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奥德赛和温泉关战役差了多少年?温泉关之战,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是如何抵御数十万波斯大军的_波斯_希腊_斯巴达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温泉关 波斯 希腊 斯巴达

本文目录

  • 刺客信条奥德赛和温泉关战役差了多少年
  • 温泉关之战,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是如何抵御数十万波斯大军的
  • 波希战争中的温泉关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 斯巴达300勇士中王后被迫和那个叛徒的是真正的历史
  • 温泉关战役中,希波双方投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
  • 波斯进攻希腊,守卫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真的只有三百人吗
  • 温泉关战役,假设斯巴达有三千勇士,能否守住
  • 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他们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
  • 如果进攻温泉关的军队是秦朝大军,300斯巴达勇士能抵挡吗

刺客信条奥德赛和温泉关战役差了多少年

谢邀。《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而温泉关战役发生在波希战争期间。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31-前404年之间,温泉关战役发生在公元前480年,二者相差大概40到80年。故事中,主角的母亲是列奥尼达斯的女儿,所以玩家扮演的角色实际是这位斯巴达勇王的第三代传人。

列奥尼达斯看过《斯巴达300》这部影片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他就是率领300勇士温泉关大战波斯大军的领袖。《刺客信条:奥德赛》里的断矛实际就是列奥尼达斯温泉关之战后遗留的所谓神器,育碧在故事中暗示这位勇王可以以少敌众的原因,也离不开这支矛,因为它在游戏中是第一文明的产物。

实际《刺客信条:奥德赛》在发布的时候,就已经介绍过自己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前左右,但是游戏内的任务流程,多数集中在公元前425年左右,很多跨度两三年的战役,剧情被融入到游戏当中,让玩家可以在不到100小时的时间,体验到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游戏一开始就让大家重温了这场战役,见证了列奥尼达斯就义的时刻。尽管整体故事剧情,都会让玩家犹豫自己到底是帮助斯巴达还是希腊,但在历史中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斯巴达率领的联盟。而这一阶段也是古希腊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温泉关之战,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是如何抵御数十万波斯大军的

谢谢邀请!

温泉关地理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要说温泉关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是如何抵御数十万波斯大军的,我们先来说一说温泉关这个地方。温泉关位于希腊德摩比勒隘口,由于村庄附近有温泉而得名。温泉关地势险要,一边为陡峭的山壁,一边为波涛汹涌的大海,狭窄的通道构成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是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战车,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有效展开行动,骑兵和战车都无法排上用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温泉关之战,斯巴达三百勇士之战

说起温泉关之战,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是说起斯巴达三百勇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温泉关之战就是发生在温泉关的战役,发生于第一次波希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之后的十年,战争的双方是波斯帝国和古希腊,是第二次波希战争中著名的战役。

击杀七千,是有可能的

在这场战役中,希腊军抵抗了三天,击杀了七千波斯军(有些地方记载的是两万),经过这些介绍,大家估计已经猜到是如何抵御的,没错,此次战役三百名斯巴达勇士就是依托有利地形完成抵御并且击杀七千波斯军的,在战争发生前波斯帝国将军薛西斯先进行了对希腊军的劝降,可是希腊军誓死反抗。随后波斯军开始进行攻击,第一天攻击开始,温泉关内的希腊重兵组成盾墙,波斯军的一波波箭雨对希腊军的伤害就是微乎其微,可是波斯军死伤无数。波斯将军看到这样的形式,觉得再攻击也无法战胜希腊军,于是再次使用金钱收买和招降,寻找愿意为波斯服务的人,可真还让他找到了一个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他带领波斯军从一条牧羊古道绕到了温泉关的东关,波斯军前后夹击剿杀了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最终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如果不是从便道绕到温泉关后方,波斯军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也有可能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这些为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见,请留言,谢谢!

