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皇帝究竟与万贵妃是什么关系有何历史依据?明朝皇帝成就前五:太祖、成祖、宪宗、宣宗、神宗、世宗,有异议吗你知道他们有什么成就吗_贵妃_明朝_明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宪宗 关系 究竟 贵妃 明朝 明史

本文目录

  • 宪宗皇帝究竟与万贵妃是什么关系有何历史依据
  • 明朝皇帝成就前五:太祖、成祖、宪宗、宣宗、神宗、世宗,有异议吗你知道他们有什么成就吗
  • 明宪宗都有哪些功绩
  • 明宪宗独宠万贞儿,可是她并非善类又会工于心计,宪宗为何还爱她
  • 鉴于宪宗、敬宗被宦官杀害,唐文宗实施了除宦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
  •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 裴度如何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
  • 如何评价明宪宗朱见深

宪宗皇帝究竟与万贵妃是什么关系有何历史依据

明宪宗朱见深领导下的明朝,算是比较黑暗的一个时代,但他和成贵妃的之间是一有段特殊感情的,万贵妃比明宪宗大了10多岁,性格飞扬跋扈、阴损毒辣却能得到其专房之宠的,不仅少见,而且空前绝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分析成三种关系:

一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关系。万贵妃四岁入宫,服侍宪宗的祖母孙太后,因聪明伶俐很得孙太后的喜爱。长大后,万贵妃被孙太后亲自选往东宫服侍宪宗。此时的万贵妃已经21岁,而宪宗才三岁,乳臭未干。但是将近20岁的年龄差距并未阻止二人发生感情,朱见深即位之前两人就关系暧昧。宪宗即位两年后,万贵妃为他生下一位皇子。宪宗大喜,史载他“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加封号时,宪宗特意在“贵妃”前冠一“皇”字,以示对万贞儿的宠爱。从此以后,万贞儿有了正式的“贵妃”名分。

二是患难与共的母子关系。宪宗两岁被立为太子,万贵妃就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抚养照顾他,给予了宪宗母亲一般的呵护和疼爱。“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宪宗被废为沂王,孤苦无依。这时,万贵妃仍然对宪宗不离不弃,陪伴他挺过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除了生活上关怀他,还给予他心灵上极大的慰藉。也许,就在此时,宪宗已暗暗发誓:“若有出头之日,定不负卿。”后来,英宗重新登基,宪宗复位太子,宪宗一生大起大落,几度沉浮,对朝廷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然于胸。“土木堡之变”又给他幼小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天下之大,唯有万贵妃一处是宪宗的避风港。在此,他可以撕下伪装,放下戒备,放空心灵;可以安心入睡,甚至做个美梦。

三是至死不渝的爱人关系。宪宗一辈子对万贵妃都非常宠幸。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进而影响了外廷的政治。明宪宗为了万贞儿废掉原配吴皇后。万贵妃所生的儿子不幸夭折,这令她对其他嫔妃怀孕不能容忍,而大肆加以迫害。对于万贵妃的残忍之举,明宪宗宁肯断绝子嗣,也不忍阻止。最后万贵妃万氏暴病身亡,明宪宗为其辍朝七天,谥万氏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贵妃的死令明宪宗悲痛异常,哀叹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不久也抑郁而终。

万贵妃与明宪宗的恋爱看上去是一段畸形恋,但是究其根源后,却发现这才是夫妻之间共患难同富贵的真情。

明朝皇帝成就前五:太祖、成祖、宪宗、宣宗、神宗、世宗,有异议吗你知道他们有什么成就吗

明朝皇帝成就前五排行,第一第二的太祖太宗自然没人有异议。至于宪宗朱见深,似乎给世人的印象很差,比如宠幸权宦汪直乱政,后宫专宠万贵妃,朝中任用万安、李孜省等佞臣,怎么看也不像是明君所为。

但事实上,明宪宗在明代的口碑是非常好,这一点儿从谥号中就可看出一二。

朱见深谥号为纯,庙号为宪,是为宪宗纯皇帝,在谥法中讲,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这可是一等一的美谥,仅次于开国太祖的高,和太宗皇帝的文。

