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得知西北王辅臣叛乱的消息后,为何极为震惊?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_康熙_大同_投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辅臣 震惊 康熙 大同 投降

本文目录

  • 康熙得知西北王辅臣叛乱的消息后,为何极为震惊
  •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 王辅臣跟康熙是啥关系
  • 陕甘总督王辅臣当年为什么受到康熙和吴三桂的重视
  • 周培公收服王辅臣,败察哈尔王,困吴三桂,执掌重兵三十万,却为何被兵部撤去大将军
  • 参与三藩之乱的王辅臣既然选择投降康熙,为何他最终还会自尽

康熙得知西北王辅臣叛乱的消息后,为何极为震惊

有些人背叛,无足轻重;有些比较重要的人或者自己人背叛,伤害才是最大的。“三藩”之乱,对于康熙已是伤筋动骨,王辅臣再叛,可谓雪上加霜。

一、吴三桂反清时,西北极其重要,可以影响双方的攻守战略

吴三桂叛乱后,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官谭弘和吴之茂等人相继响应,并同吴三桂一起谋划,准备从四川进攻陕西。

陕西对于大清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是“边陲要地,西控藩回,南通巴蜀,幅员辽阔,素号严疆”,而且西北地区的重要将领,多数都是汉人,其中有许多人与吴三桂“眉来眼去”已久。“万一奸徒谣惑,以至人心不宁”,一旦有变,吴三桂就能与之串通一气,从侧面进攻京城。这无疑对朝廷是个激大的威胁,所以康熙密切关注西北局势。

康熙多次派遣重臣从陕西进攻四川,征讨吴三桂。康熙十二年底,康熙派西安将军瓦尔喀奔赴川蜀,“凡自滇入川险隘之地”,命其坚守到底;接着,康熙又任命赫业为安西将军,由汉中入川;指定陕西总督哈占、巡抚杭爱负责筹集粮草。

康熙十三年,康熙下令,必须选派专员,假以便宜,相机行事,方可保固边疆。他考虑到刑部尚书莫洛,在陕西任职期间,深得民心,又熟悉当地情形,特地任命其为陕西经略,率领清军驻守西安,并会同各方人马统一指挥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军事。为了让莫洛稳住西北,安心平叛,康熙不仅加授其为大学士,而且赋予他很大权利,凡:

“巡抚、提、镇以下,悉听节制;兵马粮饷,悉听调发;一切应行事宜,不从中制;文武各官,听便选用,吏、兵二部不得掣肘;邻省用兵,当用援者,酌量策应;如有军机,将军总督领兵而行——《清圣祖实录》”

作为陕西经略的莫洛,地位远在总督、巡抚之上,实际上已经是西北的康熙代言人。

同时,康熙还命令陕西总督哈占、提督王辅臣等,要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密切关注“三藩”叛行,他在上谕中说:

“逆贼吴三桂倘有伪札、伪书,潜行煽惑,当晓谕官兵百姓令其举首上闻,尔等皆朕擢任股肱之臣,扞御边境,绥辑军民,唯尔等是赖——《清圣祖实录》”

于是,康熙与吴三桂在西北战场展开一场军事、政治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直接关系到西北占局的,则是王辅臣的态度。

二、王辅臣是关键人物,受到双方拉拢

王辅臣作战勇敢,善待官兵,外号“马鹞子”,曾投降过李自成,后又投降清军,追随洪承畴平定明朝残余势力。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举荐王辅臣为右营总兵,驻守曲靖,隶属吴三桂藩下。吴三桂多次笼络王辅臣,凡有上好的衣食器物,必赐王辅臣,还多次设宴款待。在共事的过程中,两人也结下比较深的情义。王辅臣离开云南时,吴三桂泪流满面,亲自饯行,并大礼相送。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馈赠,甚为感激。

康熙对王辅臣也比较器重,多次接待他。

有一次,康熙对王辅臣说:我很想留你在朝廷,与你朝夕相处,但平凉是个战略要地,不能没有你驻守。王辅臣临行前,康熙召见他,又说了一堆笼络人心的话,还送了他一把顺治留下的蟠龙豹尾枪。王辅臣泣不成声,伏地不起,万分激动地说到:

“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肱骨之力,以效涓埃。”

同康熙看中陕西的战略地位一样,吴三桂也将陕西看做天下之脊。而他的老部下王辅臣在西北手握重兵,如果能够策动其反清,从西北用兵,自己在湖南进攻,东南则有耿精忠协助。如此一来,吴三桂如虎添翼,就能置清朝于万劫不复。

