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台城》与韦庄的《台城》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_诗人_无情_依旧

本文目录

  • 刘禹锡的《台城》与韦庄的《台城》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话应该怎么赏析

刘禹锡的《台城》与韦庄的《台城》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思想感情不同

1、刘禹锡的《台城》:这是一首咏叹调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韦庄的《台城》: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引导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二、表现手法不同

1、刘禹锡的《台城》: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营造了一种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的氛围。

2、韦庄的《台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表面上看似不相属。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容易使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中的台城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成皇宫。

全诗为: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里堤。起句不从正面描写台城,却着意渲染氛围,说江南的春雨既密且细,在霏霏细雨中,四望迷蒙,烟笼雾罩,给人以梦幻之感。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示了春天的生机。次句写春如此,而曾经在这里寻欢作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巳成为历史的过客。从东吴到陈的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灭亡,其变幻之速,无不给人以梦—样的感觉。而今只剩下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欢快地啼叫。三四句写在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堤岸的柳树不会管人间的兴亡,也不会管诗人心中无尽的盛衰之感,好象这柳树多无情啊!“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也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限伤痛。

在手法上,此诗较同类作品更加空灵蕴籍。全诗从头到尾都用侧面烘托法。“无情“,“依旧“贯通全篇写景,兼包了“江雨“,“江草““啼鸟“,“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诠释了六朝悲剧不可避免的现实。

此诗读来+分低沉,但正是如此,才显示出诗人以虚传神的高超艺术手法。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话应该怎么赏析

谢邀:这两句诗出自唐末诗人韦庄的(台城)诗,整首诗为〞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作者生活在唐末番镇割剧,军阀混战,朝代更迭的战乱年代,诗人游历金陵台城,虽然六朝已不复存在,对时局动荡,物是人非的感怀。前两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是描写虽然六朝如梦已不复存在,但当时频繁更迭的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依然过着繁华奢靡的生活写照,前两句诗的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诗的衬托。〞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是诗人借物咏怀的伤感,这与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