当然,会有人说,皇帝肯定要用美谥,但要注意,即使是美谥也分三六九等,至少得暗合皇帝生平,不然难平百官物议。

比如宪宗的老爹英宗,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虽是美谥但不仅注释条目少,内容也差了些味道,更多是赞美皇帝个人,而不是为政上。

而宪宗之后的明孝宗,被后世奉为中兴之主,暂且不论政绩,但看谥号,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也是如此,明代官方给的盖棺定论其实并不是最上等。

我们再看明宪宗时的功绩,在继位之初,英宗留下的烂摊子,还真是触目惊心,大藤峡民乱骤起,锦衣卫门达乱政,荆襄流民云集,北方鞑靼扰边,哈密卫已经失去,辽东女真也不太平。

在明宪宗在位的前中期,他一一平定了大藤峡、荆襄民乱,并开郧阳府抚治荆襄;对外更是强硬,收复河套,哈密卫,重用名将王越、以及太监汪直出塞,大破鞑靼王庭;而辽东女真叛乱,他更是铁血镇压,先后以赵辅,朱永、汪直和陈钺领兵进剿,给予女真部落沉重打击,史称“成化犁庭”,这也被清修《明史》中大量隐匿删减,甚至曲解最多的地方。

要知道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全盛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明军完全沦为守势,可宪宗在位却一改颓势,重新在武功上有所建树,单凭这一点就吊打宣宗以后的帝王。

而在内政上,明宪宗为于谦等大臣平反,恢复了景泰帝的帝位,肯定了景泰保全社稷的功劳。也是在他执政时期,从官方层面承认了朱元璋时期发行的纸本位“大明宝钞”的贬值,赋税开始向白银转变,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在宪宗去世后,官方认为他的政绩足以为后世垂范的原因,事实也是默认了明宪宗中兴之主的官方地位。

所以明宪宗排在第三是完全够格的。

第四位宣宗,自然也是准确的。虽然整体上看,明朝开始走下坡路,逐步放弃了大片领土,但宣宗也算是马上天子,曾亲率五千骑兵,直击一万蒙古骑兵,武功上还是可圈可点,周边蒙古也还是臣服的,不是后世养在深宫的帝王能比拟的。但之所以排在第四,是因那时大明还处极盛之时,不是明宪宗时期的风雨飘摇可比。

然后第五的神宗,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神宗前期张居正改革,使大明国库充裕,而对外的开放,又使当时的大明有白银帝国之称,若单论GDP,绝地排在明代前列,可神宗长时间的怠政,对国家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虽有万历三大征的极盛武功,可后期未能遏制女真崛起,不得不说又为明亡多挖了大坑。

而明世宗嘉靖帝,正如后世对其评价,聪明的混蛋,是个权谋高手,若论功业,前期或可称道,但中后期就乏善可陈了,对国家的贡献甚至还不如,他那当了个甩手掌柜的儿子,明穆宗。

总来讲,神宗和世宗都有可取的地方,至于谁在第五那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明宪宗都有哪些功绩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年仅18岁的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

宪宗即位时,正逢明朝由盛转衰之际,宦官专权,政治混乱,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刚即位的宪宗的确有一番刷新朝政的热情。着手改革,宣布大赦天下,免除三分之一田租。下令罢除正统年间以后所有镇守太监。还下令拆毁锦衣卫新狱,并将门达押入大牢,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委以李贤、陈文为、彭时等人以重任。一些宫女也受到宪宗福泽,被放回民间。整顿地方吏制,实行考核,择优录用,恢复了武举法以扩充军事实力。宪宗在即位之初,便实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表现了他力图刷新朝政的热情。

天顺八年(1464年)十月,宪宗下令将没收的太监曹吉祥庄田改为皇庄。明代皇庄就此诞生,发展迅速。皇庄由太监管理,将其收入用于宫廷消费。包括了皇帝庄田、后宫庄田、东宫庄田以及未就藩的诸王赡养地。皇权贵族、缙绅庄田的发展壮大,导致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

成化元年(1465年)一月,两广瑶民起义。义军攻占州县,杀死官员。宪宗命赵辅为总兵、征夷大将军。命太监卢永、陈境为监军。命韩雍以佥都御史的身份赞理军务。众将不负众望,于冬十二月平定义军。

