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杨度被称为湘潭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是对还是错_杨度_谋士_湖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杨度 杨度 谋士 湖南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
  • 杨度被称为湘潭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是对还是错
  • 杨士镶,徐世昌,杨度,谁是袁世凯手下第一谋士
  • 近代史中,曾国藩,黄兴,杨度,谭延闿,谁更能代表湖南精神

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

民国第一奇人杨度,他的“奇”集中体现在这三点:第一,他是民国史上唯一拥有9重身份的人;第二,他的朋友圈堪称民国最强,强大到可以串成一部民国史。第三,他同时是民国史上最受争议的才子。

9重身份

杨度的一生,公开的社会身份就多达9个。

他是清末进士;做过维新派人士并参加了公车上书;他是满清四品官员;他是帝师,曾帮助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做过革命者并救过李大钊;他做过杜月笙的师爷;他是佛门子弟和国民党党员;晚年却又是中共地下党成员。

强悍朋友圈

也许,正因为杨度拥有如此多的身份,所以他才能结识无数能人志士,成为拥有民国最强朋友圈的存在。

因为维新变法的缘故,杨度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称兄道弟。杨度是晚清官员,与晚清重臣张之洞等相熟。因为革命的缘故,他和黄兴等人又是拜把子。他为袁世凯称帝出谋划策,帮助袁世凯复辟,成为筹安六君子之首,所以他与袁世凯和各大军阀也关系密切。他曾拥护过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于是乎,他与孙中山又有着密切联系。

北伐时期,他曾经预测毛泽东能取得天下,再于是乎,近代最伟大的人物也在他结交名录之中。他革过命,并因救过李大钊等人的性命而与广大革命者始终保持交往。晚年,因为做过杜月笙师爷的缘故,他与黑帮“同气连枝”。因为他曾是佛门弟子,于是乎,他与佛教又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是国民党党员,自然与国民党高官汪精卫等保持了长期稳定的交往。晚年,杨度还与周恩来秘密接洽,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并一直为党提供有力情报。

与杨度交往的多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将这些人物串起来,直接就是一部中华民国史。实际上,人人皆知“中华民族”一词,此词便是源于杨度。

饱受争议

拥有如此多重身份和如此复杂人际关系的杨度,注定是与众不同而又备受争议的。

世人眼里,杨度是千古罪人,这个说法的主因就在于:杨度曾在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中国即将走向共和之际,帮助并鼓励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嘴里一直念念有词道“他害了我,他害了我”,这个他,正是筹安会六君子之首的杨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帝师杨度,袁世凯很可能并不会称帝。袁世凯

为了帮助袁世凯复辟,杨度曾向袁世凯呈送《君宪救国论》,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 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 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 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也正因为杨度的这篇《君宪救国论》,蠢蠢欲动的袁世凯才最终决定称帝。杨度

除了“称帝”这桩事外,杨度广受争议还与他多次倒戈有关:总共只活了56年的杨度,一生却倒戈了无数次。这点,从他的身份就可以看出。

杨度的一生,虽看似反复无常,但如果真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他一生的“反复无常”背后,其实恰恰是“有常”。他一生,不管是做清廷官员、拥护拥护君主立宪、还是赞成共和 、革命或者其他,其实 都只为国家富强。或许,在书生杨度眼里,只要是为国家好,何种方式根本就不那么重要。

而且,说到底,为了这个国家富强的大目标,他最终还是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在周恩来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杨度,忍辱负重地委身黑帮,以地下党员的身份为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情报。

也正因此,周恩来临终前,一直念念不忘杨度。他在离世前,交代了杨度的特殊身份。 总理还对手下人说,“请告诉《辞海》部,《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一个书生,虽然不可避免地曾犯下错误,但这些都不能磨灭他的爱国精神、先忧后乐的精神。相比如今很多书生,他终生为了国家富强这一理想坚持奋斗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杨度被称为湘潭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是对还是错

杨度:书生气与功业心

名动一时的湘潭才子、宪政专家,人人口诛笔伐的帝制余孽,袁氏走狗,民国政坛上的跳梁小丑。

杨度这一生,颇具争议。

前半场,为他的才华志向、人格魅力所折服;后半场,为他惋惜。

唐浩明先生的《杨度》,将政治家们思想体系的形成描写的很详细。看着杨度、梁启超们踟蹰在维新,革命思想之间,我原谅了自己素来的对事情的游移。

如他们这般优秀,尚有迷茫、不确定,所以,个人的游移又怎样呢?正是要在不到的吸收,学习中,汲取新知。解决自己的疑惑。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也是为了解惑。

以前,从未明白深意,今确似乎有点通透了。

我自是没有卓如、晳子的才情,心中感情汹涌,却完全无从落笔。简单写两句吧!

