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朝代(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在国际上最知名)_国号_朝代_唐朝

本文目录

  •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在国际上最知名
  • 中国历史有哪些朝代可以称得上世界帝国
  •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制度最好
  • 谁来聊聊我国主要朝代名称由来
  • 中国的历史朝代,哪些朝代属于正统朝代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在国际上最知名

元朝、清朝和唐朝。

很简单,蒙古帝国在西方的热度有多高,元朝的相关热度就有多高,还有马可波罗的助攻,西方扯东方古历史的淡,不扯几句元朝和日本战国都不好意思过来吹逼。

有人说欧洲人对元朝的了解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时期的中国,这句话还真不是瞎说的。

因为十三世纪初,不论是欧洲史、中东史都要跟成吉思汗、忽必烈打交道。

接下来就是清朝。

因为清朝是西方认识中国的第一站,到现在西方人对中国古代人的印象还是这样:

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外国人最熟悉,但是你也不想想第一批盖唐人街的华人是那朝人?

亚洲人眼里:唐朝(鉴真东渡,万国来朝)

欧洲人眼里:元朝(蒙古西征)

美洲人眼里:清朝(半殖民地)

非洲人眼里:新中国(一带一路,中国援非)

虽然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在外国人眼里出名的朝代基本就是:汉,唐,三国,元,清,民国,新中国。唐朝,其对于外来文化和人口的包容性,远远超过了美国,甚至中央的高官职位都是由外来的“洋人”担任的。

仔细查阅唐朝历史,发现在盛世唐朝当中,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都是有黄皮肤的汉人担任官职。史料记载唐朝政府对于外商是持鼓励欢迎的态度的,不但允许他们住在中国,更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考试、做官,成为一个真正的“唐籍洋人”。据统计,在唐朝廷当中,做官的外国人竟有三千之多。这并不是故作姿态,是真的允许他们做官,而且是高官。

甚至还有波斯人等可以做到宰相这等职位的高级人才,唐朝廷也都一一接纳。《唐史》中曾有关于官员的记载,唐朝的宰相中,至少有二十多人都是洋人。而且这些想在唐朝廷做官的洋人并不需要入唐籍,只需要认可中华文化就可以被朝廷接受。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就算是号称高度开放自由的美国也是做不到的。

不止是文臣,就连关乎国家安危的武将职位,唐朝廷也是毫不吝啬的。史料记载,波斯亡国之际,波斯王子卑路斯流亡到了唐朝,因为自己武力值较高,就成为了唐朝的将军。从这一点上来说,唐朝可以说不但没有丝毫排外,甚至有着一种海纳百川的从容气度。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唐朝的移民数量来看一看,因为唐朝高度的发达和繁荣,唐朝都城长安,就成为了世界中心的大都市,全世界的追梦青年都汇聚到这里,期望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可你以为只有都城才有洋人吗?其实唐朝时期,全国各地都有洋人的踪迹,尤其一些大型的商业城市,比如仅是广州地区,就有超过二十万的洋人住在这里。

洋人数量如此众多,除了唐朝对于全世界人民的巨大吸引力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对于出入境并没有过于严格的限控。洋人可以自由的进来,不担心他们反客为主:国人也可以随意出去,不担心他们数典忘祖。

仅就这一点来说,唐朝泱泱大国之风尽显。唐朝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开放、最包容的国家,用空前绝后来形容都不过分。

中国历史有哪些朝代可以称得上世界帝国

帝国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只有全部满足这几个特征,才能称之为帝国。其一、是一个区域性强国,人口、经济、军事都相对较强;其二、具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特征;其三、对外战争中胜多败少,在本区域有强大的影响力。结合上述三个特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称得上帝国的有: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灭六国,统一华夏,正式建立了秦帝国。秦朝建立后,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开疆拓土。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上征讨匈奴,斩首十万级,拓地七百里,秦朝势力延伸至大漠草原,并增设九原郡、云中郡。同时大将王翦、任嚣、赵佗三位将领先后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征百越地区,灭敌数十万,增地三千里,设象郡、桂林郡。同时秦帝国还将朝鲜北部纳入直接统治,设辽东郡!