成化元年(1465)二月,挽救大明王朝的英雄于谦,也洗清了身后“谋反”的污名,得以恢复名誉。次年八月,朱见深更特命翰林院为于谦书写祭文,定论了被其父冤杀的于谦,那无可争议的英雄功业。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恢复名誉,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1468年十月,宪宗任命商辂为后部尚书,兼任学士,委以重任。商辂为人正直朴实,敢于上书言事,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商辂劝阻宪宗广设皇庄:天子把天下作为自己的家,为何还要设皇庄?宪宗采纳了商辂的建议。

1471年旨王恕为刑部左侍郎,治理京杭大运河,经过一番治理,千里大运河又畅通无阻,南北物资、粮食交流和北京城的物资供应得到了保障,又成为南北往来的一条主要交通渠道。

宪宗宠信大于自己十几岁的万贵妃是帝王家少有的爱情传奇,复设西厂,宠信汪直,最后斩断汪直羽翼,贬斥汪直。

从明宪宗在各项大事中,策略之稳,用人之准,其政治能力比被当成政治高手的嘉靖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宪宗能力强,更有主见,并采取了许多对官僚不利的手段,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吧。

明宪宗独宠万贞儿,可是她并非善类又会工于心计,宪宗为何还爱她

宠幸万贞儿,是历史的偶然,演化的必然结果!

当明宪宗幼年,由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虏,明代宗登基后,为使自己的血脉掌控权利,于是将明宪宗废黜,使得幼年的明宪宗犹如怪物,朝臣惊恐内侍躲避,唯有宫女万贞儿始终守护在明宪宗身边!

如同夜空中微弱的星光,即便再暗淡都能带给人以希望,万贞儿以瘦弱的身子,庇护明宪宗安全,使明宪宗在最危险的时期能够安枕入眠,从此再也离不开万贞儿。

而且万贞儿虽然善妒,但她对明宪宗是全心全意的好,无论是调动锦衣卫,还是以汪直成立西厂,都是稳固朝政的手段,以消除朝臣拥戴帝王的潜在可能!

所以,万贞儿并不触及明宪宗的底线,反而是明宪宗心底难以割舍的温暖,那份幼年的依赖!

鉴于宪宗、敬宗被宦官杀害,唐文宗实施了除宦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

谢邀。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利日趋强势,朝廷废立皆由手握大权的宦官决定,严重的败坏了朝廷风气,唐文宗本人是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的皇帝,与其父亲穆宗遭遇相似都是由宦官所立,而其祖父宪宗兄长敬宗皆被宦官所杀。

文宗还算希望有点作为的皇帝,不想朝政由宦官把持,以求肃清宦官左右朝政的怪相,但苦于无可靠之人托付,文宗时期,朝廷宰相大都不同程度的依附于宦官,他们无意反抗宦官,甚至都失去了与宦官相抗衡的斗志和锋芒,为此不可能与朝廷重臣共商大计,李训郑注作为孤寒新进之士的代表人物,自然被文宗视为合适的人选加入到这场反宦官的斗争中。

宦官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这种靠左手换右手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则谋事之人之间不够团结,政治手段不够老练。李训也算是一个投机分子,在紧要关头,投机心理作祟,想独霸其功而修改计划,导致临阵磨枪,参与人心理素质严重欠缺,在本就属惊弓之鸟的宦官中,难免孤注一掷以求绝地逢生之效,致使文宗所谋之事功败垂成。

所以综合出来有三点:一,唐文宗是从藩王中临时选出的,没有实际掌握到决定政权稳固的首要条件,掌握军队,唐朝后期为什么宦官能决定皇帝废立呢,说直白点就是掌握了禁卫军的指挥权,没有军权,做任何事那都成了尴尬的跛脚鸭。二,执行计划的李训求功心切,准备不足,仓皇起事,让老谋深算的仇士良看出了破绽,并在破绽中寻得翻身的机会。三,文宗刚立,并无恩德于民于臣,不懂得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太急于在政治上有所突破,而致使自己身陷囹圄,郁郁而终。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万贵妃有可能是被明清文人黑了。

第一,按照《明史》的记载,万贵妃是个心理变态的人,自己没孩子,便强迫后宫怀孕的妃子打胎,导致明宪宗长时间都没儿子。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但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还活着时,虽然言官多次弹劾她,列举了很多关于她的罪状,如恃宠而骄、纵容本家亲戚祸乱朝纲等。