吴三桂派人送信给王辅臣,极力策动。

王辅臣受到吴三桂的信,也曾想到吴三桂的势力以及当年的深情厚谊,不禁有所触动。但转念之间,他又想到康熙的恩情,吴三桂的情义就不黯然失色。尤其是吴三桂拉着他叛变,这无论从个人情感上,还是君臣大义上,都难以接受。

于是,王辅臣执行康熙的指令,派其子王继贞将送信的人以及吴三桂的信件一并送往京城,交康熙处置。

王辅臣忠于朝廷的态度,让康熙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兵部:

“陕西提督王辅臣,久历戎行,劳绩素著,近举首反贼吴三桂所送逆札,遣子奏闻,坚守臣节,益见忠贞,朕心深为嘉悦,前已有旨,事平之日,从优议叙,今应即行加恩,以彰激劝——《清圣祖实录》”

随后,康熙又授予王辅臣三等精奇尼哈番。

三、矛盾的产生

康熙调王辅臣随莫洛征讨四川,王辅臣不想去四川,还要求进京当面秘陈用兵韬略。

康熙考虑到当时的军事形势,让王辅臣不要去京城,如有重要建议,可以直接与惊略商议。于是王辅臣向莫洛谈了几点有关平叛的看法,但莫洛不仅不采纳,反而认为“其意忤谬”。从此,王辅臣与莫洛结下仇怨,相互不信任。王辅臣要求去湖南平叛,结果又被康熙拒绝。

后来,王辅臣请求莫洛增兵,莫洛拨给他两千骑兵,却将王辅臣的良马全部调走。王辅臣十分气愤,到处散布谣言,说莫洛想加害于他。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莫洛带兵行至宁羌州,与王辅臣军营相隔不到二里。之前已有怨恨与不信任,加上两军相距很近,王辅臣担心莫洛对自己不利,就先下手为强,突然发动兵变。

王辅臣叛乱让康熙甚为惊恐,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不仅打乱了朝廷由四川进攻云南的战略部署,而且势必与吴三桂遥相呼应,威胁京城,影响整个局面。

秋媚说:康熙对王辅臣信任有加,绝对想不到他会背叛。但仔细看看王辅臣的个人履历,他一生多次投降,多次追随新主,如同一个花花公子,根本不值得信任。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有“马鹞子”之称的王辅臣,也算是清朝荡平南明,一统天下的大功臣。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出身于明朝官宦的仆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时局动荡,王辅臣辗转投靠在了大同总兵姜瓖帐下,成为其手下重要的将领。

后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随后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路追击并消灭了李自成。而此时姜瓖也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向清朝投降,王辅臣也随之降清。

然而投降后的姜瓖担心自己会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时对于清初多尔衮执行的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颇为不满,于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称“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变”。

在这场姜瓖起兵反清的战事中,王辅臣将自己无畏的勇猛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率兵两次打退多尔衮的亲政,从此名声鹊起,甚至多年后,已经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辅臣仍被顺治皇帝提及: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大同反正”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清朝,并且在辛者库中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重新启用,并且先后受到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赏识。

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对于王辅臣有着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顺治皇帝请旨,封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随后又让王辅臣跟随自己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在此期间,王辅臣也是厥功至伟。

之后,王辅臣被调任平凉提督,成为了专制一方的大将。

有人说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甘于寄人篱下,想要自己撑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说因为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对于王辅臣的嘲讽调拨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令两人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么说,王辅臣调任平凉提督,对于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但是此时的王辅臣确是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待价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极力拉拢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纷纷委以重任,王辅臣也将吴三桂派来劝降的人交给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换取更大的封赏。

然而在吴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筹码之后,王辅臣是马上翻脸康熙,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更是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区,毕竟这里离着北京太近了。

此时的王辅臣并没有同吴三桂兵和一处,将打一方,而是积极的攻城掠地,扩充地盘,对于吴三桂几次协同出兵的邀约,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说,此时的王辅臣将“首鼠两端”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伴随着战局的推进,康熙皇帝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三藩之乱”的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此时,已经平定了北部察哈尔叛军的抚远大将军图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陕甘处理王辅臣的问题,并且开始于王辅臣进行了军事对峙。

而此时,另外一个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周培公。

这个时候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图海等人力主强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提议由他进行劝降。而周培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还真的劝降了王辅臣。

