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当时有四大天王红么?如果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但又不愿放手,会是什么原因_鲁迅_郭沫若_吴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当时  鲁迅 郭沫若 吴王

本文目录

  • 黄家驹当时有四大天王红么
  • 如果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但又不愿放手,会是什么原因
  • 你怎么理解“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这句话
  • 如果不爱,就应该放手吗
  •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 理性分析:詹姆斯,韦德,雷阿伦,巴蒂尔,波什的热火,在当时的联赛水平是不是超级球队
  •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该如何正确理解
  • 作为翰林待诏的李白,当时有可能出将入相吗
  • 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 如果延陵季子肯继任吴王,会不会避免当时的夺位之争

黄家驹当时有四大天王红么

我出生在粤语地区,整个谭张梅和四大天王时代刚好是我最追星的年纪,所以对那时香港乐坛我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香港的乐队和组合最红是在谭张梅时代,当时顶尖的乐队、组合有达明一派、Raidas 、太极,而beyond 属于晚一辈的乐队,当时算是二线,早期的风格是阿拉伯式音乐,同期二线的乐队还有草蜢、陈小春的风火海、单立文的蓝战士、刘文娟的梦剧院等等,可以说那个时期是香港乐坛乐队、组合最蓬勃最百花齐放的时期。到四大天王年代,乐队潮开始退朝,许多老牌乐队解散,主要原因还是四大天王太红,完全把其他歌手的生存空间给挤压掉了。李克勤被誉为谭咏麟接班人这样一个优秀的歌手,连开演唱会都只有寥寥几人去看,根本没人肯帮他发唱片,沦落到要在tvb 做综艺节目主持人才有机会唱上几句歌。当时的beyond 是香港乐坛乐队里面的一哥,但只是众乐队日渐式微下的一哥。经管如此,他们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当时还是深深吸引着一帮年轻人,这在四大天王横扫粤港澳台的岁月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先不讨论作曲作词才华这方面的因素,单纯回应题目所问谁更红,我想可以这样来说吧,当时听粤语流行音乐的人里面有很多既听四大天王又听beyond,但是绝对没有只听beyond 不听四大天王的。

如果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但又不愿放手,会是什么原因

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又不愿意放手,到底是什么原因?

能有什么原因,当然是无所谓的心态呗,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秉着“三不”原则享受着你对他的好,欲擒故纵吊着你。

01.

对方的态度取决于你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主动联系,又不愿意放手,你这反应倒挺强烈的。所以我觉得反其道而行之,你的问题才更能说明一切。

不要纳闷疑惑,这与我有什么关系?不仅有,而且关键都在你!

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是从来!你是怎么做到默许的?这得多强大的心理,现在才觉得委屈实在是太心大了吧。

02.

对方为什么不主动联系你?

因为人家相当自信! 确定你一直都在,永远都不会离开,心里安全感都要爆棚了。换言之:不理你你都上赶着,主动理你你不得飘了啊~

对方把你吃得死死的,因为一开始掌控权就在他手里,说白了:进可攻,退可守,人家进退自如根本不用考虑你内心的感受。

就算你心酸委屈,哪怕心痛难过,实在忍无可忍转身走了又有什么关系?你迟早会乖乖回来,丝毫不用担心。假若真的走了,走就走啊,无所谓,反正付出最多的人是你,大不了就一拍两散啊。

03.

为什么不主动又不愿意放手?

因为对方就是单纯享受被人欣赏崇拜和喜欢的那种感觉。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一直对你表达爱意,对你不离不弃,你会不会心情愉悦?精神上是不是一种享受?

一方面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的自信瞬间膨胀。

另一方面人家不用主动付出,一开始就是高位姿态,轻易就从你这儿拿走了能量,你说你不衰,谁衰?

总结:

女人在感情里一定要做到这三点:不轻易摊底牌! 不过度暴露需求感! 不要太主动!

感情需要势均力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永远记住:上赶着不是买卖,太容易到手的都不会被珍惜,这是铁律!