但在言官的弹劾中,却没提到“善妒杀嗣”。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明孝宗在位时期命人修撰的。

都已经是孝宗时代了,揭万贵妃老底,还担心被打击报复?不可能嘛。

如果万贵妃真的是个打胎队长,宪宗的实录里面就不可能完全没记载。

所以,关于万贵妃逼妃子打胎的记载,大概率是编的。可信度不太高。

也就是说。万贵妃确实是个小心眼的人,这点不能否认。女人嘛,谁都希望自己的男人专宠自己。但要说她逼其他妃子打胎,这就是在抹黑了。她只是小心眼,并不是一个变态毒妇。

第二,成化六年之前,明宪宗之所以只有三个儿子。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宪宗当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宪宗专宠的万贵妃,另外两个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王皇后和柏贤妃。

其实还有一个吴皇后,也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妃子。但吴皇后担任皇后仅一个月就被明宪宗打入了冷宫。

成化四年以前,宪宗只临幸万贵妃一人。而万贵妃由于年纪大,生下一个儿子后(也就是宪宗的皇长子),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故而,也就导致了在此期间,宪宗只有一个儿子。(结果还夭折了)

到了成化四年,满朝文武都为宪宗的儿子问题操心。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宪宗便临幸了柏贤妃。而柏贤妃也很争气,在次年就为宪宗生了皇次子,这便是悼恭太子朱祐极。

成化五年,明宪宗偶然临幸女史纪氏,明孝宗因此于次年出生。

现在很多人都说明宪宗是色批,后宫一群后妃不临幸,看见一个女官就睡了。

这可真是冤枉明宪宗了。因为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宫,仍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明宪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个是已经生不出孩子的万贵妃。

还有一个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贤妃。

后宫没人,宪宗自然只能找女官生孩子了。

这里要注意了。明孝宗出生时,他的二哥朱祐极还活着。

因此《明史》说万贵妃善妒杀嗣,专盯着孝宗的母亲纪氏迫害,是因为她担心纪氏会诞下皇子,影响自己的地位,这明显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逻辑。

我要是万贵妃,肯定是优先弄死朱祐极。毕竟这孩子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纪氏当时还只是怀孕了而已,谁也不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孝宗出生后,至他被册立为太子期间。宪宗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我不知道原因。

但很有意思的是,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母亲邵氏,她在生下朱祐杬之前,地位也不高。直到朱祐杬出生之后,她才被封为宸妃。

另外,朱祐槟和朱祐楎的母亲张德妃;朱祐橓和朱祐楷的母亲杨恭妃。也是一样情况。

她们原本也是身份不高的宫女或嫔,是在生下皇子后,才陆续晋升为妃子。

这说明,宪宗中前期的后宫,正儿八经的妃子很少。而宪宗不广纳妃子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太爱万贵妃了,太想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给自己生孩子。

直到宪宗30岁,见到万贵妃已经47岁,已经无法生育了。他这才改变想法,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开始临幸其他女人,陆续又生了11个儿子。

(景德镇造斗彩鸡缸杯,拍卖价值将近三个亿。这是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后,宪宗命景德镇专门烧制的。之所以会以鸡为绘画主题,是因为万贵妃怀孕的当年是鸡年。而杯壁所画的一只公鸡带着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则代表了明宪宗和万贵妃以及他们的孩子。宪宗通过这件瓷器,表达了他对自己与万贵妃如同寻常百姓般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第三。按《明史》的记载,万贵妃让张敏弄死还未出生的明孝宗。但张敏没有遵万贵妃的懿旨杀害孝宗,而是瞒着宪宗和万贵妃,将孝宗偷藏在宫中供养。直到有一天,他见宪宗感叹自己一把年纪还没孩子时,才把孝宗的事情和盘托出。

而宪宗看到孝宗后,说这孩子像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便直接就认了儿子。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也就是说,六年未见一面的儿子,宪宗直接相认。依据是宪宗认为孝宗长得像自居。

