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删除的是哪国?_公孙_辽东_政权

“东汉末年分三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那个群雄并起、尔虞我诈的年代,人们都默认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传说与故事。其实东汉末年还有第四个国家——燕国,它与魏蜀吴属于同样的性质,并且颇具规模,但却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很少有人提及。

燕国的前身是公孙度开创的辽东政权,传至其孙公孙渊手上后于公元237年建立为燕国,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徵渊。渊遂发兵,逆於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

在燕国确立以前,辽东政权其实就已经和魏蜀吴一样,是一个雄踞一方的强大政权了。其创始人公孙度从玄菟小吏一路升至辽东太守,趁着中原各地豪强混战不已、无暇东顾时,公孙度已经偏安一隅,在辽东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政权,并开始以辽东王自居。

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进一步发扬壮大了辽东公孙氏的政权。他东征高句骊,西伐乌桓,威名甚至远播至朝鲜半岛。他的势力范围一度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亚霸主。

此时公孙康“恃远不服”,吃穿用度都已经和诸国天子无异。曹操对其颇为忌惮,怕公孙康连同袁尚和袁熙一起抵抗魏国,于是使计让公孙康杀死了二袁,才终于稍稍安下心来。

展开全文

公孙康死后,因为两个儿子都还年幼,故传位于其弟公孙恭,后来又被长子公孙渊夺回。公孙渊初时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并斩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以表示对魏国的忠心。但在自立燕国后,公孙渊决心叛魏,结果第二年就被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率军讨伐,最终与其子一起被魏军斩于马下。

辽东燕国的政权,如果从公元190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王算起,一直到238年公孙渊身死,可以说一共持续了48年,比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还要长6年。但它却在史书中远远不如其他三国耀眼,甚至后世也只有《三国演义》,而无“四国鼎立”。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燕国是四国中最早灭亡的,蜀汉虽存活时间短,但毕竟直到263年才被司马昭所灭。三国时期为220至280年,燕国在三国故事刚开篇的时候就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了,后续最精彩的斗争燕国都没有参与,自然难以得到重视。

其次,辽东政权虽延续40余年,但燕国真正立国只有两年,比起魏蜀吴三个政权,总显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在公孙康去世后,公孙恭和公孙渊基本就是依附于曹魏而生存了,领地也越缩越小,所以存在感不高也是正常的。

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公孙氏虽然不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也毕竟曾经辉煌过,甚至在魏国中后期已经发展为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它没有早早灭亡,东汉末年也许会变成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也未可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