波希战争中的温泉关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

《斯巴达300勇士》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近乎裸奔的斯巴达战士。当然,这显然只是一种艺术处理。毕竟在古希腊时代,即使是勇猛的斯巴达人,也绝对不会将自己的生命如此儿戏。古希腊时代各个城邦的精锐,实际上都是拥有良好铠甲装备的重步兵,而斯巴达人的重步兵更是其中的翘楚。因此剧中半裸的斯巴达人,实际上更加类似古希腊奥运会的那些运动员。他们通过全裸来展现自己的健美身材,并且为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作为模特。而他们上战场之后,自然也会将自己健美的身躯用铠甲保护起来。

实际上,真正守卫在温泉关的并不只有300名斯巴达人。与剧中不同的是,当时7000多名希腊盟军并不是仅仅作为后卫,而是与斯巴达人并肩作战。按照斯巴达人传统的军阵,斯巴达人精锐的300名铠甲精良的重步兵居于中间一线,而二线和两翼则是由希腊的盟军担任。与电影中相同的是,守备温泉关的希腊人也的确利用了地形优势,对有着优势兵力的波斯人进行了顽强阻击。

《斯巴达300勇士》在武器方面的复原还算尚可,不过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斯巴达人所使用的盾牌。剧中的斯巴达人清一色的使用单一黄色的铜质盾牌,然而历史上,斯巴达人的盾牌则是用更加复杂的复合材料制作,也就是将木材、青铜、皮革固定在一起,这样其防御力就远远超过单一的青铜盾或者是波斯人木盾。在盾牌最外层的皮革上,希腊人则大多会绘制鲜艳的、各个城邦或者家族的标志。

而且在古希腊的社会文化中,古希腊人更加崇尚的是一对一的武力对决,因此古希腊人大多极为鄙视弓箭与投石索等武器,并且时常将其视为软弱的象征。

说完了斯巴达人,再来说说波斯人。首先,正如电影在美国受到的非议那样,古代的波斯人基本是白人而非电影中的黑人。其次,虽然诚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涵盖了众多的民族,但是波斯帝国的步兵也不会如同电影般,如此大规模的使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所使用的头巾。

作为古典时代的大帝国,波斯的步兵也有着还算不错的装备。受其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阿契美尼德波斯士兵的装备尤其是铠甲相对于斯巴达人来说显然丰富的多。不过由于中东炎热的气候,波斯人大多会在头盔戴上兜帽或头巾,而波斯的盾牌也不仅仅只有电影中的样式,还有大量半月盾和巨大的方盾等许多的样式。在使用的武器方面,除了短矛和肉搏使用的短剑,波斯人还会装备威力极大的青铜战锤,这些沉重的武器,对铠甲精良的斯巴达重步兵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而波斯人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其对弓箭的使用也自然是炉火纯青,大量的弓箭手曾经在波斯人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即使是在温泉关的战场上,电影中波斯军官所威胁的遮天蔽日的箭雨也是所言非虚。

阿契美尼德波斯的步兵中,最为亮眼的军团,自然是在电影中也令人深刻的——不死军。

实际上“不死军”作为阿契美尼德波斯最精锐的步兵,他们所担任的,自然不是电影中奇奇怪怪的偷袭之类任务。他们不仅是皇室的禁卫,同时也是帝国最为精良的重步兵。其“不死”的谣传,也是波斯帝国庞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使得不死军可以如同不死者一般及时补充兵员。

包括不死军在内,金苹果卫队最大的特征,便是其使用的长矛底部会有一个装饰用的球状物。这一部件是否还有其他的用处,暂时还缺乏相应的历史资料证明。不过,不死军乃至整个金苹果卫队,在作战时不会穿着平时礼仪式的长袍。这些禁卫军不禁铠甲更加精良,并且他们对于自己身份的彰显,也毫不犹豫的表现在了他们衣服上华丽的色彩。在武器种类上,不死军与其他的波斯步兵差别不大,但是在训练度和战斗技巧方面,不死军作为金苹果卫队的一部分,自然是不可同一而语。

虽然在电影中,波斯的骑兵只是一闪而过。但是在历史上,波斯的骑兵实际上对于全世界的骑兵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波斯原本就有着很浓郁的骑兵传统,而在扩张的过程中,波斯的骑兵也和斯基泰人等游牧民族发生了碰撞,并且不断的相互学习。

