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代打电话”要恪守合法生财底线_主播_打电话_直播

□张玉胜

“你好,我这边是情感电台。你有一个朋友托我给你打个电话,想问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近来,打开网络直播平台,时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代打电话”直播。有网络主播在直播间收取用户费用后代打电话,并将通话过程在直播间公开,打电话过程的不确定性吸引到一众网友猎奇围观。还有的主播代打行为涉及骂人、讨债、恶搞“整蛊”等。律师表示,这种提供代打电话服务并收费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2月16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迅速,除承担“带货”业务外,还不断被深耕出新的功能。比如,“代打电话”就被许多主播视为门槛较低的兼职创业“新赛道”。这看似如同“跑腿”般简单的“代劳”服务,其实也涉及到诸多不得不防的法律风险。直播“新赛道”沦为违法“新变种”,是值得人们关注和警惕的网络隐忧。

收费代打电话成本较小,10元即可搞定,且业务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完成起来也较为轻松,这就吸引了不少人想从中捞金。受托“代打电话”不同于一般性的“代为跑腿”,本质上属劳务服务关系,但其中的法律风险不可小觑。

首先,网友向主播提供他人电话并进行“打赏委托”,本身就涉嫌侵权。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提供、公开其电话号码,可能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

其次,主播将通话内容全程在直播间公开也涉嫌违法。主播电话属陌生号码,对方在不知情状态下接听难免会流露出惊讶、疑惑等反应,这虽能为直播间“收割”流量,但通话内容被公开和围观极为失当。

最后,主播接受网友委托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代为“表白”或不构成违法,但泄露他人身份信息却涉嫌侵权,被侵权人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代整蛊”“代骂”若构成辱骂、侮辱、诽谤他人及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则将受到相关法律的处罚;“代催债”虽属合法,但若带有辱骂、恐吓、威胁情形的,也当受到追责。

对这些所谓的“新赛道”,执法部门要充分关注,法律层面更要给出明确、清晰的边界定义;直播主播要养成“凡事先问法”思维惯式,恪守“生财有道”“合法生财”底线;平台要加强对主播及隶属机构的价值观引导和约束,健全监管机制,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惩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