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_甲午战争_中国_甲午

本文目录

  •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海军装备的差距如何
  •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生的
  • 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海战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慈禧原因是什么
  •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 甲午中日战争,如果清朝战胜了日本,东亚的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主战贤臣忠君报国、参战将士英烈千秋、满清政府腐朽无能、倭奴本性蛇蝎豺狼。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海军装备的差距如何

这场战争一开打就直接决定了胜负。不要说两军的战舰略有差距,就是日本的战舰比不上北洋水师,他也会一直打到胜利为止。就算是这次海战,日本战败了他也不会把手。他会追到你家来打因为他的初衷就是这样想的。因为他心里清楚,胜败清政府都要求和。当时的腐败的清政府没有钱国库空虚。高层有腐败透顶没有一个一致对外的坚强堡垒。所以清政府最怕的是外患。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政府执政期间签订了那么多的丧权辱国条约。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生的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满清最高权力交接的背景下发生的。

光绪真正拿到最高权力的象征是什么?慈禧搬出紫禁城。

大致花费了3000万—4000万两白银建造的颐和园就是慈禧的养老别墅。

当时满清中央财政一年收入大致是8000万两白银,每年财政盈余不超过300万两(还是没有大灾难的前提下)。

在1888年动工,在1894年(慈禧60大寿)前需完工的颐和园必然要挤压其他地方的开支。

之一就包括:1891年翁同龢上书,请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被光绪帝批准。

你想想,北洋水师可是李鸿章的心尖肉,翁同龢一个折子就砍掉了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费(北洋水师年度军费大约是400万两,购置军火大约260万两)!李鸿章反而一声不吭?想当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因为军费耗资巨大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李鸿章都能公然提出新疆可以不要了!

同样,奕缳拿到为海军募捐的260万两白银转身就送去修颐和园,李鸿章也只能保持沉默。

因为谁影响最高权力交接,谁就是整个满清统治集团的公敌!

国运背的时候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谁也不知道在这个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日本偏偏会挑起甲午战争!

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海战

谢悟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当年属于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或叫中日甲午海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期,是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战争,而对日本来说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中国伧促迎战,加之日本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双方势力相差较大,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军队编制体制落后,作风懈怠,纪律松弛,联合作战能力不强,最终以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失败而告终。

中日甲午海战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战争赔款白银2亿两,后附加三千万两,总计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另外,中方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拥有主权,同时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包括澎湖列岛和现在存在争端的钓鱼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清朝政府洋务救国运动的失败,打破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追求的美梦,掀起了西方帝国主义从此开始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中国从此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再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的机会,极大的加重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灾难,但也让中国人民看清了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的本质,看到了清朝反动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从而掀起了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和清朝腐败统治革命的浪潮。

这场战争,同时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乎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光从武器装备上提高军队战斗力,不重视军队的体制编制现代化,不重视军队的作风和纪律建设,不积极作好军事斗争准备,伧促应战和上阵,最终将被敌人打败。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慈禧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

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唤起了中国四千年大梦。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够效仿西方,求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李鸿章没有接见孙中山。如果接见了,则清政府的实力派可能很早就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得到民间的支持。

1894年11月,甲午战争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孙中山认为清朝政府已经成了洋人的政府,多次发起武装起义,企图推翻清朝,终于在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前后时间不过17年,孙中山的革命完全是受甲午战争的影响而激发的。

而梁启超也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他不主张推翻清朝,而主张君主立宪,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协助康有为发起了戊戌运动,虽然失败,但他的少年中国说影响巨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共识。梁启超第一次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考察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的8个民族:华夏族、苗蛮族、蜀族、巴氏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和百襥族(彝族),最后都融合成华夏族。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华民族的概念最终确立和形成,为大多数人接受。

李大钊进一步提出了中华民族复活的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

章太炎提出了保存国粹,虽然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保存国种、爱国,保存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复兴中国文化,复兴国学的主张,从文化角度提出民族复兴的使命。

他们基于甲午战争失败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充分认识到民族主义问题,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些都大大唤起了中国人,亚洲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如果清朝战胜了日本,东亚的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首先甲午战争,是一次海战,四次陆战,甲午海战,事实上是打了个平手,为什么呢?中国的舰艇比小日本多,虽然被小日本打沉了几艘军舰,但大清海军并没有伤到元气,北方舰队还有战舰,南方舰队还完好无损,所以甲午海战,不是大清被小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而是四场陆战战败了,小日本在牙山一战,缴获战利品,炮弹几十万发炮弹,在大连弯大清有一百多门大炮防御,最大的大炮口经240毫米,大清军队一枪没有放,放了二炮,被小日本500名敢死队给攻占了,小日本敢死队攻上去,大清军队以看不到一个人影,缴获了一百多门崭新的大炮,炮弹246万发,新式步枪600多支,很多还没有开箱,子弹338.1万发,然后小日本就用清军的大炮,清军的步枪,清军的子弹,打下了旅顺,打下了辽东,然后在打下来了山东,所以四场陆战的战败,甲午战争才输给了小日本的。

小日本用大清的武器,大清的粮食,大清的黄金,战败了大清。所以大清战败不是败给武器装备,而是败给了腐败,大清还有完全战败,就急急忙忙的签定了买国条约,所以八国联军的国家,看到大清这么软弱无能,也才导致了八国联军,才都来中国分享这块肥肉。

小日本原本想只占领朝鲜半岛,经过甲午战争,想不到中国这么软弱,还意外的得到了台湾岛,这就为小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埋下了伏笔,所以甲午战争小日本胜利后,小日本要驻军中国,就是为准备全面入侵占领中国在做准备,也就是小日本敢几万军队,就敢发动918事变的原因。

就算大清在甲午战争赢了小日本,若还是在大清的统治下,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在东亚的格局,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官场的腐败,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就算小日本不欺负软弱的中国,还有众多的流氓和强盗国家要欺负中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