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是个怎样的物品,它对梁山受招安起到了什么作用?水浒传宿太尉是谁_太尉_水浒传_梁山

本文目录

  • 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是个怎样的物品,它对梁山受招安起到了什么作用
  • 水浒传宿太尉是谁
  • 《水浒传》中高俅是个大奸臣,为什么书上说“逢高不是凶”
  • 关于《水浒传》,哪些观点属于歪曲原著的过度解读

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是个怎样的物品,它对梁山受招安起到了什么作用

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是个怎样的物品,它对梁山受招安起到了什么作用?

宿太尉名叫宿元景,是《水浒传》中朝廷高官中唯一位虚构人物。他是宋徽宗心腹官员,官拜殿前太尉,所以称“宿太尉”。

宿太尉在水浒中首次出场是第58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当时宿太尉奉徽宗皇帝旨意,带着御赐的金铃吊挂,去西岳华山进香。被宋江、吴用劫上少华山,吴用用计,假扮宿太尉,杀了贺太守,赚了华州,救出鲁智深、史进。

在智赚贺太守的过程中,吴用出示了金铃吊挂,《水浒传》中对此金铃吊挂有描写:

《水浒传》58回:浑金打就,五彩妆成。双悬缨络金铃,上挂珠玑宝盖。黄罗密布,中间八爪玉龙盘;紫带低垂,外壁双飞金凤递。对嵌珊瑚玛瑙,重围琥珀珍珠。碧琉璃掩映绛纱灯,红菡萏参差青翠叶。堪宜金屋琼楼挂,雅称瑶台宝殿悬。

这个金铃吊挂其实就是挂在皇宫内院的装饰品,类似于今天挂在门上的风铃。因为是皇宫用品,所以做工非常高级,是东京内府高手匠人做成的,材质用的是浑金,还嵌了许多珠宝。简单地说,你家的风铃是玻璃做的,人家的风铃是金银珠宝做的。你家的风铃值20元钱,人家的风铃可以到北京买个四合院。

这个金铃吊挂对梁山的招安没有什么作用,但宿太尉却是梁山的贵人。他对梁山的招安及招安后梁山英雄们的命运产生了“关键”作用,宿太尉相当于梁山与徽宗皇帝之间的纽带。

早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时,九天玄女娘娘就赐了宋江四句“天语”:

《水浒传》第42回: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

九天玄女已经告诉宋江了,遇“宿”重重喜,这个“宿”就是宿太尉。宋江遇到宿太尉以后,果然遭遇一重又一重“喜事”:

第一重喜——借金铃吊挂智赚华州,救出鲁智深,引史进、朱武、陈达、杨春上梁山。

御赐的这个金铃吊挂其实是信物,宿太尉持此金铃,代表皇上来西岳降香的。古代通讯不发达,皇帝派人出行,代替自己做什么事,都要给信物的。根据具体办的事情不同及出使的对象,携带的信物也不同,有圣旨、金牌、金牌令箭、虎符、旄节等。这些信物肯定是皇帝专有,市面上不好伪造。其目的也就是防止有人假冒钦差,招摇撞骗。

宋江、吴用从宿太尉这里借来了仪仗、衣服、金铃吊挂、御香等物,先去西岳庙里,派人通知贺太守来朝拜太尉。贺太守很狡猾,先派一帮人来验看真假,见了仪仗及穿上官服的一帮人以后,吴用又请出金铃吊挂,贺太守的人才信以为真,回去禀报,贺太守这才亲自过来,被轻松拿下,当场就被割下脑袋。

随后,埋伏的其它梁山人马打下了华州城,救出鲁智深和史进,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和史进一起,投奔了梁山。

梁山泊至此又兼并了一个山头——少华山,梁山又多了四筹好汉。

而宋江与宿太尉第一次见面,就表达了梁山泊愿意招安的心愿:

《水浒传》58回:宋江独自下了四拜,跪在面前,告禀道:“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为被官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今有两个兄弟,无事被贺太守生事陷害,下在牢里。欲借太尉御香、仪从并金铃吊挂去赚华州,事毕并还,於太尉身上并无侵犯。乞太尉钧监。”

第二重喜——燕青东京拜谒宿太尉,促成招安大计,宿太尉亲自上梁山招安。

梁山三败高俅,高俅被俘,宋江克服了种种阻力,才保得高俅性命。高俅答应回东京奏过天子,促成招安之事,宋江派萧让、乐和跟随高俅下山,高俅留下参谋闻焕章在梁山为质。

高俅回京后称病不出,软禁了萧让、乐和。宋江再派燕京、戴宗去东京,相机行事。

燕京、戴宗到了东京,燕青走了李师师的门路,不仅求得徽宗的赦书,还转达了梁山泊愿意招安的愿望,徽宗答应安排招安。

随后燕青又去拜访宿太尉,告知梁山愿意招安的心愿,宿太尉愿意帮忙。

后来徽宗皇帝亲书招安诏书,宿太尉带着诏书、108瓶御酒、36面金牌、36匹红锦、72面银牌、72匹绿锦,亲赴梁山招安。并对宋江叙述了招安促成的过程:

《水浒传》82回: 宿太尉道:“元景虽知义士等忠义凛然,替天行道,奈缘不知就里委曲之事,因此,天子左右未敢题奏,以致耽误了许多时。前者收得闻参谋书,又蒙厚礼,方知有此衷情。其日天子在披香殿上,官家与元景闲论,问起义士,以此元景奏知此事。不期天子已知备细,与某所奏相同。次日,天子驾坐文德殿,就百官之前,痛责童枢密,深怪高太尉,累次无功;亲命取过文房四宝,天子御笔亲书丹诏,特差宿某,亲到大寨,启请众头领。烦望义士早早收拾朝京,休负圣天子宣召抚安之意。”

宿太尉回京后,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十天后全伙去东京朝拜天子。

第三重喜——宿太尉保奏宋江为破辽都先锋,梁山好汉初步实现“忠义报国”梦想。

梁山泊108将离了水泊,到了东京以后,童贯等准备陷害他们。先是蛊惑天子,降下圣旨,让降将各归本队,再将梁山其它人员拆散。梁山不从,童贯又奏请把108人骗入皇城,一网打尽,被宿太尉叫停。

恰逢辽国入侵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宿太尉便奏请徽宗,封宋江为破辽都先锋,征剿辽国。

《水浒传》第83回:适来四个贼臣设计,教枢密童贯启奏,将宋江等众,要行陷害。不期那御屏风後,转出一员大臣来喝住,正是殿前都太尉宿元景。便向殿前启奏道:“陛下,宋江这夥好汉,方始归降,一百八人,恩同手足,意若同胞,他们决不肯便拆散分开,虽死不舍相离。如何今又要害他众人性命?此辈好汉,智勇非同小可。倘或城中翻变起来,将何解救?现今辽国兴兵十万之众,侵占山後九州所属县治。各处申达表文求救,累次调兵前去征剿交锋,如汤泼蚁。贼势浩大,所遣官军,又无良策,每每只提折兵损将,瞒著陛下不奏。以臣愚见,正好差宋江等全夥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辽贼,令此辈好汉建功,进用於国,实有便益。微臣不敢自专,乞请圣鉴。”天子听罢宿太尉所奏,龙颜大喜,询问众官,俱言有理。天子大骂枢密院童贯等官:“都是汝等谗佞之徒,误国之辈,妒贤嫉能,闭塞贤路,饰词矫情,坏尽朝廷大事!姑恕情罪,免其追问。”天子亲书诏敕,赐宋江为破辽都先锋,卢俊义为副先锋,其余诸将,待建功之後,加官受爵。就差太尉宿元景亲奉诏敕,去宋江军前行营开读。天子退朝,百官皆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宋徽宗为了激励宋江将士抗辽,特地让中书门下安排劳军,每人赐一瓶御酒、一斤肉(宋时,一斤16两)。结果具体经办人员克扣酒肉,酒半瓶,肉十两,惹得飞天大圣李衮手下一个军校不高兴,经办人员大骂军校是梁山草寇,被军校一刀杀了,眼看就要激起哗变。

宋江一边安排让军校自尽、然后斩首示众,一边安排人把实情禀报宿太尉。经过宿太慰斡旋,此事才平息下来。

宋江在征辽的过程中,但有军功,都会及时言禀报宿太尉,使得天子对他们的军功有所了解。征辽最终以辽国投降结束。

第四重喜——宿太尉保奏宋江、卢俊义为平北正、副先锋,征剿河北田虎。

戴宗与石秀闲逛时,听到河北田虎造反消息,回报宋江与众好汉得知,宋江与众好汉商议,欲去征讨田虎。

宋江亲自去拜访宿太尉,上达愿望,宿太尉在天子面前保奏,徽宗同意宋江出征。并封宋江为平北先锋、卢俊义为平北副先锋。

《水浒传》第91回:只见班部丛中闪出宿太尉,执简当胸,俯伏启奏道:“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今有破辽德胜先锋宋江,屯兵城外,乞陛下降敕,遣这枝军马前去征剿,必成大功。”天子大喜,宣召宋江、卢俊义。就封宋江为平北先锋,卢俊义为副。