之后,图海向康熙皇帝请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

至此,西北地区的叛乱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投降后的王辅臣则开始跟随图海,为清朝效力,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王辅臣也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的时候,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的,然而历史上的王辅臣并不是康熙下令杀死的,而是自尽而亡的。

王辅臣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后,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早在随同图海镇守汉中期间,就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不过是自杀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的“三藩之乱”以基本平定,王辅臣也跟随图海准备回京复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辅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并且将其休掉,并安排其岳父将妻子带走,然后又在深夜召唤一众亲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

之后,王辅臣服下一杯毒酒,自尽身亡。

此时的王辅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无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准其投降,并且仍对他委以重用,是因为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期,国家尚属于用人之际,对他进行优待既是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同时也能对其他吴三桂的旧部将领起到榜样的宣传作用。而这些作用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终结都会戛然而止,王辅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王辅臣早年跟随姜瓖,就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三藩之乱”期间,又一次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还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这些必然也是无法原谅的。

再次,王辅臣作为军人,也希望用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诸如凌迟、水刑等极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而事情也如同王辅臣所预想的那样,如果他真的到了北京,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厉的处罚,耿精忠就是例证。作为“三藩”之一耿精忠,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选择了投降,但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尸骨还被范文程的孙子、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拿去祭奠先人,可谓是悲惨至极。

不过令王辅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也因为王辅臣的畏罪自尽,没有过分的为难他的家人,就连他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革职而已,也算是得以善终吧。

王辅臣跟康熙是啥关系

王辅臣盘踞西边,康熙平叛吴三桂时,王辅臣按兵不动,康熙为了稳住王辅臣,便通过王辅臣在朝廷里面做“人质”的儿子亲笔给王辅臣写信。

陕甘总督王辅臣当年为什么受到康熙和吴三桂的重视

王辅臣(?—1681年),本姓李,号“马鹞子”,山西大同人,明朝末年,王辅臣参加起义军,明末清初为地方割据军阀。

因王辅臣长得高大威猛,加上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有人称其为“明末清初的吕布”。

在三藩之乱期间,无论是康熙帝,还是吴三桂都极力拉拢王辅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与当时王辅臣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等因素决定的。

三藩作乱爆发后,吴三桂拥兵四十万人,耿藩有20万军队,尚藩也有10万精锐。而清军的总兵力最初只有四十五万,后清王朝招兵买马使清兵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

清军与叛军最初打了几年,都没能打败叛军。究其原因是清王朝没有敢把这一百万清军全部用于消灭叛军的作战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王辅臣有关了,王辅臣拥有八万兵力占据在西北地区,一旦百万清兵全部南下攻打三藩叛军,那么北京就是一座无人守卫的空城。王辅臣若率领他的八万精兵悍将,将趁虚而入直捣北京城,康熙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康熙不得不先集中兵力,威逼利诱王辅臣接受招安。

后王辅臣在康熙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不接受招安。王辅臣投降清朝后,彻底解除了北京的军事威胁。于是百万清兵全部南下平叛作战,很快三藩作乱就被平息了。

王辅臣毕竟从小就是一条汉子,不愿意卑微屈辱的过一生,虽然康熙赦免了他,但是王辅臣最终还是选择了喝毒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周培公收服王辅臣,败察哈尔王,困吴三桂,执掌重兵三十万,却为何被兵部撤去大将军

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后,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台湾郑经、蒙古察哈尔王相继趁势作乱,而拥有八万精兵的王辅臣拥兵自重,不肯出兵协助朝廷平叛。

在这存亡危机时刻,康熙认命从未打过仗的周培公为大将军,图海为副将,领着临时招募来的兵丁,参与平叛。
落魄时的周培公

周培公并没有让康熙失望,周培公先是击败了进逼京城的察哈尔王,兵威慑服了王辅臣,兵锋所向,又将吴三桂叛军困于岳州,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拥兵三十万,可以说是大清国的第一军团。

周培公即将把强弩之末的吴三桂一举剿灭之时,却接到了兵部的手令,免去周培公大将军之职,并速召其回朝,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周培公的大将军之职,是康熙认命的,没有皇帝的恩准,兵部是不敢将周培公大将军的职务罢免的,说白了,免去周培公大将军之职,是康熙的意思。
康熙

那康熙为什么免去周培公的职务呢?