但是,我们只要看宪宗和孝宗的画像就可以发现,这父子俩人,根本就不像。

明英宗和明宪宗一看就是亲生父子。

但明宪宗和明宪宗,长得根本不像。

既然不像,那《明史》的说法就不成立。

所以,《明史》关于张敏从宫外拉了一个六岁的孩子给宪宗,说这是他亲儿子,宪宗直接就认了的记载,明显是有bug的。

宪宗之所以相信孝宗是自己儿子,真正原因是宪宗从一开始就知道孝宗的存在。

能证明这个论述的史料有很多。

如商辂的奏折《商文毅疏稿》;

如尹直所著的《謇斋琐缀录》;

还有陈宏谟的《治世余闻》。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治世余闻》

孝宗还在娘胎时,宪宗就知道了消息。

只是宪宗听说万贵妃因为这事吃醋了,才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置在安乐堂,让万贵妃眼不见心不烦。

之后的几年,孝宗从出生,到长到六岁,宪宗都派了心腹内侍全天候照顾孝宗和纪氏。

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治世余闻》

直到张敏把孝宗的事实告诉万贵妃。加之当时乾清门起火,宪宗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他隐藏儿子的报应,这才大大方方地把孝宗和纪氏接回了宫里。

而万贵妃在知道事情后,还埋怨宪宗,说怎么能只瞒着我一个人呢?

为了表达诚意,万贵妃以极高礼仪接待了孝宗和纪氏。

注意,前面说了,王皇后是摆设,而宪宗又专宠万贵妃。此时的万贵妃,实际是仅次于周太后的后宫二号人物。所以,不要小看了她对纪氏和孝宗的客套之举。

因为这相当于是后宫真正的皇后,接纳了纪氏和孝宗母子。很有标志性意义。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孝宗回宫后,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万贵妃与明孝宗的关系。

按《明史》的记载,周太后因为担心孙儿被害,不允许万贵妃靠近孝宗。所以他们的关系很一般。

但是按照当时一手史料的记载,明孝宗被接回宫后,负责抚养孝宗的人,是万贵妃。不是周太后。

证据就是商辂的奏折。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商文毅疏稿》

这份奏折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万贵妃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扶养孝宗,大家知道后,都对万贵妃称赞有加。但孝宗生母纪氏的身体不好,大家希望皇帝能把纪氏安置在离孝宗近一些的地方,能让孝宗尽孝。

明孝宗和万贵妃的关系可能不太好,但肯定也不是仇人。

第二是纪氏的死因。

众所周知,孝宗和纪氏回宫后不久,纪氏就病死了。

按《明史》的记载,是万贵妃害死了纪氏。

可无论是商辂,还是尹直,他们都知道纪氏的身体不好,也都猜测纪氏可能命不久矣。

这就说明,纪氏患病的事,其实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仅内廷的人知道,就连外朝的官员也知道。这并不是秘密。

如果,孝宗生母真是万贵妃害死的,这事能瞒得住?

外朝的那些言官岂不是要喷死万贵妃!

可实际上,并没有人因为纪氏之死而向宪宗弹劾万贵妃。

包括继位后的明孝宗,也没有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万贵妃。

插一句,商辂是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尹直是宪宗时期的兵部尚书,陈宏谟是武宗时期的江西巡抚。陈宏谟的年纪稍小,成化年间的事情应该是听说的。但商辂和尹直都是成化时期的见证人。他们留下的资料,是有可信度的。

第四,按《明史》的记载,太监张敏把孝宗活着的秘密透露给宪宗后,就在万贵妃的胁迫之下,吞金自杀了。

但在尹直和陈宏谟的史料中,供养孝宗之事与张敏无关。在整个事件中,张敏只是把孝宗活着的消息透露给了万贵妃。

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前面已经列举了,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来看,张敏不仅不是万贵妃的眼中钉。

相反,他应该还是万贵妃的宠臣。

而另据福建《金门县志》的记载,张敏的死亡时间是1485年,比《明史》的记载时间晚了九年左右。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张敏传》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张敏应该不是万妃的眼中钉。他也没有搭救过儿时的明孝宗。

历史上真正的张敏,可能是个墙头草,为了巴结万贵妃,不择手段。

既然张敏不是万贵妃杀的。那万贵妃明显就是被《明史》泼了脏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关于张敏的记载也有bug。

在万贵妃的传记中,说他死于成化十一年。

但在著名清官杨继宗的传记中,却记载张敏在成化十三年,构陷杨继宗,然后被明宪宗骂了一顿。

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杨继宗传》

难道当时有两个叫张敏的?也不是啊。无论是《明史》中的张敏,还是《謇斋琐缀录》中的张敏,都是大太监。不是小角色。很多事迹还是重叠的。这就说明成化朝只有一个叫张敏的大太监。

那么,作为正史的《明史》,为何会有这种明显的低级失误呢?