宋江接到征田虎的诏令,火速出兵,离开东京是非之地。

宋江等征田虎,进展顺利,打下盖州城以后,将城中财物解赴京城,并写信向宿太尉报捷。

宋江打下晋宁、昭德二府以后,写表呈宿太尉报捷,并请安排官员赴卫州、晋宁、昭德、盖州、陵川、高平等六州上任。正逢朝中蔡京、高俅等上谗言。宿太尉及时上奏,化解了后院起火的危机。

平定田虎以后,宋江又安排张清、琼英夫妻并叶清东京献俘,通过宿太尉转奏,徽宗皇帝下旨褒奖琼英母女。

第五重喜——宋江等人被害后,宿太尉帮助昭雪建庙,终使108将青史留名。

宋江南征方腊,损兵折将,108将大多战死。留得性命的回东京后各封官职,战死的封爵,由子孙或亲戚承袭。

宋江、卢俊义等被奸贼陷害丧命,宋江托梦宿太尉禀明徽宗,查清真相。徽宗命在梁山泊为阵亡将领建庙纪念,终使英雄好汉们清名留世。

总之,宿太尉是正直之人,也是梁山的贵人。前面,宋江遇事及时表奏宿太尉,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征王庆、征方腊后,宋江向宿太尉汇报的事情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酿成了一些不该有的悲剧。

看来,既要会做事,还要会沟通啊!

水浒传宿太尉是谁

★太尉是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汉时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自隋朝以后,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水浒传》讲的是宋朝的故事,当时太尉已是名义上的虚衔,所以有好几个太尉。

《水浒传》中高俅是个大奸臣,为什么书上说“逢高不是凶”

“逢高不是凶”,出自“《水浒传》”第四十二回,是九天玄女赠送给宋江的四句“天言”。直解的意思就是遇到高俅不是凶事,虽然谈不上吉利,但不会发生凶险的事情。

按照书中的理解,“天言”也就是预言,可以看做是九天玄女对宋江未来的提前预测。但是,从后面的故事来看,九天玄女失算了。宋江最终被高俅联合蔡京、童贯、杨戬所害,喝毒酒身亡。命都搭进去了了,难道还不是“凶”吗?

如此看来,九天玄女并无神奇之处,比智真长老差远了。但是,九天玄女是道家最高阶神,是不会“算”错宋江前途未来的。那么,为何“逢高不是凶”呢?

为什么“逢高”就是遇到高俅?

也有读者把“逢高不是凶”解读为到了高处便可逢凶化吉。比如,宋江上了梁山,比郓城县、江州等地海拔高,便不会再遇危险了。征方腊也是跨过了高山峻岭,在帮源洞一战成功,擒获了敌酋。

但是,这样的解读十分勉强,属于猜测而不是文本的明显呈现。但凡演义小说中的预言,都会以故事来印证,或者说,“预言”就是故事的伏笔、悬念,为铺陈故事、吸引读者而设计。比如,《三国演义》中管辂预卜夏侯渊前途,讲的是“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

当读者读到“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这回书,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破解管辂预言时,便会觉得丝丝入扣,预测十分准确。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让读者为之扼腕。

所以,把“逢高不是凶”讲作到了高处就没有凶险,是讲不通的。那么,把九天玄女的四句“天言”连起来解读,应当就是讲宋江及梁山好汉遇到高俅便不是凶。九天玄女当时是这么讲的: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 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

第一句“遇宿重重喜”讲的是遇到太尉宿元景,就有不断的喜事。这句话在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玲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中有照应,或者说有应验。

当时,吴用正为攻打华州无计可施,忽然传来朝廷差殿司太尉,将领御赐金铃吊挂来西岳降香,从黄河入渭河而来的消息,吴用便定下计策,赚金玲吊挂,打下华州府。宋江一听大喜,心中暗道:“昔日玄女有言,‘遇宿重重喜’,今日既见此人,必有主意。”

所以,“宿”指的是宿元景。不仅金铃吊挂助梁山破了华州城,后来,续书也应验了九天玄女的预言,梁山招安全靠宿太尉一力斡旋。

那么,接着这句话解读,“高”指的就应当是高俅。

假如只看前七十回书,“逢高不是凶”,还算讲得过去。比如,高唐州斩高廉是一“高”,大破连环马,打的也是高俅派来的复仇部队。这两件事对于梁山而言,确实没有多大凶险。但是,如果按照续书《征四寇》的故事来验证这句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宋江遇到高俅丧了命,还不是凶吗?

难道,九天玄女的“占卜”术竟然如此拙劣?

九天玄女“天言”绝对是伪造

《水浒传》的诸多版本中,或者没有这四句“天言”,或者有不同的讲法,并不完全一样。其中,金圣叹贯华堂本《水浒传》便没有九天玄女这四句预言。绿野老道认为,不管是施耐庵的原笔原意也好,金圣叹的删改也罢,九天玄女根本就没讲过这四句“天言”,完全是续书作者强加上去的。为何?