波斯骑兵习惯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战锤、斧头,以及可以当作标枪使用的短矛还有弓箭。以此来看,波斯的骑兵还有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因此他们在骑术方面也比希腊的骑兵更强。

在对比完波斯与斯巴达人之间的装备之后,可以明显发现,波斯人在装备上显然没有电影乃至大家一般印象中的不堪。历史上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所获得的战果,也明显被希腊人自己无限的夸大了。当时在整个第二次希波战争战场上,薛西斯虽然是以雄狮搏兔的方式,向小小的希腊投入了海陆军在内,多达15~18万庞大的兵力。但是这些兵力其实是分散在小亚细亚半岛,以及其他许多战场上的。因此波斯人真正投入到温泉关的兵力,必定不会真的有如同希腊人所说的200万之多。甚至于薛西斯究竟是否亲临战场指挥,这其实也是一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整场温泉关之战实际上只有短短的三天。在前两天由于希腊人占据优势地形导致作战失利之后,波斯人在第三天立刻采用了侧翼迂回战术,从希腊人薄弱的侧翼入手,成功的击溃了希腊人的军阵。

实际上虽然希腊人将第二次希波战争,视为了决定文明生死的大战。然而对于波斯人来说,第二次希波战争实际上更像是对大流士时期马拉松之战的复仇战争,这也就是为什么,波斯军队在火烧雅典之后,并没有继续发动对希腊的战争。不过在这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登上波斯的土地,无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典籍全部葬身火海,世界记住的,也只剩希腊人对于这场战争近乎偏执的理解