汉帝国承大秦余威,征战四方,击灭匈奴,也是不断的开疆拓土。汉朝击败匈奴后,开始经营西域,在今天的新疆范围内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的三十六国,之后西域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在中原皇朝的管理之下。汉朝又经营西南地区,将今天的贵州、云南、两广、福建等地纳入统治范围。东汉时代汉朝开始经营海南岛,三国时代的吴国开始经营台湾岛,汉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版图。

唐朝也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朝代,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将势力延伸到阿拉伯世界。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主动进攻,突厥、契丹、薛陀延、铁勒等游牧政权先后被击败,李世民还成为了天可汗。李唐数代皇帝都对高丽用兵,因为高丽也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对大唐的威胁远远大于游牧政权,最终唐帝国还是击败了高丽。对吐番的战争则是胜少败多,但是大体还是稳住了战线,吐番也无法击败唐朝。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制度最好

封建社会,各朝有各朝的制度,谈不上哪个朝代的制度优劣,超前和落后于时代的制度都不是好制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还是要看疗效。长时间能使老百姓过的幸福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纵观中国历史上老百姓过的比较舒心的时期,有以下几个。

文景之治时期;贞观之治时期;开元盛世时期;康乾盛世时期。你看,四个好时期唐朝占了两个,就选大唐了。

有朋友说宋朝经济最富庶,不错,可惜大宋边疆不宁,经常受欺负,老百姓过的憋屈,天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幸福感指数就大大下降了。文景之治当然不错,不过经济基础还是有些薄弱的,而康乾盛世更像是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

还是说大唐,特别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段时间。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比较美滋滋。

安定压倒一切。大唐军力强大,边疆安定。唐太宗时期,军队挥师北上,把那些不安分的少数民族揍得够呛。没人敢欺负咱。

那段时间政治清明、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吏治焕然一新;薄赋轻徭,重视商业,丝绸之路闻名于世,人口快速增长;诗歌是大唐华美的乐章。好作品喷涌而出,美不胜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朝前期,政治机构承袭了隋朝的制度,但有所调整变化。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上,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

这段时间老百姓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质量是相当不错的。

谁来聊聊我国主要朝代名称由来

历朝历代对于国号都是十分重视的,国号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的主要功能是塑造王朝的正当性,让人们一想起国号就觉得这个新王朝的合法性,并自愿的成为这个王朝的子民。

那么我国古代的国号的主要来源有四种:首先便是来源于地名和封号,其次便是对先前国号的模仿,其次便是对当时谶语的呼应,最后便是来源于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

历朝历代国号的由来

(1)、以地名和封号作为国号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中,以地名和封号为国号的朝代主要集中在宋朝以前的朝代。

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经被封到“商”这个地方,所以他们建国后便把周作为国号。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原”,所以他们在建立国家后,便把“周”作为了国号。

不过,很多国号虽看似来源于地名,但其实确是开国之君从先朝那里获得的封号。比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在杨坚称帝前继承了父亲杨忠“随国公”的爵位。因此,隋朝的国号本来写作随便的“随”,但杨坚觉得“随”字里有个走之底,在意义上表示走走停停,不利于朝代的长久发展便改成了后来的“隋”字。

再比如唐朝的国号也是来自封号,李渊称帝以前,就曾经被隋朝封为“唐国公”。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是他曾经在宋州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宋”,因此,唐宋两朝也可以算作以封号建国。

在这里还有一个便是汉朝。汉朝的封号看似是因为项羽当年封刘邦为汉中王而得。但刘邦对此并不满意。因为汉中当时比较偏僻,刘邦认为自己是被流放的。最后建国号为汉是因为张良的劝告。张良认为:古代的银河称为“天汉”,而刘邦是地上的“汉王”,可以说是遥相呼应,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由此,刘邦才同意以汉为国号。可以说汉朝的国号的由来是封号和含义的双重原因导致的。

(2)对先前国号的模仿

可以说用封号做国号是早期古代中国历史的主流。之后的朝代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往往希望用之前的王朝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比如汉朝灭亡后,中国政权中又出现了好几个以“汉”为国号的。比如五代中的后汉,十国中的北汉和南汉。这些建立者都希望借刘邦建立的汉朝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显示出政权的合法性。

再比如唐朝之后也曾出现了两个以唐为国号的政权,一个是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李昇建立的南唐。这两朝都是打着复兴唐朝的口号建立的。

(3)为了适应当时的谶语的需要

谶语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预言,最早出现自东汉,是刘秀为了稳定自身统治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谶语一般意思比较迷糊,往往只能靠猜。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就是与当时的一句谶语相关。这句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东汉末年的袁术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相信“当涂高”说的是自己,他的字叫“公路”,“路”和“当涂高”的“涂”是一个意思。

