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发现苏麻喇姑墓,专家进入墓室后,才发现康熙帝的“百年谎言”!_康熙_孝庄_太后

一、

康熙在历史中,特别是在对清朝的治理上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促进了民族融合,统一了全国版图,特别是在收复台湾上,拒绝了台湾“仿朝鲜例”成为一个附庸国,为我国对台湾的主权在国际上有了不中断的历史依据。

也因为文治武功,他被很多学者捧为“千古一帝”,而这位千古一帝的成长离不开两位女人的培养和支持。

最重要的当然的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她不仅一力支持康熙继位,还在康熙年幼时凭借过人的政治智慧周旋于四位辅政大臣之中,为康熙稳固了皇权。

然而另一位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她是康熙幼年时的一束光,不仅长期照顾康熙的生活,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后来康熙曾感叹“父母膝下,无一日承欢”。而照顾他的这个女人就替代了母亲的一部分形象,她就是被康熙喊为“额涅”(满语中的母亲)的苏麻喇姑。

在清史记载中,苏麻喇姑死后最终被康熙以“嫔礼”入葬,还专门指示将其遗体停柩14天,等康熙赶回北京看她最后一眼。不过随着她的墓穴在河北被专家们发掘,却揭露了康熙的这个“百年谎言”。

二、

苏麻喇姑本名苏茉儿,后来改为苏麻喇,而后面加姑则是人们对她的尊称。她出身蒙古牧民家庭,后来卖身到科尔沁部落贝勒府,当了二小姐的丫鬟,逐渐成为心腹,而后来满蒙通婚,小姐嫁给皇太极,生下了福临,自己也成为太后,也就是孝庄。

展开全文

在布木布泰的培养下,苏麻喇精通蒙满汉三族语言,后来陪小姐入宫后,成为孝庄联通内外朝的得力助手。顺治帝早期,由于祖规,孝庄既不能频繁接见外臣,又不能时常教导已经登基的福临,于是苏麻喇不仅帮孝庄多次出宫与摄政王多尔衮沟通,保住了顺治的帝位,而且还是替孝庄给顺治带话的使者,身份十分特殊。

而当玄烨出生时,32岁的苏麻喇立刻被孝庄派去照顾,特别是后来清宫内暴发天花疫情,玄烨被安排到福佑寺避疫,就是苏麻喇随身照顾达六年之久,期间她按照孝庄的要求,严格地对玄烨进行启蒙教育。

正是这段远离父母的幼年时光,让亦师亦母的苏麻喇成了玄烨心中的特殊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苏麻喇的信任和依赖。

1661年,顺治帝突然病逝,在孝庄的支持下,6岁的玄烨成功登基,清朝再一次出现了主幼臣壮的局面,作为孝庄和康熙共同的心腹,苏麻喇同样在这一段周旋的时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苏麻喇被孝庄叫“格格”、“姑姑”,被康熙喊“额娘”,她在宫中的地位也愈发尊贵,虽然身份仍是太后的侍女,但却被宫人尊称为“姑祖母”,就连康熙的子女们也喊她为“姑妈”。

不过苏麻喇却毫无骄横之心,对孝庄和康熙一直忠心耿耿。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75岁的苏麻喇悲痛欲绝,康熙为了平复她的情绪,下诏将十二阿哥胤祹交给她抚养,这才给她带来了一丝慰藉。

十八年后,已经93岁的苏麻喇病逝,康熙特旨以嫔礼陪葬孝庄,并同意了胤祹为她守灵的请求,开了皇子为宫女供饭诵经的先例。

三、

按照记载,康熙为苏麻喇修建的墓室应该规格很高,至少会有大量陪葬品,但随着考古专家对墓穴的发掘,却发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情景。

苏麻喇的墓室非常之小,进行发掘工作的考古队甚至只能半蹲进入,内部也无法直立身体,其中已经大量渗水,可见工程质量并不高。而且不仅没有陪葬品,就连棺椁都没有,仅用一口大缸装着苏麻喇的骨灰,康熙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似乎成了一个被记入史册的“百年谎言”。

然而随着对古籍的研究,这个“百年谎言”的真相也得以揭露,原来康熙本人对苏麻喇确实十分尊敬,对她的葬礼也十分重视,同意皇子守灵,亲自回北京处理就是铁证。

而苏麻喇姑的遗体也被他与孝庄太后停灵在一起,确实做到了让这主仆两人团聚。不过在康熙有生之年,并没有着手对苏麻喇姑陵墓的修建,直到雍正继位,将孝庄停灵之所重建为昭西陵时,才安排苏麻喇的下葬。

雍正毕竟没有康熙那样对苏麻喇的感情,再加上考虑到昭西陵作为皇陵,葬入一位侍女不太合适,因此最后他决定将苏麻喇葬在昭西陵墙外。

由于皇帝本人没有过多重视,办事的官员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大操大办,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附近居民为了谋生将其陵墓大肆拆卖,这才造成了如此荒凉的情景。

然而不管怎么说,苏麻喇从一个贫苦牧女成为能够影响清朝数代帝王的人物,确实算得上历史上的一位奇女子,她的事迹值得被书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