斯巴达300勇士中王后被迫和那个叛徒的是真正的历史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节前往希腊索取“土和水”,希望通过威压令其归顺,但是希腊人将使节投入井内,叫他们自便,尽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兴兵,但是他的第一批远征军在海上遇到风暴,全军覆没。当时的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从居鲁士起,已历四世(居鲁士、冈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腊世界则是一系列城邦国家的总称,从来没有统一过,最多是一些城邦结盟。希腊城邦不仅限于希腊半岛,而且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今天土耳其境内)也有。像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就是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当时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都已经臣服于波斯帝国了。 (雅典、斯巴达、底比斯、马其顿都属希腊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统治下的希腊城邦叛乱,雅典出兵支持了这次叛乱。波斯帝国平息叛乱以后,派大军讨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远征军在雅典西北面的马拉松登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马拉松之战。这一战之前,波斯方实际上有很高明的战略。他们和雅典城里的主和派取得联系,这些主和派希望与波斯军队合作夺取雅典的统治权,所以波斯军队没有在雅典附近登陆,而是在离雅典有一段距离(实际上是42公里左右,现代马拉松长跑的距离)的马拉松海湾登陆,目的是把雅典军队引出城,而让波斯在雅典城里的第五纵队占领城市,然后再在野战中消灭失去根据地的雅典军。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计策果然奏效,雅典陆军在Callimachus指挥下向马拉松进发,实力为1万人,分10个团。但是波斯军队的战术执行却在战场上出了纰漏:当雅典陆军中计,前来迎击波斯军的时候,波斯军(1万5千人)开始执行他们的下一步战略计划:重新上船向另一个地点登陆,准备猛扑毫无防备的雅典城。本来这是非常高明的连环巧计,但是雅典军队来得太快了,他们采取了这种形势下唯一可行的对策:立即进攻波斯军尚未登船的后卫。在当天的值日将军米尔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挥下,雅典军实际上是击其半渡,轻易赢得了马拉松战役。波斯军损失6千7百人,希腊方阵亡192人,包括总司令 Callimachus 。战后米尔泰德斯马上派一名长跑健将赶回雅典城报信(现代马拉松运动的起源),这个胜利的消息终于稳定了城里动荡的局势,使波斯的第五纵队不敢乱动。长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尘未洗便从战场飞奔回雅典报捷,并因此过度劳累而死,这个事件就是当代的马拉松长跑的来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腊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30—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下令架桥。大桥很快架设起来,是两座索桥,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薛西斯大为恼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工匠,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大海锁住。还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当然,桥最后还是造好了。不过由索桥变成了浮桥。工匠们把360艘战船整齐排列,用粗大的绳索相连。船上用木板铺出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浮桥的两边又装上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这支波斯大军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过海峡。有个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的当地人,惊恐地说:“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仅带了300人来增援。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哪能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一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还是攻不上去。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从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付出两万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来说,就象是一场恶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关后长驱直入,攻入并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军却在城市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击溃了波斯舰队,决定性地歼灭了波斯海军,一举扭转战局。薛西斯在希腊这样一个多山的穷国里,没有海军运送补给,就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力量,所以只好将入侵军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战争并未就此结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腊半岛北部留下了一支30万人的陆军(希罗多德的记载,剑桥古代史估计是10万人),由大将马多尼乌斯(Mardonius) 统率。   公元前479年,10万希腊联军勇猛追击与30万敌军在小亚细亚展开决战,希腊联军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Pausanias)率领,进攻波斯驻军,于是爆发了这次战争中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普拉提亚之战。( 斯巴达的国王是选出的,同一时间总是有两名国王并列)。这次战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敌对双方的优缺点。战役初期双方有很长时间的对峙,曾经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和前哨战。起初是波斯骑兵在不适于骑兵作战的崎岖地形中向希腊军步兵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而后波斯军统帅吸取了教训,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断地袭扰希腊军的军粮补给。另一方面,在与希腊军的遭遇战中,尽量不和希腊方阵作正面的步兵交锋,而是利用己方联合兵种的优势,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远程火力优势不断杀伤希腊军。两军相持的结果,希腊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补给又发生了问题,只好准备撤退。普萨尼亚斯的撤退计划,原本是全军列阵,然后趁夜暗掩护,一部分一部分地撤退。但是计划执行中发生了延误,阵线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动的时候,天亮了,行动被波斯军发现,于是演变成一场生死大战。交战之初,希腊方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仅是在机动中被迫迎战,而且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密集的远程火力给希腊军以重大杀伤。但是不久,马多尼乌斯犯了一个战术错误: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结在第一线弓箭手和骑兵身后,目的我猜测可能是准备跃出给希腊军决定性的一击,或者是准备追击。   但是这样一来,大量波斯军猥集一团,第一线部队就丧失了后退保持弹性的进退余地。斯巴达王普萨尼亚斯抓住这个战机,集合起希腊的装甲步兵方阵,猛烈地向波斯军冲上去。因为只要冲近了,波斯军没有作机动保持距离的余地,投射兵和骑兵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近战和混战之中,波斯士兵尽管也很勇敢,但是他们使用武器的技术(也就是武艺啦)没有希腊战士那么训练有素,个人防护也没有希腊战士好(没有手盾)。即使如此,凭借波斯军的数量优势,他们也还是可能淹没希腊军的,但是这时候,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在混乱中被杀。因为波斯军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不齐心,指挥核心一死,全军随即溃散。这场战役以后,希腊人基本上肃清了希腊半岛境内的波斯侵略军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缔结和约,第二次希波战争遂正式结束

温泉关战役中,希波双方投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

【温泉关战役,七千三百希腊人对阵五万波斯人。希腊阵亡四千人,波斯阵亡七千人。】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公元前480年,古波斯皇帝薛西斯发动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总计出兵25万,战船1200艘;希腊各城邦集结了11万军队,600艘战船。温泉关之战是第二次希波战争中的一个战役,希腊各城邦派兵7000人驻守温泉关,当波斯薛西斯以五万波斯军队进攻温泉关时,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300名卫队驰援。温泉关是一边靠山,一边靠海的狭长地带,地形狭窄易守难攻,7300名希腊军队,在温泉关守卫了三天,除一部分军队撤退外,4000名希腊人战死,波斯人付出了七千人的代价,也有的记载说两万人。