周培公原本是一名文臣,在朝廷危难时刻,临危受命领兵平叛。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缺乏作战履历的周培公,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统领的军队达到了三十万之众,可以说独霸一方。

周培公舍身忘死取得的战功,并没有为他在朝廷里赢得任何赞誉,相反,引起了朝廷之内其他大臣的嫉妒。身为汉人的他,同时引起了满族官员的猜忌,认为周培公手握重兵,很有可能与叛军串通一气,进行倒戈。
吴三桂

朝廷里的一品大员明珠中堂,向康熙帝直接谏言,说,周培公与副将图海一文一武,可谓是珠联璧合,手握重兵达三十万之众,其实力远在三藩之上,如果作为汉臣的周培公起了异心,其威胁远在三藩之上,吴三桂离败亡已经不远,如果不对周培公加以钳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康熙听完明珠的话后,着令兵部免去周培公的大将军之职,并即刻召回京城。难道真的是因为康熙听信了明珠的话而撤掉周培公的职务的吗?
明珠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周培公是伍次友的门徒,伍次友向康熙写推荐信交于周培公,向康熙引荐极具才华的周培公,但周培公却想依靠自身的才学入仕,从这一点上,康熙就非常的信任周培公,也非常了解周培公的为人。康熙听了明珠的话后,并不相信周培公会有异心。

那为什么康熙仍执意免去周培公的大将军的职务呢?

康熙虽然铲除了鳌拜,但党争从未断绝。当今朝堂,分别以明珠和索额图为首的两派朋党,明争暗斗不断,康熙并不是不知道,只是鉴于实力不足,时机不到,未能够进行革除。
周培公

周培公虽然立有战功,但他为人正直,又是汉人出身,很容易被朝里的大元排挤陷害,论权谋,周培公也斗不过那些政治老油条。因此,康熙明面上是撤了周培公的职务,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保护了周培公,使周培公免于卷入权利斗争的漩涡之中。

周培公虽然对康熙、对朝廷忠心耿耿,但由于其性格过于耿直,在向康熙谏言的同时,往往令康熙十分不悦,被发配沈阳,不得善终。

参与三藩之乱的王辅臣既然选择投降康熙,为何他最终还会自尽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员勇将,他在历史上外号比较多,知名的外号主要就是“活吕布”和“马鹞子”,王辅臣的一生所为也确实对的起“活吕布”的外号,数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辅臣却总能平安无事。如果说吕布是喊你一声“义父”你敢答应吗?那王辅臣则是喊你一声“将军”你敢答应吗?

因此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墙头草”,所以这样的人即便再是骁勇善战,康熙能对他放心任用吗?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尽是他明智之举。

王辅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辅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时期一位中级官员家的佣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官员家中工作,李辅臣自幼就被散养,因此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

李辅臣成年之后没有手艺,也就没有生计,整日靠父母养活,还性格豪爽出手阔绰,因此后来父母去世之后,他手里再无余财。恰好他家中还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叫刘一冲的农民,当时正逢明末农民大起义,刘一冲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中,刘一冲此时在农民起义中已经成为一个首领,于是李辅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李辅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还极为勇狠,在战场上毫无畏惧,因此他的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欣赏和重用。

但后来刘一冲发现这个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阔绰不说且还嗜赌成性,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多两银子,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着刘一冲的钱帮李辅臣还赌债,因此刘一冲对这个小舅子十分恼怒,他就打算杀掉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舅子,结果刘一冲太孬了,在和李辅臣喝酒时想暗算他,结果没成功还被人家反杀了。

李辅臣杀了亲姐夫刘一冲,那在农民起义军里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连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投军。姜瓖麾下有一名参将叫王进朝,他在招兵时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伟,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辅臣。

王进朝一生无子,他很欣赏李辅臣的能力和外貌,于是他就收了李辅臣做义子,因此李辅臣改名为王辅臣。

后来王进朝去世,王辅臣就统领了王进朝麾下的军队,总兵姜瓖对王辅臣也是比较赏识有加,因此他也默认了王辅臣继续统军。王辅臣在军队中向来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于使用长枪,这个造型看起来非常酷似民间流传的吕布形象,所以当时军队之中都给他送外号为“活吕布”。