众所周知,《明史》不是一个人编的。

编《明史》后妃部分的史官叫毛奇龄。编大臣本传的人,另有其人。

很可能是这些清朝史官在修史过程中,只负责自己的部分,没有相互比照。于是也就产生了内容上的冲突。

第五,关于万贵妃善妒杀嗣,以及她杀害张敏的记载,最早出自《古山笔尘》,作者叫于慎行。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古山笔尘》

于慎行是万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但他毕竟是万历时期的人,并不是成化朝的见证者。

所以,他所著的《古山笔尘》,相比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也正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于慎行在文章的结尾处,还专门强调——“万历甲戌,一老中官(太监)为予道说如此。”

这是我从一个宫中的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明朝史料对万贵妃的记载,已经很清晰了。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成化年间的人,以尹直为代表,记载了万贵妃是个小心眼,但没有关于她迫害妃子和皇子以及杀害张敏的记载。

二是明朝万历、崇祯时期的人,以于慎行为代表。不仅说万贵妃是小心眼,而且还说她善妒杀嗣,心理极其的变态。

这两种史料,明朝人其实更相信前一种。

比如创作《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万历时期的举人)就曾说过:“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那些宫里的老太监,净喜欢胡诌,传前朝的宫廷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是假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毛奇龄编《明史》的过程中,却收录了于慎行的记载,而忽略了尹直等亲历者的记载。并且,毛奇龄还抹掉了于慎行在原文里的“免责声明”。

把于慎行强调的“我也是听说的”,直接变成了正史。以致影响了后来的人。

对于《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清朝故意抹黑明朝,有意而为之。

但是,乾隆皇帝在看过《明史》关于万贵妃的章节后,很不满意,认为史官抹黑了明宪宗和万贵妃,气鼓鼓的专门写了一篇小论文,对内容进行了驳斥。

乾隆这篇论文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内容就不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所以我觉得万贵妃被黑,应该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意思。

有可能,是明末的部分文人为了黑明宪宗而有意之为。

毕竟,只有如此写,才最能突出明孝宗的人生传奇性。

至于为什么要抬高明孝宗,这显而易见。

明朝皇帝中,孝宗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最恭敬。不夸张地说,明朝文人最接近宋朝文人的时代,就是孝宗在位的十八年。

这种对文人客客气气的好皇帝不捧,难道要捧重用宦官的明宪宗吗?

裴度如何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

裴度为唐朝名相,历德、顺、宪、穆、敬、文六朝,其主要功业在宪宗朝,佐宪宗平强藩、振朝纲,为元和中兴名臣、功臣。

裴度(765—839)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及第。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累官至御史中丞。

中唐时期是诸多矛盾爆发的时代:中央与地方藩镇间的内战,华族与外族间的争战,宦官与朝臣间的排挤,朝臣间的分党互争。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间为主要矛盾,唐宪宗志在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重树中央政府权威。裴度力主削除藩镇,成为唐宪宗的有力支持者。

814年闰八月,淮西彰义军(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元济秘不发丧,自任留后(官名,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之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者,称节度留后,事后多由朝廷补行任命为正式节度使),同时上表请求为节度使,未能得逞。吴元济恼羞成怒,随即发兵屠舞阳(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焚叶县,掠鲁山、襄城,关东大恐,意欲以此凶残手段胁迫朝廷妥协。翌年,吴元济又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相联结,共抗朝廷。

815年正月,唐宪宗诏令各镇十六道兵马进讨淮西,互有胜负,遂呈相持局面。裴度奉旨视察讨伐诸军,奏攻取之策。唐宪宗擢任裴度为宰相,主持讨伐叛逆军务。

816年正月,朝廷调发河东、义武等六道兵马讨伐王承宗。各路讨伐军多互相观望,而讨伐淮西诸军则夸胜讳败且多有败绩,讨逆陷入不利局面。朝臣多主罢兵,唯裴度力主消灭淮西藩镇以慑群藩。唐宪宗纳其言,坚持用兵,并授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负责西路指挥。