西方的影视作品为了吹嘘温泉关之战,把希腊各城邦的7000军队完全忽略,只说李奥尼达率领的300名战士,把波斯军队夸大成500万。2500年前,全中东、西亚的总人口都没有500万,难道波斯的婴儿都参战了吗?温泉关是希腊中部东海岸卡利兹罗蒙山,和马利亚科斯湾之间,狭长约5公里的关隘地带,别说挤满500万人,连5万人都不能完全展开。温泉关战役的意义在于,李奥尼达和七千三百希腊战士,坚守了三天时间,为希腊人赢得战略备战的时间。

【战争背景】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大约650年时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46年。其间,在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兼并控制了古希腊。公元前146年,马其顿被罗马帝国吞并,古希腊历史彻底终结。古代世界各国都是没有史官的,古希腊、古波斯的历史都是碎片化的。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传说在克里特岛出现了城邦,还有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而这些记载主要来自《荷马史诗》,这一时期被称为“荷马时代”。自公元前800年起,地中海发现爱琴海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历史的开端。

《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诸多古希腊著作,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冒出来的,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是找不到任何记载的,西方人声称古希腊典籍都是从阿拉伯典籍中来的,但是在阿拉伯的文献中,又找不到原始的记载。因此,《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古希腊典籍和古希腊哲学家的典籍,很可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根据某些只言片语的记载而伪造的。

古希腊的地理概念,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概念,最早的古希腊文明是由数百个,互不相属的城邦村庄构成。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古希腊还是由五六十个城邦组成,著名的城邦有斯巴达、雅典、色雷斯、科林斯、底比斯等等,这些城邦中最大的斯巴达、雅典也就五六万人,最小的城邦不到一万人,古希腊全部人口也就一百多万。

古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吞并了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阿拉伯半岛大部。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者西亚、中亚的100多个民族500万人口,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春秋时代,占据着亚洲东部肥沃的中原地区,人口差不多有1800万。公元前547年,古波斯居鲁士大帝开始入侵小亚细亚,第二年,征服了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此后居鲁士开始向东方进攻,公元前529年,居鲁士死于阿姆河之战。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古希腊各城邦,这是“希波战争”的开端。公元前500年,爱奥尼亚诸城邦以米利都为首,爆发了反抗波斯的斗争,史称爱奥尼亚起义。米利都自知不是波斯的对手,就向斯巴达求救,斯巴达拒绝出兵,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派出了大批援军。爱奥尼亚起义坚持几年后,还是被波斯大军所扑灭。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发动对希腊的全面战争,希波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温泉关战役】

大流士发动的第一希波战争,在马拉松战役中失败。公元前480年,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一世,发动了第二次希波战争,温泉关战役是其中的一个战役。薛西斯出动了1200艘战船,大约25万人,兵分海陆两路对希腊展开了攻击。希腊城邦集结了11万战士,600艘战船。战争开始时,薛西斯渡过黑海海峡既土耳其海峡,沿着色雷斯西进,占领了希腊的北部,然后推进到温泉关一线,意图海陆两路合围希腊联军。

古希腊是没有史官的,希波战争史,是古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写成的《历史》。希罗多德记述波斯的战船有1207艘,设定每艘战船运载200人,波斯各个国家民族共有24万一千人,每艘船上都有30名波斯、美地亚、萨卡伊人督战,3万6千2百人。此后,希罗多德想象出3000艘桡船(一种独木舟),每艘船80人,就有24万人,两项合计51万7千人。还有步兵170万,骑兵八万人,总兵力232万人。

2400年前,古希腊最大的船搭载200人,这已经是极限了。真的不知道3000艘独木舟,是怎么把200万人运过地中海的。古波斯出动1207艘战船,每艘战船80名水手,120名战士,30名督战战者,每艘船总计230人。每个人的体重、武器装备、粮食补给、马匹草料等等合计200公斤,也要50吨重量,加上船只本身自重上百吨,战船的排水量150吨以上,这样大的船只,2400年前绝对是没有的。2000年后,哥伦布的航海船的排水量也没有超过200吨。

希罗多德所说,波斯1207艘战船,每艘战船200人,也许是可信的。每艘船80名水手,120名战士,合计总人数24万多。薛西斯的24万大军是兵分两路的,薛西斯率领360艘战船渡过了黑海海峡,在色雷斯(保加利亚)登陆。360艘战船的水手28800人,战士43200人,我们就权且认为是5万陆军吧。薛西斯率领的5万波斯陆军,从色雷斯进攻到希腊北部,控制了一些希腊城邦,然后掉头南下向西进攻温泉关。

温泉关的希腊守军有多少人呢?