而有人就认为当涂高是指高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皇宫的高耸的城楼叫“魏阙”。所以,曹操在封公时要求汉献帝封其为“魏公”,这就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显示自己的天命所归。后来就逐渐变成曹魏政权的国号。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虽然表面上来自封号,但也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因为当时还存在一个蜀汉政权。司马昭认为魏国并不是真正的取代了汉朝,最终将会由司马家族来完成。而晋就有“高升”的意思,因此,要求封自己为晋国公,这也是为了与“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相呼应。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齐国。齐国的建立者是南朝宋的萧道成。在他篡位前,有一句谶语“金刀利刃齐刈之”在当时非常流行。“刈”就是割断的意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金刀和利刃都一齐割断。南朝皇帝姓刘,而刘自便有“金”字和立刀旁。因此,萧道成便将这一谶语解释成断送刘宋政权的便是齐。由此,萧道成根据这一谶语将国号定位“齐”。

(四)为了追求美好的含义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采用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将国号定位元。因为忽必烈认为要统治汉人就必须利用汉人的儒家文化。而《周易》便是儒家的思想,用《周易》来起国号,可以表明自己认同汉人文化,这有利于新王朝的正当性。

明朝的国号则与当时的白莲教信仰有关。白莲教的核心是“明王”即将出现,救民于水火。而“明王”在佛教中就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光明之王”。因此,在元末的红巾军中韩山童自称“明王”,韩林儿自称“小明王”。由此,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建国号为明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了。

清朝的国号来自于满语。在满语中“大清”是勇士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国这三字的美好含义。其次,明代表火,而清是三点水旁,代表水,水能灭火,所以定国号为大清就是为了能够灭掉大明。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都在国号的问题上煞费苦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决定国号,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王朝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从而便于自己的统治。

国号是为了塑造政权的正当性

从古代中国的国号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历代王朝在塑造正当性的不同形势。如果一个国号来自于封地和对先朝国号的模仿,那么这种国号的正当性则主要来自于传统;而如果是依靠谶语的呼应亦或源于国号本身的含义,那么则主要是通过调动某种信仰,来实现自身的正当性服务。

(1)利用传统来塑造国号的正当性

国号来自于地名和封地的,主要是依靠于对西周分封秩序这一传统的利用。西周的分封制造就了一个独特的传统:每个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封号,通过一代的传承,逐渐成为诸侯内部的认同。而这就开始产生了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果某个国君受到人们的拥戴,那么他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君主成为新的统治者。

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趋于白热化,有分裂走向统一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在《六韬》中就曾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居之。”这也充分的表明了在战国时期这已经成为了主流观念,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分封秩序留下的传统在之后的改朝换代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后世虽然取消了分封制,但是为了表彰功臣,还是会授予他们一些封号,这就为之后的大臣篡位行为提供了便利。古代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但往往会有一些公爵为了权利再上一层,称为“王爵”。而王爵就可以在穿着和排场上可以模仿天子的气派。甚至还可以“建天子旌旗”,也就是出行可以打着天子的旗号。此时的篡位已经可以说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我们那曹魏政权来看。曹魏政权的国号虽然与谶语有关,但是也利用了分封秩序的传统。曹操通过汉献帝封的魏公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小朝廷,组建自己的文武百官。在晋升魏王后,曹操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排场,取代汉朝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曹丕继承了魏王后,开始逼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这样,血淋淋的篡位行为就披上了一层道德的外衣,曹丕当皇帝也就有了正当性,这时把“魏”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无论是晋朝还是隋唐,都是建立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

(二)信仰也是政权正当性的一种方法

除了依靠传统来达到自己政权的正当性外,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而这又可以分成谶语和其它的信仰两种。

在今天看来,谶语是一种迷信的字谜,但是在当时,却可以代表着天意。不论是曹魏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都还依靠“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来达到自己政权的正当性的。

除了谶语,其它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进而影响到国号的制定。比如元朝依靠的是儒家的信仰,明朝依靠的是白莲教的信仰,清朝依靠的是“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王朝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是当时的普遍信仰。所以清朝国号的背后,也是一种借用信仰来确立正当性的努力。

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还包含了历代王朝对其正当性的各种方式,那么,同样是用国号来塑造,为什么会出现传统和信仰两种不同的方式呢?这其实是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变迁。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演变,最终走向多民族融合的“大中国”。国号的变化也能从这一次次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国号反应了社会的演变

