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在古丝绸之路上扮演了什么重要作用?洛阳有什么古遗址_洛阳_北魏_汉魏

本文目录

  • 汉魏洛阳城在古丝绸之路上扮演了什么重要作用
  •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
  • 董卓烧的洛阳是不是现在的洛阳
  •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 赞美洛阳的句子有哪些

汉魏洛阳城在古丝绸之路上扮演了什么重要作用

汉魏洛阳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更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出9倍。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故城,翻开公元1世纪的篇章,成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承接着华夏“中央之城”的中国渊源,奠定了都城的中轴礼制格局,2014年,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22处遗产点中,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最东边。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中,有3次来到这里,所以,汉魏洛阳城见证了东西交往的传奇,成为丝绸之路起点。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

说起洛阳的古遗址,人们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莫过于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刘秀陵、二程故里、函谷关等赫赫有名的景区,至于其它诸多古迹遗址却鲜有寡闻,这是对古都洛阳历史的一知半解。

洛阳号称是十三朝古都,如果充分了解了洛阳的一些代表性古迹遗址,就会对洛阳的悠久历史有个清晰认识,更会对洛阳的历史厚重感肃然起敬。

那么,我们摸着洛阳城的历史脉络,总结出几个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古遗址,来彰显洛阳十三朝古都形象。

在说洛阳古遗址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从古代对洛阳城的各种称呼上说起。

根据洛阳历经各历史朝代的变迁,对它的称呼也如唐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形容洛阳城的诗句,“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的,洛阳城历经各朝代,对洛阳城的称呼可谓是年年岁岁城相似,岁岁年年名不同。

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洛阳城,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建都史,都可以从洛阳城的称呼上窥见一斑。

夏朝时期,称洛阳为斟鄩(zhen xun)。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今天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都斟鄩城遗址”就是证明洛阳建都最早的遗址。

这座由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斟鄩遗址中心殿堂,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他决定了后来历代帝王的宫殿朝堂格局。

商朝时期,称洛阳为西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洛阳又被称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现位于洛阳偃师尸乡沟村的“商都西亳遗址”,再现了商灭夏后建立的这座影响后代的城市建筑群模式。

遗址城内纵横的道路,交错的街道,各大小城区的层层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对城市建设的非凡规划。

西周东周时朝,称洛阳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这时的洛邑就是洛阳城的又一称呼。现今包含洛阳涧河瀍河两岸的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战国时期的粮仓、战国至西汉时期陶窑和加工作坊、青铜器作坊等古遗址等组成了“东周王城遗址”。

洛邑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是第一个选择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筑城统治理念的奠基者。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称为雒阳。

西汉刘邦在洛阳称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迁西安。直到东汉刘秀定都洛邑后,改称洛邑为雒阳,后期的曹魏、西晋、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阳。经过几个朝代约三百多年的经营,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与西域商人的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现在位于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恢弘,可以窥出当年洛阳繁华的盛景。

其中,位于遗址南郊的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时期,洛阳又称为洛京、京洛、东都、神都、洛城等。

这个时期是洛阳的鼎盛时期,自隋朝定都洛阳后,后续的唐、后梁、后晋、北宋都已洛阳为京都,这时的洛阳是无以撼动的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富弼、欧阳修、李白、杜甫、白居易、理学家朱熹、二程、邵雍、李贺等无数当时的名人墨客皆以在洛阳著书讲学为荣,以至于有“洛阳纸贵”的成语脍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在洛阳完成的。

隋唐时的洛阳城,曾达到居住百万人的世界最大都市之列。

隋朝的国家粮仓——回洛仓、唐朝的国家粮仓——含嘉仓,这些至今已列为洛阳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景点,见证了当时洛阳城经济的繁华。

张九龄诗曰“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便可看出当时洛阳在隋唐时举足轻重的位置。

至此,由洛阳历代的不同称呼,看得出,作为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有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建都史,它是世界古都史最长的城市。

于是我们整理出洛阳按年代先后的建都史,找出对应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古遗址上窥出一斑。

夏朝——洛阳夏都二里头斟鄩城遗址。

商朝——洛阳商都西亳城遗址。

周朝——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朝——洛阳汉魏城遗址公园。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朝——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

看得出,古遗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遗址的却不常有。

而洛阳,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最后,借用司马光的名句“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来做尾,以表达对古都洛阳沧桑厚重的敬意。

 

董卓烧的洛阳是不是现在的洛阳

董卓烧的洛阳不是现在的洛阳。

如果你从洛阳城区坐公交车到白马寺,就会在路上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魏故城遗址”,这里才是董卓烧的那个洛阳。

