听的壮大,所以国防军很不爽

为什么说情报既是“狼群战术”关键,又是其致命弱点

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大陆,仅剩下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此时德国的战略重点已挥师东进,指向苏联。原本以为会妥协投降的英国,却异常坚定地要将战争进行到底。无奈之下,“小胡子”随即制定了对英作战的“海狮计划”。

从7月开始,德国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近2700架,与处于劣势的皇家空军在空中进行鏖战。尽管英国空军骁勇善战,但依旧损失惨重,丘吉尔忧心忡忡。更让他揪心的是,唯一的海上生命线也几乎被邓尼茨的“狼群”掐断。

邓尼茨的潜艇战如何成为对英国封堵的主要手段?

首先,轰炸伦敦,并未取得预想成果。大不列颠空战自开战以来,德国空军以平均每天几百架,甚至上千架次的规模,对英伦三岛进行狂轰滥炸,皇家空军也在这场鏖战中实力消耗殆尽,德军只需坚持一周就能完全获得制空权。

然而,12架迷航的德国轰炸机将炸弹投向伦敦,彻底改变战局。作为报复,英国人轰炸了德国首都柏林,“小胡子”彻底被激怒了,叫嚣让伦敦成为一片废墟。这恰恰给了皇家空军难得的喘息之机进行休整,并重新夺回空战主导权。

其次,德国战略重心转向苏联,不放弃封堵英国。尽管轰炸伦敦没有让英国人屈服,但无形之中成为进攻苏联的掩护,这让“小胡子”多少有些安慰。就在德军主力秘密调往东线之际,“猪队友”意大利也为了捞取好处,进攻非洲英属埃及。

按理说,如果能切断英国通往苏伊士和波斯湾油田的“生命线”,的确是插向英国的另一把“利剑”,甚至彻底让英国人丢掉幻想,发下武器。可是,3万英、埃联军俘虏了13意军,并一路推进近1000公里,彻底打乱了封堵英国的部署。

让德国人略感欣慰的是,在海上对英国人的打击卓有成效。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在英国唯一的北海航道上摆下重兵,采取“狼群战术”,一个星期就击沉27艘商船;甚至一个34艘商船组成的编队,被击沉了20艘。

维持英国生存的物资货运量也由每周的120万吨降为75万吨。大不列颠舰队司令坎宁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空战逼迫伦敦就范成为不可能时,邓尼茨发现了唯一能让这个国家屈服的途径。”

潜艇部队的表现,自然也赢得了“小胡子”三番五次的夸奖,并将邓尼茨的潜艇战放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每月产生10艘潜艇上升到18艘;并且都是经过改进的新型号,如:VII型潜艇,其巡航航程达8500海里。

英国人提高反潜技术,邓尼茨损失3员大将。

1941年1月,邓尼茨的慢性“绞杀战”,使得英国自赢得大不列颠空战后的又一个巨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英国向非洲支援的海上通道。如何反潜?成为英国能否确保大西洋交通线安全的重要任务。

一是,情报是“狼群战术”的关键,但也是致命弱点。在浩瀚的大西洋上去发现护航编队本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狼群战术”就是通过几艘潜艇来扩大海上搜索范围,由最先发现者跟踪并引领多艘潜艇攻击。

如果将跟踪的潜艇敲掉或者迫使它不再跟踪,就可以避免“狼群”攻击。同时,缩小护航编队规模,并根据情报部门提供德军潜艇的行踪规律,谨慎选择航线或不断改变航向,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二是,根据“狼群”攻击特点,化险为夷。担任跟踪护航编队的U艇,必须不停地发送无线电信号,来引领和召唤周围的U艇。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可以看作是“狼群”攻击的准备。

只需侦听部门提高警惕,捕捉这类信号,尽管不能破译,但也能清楚知道对方发送的大致位置,并判断出他们将要攻击的护航编队。从而,及时地发出信号,通知护航编队做好防范准备或者提供必要的防护。

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尽快研发新型的反潜设备,尤其是改进声呐系统,让护航的军舰不再有“夜盲症”,在夜晚也能发现和攻击德军潜艇。同时,在护航编队中部署巡逻机,加大搜索范围,发现U艇后,要么规避,要么攻击。

很快,这些反潜措施发挥了作用。曾击沉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并一举成名的U-47号潜艇被英国驱逐舰击沉海底;曾击沉16万吨商船的“王牌潜艇”U-100号被驱逐舰锋利的舰首拦腰斩断;而U-99号更是被炸得浮出了水面,成为俘虏。

1941年3月,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在大西洋的损失率上升到了20%,还损失了3名“王牌”艇长。这样的损失遭到了“小胡子”的训斥,尤其是在隆美尔在非洲一路追赶着英联邦部队,高歌猛进的时候。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又想起了“巨舰大炮”的威力。

“挨了熊”的雷德尔为了弥补过失,提出让“俾斯麦”号战列舰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前往大西洋,封锁英国海上交通线。因为,先前的两艘战列巡洋舰曾一下子创造了击沉11万多吨商船的战绩,而且打完就跑,英国人毫无办法。

提起“俾斯麦号”,这可是德国人的骄傲。它舰长241米,排水量5万吨,装甲厚度330毫米,配有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是当时吨位最大、最先进的战列舰。“小胡子”对雷德尔的提议表示支持并期待它胜利的消息。

1941年5月,英国人发现了“俾斯麦”号,随即派出了4.3万吨的“胡德号”和3.8万吨的“威尔士亲王号” 战列舰前往堵截。一场大战下来,“胡德号”被击沉大海,1421名官兵只有3人生还;“威尔士亲王号”也深受重伤撤离。

同样受了伤的“俾斯麦号”也预感情况不妙,开始撤退。但英国人已经铁了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将它打沉。于是,以“皇家方舟号”和“胜利号”航空母舰为主的几十艘战舰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张大网向“俾斯麦号”围拢过来。

为了减缓“俾斯麦号”的航速,英国“皇家方舟号”的15架鱼雷攻击机率先发起进攻,没有航空兵掩护的“俾斯麦号”毫无还手之力,在鱼雷的攻击下彻底失去了动力停了下来,赶上来的英国战舰对其轮番炮轰,将其击沉。

“俾斯麦号”的沉没彻底打击了德国人的信心。从此,德国的水面舰队再也不敢和英国海军“叫板”,只得依靠邓尼茨的潜艇去控制大西洋。它的沉没不仅预示“巨舰大炮”的没落,也揭示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