1

杨度生命中最美好的,大放异彩的岁月,该是他避居日本时。

那时的他,潜心研究宪政思想,交友广阔,在日本留学生中很有声望。

与梁启超、蔡锷相交甚密,与孙中山大辩三日,促成孙中山与黄兴的结识,写下满含爱国热情的《湖南少年歌》。

仗义、热情、慷慨……

最得我心的是他与中山之约:

“三日来,我与先生探讨国是,虽所见未尽相合,然平生畅快,未有过于此时。先生宏论伟议,渊渊作万山之响,汪汪若千倾之波,语言恳诚,气宇阔大,我遍视天下人才,无出先生之右者。虽然,我信奉君主立宪已久,不能骤改,櫜鞬随公,窃愧未能。今日与先生约:我主君主立宪,必为之在中国实现而努力,若我的事业成功了,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若先生事成,我将尽弃自己的主张,竭诚以帮助先生。”

我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则竭诚以助先生。

更见得他,坦荡磊落,且有极高的爱国热忱。

2

杨度最大的污点,就是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促成袁世凯的80多天皇帝。

此时他声名狼藉、人尽唾弃,被指责为了自己的功名地位,甘做袁氏的狗。

前后反差巨大。

若从他的思想轨迹来看,或能对他多一份了解。

杨度在东洲书院师从一代名儒王闿运,奉行帝王之学。拿拿笔杆子的文人从不是他的追求,他想要的是建功立业,做宰辅之臣。

杨度原本是坚定地君宪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当时局势而言,袁世凯有资格成为当权者。

在清政府立宪杨度入京任职时,就已受袁世凯知遇之恩。袁被罢官返乡后,杨度算是已坚定地投入袁世凯麾下。此时协助袁世凯成为国家最高权力者,自己立下大功,跻身权力阶层,似乎顺理成章。

但摆在他面前有一最大的困难:自己一直主张君宪,此时改弦易辙,为袁氏成为民主共和制下的最高权力者卖力,必然被骂首鼠两端。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退出退出政坛,守住自己的主义。

但杨度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无论在何种政体下,自己能得重用,做出一番功业,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这是他所追求的。

杨度早已有此担忧,此前还曾发起过国事共济会,就国家实行何种政体进行学术探讨。但其实当时,革命取得胜利,全国舆论一致偏向共和制。杨度自然也是知道的,他无非是想通过这种公开探讨的方式,得出共和制更适合当下国情的结论,以便给自己将来的“叛变”找一个合理的基础。

奈何当时全民心向共和,根本无人有心就这种问题来做辩论,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最后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君宪主张,为袁世凯谋得新政府的最高领导权,自己谋得高位,一展抱负。毕竟连之前主张君宪的梁启超、张謇等人,都已转而主张民宪。梁甚至还有“以今日之启超攻昨日之启超”的说法,杨度也不必过于纠结。但想来他也并不是打心底里放弃了君宪主张,只是以表面的放弃作为自己谋取高位的筹码。

之后,他为南北议和奔走呼号,为袁世凯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出谋划策。

3

在袁氏政权中的不受重用应是杨度转变的重要原因。

袁世凯当权后,为其上位立下大功的杨度,始终不得重用。几任内阁,杨度都未能有一席之地,心中岂能无块垒。

加之民国建立后,国家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焕然一新,强大起来。政局一团乱,国家仍是毫无起色。光内阁就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届。民主共和制真的适合中国吗?应不只杨度一人有此迷茫。

这一切,都促使他很快投入了袁克定的麾下。为袁克定出谋划策,发起筹安会,制造舆论,鼓吹帝制,助袁克定成为新朝太子,自己自然也可得高位。

这个阶段,杨度其实是被功业心冲昏了头脑,热情高涨,一心想谋得新朝的宰相之位,一展宏图。没能认清形势。

袁氏复辟失败,为鼓吹帝制的头号人物,杨度自然成为全民公敌,第一大罪人。

这是杨度最失意落魄的阶段。身败名裂,是舆论口中没节操的文人,袁氏政权的忠实走狗,民国政坛的跳梁小丑。

失意落魄中,杨度走向了禅宗,自创佛学无我宗,在当时竟也名噪一时,这当然只是他灰心失意后的逃避而已。之后营救孙中山,营救李大钊,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也不多赘言了。

4

碌碌半生,一事无成。

与孙中山、黄兴、蔡锷、梁启超等好友相比,孙有其坚定的革命信仰,是共和的精神领袖;黄是革命元勋,为共和立马汗毛功劳;蔡锷是军事天才,有再造共和之誉;梁启超政治上虽也不得意但能看清形势,学术上成就突出,很受敬重;杨度却恶名远播,被政坛抛弃。

姑且用两个词总结他人生境遇的不如意的原因:书生气与功业心。

书生气。有知识分子那种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心,孜孜以求于探索国家的出路;有大才子的那种意气风发、坦荡磊落、才思敏捷,所以,很可爱,在人格上有其魅力,对宪政研究深入,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书生气太重,实则缺乏政治家的老谋深算,周旋于其中,只能沦为棋子。