现在的洛阳城建立在隋唐洛阳城的遗址之上,该城于隋炀帝大业二年,由杨素、宇文恺等人建造,是为大隋帝国的东都。随着王朝疆域扩展,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北齐、南陈故地的控制,长安位置过于偏西,又有三门峡的砥柱之险,不是很方便。在洛阳建都,有利于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不久,隋炀帝又下令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的交点就是洛阳,河水穿城而过,将各地的物资汇集于此,也有利于把军队调往全国各地。而东北方向的汉魏洛阳城,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位于新的城区。虽然在那里,也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多个王朝的记忆。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北魏洛阳城真的有100平方千米吗

中国历史上有三座洛阳城,分别是周朝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周代洛阳城是西周初年营建的洛邑;隋唐洛阳城是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故址附近营建的新城;汉魏洛阳城作为周朝洛邑和隋唐洛阳城的中间形态,在中国都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北魏洛阳城是在汉魏洛阳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的。

汉魏洛阳城最早修建于东汉,东汉修建洛阳城的时候沿用了秦汉时期的故址,该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因此也被称为“六九城”。而北魏洛阳城,规模上比汉魏洛阳城大得多,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的形制也有重大的改变。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趁前秦政权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随后,拓跋珪开始讨伐各部政权,十二年间,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归其所有。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珪专程来到邺城,这里是曹操的霸府所在,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拓跋珪巡游邺城的宫殿,有定都之意。最终,在和大臣们权衡利弊之后,确定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山东河北吏民十万余口随之迁都平城,开始安营扎寨,建设宗庙,立社稷,其中的北宫模仿邺城南市的规划建造平城都市。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到了公元493年,为了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并大举进行改革。孝文帝到洛阳之初,因宫阙尚未营建,暂住在金墉城。此时的洛阳城,在经历了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代十六国时期战乱的破坏后,已衰败废毁达180余年。魏晋故宫遗址上,只有熏黑的断桩、倒塌的残墙以及成群的乌鸦。当年十月,孝文帝命令司空穆亮、尚书李冲以及将作大匠董爵三人负责洛阳的重建工程。蒋少游摹仿中原传统文化设计,营建北魏都城,用平城及建康城样式构造了洛阳新城的框架,大规模地用于洛阳新城的建设中。

北魏洛阳城是以汉魏洛阳旧城为基础,来开展改造重建的,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其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同时利用东汉以来的洛阳旧城,作为新城的内城。据史料记载﹐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开始兴建洛阳外郭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北魏洛阳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重要的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

新的洛阳城中,宫殿区、皇家禁苑、官署衙门、社稷宗庙、武库、太仓、重要的寺观以及官邸处于内城,而一般的官宅、寺观、民宅手工业作坊以及市场等都设立在内城以外的郭城内。郭城内还设立了三个交易市场,分别是西郭城中部的大市,东郭城南部的小市以及洛水以南的的四通市。

在整个外郭城以内﹐还划分了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因洛阳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故采取了渡洛河向南发展的方案。因而城市重心随之南移。因此洛水南岸还修建了四夷馆、四夷里,整个北魏洛阳城呈倒“凸”字形状。

北魏洛阳城的内城城门也有一些新的变动,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其中东城垣的三门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西城垣的三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西城垣中间的雍门,因旧门偏斜,故北移500米和东边的东阳门相对,改名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南城垣的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北城垣的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暂时驻跸在金墉城,常去城西的王南寺与僧人拜佛论经,故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墉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新建的西阳门与东阳门对直后,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这条大街正好沿着宫城的南墙外通过,因此该大街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其北面主要分布着皇家宫殿以及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这条自宫城南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也叫铜驼街,宽达40米,也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内城衙署遍布,宗庙社稷、衙门官署以及高级官宅等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北魏洛阳城最大的佛教寺院永宁寺即在该街的西侧。

北魏洛阳城的宫殿营造是由蒋少游、王遇和董尔负责,为了表明北魏的正统性,新的宫殿在营造过程中多依魏晋旧基而建。据近些年来的考古勘探,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南北约1400米,东西约660米,呈南北长方形。宫城南门为阊阖门,东西宫墙各有三道门,并两两相对,东墙门自南向北分别是东掖门、云龙门、万岁门;西墙门自南向北分别是西掖门、神虎门、千秋门。形成三条横街,其中万岁门和千秋门之间的横街与内城的建春门和阊阖门相连,这条横街又称永巷,把宫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又称北宫,是寝殿区、宫苑区,也称西游园;南部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朝会之处,宫中正殿便是太极殿。