作者简介:我是小雪,一个爱写文章的小妖精。更多情感内容,请点左上角头像关注。

你怎么理解“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这句话

有时候想想真的很无奈。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拼搏,总觉得来日方长;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尽孝是以后的事情,待到想尽孝的时候,而亲不在;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老了,原来觉得退休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现在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光阴荏苒,日月如云,现在也到了唱夕阳红的时候了。

如果不爱,就应该放手吗

好的,我来回答,恕我直言,如果不爱,就该放手吗?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道还需要问吗?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王允、吕布掌握的军队大约只有2万左右。

尽管数量上少于凉州军,但当时如果王允安置妥当,是可以控制局势的。

不过,王允“眼高手低”,安置失当,最终埋葬了自己和大汉最后的希望。

王允、吕布控制的军队

董卓的军队,由四部分组成:原属大将军何进的禁军、原属丁原的并州军、董卓嫡系的凉州军,以及原属皇甫嵩等人的其他军队。

由于东汉秉承刘秀“精兵”政策,禁军数量不多。

原属何进的禁军,大部分是有定额的,不足2万。

其中,羽林、虎贲有2500人左右;宫城卫士2246人;执金吾所统的缇骑200人、持戟520人;北军五校5000人左右;另有新设的西园八校尉约8000人。

何进死后,这些军队归属了董卓。

虽然一些将领,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出走,但大多数军队都归属了董卓。

丁原,当时是执金吾。不过,与董卓一样,他也是奉命率军进入洛阳的。

考虑到董卓初入洛阳时也只带了3000人,丁原带入洛阳的部队,也应当在3000以内。

吕布杀丁原后,这支军队由吕布统率。

董卓自己统率的凉州军,在初入洛阳时,只有数千人。

不过,董卓后来又不断从凉州招呼人过来。

比如:马腾、韩遂也接受招唤,率军前来,但是赶到时董卓已死。

另外,原先驻扎在扶风的皇甫嵩部,有三万人,在皇甫嵩被征调到洛阳后,也归属了董卓。

董卓死后,皇甫嵩为征西将军,杀董卓族,但朝廷并未继续令其掌握军队,而这支军队多是凉州人···

所以,董卓死后,王允、吕布所完全掌控的,只有禁军、并州军2万多人。

而最后李傕、郭汜围攻长安时,合众十余万!

因此,王允、吕布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凉州军

不过,当初董卓为了掌控凉州军,所部将领互不统属,因此,董卓一死,凉州军群龙无首。

胡轸、徐荣归顺了朝廷。

董越前去找牛辅会合,但被牛辅杀了。

牛辅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李肃后,夜晚军中骚乱,他居然只带家奴5、6人跑路,在路上被杀!

可以说,凉州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如果王允能妥善安抚,是完全可能控制住凉州军的。

可是···

赦罪之失

凉州军首先想明确的是:我们到底是不是罪人?

王允的逻辑有些错乱:凉州军,本来就无罪嘛!他们只不过是跟错了人而已!不过,谁让你们跟错人呢?我说他们无罪,他们可能反而心不安!所以,不如给他们一些惩罚!

王允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如果王允立刻给予一些适当的处罚,可能罚了就罚了,人家反而心安了。

问题是···处罚迟迟没有公布!

与此同时,蔡邕,只不过是哭了一下董卓,就被王允处理掉了!

蔡邕得到的这样的处罚,凉州人会得到怎么样的处罚呢?

赦罪不赦罪,关键是让人心安。

王允话说一半···任何人,都会倾向于铤而走险呀!

安置之失

董卓死前,把凉州军分布在各处险要,以抵抗关东联军。

有人提出:不如由皇甫嵩来统领凉州军,继续驻扎在各处险要。

皇甫嵩,时之名将,德高望重,而且在凉州人中有极高的威信,如果由皇甫嵩来,确实是可以安定凉州军的。

不过,王允拒绝了:不可以!让凉州军继续驻扎在各处险要,明摆着是要和关东开战呀!那袁绍等人会怎么想?

王允的拒绝,似乎有些牵强。

皇甫嵩接管军队,与是否让军队驻扎于险要,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你可以让皇甫嵩统帅军队,但不驻扎于险要呀!

看起来,王允是不放心把如此强大的凉州军统一交给皇甫嵩而已。

随后,王允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削夺凉州军军权,解散凉州军!由关东联军来负责控制、监督!

看起来,王允是希望把关东义军的领袖重新吸纳到朝廷体系,以平息各地的战乱,重建朝廷威严。

不过,王允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崩盘

王允的想法,迅速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凉州军与关东军长期征战,互为敌军。凉州军更曾残忍地处决豫州等军的俘虏。

让关东军来监督、控制凉州军,这是要杀掉凉州人呀!

很快,朝廷要杀光凉州人的说法传遍关中!

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下,举起反旗,开始作乱!

为求活命的凉州人纷纷参加,叛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到叛军攻到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众!