功业心。追求建功立业,做宰辅之臣,但又功业心太重且自视过高,被其冲昏头脑,以至于失去了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加之未遇上好时代,终难有所成就。

杨士镶,徐世昌,杨度,谁是袁世凯手下第一谋士

首先说明一点,杨士镶根本不能算在其列,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副部级总督巡抚罢了,袁世凯并不十分看重此人。我想题主应该是写错了人名,杨士琦才是袁世凯身边的谋士,而且有着“第一谋士”之称,而杨士镶跟谋士之称八竿子打不着。

至于菊人兄(徐世昌)和皙子老弟(杨度),这两位虽然也颇有智谋,但相对杨士琦来说还是有所逊色的。徐世昌跟随袁世凯的年月并不很长,而且徐后来越发不看好袁,因此谋士之位他“配不上”,当然不是败坏他老人家,这种大德大才之人,是不甘心做他人手下之谋臣的。

再看杨度此人,在民国史上确实非常了不起,少年英豪,年轻有为,十分受袁世凯赏识。但这位杨老弟最终也涮了袁世凯一把,愣是跟“袁大太子”袁克定忽悠老袁上位当皇帝,最终搞得老袁下不来台,连气带憋屈,一命呜呼。

而只有杨士琦(非题主所说的杨士镶)才可谓袁世凯手下第一谋士?这位被尊称为“五爷”的杨士琦可了不起。早年在李鸿章手下效力,李文忠公仙游之后,他投靠了袁世凯,成为袁世凯倚重之人。

杨士琦自比诸葛亮,将袁世凯比做玄德,确切的说,没有杨士琦的“鬼点子”,老袁的仕途没有这么顺利。当年为袁世凯献上的第一计,便是贿赂庆亲王,将其拉入袁世凯阵营之中,这成为袁世凯日后飞黄腾达的关键。

后来操练新军,小站练兵等袁世凯身上所发生的大事,都有杨士琦的主意和功劳。不过杨士琦最终跟杨度一样,也坑了主子,他以复辟帝制进言,忽悠老袁当皇帝,最终老袁一命呜呼,他跑到了上海做起了寓公。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家中离不开谋士,但往往坏事也坏在谋士身上,谋士都有三寸不烂之舌,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这些人除了脑子聪明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会忽悠,历史上的无数皇帝愣是被谋士忽悠成了“昏君”,因此谋士该赏 ,也该杀!

近代史中,曾国藩,黄兴,杨度,谭延闿,谁更能代表湖南精神

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人之所以能够纵横捭阖,前赴后继,成为推动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曾国藩有开路之功,他更能代表湖南精神。

写过长篇小说《曾国藩》并对曾氏有过多年深入研究的唐浩明先生,曾在许多不同场合,作过题为“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的演讲,我也在不同场合听过为数不少的几次唐先生的学术演讲,说实话,唐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历史文化功底在当今首屈一指,不过其演讲水平不过泛泛,但这并不影响他传道授业解惑的丰富学养,我佩服唐先生,在此。

唐浩明将湖湘文化溯源到了宋朝理学,湖湘文化与之确实是有渊源的。全祖望《宋元学案》一书载:“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有士建中、刘颜夹辅泰山(孙复)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王开祖)经行(丁昌期)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安定(胡瑗)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晞,亦古灵一辈人也。关中之申候二子,实开横渠之先。”可见宋仁宗时期,宋朝就已经“学统四起”,盛况空前。不过,这里还没讲到洞庭湖以南,这里胡瑗的湖学,当然不是湖湘,而是浙江湖州,他在湖州执教讲学。

但作为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却实实在在是个湖南人,湖南道州人,他创立濂溪学统,又称湖湘学统,且多年在湖南讲学,这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既有周敦颐开山在前,岳麓书院张栻、朱熹讲学在后,湖湘儒学传统渐渐形成。但无论是周敦颐,还是朱熹,他们的儒学中经世济用的特点并不是十分强烈,尤其周敦颐,他的思想中还有很多道家的成分。

真正开创湖湘文化经世济用的源头,则在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任何一种文化的发源和形成,要么就有大文化群体,要么就有大事件发端。曾国藩先以湘军振湖南人气和声威,后以中兴之臣的身份出将入相,带出很多人才,形成了武将湘军和文化湘军的庞大群体,集聚成一种文化群体和文化现象,其影响极大,甚至对于整个近现代史,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汇合,成为一股时代文化和潮流,最后汇集成一种湖南精神,就是经世致用、舍我其谁的精神。所以,真正能代表湖南精神的,还是曾国藩开创的湖湘精神——经世致用、舍我其谁。

至于黄兴、杨度、谭延闿(其实还有左宗棠、王闿运等)诸人,都是在曾国藩开创的湖南精神的感召下,顺时应势的成为了时代弄潮儿,他们或在朝,或在野,或为文,或行武,或为开路先锋,或为投机政客,但心底无不是以经世致用、舍我其谁的湖南精神为底气。杨度《湖南少年歌》中所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不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