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什么意思古人说的有道理吗?“子不揭父短,女不言母奸”,这话对吗_不言_俗语_父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女母 不言 俗语 父母

本文目录

  • 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什么意思古人说的有道理吗
  • “子不揭父短,女不言母奸”,这话对吗
  • 罗威纳犬能父配女母配子吗
  •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什么意思古人说的有道理吗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前后句说的是一个意思。

古时候是男权社会,男子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中,都享有绝对的权力。父亲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地位,其权威是不容许挑战的。言行无论对错,子女都不得指责或挑剔。

在古代的“三纲五常”中就有“父为子纲”的规定。说的是,做为子女要绝对服从于父亲。

“子不言父过”即使子(儿)女明知父亲的言行有过错,也要采取包容的态度。不能去与之纠辩,更不能去家里家外地去宣扬。

“女不道母奸,”意思与“子不言父过”意思基本相通。“奸”字在古语中是狡诈,虚伪,奸邪的意思。女这里应当指的是女儿。女儿一般来讲是母亲最贴心的人,俗称贴心“小棉祆”。按说本着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但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儿明明知道母亲为人不诡,却也不能说道。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古人下不犯上的封建敎条。它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正确与错误的辩知。只讲孝道,不辨真伪的盲从结果,只能是使人陷入错误泥淖而不能自拔。这个说法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子不揭父短,女不言母奸”,这话对吗

子不揭父短,女不言母奸,就是要尊重父母的一言一行,尤其与父母在有关问题上沒有共同点,谈不到一起,产生的误解和误会要加以理解。父母的理性思维和看问题的本质与子女们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子女们要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包容心,不能任意的揭他们的短,与父母交流要注意方式。

罗威纳犬能父配女母配子吗

可以配对,但是父配女下代出来地鸽子回笼和速度没这代好,要是母配子下代能出好鸽子,出地鸽子要比这代强!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说的意思,作为儿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父亲的过失,作为女儿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

这句话体现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孝道文化和君子的为人处世。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人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即为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大人包括上级、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论对于父亲的过失,还是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作为子女也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选择方式方法,善意提醒。正如《三字经》中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父母有过失,子女劝其改正,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父母不听其劝告,子女也要再次和颜悦色劝告。就算哭喊着劝告,被父母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句农村俗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家庭和睦,对于父母身心健康,对于子女为人处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