817年,宰相(唐朝一般置四员宰相)李逢吉等大臣以淮西屯兵近四年,劳师弊赋耗费粮饷而无寸功,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乃心腹之疾,必须扫除,况且河北藩镇正据淮西事件评估朝廷的强弱,以表顺逆,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请缨亲赴前线督师。宪宗准其请。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奔赴前线。裴度奏罢诸道兵中的宦官监军,统一并加强了指挥权,自是士气大振,屡有克捷,平叛出现转机。十月,西路军李愬扫清蔡州外围,雪夜袭取蔡州城,生擒吴元济,淮西平定。

淮西既平,河北藩镇王承宗等大为震慑,相继归顺朝廷。李师道降而复叛。裴度平定之,收复淄青十二州;因平叛功著受封晋国公。

自唐代宗广德(763—764)以来五十余年的黄河南北藩镇跋扈自专、无视朝廷之局面至此告一段落,藩镇悉听命于朝廷,朝廷重新树立了威权,史称“元和中兴”。

裴度历事宪、穆、敬、文四朝(指任高职参预朝政),数度入朝拜相,审时度势,抵制权臣,挫折强藩,名震华夷。裴度“耀武伸威,竟殄两河宿盗,雄哉……元和中兴之力,公胡让焉”。裴公威望侔于郭子仪,以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也。

如何评价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的名气不大,哪怕是在明朝皇帝中,也是比较默默无闻的一位。但是拜一些关于明朝的武侠电影和前些年在网络上大热的历史科普书《明朝那些事》所赐,他的名声被传的非常的糟糕。

比如说,他重用宦官汪直,在有一个东厂的前提下,还让汪直搞了一个西厂。东西两厂没少祸害忠臣;二如他宠幸年纪可以当他妈妈的万贵妃,纵容万贵妃迫害后宫的其它妃嫔,搞的自己没儿子,堂堂大明朝连一个皇位继承人都没有。

如果仅从这两点来看(重要宦官加宠幸后宫奸妃),明宪宗妥妥的就是个昏君。别说跟他儿子明孝宗比不了,就连跟他的昏君老子明英宗比,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其实明宪宗朱见深给人的这种巨烂无比的印象,并不是他在历史上真正的形象。我不敢说历史上的明宪宗就是个明君,但起码他在历史上的功绩,比他老子明宪宗还是要强出不少的。也算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

这里先说一下明英宗这个人,先说说他给明宪宗留给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重新坐上了皇帝宝座。复辟之后的明英宗,还是一如既往地昏君本色。

首先,他杀害了一大票功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于谦。另外,还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曾在德胜门之战中击退了瓦剌首领也先的功臣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此外,内阁辅臣之一的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

当时,只要是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罢黜。这些人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这在当时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一时间朝廷之上没有忠臣了,有的全部都是不学无术的小人。

比如说,明英宗复辟后,他居然给祸国殃民的王振给平反了。平反了不说,他还给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种做简直让人寒心啊!这里额外插一句,明英宗还给瓦剌首领也先在北京城建了一座庙,以感激也先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大德”。

还比如,他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在夺门之变中有功的人员全部委以重任。结果这些人在后来没一个人不是祸国殃民之辈。如石亨和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是公然在京师举兵要造反。这些所谓的有功之臣,就是明英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第二,明英宗处置荆襄流民举措不当,在他死后的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明朝政府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历时七年才平叛。

第三,开放抚顺关马市,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第四,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孛来的谎言,导致河套地区就此丢失。明英宗时期,鞑靼部落的孛来多次带兵袭扰河套地区,但是都被明军的凉州都督毛忠打败。后来孛来派出使者向明英宗称臣入贡,得到了批准,但是图谋不轨的孛来却要求从陕西兰县入贡。

