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提到魏蜀吴,第四国是哪国?_辽东_公孙_政权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这是很多人所认识到的历史现实。在那个纷争不断,群雄四起的时代,由魏、蜀、吴三国分天下,是人们心中所默认的事实,由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起来的政权三足鼎立,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传奇。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也是将“三国鼎立”奉为定论。不得不说,“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个观点,确实是有史以来众人普遍接受的的一个历史观点,影响极为的深远,即便是在现如今的一些流行歌曲中,大家也耳熟能详。

不过,很多人提出,这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其实并不是当时历史之全貌,“四国鼎立”才是最为确切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当时除却魏、蜀、吴三国,其实还有一个政权也在当时的中原大地占有一席之地,此政权便是公孙家的辽东政权。

燕国的前身可追溯至公孙度的辽东政权。

公孙度出生于公元150年,由小吏至刺史,再到后来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可谓是一路平步青云,令人艳羡。不过,公孙度本人倒也是极为有实力的,之所以能够在辽东一步步经营为自己的独立政权,和他本身的能力都是唇齿相依的。

在辽东担任太守之时,公孙度对当地的治理极为地严苛,尤其是对当地豪强的打压,使得公孙度的威慑力大大增强,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加上他对严刑峻法的事实,更时使得当地政通人和。在此基础之上,公孙度在 当地的影响愈来愈大,也为后来公孙度在辽东称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全文

在整个的东汉末年时期,先是皇室之昏暗,再是朝堂之腐朽,权贵之横行,整个的天下更是民不聊生,加上天灾之祸,民心涣散,整个的东汉政权早就是名存实亡。最终,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正式爆发,豪强诸侯更是趁乱分羹,各自圈地为王。而当时公孙度所在的辽东,虽说是远离中原,但也终究是难抵大势,最终,公孙度便也在辽东一带称王,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元204年,公孙度寿终正寝,其子公孙康子承父业,接管了辽东政权。公孙康和自己的父亲倒是有些不同,虽说爱当政期间凭借着辽东地区的地理位置之优势对中原地区的诸侯势力“恃远不服”,且在相关史料上被记载“穿戴拟天子”,但也终究是未曾像其父亲一般得人心,加上其与曹操交好,还曾将袁绍之子袁尚及袁熙擒斩,献首级于曹操,便也就明面上臣服于曹操政权了。

虽说,公孙康在辽东期间,依旧是对自己的政权进行过扩张,也算是将整个的辽东政权进行了扩张,甚至将当时的朝鲜京畿道等地收为己有,且设置为郡,却依旧是未曾改变后来的辽东政权之局面。公孙康于公元209年离世,虽说留下二子公孙晃与公孙渊,但是年纪尚小,最后由公孙恭承接了辽东政权。只是,此后的辽东政权,存在之时长也不过才29载罢了,最终终结于司马懿大军之手。

公孙家族在辽东之政权,虽说在当时确实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是却一直都未曾独立为国,只是其主被曹魏所封为“燕国君主”,故而后世之人也习惯性地将公孙家在辽东的政权称之为“燕国”,这也是后世之人称东汉末年实则是“四国鼎立”之缘由。

只是,相比于魏、蜀、吴三国,“燕国”在历史上确实是没那么起眼,所以,后世之人并未将太多的目光停于此处,这也是为何在史书上,或者是诸如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等小说中,一直都是“三国鼎立”而非是“四国鼎立”之缘由所在。

虽说“燕国”也曾经和魏、蜀、吴三国有着同样的性质,也有着一定的规模,但是,最后终究是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后世之人对此也极少提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