李自成占据山陕地区之后,大同总兵姜瓖见势不妙,他决定举大同兵马投降李自成,而作为姜瓖极为倚重和信任的部将,王辅臣也随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领了的大同,虽然李自成依旧让姜瓖继续出任大同总兵,但他留下了大顺军的两名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义上是总兵,实际上他是受到张、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虽然很顺利地攻克了北京,并把崇祯帝逼到景山自缢,但是他在北京仅40余天很快就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赶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后一路西逃,而清军也依旧对李自成穷追不舍,很快李自成所占据的山陕地区原来的明朝降将都望风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军进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辅臣商议现在李自成败局已定,应该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辅臣也赞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还有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当即向姜瓖拍胸保证,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将张、柯二人首级献给总兵。

王辅臣果然没有食言,他以姜瓖名义邀请张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并言明有绝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张、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辅臣早已决定投降清朝,于是毫无防备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结果就是哪里有绝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们,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们上西天的杀神王辅臣。

王辅臣替姜瓖斩杀了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辅臣携张、柯二人首级去清军大营正式向清朝归顺投降。当时的清朝是顺治时期,实际却由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接受了姜瓖投降,依旧让姜瓖为大同总兵镇守大同。

其实多尔衮对姜瓖这种反复投降之人并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尔衮随后命自己的同母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为名义上的大同总兵,阿济格又骑在了他的头上。

阿济格是清初的开国功勋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政治智商极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拢,在大同实行残暴统治,为人还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发为名,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打击,同时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经常还肆意掳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远房侄子娶媳妇儿,新娘正在花轿上,偶然间被阿济格相中,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去。

后来姜瓖的远房侄子央求他去帮忙要回媳妇儿,姜瓖自认为阿济格应该会给自己几分薄面,于是就到阿济格的府上要人,结果阿济格非但不给,还一顿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济格对姜瓖的轻视,多尔衮也很不信任姜瓖,经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训斥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姜瓖于是萌生出反清复明的心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能征善战的同母弟弟豫亲王多铎病逝,多尔衮为此悲痛染病,姜瓖于是想趁此时机起兵反清,他最先问大将王辅臣愿不愿意与自己反清,王辅臣当时还是比较讲义气,他当即表示愿意与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随后和王辅臣领兵直杀进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阿济格被姜瓖突然杀得是毫无防备,但阿济格尤为勇武,他亲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军。王辅臣与阿济格正面交锋,阿济格才突然发现姜瓖手下居然有这么勇猛的将领,最终阿济格只身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自称兴汉将军,宣布效忠南明永历帝,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姜瓖起义得到了周围很多前明降清将领的响应,瞬间山陕地区十多个地区宣布响应姜瓖起义,一时之间姜瓖声势颇为浩大,这件事史称“姜瓖大同反正”。

远在北京染病的多尔衮闻讯大惊,他亲自率八旗精锐前来支援阿济格,有了八旗精锐做后盾,阿济格又满血复活,扬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杀全城居民以泄愤。

王辅臣也是在此让清朝八旗精锐闻风丧胆,王辅臣作为姜瓖麾下大将,屡次率兵抵御清军,王辅臣临阵时骑着黄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银枪,在八旗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由于王辅臣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像极了麻雀,因此被当时满洲八旗军称之为“马鹞子”。

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所以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八旗精锐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时,这些八旗士兵必定会纷纷避让并高喊“马鹞子来啦”,就连一向自认为勇武绝伦的阿济格对这个曾经差点杀死自己的“马鹞子”也是十分欣赏。

多尔衮带病征讨姜瓖却遇上了勇猛绝伦的王辅臣,因此多尔衮对大同的合围两次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被击退,所以多尔衮抽调了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调动的部队前来参与围剿大同。

很快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之下,大同被彻底围困成一座孤城,王辅臣深知局势之艰难,于是他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败亡前夕,王辅臣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阿济格当时听闻“马鹞子”来投降十分高兴。

后来姜瓖部将杨振威将其杀害打开大同城门放清军入城,大同才彻底被平定。阿济格认为大同军民负隅顽抗,于是为了起到震慑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济格下令清军将大同城内除了王辅臣和杨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之外全部大同军民就地屠杀,史称“大同之屠”。

据后来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统计,知府就任时大同全城上下仅剩监狱中的五名重犯,后来该知府上书清廷,认为苦主已经没有了,五名重犯可以无罪释放了,由此可见大同之屠的惨烈。