一般情况来说,蒙古部落的使者入贡,都是从大同进入明朝内地,因为大同是明朝的军事重镇,防守非常的严密。而兰县防守很松弛,而且还是蒙古人进入河套地区的必经之路。蒙古使者从兰县入贡之后,回到河套地区就赖下不走了,后来蒙古人还在河套地区定居下来,并且以此为据点,频繁的袭扰明朝西北的边境和内地。每年的秋收时,鞑靼人就到明朝抢劫粮食!河套之患也就成为了明朝主要的边患。

这种边患,一直要到一百多年后的明穆宗在位时期,因为“俺答封贡”,明朝才与鞑靼的关系有所缓和。

总而言之,明英宗朱祁镇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都是比较差劲的皇帝。《明朝那些事》里面说他是“好人”(估计是因为他废除了人葬制度),其实也很牵强。

而明英宗死后,留给明宪宗的大明,其实是一个很烂的摊子。如果不是明宪宗及时的替他擦了屁股,明英宗的名声估计会更烂。

首先,明英宗死后,明宪宗便召还了之前被英宗罢官的商辂(商辂是历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人才)。商辂回朝后,明宪宗任命他为内阁首辅,在他的主持下,明朝给于谦和一票功臣平反昭雪,而且还赦免其亲族并加恩。之后商辂还力主追复朱祁钰以帝号,建议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平反要有理由。由于这是英宗造的孽,明宪宗身为人子,当时很是苦逼。因为他不能在诏书中明说自己父亲如何恩将仇报、冤杀忠良,于谦是被自己的昏聩老爹给弄死的。所以他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说明英宗是受人蒙蔽了才会干下那些昏聩之举。

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英宗)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实录》

明宪宗在诏书中说,平反功臣这是英宗在临死前,特意交待给自己的政治遗言。这样既照顾了老爹的面子,又还了功臣一个清白。儿子做到这个份上,还有啥可说的?

第二,宪宗平定了荆襄百万流民大动乱,替英宗擦了屁股;

第三,明宪宗很果断的征讨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擒斩包括努尔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长董山在内的1700余人,并且焚毁屯寨四百座,释放被其掠夺的汉人奴隶“包衣”一千多人。如果后来的万历皇帝有宪宗的这种政治警觉性,哪还有后来的清朝?

第四,宪宗还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击蒙古。特别是在威宁海之战中,中兴蒙古的一代英主达延汗,被明军打得落荒而逃。缓解了明英宗时期造成的蒙古坐大的孽。

由此可见,明宪宗朱见深还是有一些文治武功的。但是,很多讲明史的著作,对此通通都无视,只盯着明宪宗如何昏庸无道,如何痴恋比自己年长一辈的万贵妃,如何宠信奸妃、宦官和奸臣,如何搞得朝堂和后宫都乌烟瘴气。这就太不应该了。

毕竟,连明英宗这种大昏君都能洗白,而明宪宗这种替老爹擦屁股,皇帝做的还行的皇帝却无脑黑,这着实有点说不过去。

最后说说万贵妃的问题。其实,明宪宗宠幸老女人万贵妃,这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大家不能接受,主要是社会偏见造成的。

比如说,男人娶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女孩子为老婆,大家都不会说什么。而像朱见深这样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女人为妃,大家就会觉得不能接受。但其实,只要男女之间是真感情,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如果拿宪宗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嫔妃就说他是昏君,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性别偏见。古人这么认为也就罢了,当代人也这么认为就太应该了。

另外,就是万贵妃祸害后宫的问题。这段史料的最早出处源自万历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一书,并不见于正史。《谷山笔尘》一书中原文是:

万历十二年一老中官为于道说如此。

也就是说,万历年间的于慎行听说宫里的一个老太监说,成化年间的万贵妃如何如何之坏。

问题是,万历和成化给了一百多年,百年后万历年间的太监又怎会一清二楚?

后来,这段记载被照录进了清朝张廷玉修纂的《明史》后。乾隆在阅读时,都全然不信,甚至还写过专文驳斥。

毕竟,有大量明朝相关史料证明,明孝宗朱佑樘从出生起,朱见深就一直知道这个孩子,否则的话,后宫中人随便说个几岁大的孩子是皇子,皇帝怎会轻易相信。难道明宪宗就傻到不怕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

当然了,《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替明宪宗做翻案文章批驳正史,意义也不大。但是还明宪宗朱见深一个公正的形象,还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