李奥尼达国王率领的斯巴达卫队300人。

铁该亚和曼提涅亚人1000人。

阿尔卡迪亚人1120人。

柯林斯400人。

普列欧斯200人。

迈锡尼80人。

铁司佩亚人700人。

底比斯人400人。

罗利克斯人(当地人)3100人。

波奇司人1000人。

希腊各个城邦的军队共计7300人。

薛西斯进攻温泉关,也是利用了希腊人的宗教节日,全希腊都在过宙斯节,而且希腊人把主要防御力量布置在海洋防御上。温泉关长约5公里,分成前关、中关、后关,由于靠山面海地形狭窄易守难攻,进攻的一方人数再多,都是很难在正面展开的。希罗多德记载,薛西斯第一天用一万名波斯战士攻击,第二天用三万名波斯战士攻击,第三天用五万名波斯战士攻击,死伤惨重而攻击无效。个人觉得,鉴于温泉关的地形,薛西斯可以用的战术,就是每天用一万人攻击,因为人多也展不开,三天没有攻下温泉关。

波斯军中有个希腊的奸细,给薛西斯出了个主意,从温泉关前的山上绕到温泉关的后关,然后从背后攻击温泉关,前后夹击温泉关就能得手。薛西斯听从了希腊奸细的建议,派遣1万名波斯战士,翻山越岭绕到温泉关的后关,然后从后面对温泉关发动攻击。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正在温泉关前关抵抗薛西斯的进攻,突然,波斯人从后关开始进攻,希腊军队陷于两面夹击之中。李奥尼达决定留下2000多人正面坚守抵抗,其他人从后关突围撤退。

温泉关战役,斯巴达300战士阵亡,希腊军队总计阵亡4000人,波斯军队阵亡7千人。也有说波斯阵亡2万人,这个传说不可信,5万波斯军队阵亡2万,受伤的就会达到3万,整个军队就会彻底丧失战斗力。根据希罗多德记载,战后希腊人在温泉关立下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这样的话: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在这里对三百万敌军奋战。如果,希罗多德真的见过那块石碑,也就是说古希腊人当年就把波斯人夸大了100倍。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假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波斯进攻希腊,守卫温泉关的斯巴达勇士真的只有三百人吗

斯巴达(Σπάρτης)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属于希腊文明,位于雅典的南部。和雅典并列古风时代的两大霸主之一。最出名的就是他全民皆兵的城邦体制,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服务。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军两次远征希腊,均遭失败,但并未就此罢休。新即位的国王薛西斯一世继承先王的遗志,积极扩军备战,准备更大规模的远征。希腊人为抗击波斯再次入侵,于公元前481年结成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有30多个城邦参加的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准备迎敌。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在这个战役发生之前,波斯遣派了使者团进入希腊,劝说各个城邦放弃抵抗,臣服波斯帝国。波斯的使者代表甚至无耻地声称“我们只需要你们的水和土地”。希腊城邦都没有屈服,雅典直接把波斯使者扔进了深坑,而斯巴达则把前来的使者扔进了一口大井,说井里有的是水和土,并且嘲讽地建议井底的波斯使者尝试自力更生,挖条通道解救自己。