王允,失败了。

看起来,王允不赦凉州军之罪,企图与关东联军一道解散凉州军,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由王允、袁绍、袁术等官僚士大夫为主要基础的朝廷。以朝廷、士族领袖的名义号令天下,结束战乱,重树朝廷权威。

只是,姑且不论这个理想是否现实。

凉州军虽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成为鱼肉。

王允没有等来他理想的朝廷,却等来了一支被他逼得重新团结起来的,愤怒的凉州军。

眼界高,手法更要高才行!

理性分析:詹姆斯,韦德,雷阿伦,巴蒂尔,波什的热火,在当时的联赛水平是不是超级球队

本来应该是超级阵容,但因为詹姆斯的打法,严重的削弱了韦德、波什的巨星能力,导致面对单核诺天王竟然被击溃,波波更是颇有心得!关键是大家都有应对詹姆斯的办法!如果把詹姆斯换成乔丹、奥尼尔或科比、杜兰特,任何对手都无法与之抗衡!内线有龙王波什、后卫线有闪电侠韦德、外线有历史第一神射手,再增加一个得分能力强、结构合理的超巨必然全方位碾压!乔丹能把皮蓬从替补带到全明星而詹姆斯的打法则把波什、乐福从龙王、狼王带成了软蛋!人家1+1》2而詹姆斯1+N=1,这也是他数据漂亮而亚军多的主要原因!事实证明他一直通过抱团跟西部强队争夺总冠军,从来没有统治过NBA,更没有花总决赛展现出统治力来!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该如何正确理解

无他,用典而已。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出自纳兰容若词《浣溪沙》,这是一首悼亡词。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仅19岁的纳兰容若与卢氏结婚,这小两口伉俪情深,生活非常愉快,可好景不长,仅仅3年后,卢氏就因难产去世。

要知道,纳兰是个非常重情重义的男子,卢氏是她的结发妻子,两人才过了3年没好日子,发妻去世,带给纳兰无限悲痛和打击,但也由此,纳兰在填词上的成就,才会被后世所铭记。

纳兰容若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再难有人超越。

而在他所有悼亡之音中,最被人们所熟悉的,就要数这一首《浣溪沙》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的词意很简单,就是回忆往事。

上片以秋风独自凉拉开,写黄叶、疏窗、残阳,这都是秋景。在诗词中,秋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萧瑟、凄凉的意象,在该词中也不例外。

纳兰为什么会感到凄凉呢,仅仅是因为秋风凉吗?不是的。

下片进入正题,开始回忆,首相他想起了那个春天,自己喝醉了,沉沉睡去,妻子怕惊扰他的好梦,连说话都轻轻的,这说明了卢氏对作者的体贴关心之情。

接着他又想起了与妻子在一起生活时的欢乐,他们以茶赌书,玩得太欢快以至于把茶盏都碰翻了,茶香弥漫着整个屋子。

最后他说,原本以为这都是很寻常的夫妻生活,没想到啊,你匆匆离去,那些美好再也回不来。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里的以茶赌书,实际上是借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

历史上,李清照和赵明诚也是一对恩爱出了名的夫妻,加上两个人都颇有才华,就经常在煮茶时,由一方随便说一个典故,另一方则必须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在第几页第几行,谁答对了就能喝茶。每次获胜的人,都因为过于开心,反而把茶水洒到怀里。

纳兰在这里,引用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自是为了说明他和卢氏之间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诗情雅趣,非常幸福。

可以念及卢氏,他又为自己失去了这样一位才貌并具妻子而无限哀伤。

最后用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可谓句句泣血,让人动容。


作为翰林待诏的李白,当时有可能出将入相吗

翰林始创于唐玄宗,起初只是个闲散差事,不讲官阶,更没有官署,说白了就是陪皇帝玩耍、解闷的,当时流行的叫法是翰林供奉、翰林待诏。

李白之所以能成为翰林待诏,不是因为他参加科举中了进士,而是因为唐朝诗风大盛,上到王宫贵胄下到市井歌姬,人人都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唐玄宗是个自我感觉甚好,好折腾,也能折腾的皇帝,这等风雅之事他自然热衷,不会放过,但论诗情才华,他还差不少意思,因此就在身边养了一些能吟诗作赋的文学之士,美其名曰翰林,其实就是陪皇帝老儿玩闲篇的。

刚干翰林待诏的时候,李白是有一些企图心的,该拍唐玄宗马屁的时候,他也是拍得又响又有见地。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便殿设宴,冷不丁地问了李白一个问题:“朕与天后任人如何?”