从国号和正当性之间的联系,我们能够从中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周朝,国号是不能够随便更改的,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汉朝以后,封号开始成为国号的主要来源,这是士族势力开始崛起导致的;之后,宋朝之后,底层平民的信仰开始逐渐成为国号的来源,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平民社会。而元与清的的建立,依靠的则是国号本身的含义,这就表示宋朝以后的中国开始走向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国号的变迁也反应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1)封建社会国号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从中国古代的朝代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中国统治者换一个家族来统治天下,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换国号。但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田氏代齐”

战国初期,齐国的贵族田和,自立为齐国的国君,并将原来的国君驱逐到海岛上,这个事件便是“田氏代齐”。我们都知道齐国的历史是由“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两部分组成。那么,田氏为何仍然要用齐继续作为国号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分封秩序下,所有的诸侯都是周天子赐予的。如果擅自更改国号,就等于不在接受周天子的正统地位,那么就会引起其它诸侯的讨伐。所以,田和虽然自立为国君,但却不敢更改国号,甚至还要去要求周天子来赐予自己齐候的爵位,这样他的齐国才能有正当性。

但随着“天下唯有道者居之”的流行,秦国在消灭的了周朝和六国后,统一了天下,也就理所应当地把“秦”作为整个天下的国号。这种行为又被后来的汉朝所模仿,古代中国每逢改朝换代,必然更换国号的传统也就固定下来了。

(2)士族崛起使得国号开始主要来源于封号

在东汉末年,士族开始崛起。这些士族依靠着世代为官,势力也在不断的增大。从东汉后期到隋唐初期,士族一直都是权利游戏的主角,他们模仿周朝的分封秩序,开始名正言顺的拥有自己的政治力量。

曹氏家族就是一步步从魏公走到魏王,最后终成为皇帝的,司马氏家族也是如此。隋文帝杨坚原本也做过“随国公”,唐高祖李渊也做过“唐国公”。他们当上皇帝的历程,都是在复制曹氏家族走过的道路,这也是士族登上皇位的规定动作。所以,在这一时期,国号的主流来源就是前朝赐予的封号。

(3)平民社会国号来源于信仰

唐宋科举制的盛行,让一批平民走向了政治舞台,中国迎来了一个“平民社会”。如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包拯,苏轼,王安石等都是平民出身。所以宋朝之后再也看不到用封号来做国号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而白莲教也是一个底层平民的信仰,所以明朝的国号其实是平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4)民族多元化下的国号往往拥有美好的含义

宋朝以后,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女真人建立了清朝。少数民族制定国号的根据往往是选用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虽然这种做法不符合汉人的习惯,但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宋朝之后的中国开始由一个汉人主导的国家开始向多民族的国家过渡。

所以,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它还是一个政治符号和一种时代象征。在国号的变化中,蕴含着权利变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结语

国号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名称,但其实背后却拥有着极大的学问。国号就像是一块精美的琥珀,里面封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仔细去反复观察和玩味。

中国的历史朝代,哪些朝代属于正统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怎么样去区分正统朝代的呢?中国最重要的三个都城北京、南京、西安,这三个城市连接起来就像是一个正三角形。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把势力伸入进这个三角形才被认可为正统的朝代。例如辽金宋史都算正史,修史的时候才会被纳入,而远离这个三角形的政权都叫割据政权或者盗匪。

还有一个标准,在汉地十八省中,以陕西、河北、江浙为界,圈出一个更为核心的汉文明正统核心区。都城在这个范围内的势力政权,才能被叫做“朝代”,如若不是则被划入偏安政权。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为:北京燕城、东京开封、南京金陵、西京长安、神都洛阳,甚至是宋朝南渡后的行宫临安城都在尽量的靠近这个区域。如若偏离这个区域,就算你存活再久也不会被认同为中国朝代意义上的存在。

从都城来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正统朝代?

北京燕城:前燕、辽、金、元、明、清。

东京开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

南京金陵: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明。

西京长安:西周、西汉、东汉、西晋(愍帝)西魏、北周、隋、唐。

神都洛阳: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粱、后唐、后晋。

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杭州临安:南宋。

咸阳:秦

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正统朝代包括: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被历来朝代纳入正统的史书

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加上后来编写的《新元史》和《清史稿》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我们在小学时候学习的一首历史朝代歌,就能很好的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正统朝代。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由此可见到了秦朝以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梁唐晋汉周~宋~元~明~清,这些朝代都是被视为中国历史的正统朝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