王辅臣由于早早投降了阿济格,所以躲过了大同之屠,但多尔衮却并不信任王辅臣,他褫夺了王辅臣兵权,将他和部下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命王辅臣入京待罪。王辅臣虽然是以罪籍身份来到北京,但当时满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辅臣的勇武之名让八旗精锐都闻风丧胆,因此满洲贵族对王辅臣大多是比较钦佩,由此当时的北京满洲贵族无不以识得“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亲政,顺治还是十分欣赏王辅臣,只是当初碍于多尔衮而不敢启用王辅臣而已,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立刻提拔王辅臣做了一等侍卫。

而到这时候王辅臣已经先后从农民军叛变到明军,从明军叛变到农民军,从农民军叛变到清军,从清军叛变到明军,又从明军叛变到清军五次叛变,顺治对王辅臣的赏识和提拔,也让王辅臣决心此后忠心报效清朝,但想法终究赶不上局势变化。

顺治十年(1653年),地处西南的南明政权抵御清军,出现了反清高潮,因为局势比较复杂,所以顺治派出了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顺治派王辅臣贴身保护洪承畴,在征讨南明期间,王辅臣对洪承畴是鞍前马后,他的表现获得了洪承畴的认可。

之后洪承畴将王辅臣推荐给了吴三桂,再之后王辅臣就经洪承畴和吴三桂联合保举在吴三桂手下出任了总兵。吴三桂对骁勇善战的王辅臣十分喜爱,犹如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他。

但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后来王辅臣因得罪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而受到吴三桂冷言冷语,因此王辅臣认为不能再在吴三桂地盘当官了,他也明白吴三桂外宽内忌,于是在康熙时期他通过大学士图海的关系,被朝廷调任为陕西提督,至此王辅臣脱离吴三桂独自统兵出镇一方。

当吴三桂知道王辅臣调任陕西提督之后,心里反而觉得损失了一员勇将,于是吴三桂又开始拉拢王辅臣,他赠送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路费赴陕西任职。

此后王辅臣在陕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职受到了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接见,康熙当时虽然年少,但他政治素养非常成熟,他素闻王辅臣骁勇之名,于是对王辅臣大加拉拢,特意将王辅臣的身份从辛者库罪籍改属为镶黄旗汉军。

康熙在与王辅臣临别之际更是将顺治遗留下的两把豹尾枪赠送给了王辅臣一把,康熙曾对王辅臣言:“这把豹尾枪乃先帝遗物,共两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镇守陕西,以后看到此枪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对你的托付和我对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边,每当想念你的时候见此枪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这一番拉拢的话感动的王辅臣痛哭流涕,王辅臣当场就给康熙跪了,一边哭着一边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为自己这一番话很成功,把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拉拢的愿效死命,但是康熙绝不会想到日后就这么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辅臣居然会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最初吴三桂是打得反清复明口号煽动叛乱,但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南明永历帝,所以他反清复明没有得到太多前明遗臣响应。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他自认为自己与王辅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于是派亲信汪士荣携大量黄金去策反驻扎在陕西平凉的王辅臣。

吴三桂送来的不止金银,还有大将军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拢之言对王辅臣还是比较有效果,他并没有被吴三桂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押送汪士荣和没有拆封的吴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银印信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认为王辅臣必不会反,而且此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已经在北京,这就相当于主动送上了人质,康熙很是高兴。

陕甘地区军务并非王辅臣一人提督节制,当初康熙命甘肃提督张勇与王辅臣共同商议节制陕西和甘肃两省军务,吴三桂是先拉拢王辅臣之后也拉拢了张勇,王辅臣在没和张勇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把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邀功,而张勇将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时已经晚了王辅臣数月,因此张勇十分不高兴,他认为王辅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两人由此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又派大学士莫洛出任陕甘总督,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此前王辅臣在北京时就曾与莫洛不和,而张勇又与莫洛关系亲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陕甘总督之后对王辅臣制裁很厉害,王辅臣的处境十分尴尬。

由于莫洛故意在军需分配上多分给张勇而少分给王辅臣,因此王辅臣的军队军需短缺很厉害,王辅臣大怒之下派副将邵苓芝故意鼓动军变,由邵苓芝带兵冲击总督大营,混乱之中邵苓芝误杀了莫洛,在莫洛死后,王辅臣立即以陕西提督的名义兼并了莫洛的部下军队。

而王辅臣一看杀了总督兼大学士的莫洛,这可是朝廷重臣,于是王辅臣决意投靠吴三桂反清。因此王辅臣开启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迫于形势反叛清朝投靠了吴三桂。