此后,薛西斯再次派出外交使节说服其他希腊城邦,但是却不敢派人前往雅典和斯巴达。而希腊的城邦却在这两个最强大的城邦领导下团结起来,公元前481年所有的城邦在科林斯召开了联盟大会,组成了希腊城邦联盟,使得在面对强敌之时可以统一分配各城邦军事力量,依照需要派遣到各个战略要点。希罗多德称这个暂时的军事同盟为“λληνε”,意即“宣誓的希腊人”。雅典和斯巴达是这个联盟的领袖,但是所有军事行动必须由所有城邦商讨后决定。而历史上这个同盟的内部机制很少有记载,大约有70个城邦派出了代表参加了这个战时同盟。

经过慎密的研究考虑,同盟发现最好的可以阻击波斯大军的地点是温泉关,应该派遣陆军重点防守,并且派出一支舰队前往阿特米松海岬(因为薛西斯的军队主要依靠来自海上的补给),否则薛西斯的舰队就可以越过马利亚科斯海湾从侧翼包围希腊军队。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乔治·格罗特指出“希腊海军对北部海峡的控制非常重要,必不可少,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波斯军队从温泉关守军的背后利用舰队进行登陆”。

在卡尼亚节期间,根据斯巴达的法律,任何军事行动必须停止。在上一次的马拉松战役中,斯巴达军队就因为这个节日的缘故而姗姗来迟,当他们到达马拉松战场时,雅典人早已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这一次斯巴达的元老们决定破例派出由斯巴达两个国王中的列奥尼达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提前赶赴温泉关。希罗多德写道:“列奥尼达率领的这支短小精悍的军队希望用他们的精神鼓舞整个同盟,尽管所有的希腊人都在卡尼亚节的戒律中以及接下来的奥林匹克节日中无法出兵,但是他们同样不愿意看见温泉关很快落入波斯人手中,因此同盟同意了预先派出一支小规模军队前往温泉关驻防。”

作为这支先遣部队的统帅,斯巴达的列奥尼达国王广受尊敬。希罗多德写道:列奥尼达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出征是一次必死的行为,他统领的这支部队数量微小,根本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从军队中挑选了那些已经育有儿子的精锐战士,将他们编入出征队伍。普鲁塔克在他的《斯巴达妇女的话语》一书中,提到出征前当列奥尼达的妻子Gorgo鼓励完她的丈夫,最后问到还有什么嘱咐时,列奥尼达简单地回答道:“嫁个好人,养群好孩子。”

至于斯巴达来了多少人,可以看下面的双方军队对比。

双方军队对比

波斯军队方面:包括波斯人在内的各个仆从国军队共计20-50万人。

波斯帝国方面参加这次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剌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希腊军队方面:总计约7000人

299名斯巴达皇家卫队战士,另说还有其他900名斯巴达人,可能是一般的斯巴达战士,甚至是斯巴达“黑劳士”(黑劳士是指被斯巴达人征服的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地区原有居民沦为奴隶者,曾经多次发动起义。),

500名曼提尼亚城邦战士。

500名特吉亚城邦战士。

400名科林斯城邦战士。

1120名阿卡狄亚战士。

200名菲琉斯城邦战士。

80名迈锡尼城邦战士。

以上一共来自伯罗奔尼撒的战士共计约3100(或4000)人,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指挥出征。

再加上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的其他希腊城邦联军,计有:

700名赛斯比城邦战士。

400名底比斯城邦战士。

1000名佛西斯城邦战士。

全员出动的奥普蒂恩-罗克里斯城邦战士,人数不详。

在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垫后。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垫后的志愿军全军覆灭,但成功阻慢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大军前进,结果最后希腊战胜了波斯,斯巴达人应记一功。

长期以来,温泉关之战一直是西方历史文学中长久不衰的主题之一,这个悲壮的故事被书写成多种文字,以诗歌、传记、谚语的方式流传下来。人们赞美和歌颂这些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希腊英雄。他们的事迹作为一种精神通过人们的记载永世长存。

主要的叙述温泉关战役的书有:

Green, Peter (1996). The Greco-Persian Wars. (《希波战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adford, Ernle (2004). Thermopylae: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Da Capo Press.

Cartledge, Paul (2006). Thermopylae: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oodstock, New York: The Overlook Press.