天后指的是武则天。

李白的回答很出彩:“天后任人,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取其肥大者;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试想一下,如果唐时翰林能有明清翰林实际的政治地位,这样精辟的马屁多拍几次,李白多半要受到皇帝重用。只可惜,在唐玄宗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介弄臣,跟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差不多。古往今来,弄臣从来都是拿来解闷、寻开心的,让其登上庙堂,济世安民,治国平天下,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对李白而言,这是一种生不逢时。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李白懂得隐忍、懂得持重,他或许还有机会。遗憾的是,李白本质上又是个纯粹的诗人,性格狂傲,举止不羁,久而久之,他也就真的成了东方朔式的弄臣。

关于李白在宫廷中有多放肆,民间有许多传说,例如李白乘着酒劲让高力士脱靴,又例如李白竟敢叫杨贵妃捧砚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传说很有些“太白金星”下凡的范儿,可细细品来,这却是李白的悲哀,唐玄宗任其放肆,压根不是器重,而是根本不跟他较真,只当他是可以逗趣、解闷的诗疯子、酒疯子。

《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的很清楚:“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别院,以备燕见。”

啥是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

啥是燕见?

皇帝老儿养在身边的三教九流都叫翰林待诏,皇帝想玩了,想乐了,这帮人就小碎步跑出来,善作诗的作诗,会变戏法的变戏法,能打鼓唱戏的打鼓唱戏——

李白是有傲骨,不能同流合污的人,这种角色他注定是无法长久装扮下去的,所以最后他撂下话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玄宗对李白还算不错,给了他一笔钱,“赐金还山”,让他潇洒地走了。

说来也是气人,李白还山不久,翰林待诏就慢慢地发生了某种变化。

大概是觉得中书省碍手碍脚,李白前脚刚走,唐玄宗便开始用那些有文才的翰林帮他起草诏令,批答表疏,一把揽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中书省的活计。

这一变化意味了翰林再不是皇帝的弄臣,而成了皇帝的帮手,因此出现了翰林学士的称谓。

当然,在唐玄宗时期,翰林学士依旧是制度外的差事,但不可否认事权却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显赫,凡任免将相、册立太子、宣布征伐诸项重大事务,其诏令均由翰林学士起草,这种诏令用的是白麻纸,以区别于中书省起草的黄麻纸诏书。

再到后来,则干脆由翰林学士来兼任中书舍人,宰相也大多由翰林学士出任。

说回李白,如果他的性格够稳,运势够好,虽说由翰林待诏出将拜相难了点,但走向朝堂的机会,还是有的。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条路走通了,李白也就不是咱们现在读到的李白了。

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去世了,整个文坛为之震动且悲痛。

宋庆龄先生亲自张罗鲁迅的葬礼,并选了13个当时名声显赫的人物组成了治丧委员会,这13个人包括蔡元培、茅盾、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等人。葬礼实行公开吊唁,连续进行三天,第一天来的人就有五千多人,后面两天,丝毫没有减少。

10月22日,是鲁迅先生出殡的日子,当天,有16位文化大咖亲自为鲁迅抬棺,这些人有巴金、张天翼、胡风等人,一个比一个名气大。

但是,同样作为文化著名人物的郭沫若却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这到底是为什么?

郭沫若远在日本,路太远,在家独自写挽联

鲁迅去世的时候,郭沫若正在日本,路太远,那时的交通哪里有现在如此的发达,回来实在不方便。再加上,郭沫若得到消息时比较晚,竟然是看日本当地的报纸,才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据说,郭沫若从报纸上看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难过,痛哭流涕。

郭沫若参加不了,只得在日本的住所,独自写了三幅挽联,其中一幅写道: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从对联可以看出,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非常得高,赞扬鲁迅以笔为剑,用爱国的思想观点和热情,激发了很多人爱国的心。

有人说了,如果两人关系足够硬,只要想来,晚点也不是不可以,确实如此。但,不来,还有其它的原因。

郭沫若和鲁迅一直是互怼,不是朋友

鲁迅的文学成就自不必言,郭沫若的文学才华,也不能否认。相对鲁迅来说,郭沫若是晚辈,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年轻人总是想取代老一辈,所以出现无数踩在前辈肩膀上成功的年轻人。

1928年初,文学激进组织创造社、太阳社,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向过去叫板,包括向鲁迅等大咖叫板。

鲁迅是拿笔当剑的人,怎么能忍下这么一口气?于是,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章进行反击。

大咖出手了,怎么办?有人接招了,一个化名杜荃的人发表了作品《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这篇文章给鲁迅带了三个帽子,一说“鲁迅是封建余孽”,二说“鲁迅是二重反革命”,三说“鲁迅是法西斯蒂”。

这三个帽子往鲁迅头上一扣,鲁迅被整得很难受。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鲁迅和他的一些朋友认为杜荃就是郭沫若,从此鲁迅和郭沫若交恶。

鲁迅在公开场合谈到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人,以及那个叫“杜荃”的最大嫌疑人郭沫若,说他们就是才子+流氓,

不管郭沫若是不是杜荃,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文学大咖,对自己又有误解,如何能远渡重洋回去吊唁?