王辅臣起兵响应吴三桂,让吴三桂十分高兴,吴三桂立刻派人呼应王辅臣,在吴三桂军势的呼应下,王辅臣很快占据了平凉周围的陇右一带,此时正是三藩之乱巅峰之时,康熙已经无力顾及王辅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辅臣反了的消息时还不是太相信,他认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拢人心的话说得很好,况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还在北京,他怎么敢反叛,但确认王辅臣反叛后,康熙还是决定先用怀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贞回去给王辅臣带话,他已经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辅臣肯重新归顺,那么误杀莫洛之罪和起兵响应吴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贞被康熙放回去之后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这时候王辅臣发现天下大势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现在吴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拢自己,这证明了自己很有价值,所以王辅臣决定拥兵自重,待价而沽,以利益最大化为准。

因此王辅臣将吴三桂的势力从陇右一带驱逐出去,同时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陇右这块地方我王辅臣说了算的样子。康熙在三藩之乱压力稍缓之时决定武力解决王辅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去平定王辅臣。

但王辅臣素来骁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额还统军无方,很快就被王辅臣击溃,于是康熙又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

图海麾下幕僚周培公与王辅臣的部将龚荣遇和黄九畴是发小,龚、黄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经常劝王辅臣不能再待价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与周培公接触,汇报了王辅臣其实是举棋不定,待价而沽的心态。

周培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建议图海招抚王辅臣,图海本就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他也想王辅臣能顺利归降,于是图海先用重兵将平凉城围住,使其成为孤城,然后对外宣称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凉百姓主动投降,于是平凉百姓纷纷私自逃出平凉,不光百姓出逃连王辅臣手下的士兵也军心动摇,争相逃出平凉向图海投降。

因此这时候在龚荣遇和黄九畴的帮助下,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入平凉劝王辅臣投降。王辅臣也是认清局势,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了,于是王辅臣决意跟随周培公出城向图海投降。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叛变,他背叛吴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辅臣投降后康熙很大度,没有追究他,仍旧任命他为陕西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衔。

但是这一次王辅臣深深感到对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当他看到康熙赐给他那把顺治遗物豹尾枪时,他都觉得愧对康熙,再者王辅臣也是深怕将来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后多次寻死,但都被图海所救。

图海将这件事上报康熙,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王辅臣投降已经让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并赐给王辅臣太子太保衔就是为了拿他树立宽仁典型,好能号召叛军叛将赶快投降,如果王辅臣死了,那康熙的计划就失败了,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好王辅臣,如果王辅臣自尽,图海也跟着去吧。

在图海的严密监视下王辅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让图海监视王辅臣的力度也松懈下来,而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的观察,认为他不再有寻死之心,也对他放松了下来。

王辅臣就是借着这机会准备寻死,他在死前故意殴打年轻的小妾将其赶出家门,并将她的父亲招来,叮嘱她父亲将来给她再找一户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连累,随后几天王辅臣连续召集自己的旧部将喝酒聚会,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王辅臣将所有家产拿了出来平分给了这些部下,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王辅臣最后时刻只有一位亲兵陪伴他,王辅臣将一只金碗送给了亲兵,让他早日回乡娶妻生子,最后王辅臣对亲兵说:“我一会熟睡之后,你以桑皮纸喷洒酒水一层一层蒙住我的口鼻,我本应拔剑自刎或服毒自尽,但奈何皇上有严旨命图海将军看护我,若我以此自尽必定会牵连图海将军,所以我这样死法你明日只说我是连夜哮喘发作暴亡就不会连累图海将军了。”

这名亲兵含泪答应了王辅臣的要求,因此王辅臣就这么被闷死自尽了,后来这名亲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据实向康熙禀报了王辅臣执意寻死的想法,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之后抚视那把豹尾枪默然良久,康熙事后没有追究图海和王辅臣部属以及家属的任何责任,只是将王吉贞罢官了事。

写在最后

王辅臣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虽然反复无常,但他最后还算是一条敢作敢当的汉子,宁可自己一死不肯连累他人,如果王辅臣不肯自尽的话,那么他后来肯定会如同三藩之乱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样被赐死,但王辅臣担心连累家人和部属抢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辅臣在投降康熙之后还是自尽就是想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免得其他人跟着他受牵连,这也算是十分有气魄了,王辅臣虽是反复无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后却是死的十分豪气。

参考资料:《清史稿》《广阳杂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