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十二间,也是宫城中最高大的建筑。北魏洛阳的太极殿沿袭了汉魏的风格,太极殿东西侧为东堂和西堂。东堂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西堂为皇帝的起居之所。太极殿后有式乾殿、显阳殿、宣光殿、嘉福殿等四殿。显阳殿之后是永巷,永巷之北是北宫,为嫔妃的居住区。

北宫的主殿是宣光殿,北宫中还有含章殿、徽章殿、晖章殿、明光殿等偏殿。历史上的多次政变也是发生在北宫,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宦官刘腾联合领军将军元乂发动“宣光政变”,杀死清河王元怿,幽禁胡太后于宣光殿;公元530年,北魏权臣尔朱荣被孝庄帝杀死于明光殿。

北魏的洛阳城可谓是国际化大都市,与四周的邻国交往频繁。为了招待这些四邻各国前来归附的人,便在洛阳南门外,靠近洛水之滨,设置了四夷馆,顾名思义,四夷馆共有四个馆舍,分别是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和崦嵫馆。这四个馆名,正好代表不同的方位。比如,金陵代表长江以南。北朝和南朝的分割线在淮河、长江一线。对于北朝人来讲,南朝就是邻国。燕然代表蒙古一代,扶桑代表东方,崦嵫代表西方。

在四夷馆周边还有四大块民居宅院,分别叫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和慕义里,统称为“四夷里”。为了避免了因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当时南方吴地人归附者,处金陵馆;北方来归者,处燕然馆;东方投国者,处扶桑馆;西方来附者,处崦嵫馆。归附三年后,如果四方来宾在四夷馆中有了定居洛阳的想法,北魏朝廷就给他们安排到四夷里定居。

在北魏统治的鼎盛时期,周围邻国的归顺者都希望在洛阳安居。比如南朝归顺北魏的臣子被安排在金陵馆中好好招待,甚至南齐的皇族也受到了北朝的款待。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让北魏四夷馆名扬天下。

公元534年,北魏皇室闹分裂,一分为二,一部分人拥戴元宝矩做皇帝,迁都长安,是为“西魏”。皇室另一部分人拥戴元善见做皇帝,历史上称为“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为示迁都意志之坚,东魏丞相高欢将洛阳宫室全部拆毁,运往邺城建造新宫。

北魏分裂后,洛阳又成为东西二魏对峙的前线。公元538年,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存世四十余年的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北周宣帝时期欲迁都洛阳,命人在北魏洛阳城的废墟上重建洛阳城,规模比北魏更大,但第二年周宣帝即崩,工程遂停止。隋大业元年,隋炀帝营建隋唐洛阳城,北魏洛阳城此后彻底废弃。

北魏洛阳城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众说纷纭,总结下来大概就三种说法:第一种北魏洛阳城面积大概75平方公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北魏时期的一里合现在的400余米,且北魏洛阳城呈倒“凸”,形状不规则,因此北魏洛阳城的面积最大不超过75平方公里。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认识。

第二种是北魏洛阳城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这个说法是加上了南城外的四夷馆和四夷里的面积。

第三种是北魏洛阳城的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这种观点认为以四夷里和四夷馆以南为北魏洛阳城的南界,而且把北魏洛阳城算作规则的正方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北魏洛阳城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从目前对北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来看,实际的城址发现了东外郭城和西外郭城,还发现了北外郭城,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南郭城的痕迹。根据考古实测,北魏洛阳城东西长约10公里,这和史料的记载是相符合的。但是在城址南边发现了四夷馆的遗址,其中四夷馆最南边和最北的外郭城残迹距离是10公里左右。这也就是有些人认为北魏洛阳城南北是10公里,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原因。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四夷馆和四夷里的位置都处于北魏洛阳城南城门外,不在外郭城内。所以把四夷馆和四夷里以南算作北魏洛阳城的南界显然是不成立的。即便是四夷馆和四夷里的面积都算上,最大也就2平方公里不到,总面积还是七十几平方公里。

无论北魏洛阳城的规模有多大,其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营建开创了先例。

赞美洛阳的句子有哪些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北朝·范云《别诗》背山见楼影,应合与山齐。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鸣鸡。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唐·曹邺《四望楼》(楼在洛阳东,今废。秦时有贵公子贾虚每日宴其上。)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唐·李益《洛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