所以说,郭沫若虽然悲痛,但因为两人之间发生的那些龌龊,所以郭沫若采取了在日本“悲痛”,在日本写挽联。

更为神奇的是,从鲁迅去世之后开始,郭沫若开始在各大公开场合宣称自己非常敬佩鲁迅先生。

在郭沫若看来,贸然回去,风险很大

郭沫若是1927年下半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国共已经撕破了脸,所以,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流亡日本。

1936年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贸然回去,郭沫若还是有所担心的,万一被抓了呢?到哪说理去?又能找谁来救自己?

总之,鲁迅葬礼前后会有很多国民党军统人士活动,郭沫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确实多有不便,关键是风险重重,于是选择了不回来。

有人说,鲁迅死后,郭沫若对鲁迅的好评全是假的。

但,有意思的是,鲁迅死后十年,郭沫若竟然写文纪念他,后悔自己竟然没有见过他了: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

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曾问起了“杜荃攻击鲁迅的事”,郭沫若很坚决,说杜荃并不是他,于是有些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最后成了一段公案。

郭沫若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没有来吊唁,也没有事后来祭拜,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太远的问题;其次是交情不深,关系还不顺;最后是担心风险。

如果延陵季子肯继任吴王,会不会避免当时的夺位之争

文|小河对岸

春秋时期,吴国的崛起,始於吴王寿梦。史载:中国之虞(虞与吴,同为泰伯之后)灭後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寿梦而兴大,称王。寿梦有四子,分别为诸樊、馀祭、馀眛(夷昧)、季札。而季札最为贤能,此亦被后世誉为“南方第一圣人”,而与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

吴王寿梦一直想立季札为世子,而季札固请辞让。于是,吴王寿梦只得立长子诸樊为世子。寿梦去世之后,诸樊想实现父王的遗愿,再次让国於季札。而季札又推辞不受,还为之离家退隐,躬耕劳作,诸樊便继承了王位。

诸樊去世之后,遗命传位於次弟馀祭,欲次第相序,而让季札能继承王位,以光大吴国。吴王馀祭死后,传位於弟弟馀眛(夷昧)。再待吴王夷昧死后,季札继位就更为名正言顺了。但是,季札却再次拒绝,并再度归隐而去。于是,吴人只得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史称吴王僚。而这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此即吴王诸樊之子公子光(吴王阖闾)。

公子光认为自己身为吴王寿梦的长孙、诸樊的长子,本该由自己继承吴国王位。当初父王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而传给了二叔馀祭,是为了能让四叔季札继承王位,以实现爷爷的遗愿。而今,父王传位给二叔,二叔传位给三叔,三叔传位给四叔,四叔不受。按理就该再传给我,却拥立了三叔之子僚为王,是何道理?

公子光便阴纳贤士,而欲袭杀王僚以夺取王位。其后,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辅佐与举荐之下,而以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得以继位,是为吴王阖闾。而待季札出使归国,也只得接受现实,而说道: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季札便到吴王僚的墓前哭诉一番,而禀复出使之命。事毕,复位而待公子光之命(即承认吴王阖闾的合法地位)。那么,作为吴国的贤公子季札,为何要执意让国,以致吴国有弑君之事?

首先,季札虽很贤能却并不适宜乱世为君。春秋后期,乃大争之世,“仁义之君”越来越不合时宜。吴国需要的是吴王阖闾那种强者,而非季札这种仁者。以季札的贤明,不会看不明白。而以季札的品行,并不能带领吴国走上争霸图强之路,只会让吴国沾染过多的“君子”之气,而这其实是不利於吴国在乱世中生存的。季札为吴国的前途考虑,故选择了执意让国。

再则,季札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季札在出使齐国期间,鉴於齐国的种种乱象,而对齐相晏子(晏婴)说道: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封地与官职),乃免於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而晏子听纳了季札的劝谏,奉还了采邑与国政,是以免於栾高之难。

季札对齐国的政治看得透彻,而对吴国政治的熟悉就更不在话下了。以季札之贤明,是不难看出公子光之流的野心,而以自己仁厚的品行,又不能弃德行而与公子光之流相争。故为免於害,只得弃王位以保其身。否则,专诸刺杀的或许就不是吴王僚,而是吴王季札了。

参考史籍:《左传》、《史记》等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