Morris, Ian Macgregor (2000). “’To Make a New Thermopylae’: Hellenism, Greek Liberation, and the Battle of Thermopylae“. Greece & Rome.

后来我们熟知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也被搬上了荧屏。

温泉关战役,假设斯巴达有三千勇士,能否守住

历史没有假设,谁也无法穿越历史,重来一遍。但肯定的是,3千勇士肯定会杀伤更多波斯大军。温泉关失手的最关键因素是波斯军队从小路绕过关口,关口丧失了天险才失守的。即使有三千勇士,如果失去天险,也是很难打败几十万大军的。

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的战役是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他们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昪乡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切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于此地。”这是锈刻在希腊温泉关的一块狮子状纪念碑上的铭文关是希中北部的一道口,也是希腊自北向南的唯一通道,因其胞近有温泉而得名。公元前480年,波斯和希腊在此爆发了悲壮的温泉关战役。它是继马拉松战役之后,波斯与希腊两军的又一次交锋。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国王薛西斯率水陆部队,号称百万大军实为30万一50万人)第三次进攻希腊。渡过赫勒斯邦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北希腊,在七八月间来到温泉关。温泉关地势险要,西面是无法攀登的高山,东面一直到海都是沼泽、只有中间一条狭窄的道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原先矛盾重重的希腊各城邦实现了联合30多个城邦以陆军力量最强的斯巴达为核心,结成了反波斯同盟支临时拼凑的仅有四五千人的希腊联军(其中有300名斯巴达士兵)抱着必死的信念,在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亲领下开赴温泉关,在那里静候波斯人的到来。

薛西斯率大军在温泉关前驻扎下来,他以为希腊人会慑于强势不战而退;几天过去了,却看不出对方有任何要退却的迹象,于是他下令进攻。 第一天的战斗,波斯人采用重装步兵轮番冲锋的战术,企图 以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斯巴达人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迎敌,击退波斯人一次又第二天,波斯军队重新组织进攻,依然不能奏效,而且损失惨次的冲锋。

第二天,波斯军队重新组织进攻,依然不能奏效,而且损失修重。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名希腊人前来求降,称温泉关面有一条秘密山路可直上希腊军营盘背后。薛西斯让他带路前往当列奥尼达获悉敌人已偷袭到身后时,知道大军已陷波斯人的重围之中。为了减少损失,他命令联军大部队马上撤退,只留下300名斯巴达战士,由他亲率坚守阵地。

第三天天刚亮,波斯军队就开始发动猛攻。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斯巴达勇士顽强抵抗。列奥尼达不幸阵亡,但英勇的斯巴达将士没有一人投降,他们坚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成功掩护了主力大军的安全撤离。波斯军以损兵折将数万人的代价最终攻下了温泉关。

在希波陆军交战于温泉关的同时,双方海军也在萨拉米海湾附近的水面上发生激战,希腊海军重创波斯海军,薛西斯最后只好撤军返回波斯。

希波战争最终以双方签订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而结束。这场战争是亚洲王权国家波斯和誓死守护城邦自由独立的希腊的对决,因而有的西方学者将之誉为保卫西方民主制度之战结果,胜利女神眷顾了希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如果进攻温泉关的军队是秦朝大军,300斯巴达勇士能抵挡吗

作为虎狼之师的秦军,绝对不是300勇士在温泉关可以留下来的。

第一先说装备吧!可以说当时秦国的武器装备绝对是世界最先进的,西方的铁器还不是很多,而且秦国的弓弩绝对是无敌的,每攻一城,必先放箭,扬我国威。三百人,哪怕是一句天险,恐怕也难挡我虎狼之师。

第二再说一下兵制吧,在秦朝的时候军队其实已经开始正规化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军看到敌人就像饿狼一样,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实力那可都是相当强,同时还有匈奴日常练习。别忘了波斯人是干不过匈奴的,在一统天下的时候,匈奴连屁都不敢放一下,没有绝对的实力,你觉得秦始皇干灭六国?或者是有这个实力灭六国?三百人?三万也挡不住我虎狼之师,大秦的军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