我们先来读一读“ 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这两句话。按照《水浒传》的版本来讲,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天都外臣序本》,或者是容与堂本。这两个本子大体上一致,母本都是百回本,这两个本子中没有田虎、王庆事。所以,这两句“天言”起初写成了这样:“外夷及内寇,两处见奇功”,指的是征辽和征方腊这两件事。

后来,余象斗强行插入田虎的故事,这句话就有了一个新的版本“外夷及内寇,三处见奇功”。王庆故事加进去后,便又来了个“外夷及内寇,四处见奇功”。再后来,不知哪个脑洞大开的文人,为了掩盖如此拙劣的修正,便又鼓捣出“外夷及内寇吗,几处见奇功”,不管是两处、三处,还是四处,一概都以“几处”而弊之。

续书以“几处”蒙混过关,后来的版本也不认真校版,因袭错漏,以外就此万事大吉了。其实,事情的复杂性还远不止此。有一个版本的《水浒传》不但不是“几处见奇功”,而且只有“一处见奇功”,因为,这个版本没有征辽的故事!

与此对应的是“柴进簪花入禁院”中所写到的故事。柴进摸进宋徽宗的书房,看到屏风上写着四大寇的名字:山东宋江、准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上,宋徽宗的屏风上只写着“山东宋江、江南方腊”两大寇的大名。后来,续书不断充斥,塞进去田虎、王庆的故事,便“修订”母本,陆续加上了王庆、田虎的大号。

更为离奇的是,“外夷及内寇”竟然没有包含宋江自己!续书《征四寇》前言不搭后语,九天玄女说了“外夷及内寇”,柴进看到的确确实实也是“寇”。难道说九天玄女让宋江自己打自己?

因而,不是九天玄女“占卜”拙劣,而是续书作伪水平实在是不高明,前后打脸,御用文人及不良书商竟然都不统稿就刊印了。

既然是这样,“逢高不是凶”就没有必要去纠缠它讲的是什么意思了。这个,原本就是伪造的,施耐庵的《水浒传》应当没有句话。

《水浒传》的预言准确吗?

可以说,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书中设计的预言,那是相当的准确。那么,《水浒传》又有哪些预言呢?

上文讲到,小说中的预言,其实就是悬念、伏线,并不是要写神仙的未卜先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水浒传》到处都是预言。比如,与“逢高不是凶”这句话相关的九天玄女庙故事,就是施耐庵为这部书设计的最大的预言。

此处,讲一个细节,来理解一下施耐庵的高明以及《水浒传》的深奥,顺带揭穿“逢高不是凶”的谎言。

却说宋江受了三卷天书,在两个青衣女使的陪伴下,走出了九天玄女殿。这三人走到一座石桥上时,青衣女使对宋江说:“恰才星主受惊,不是娘娘护佑,已被擒拿。天明时,自然脱离了此难。星主看石桥下水里二龙相戏。”

宋江便顺着青衣女使所指往桥下看,果见“二龙戏水”。二青衣望下一推,宋江大叫一声,却撞在神厨内,觉来乃是南柯一梦。

这个情节,就是宋江的结局:参与了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二龙相戏)。然后,北宋灭亡,二帝被俘,金国人将父子皇帝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

从这个“预言”来看,九天玄女的四句“天言”就是伪作。“逢高不是凶”,肯定也是伪造的,所以,宋江被高俅毒死,九天玄女的预言落空。

按照施耐庵的“预言”伏线,宋江的结局绝非高俅毒死,而是死在了靖康之乱之前的“镇江复辟”。施耐庵真实的“预言”,应当可以揭穿“逢高重重喜”的伪“天言”了。

《水浒传》前七十回还被插进了一个预言,这个预言是罗真人给徒弟公孙胜的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罗真人的这则预言又被续书《征四寇》写丢了。一清先生虽然是“遇汴而还”了,但却没有“逢幽而止”,破大辽之后,继续参加战斗,直到征方腊之前才离去。到底是公孙胜违抗师命,还是罗真人胡言乱语呢?

金圣叹删掉了罗真人的八字真言,以免神仙级别的罗真人出洋相。

实际上,公孙胜所受的这八字真言,倒还真有可能是罗真人说的,只不过续书颠倒了征方腊、佂辽的故事顺序,让罗真人的预言失算了。假如征方腊在先,破大辽在后,罗真人的预言就可以成真。

绿野老道对公孙胜这个神秘人物的探索颇有心得,他确实有可能“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了。只不过是续书《征四寇》没有读懂施耐庵额的原著,或者有意歪曲施耐庵的《水浒传》,便让公孙胜莫名其妙的违抗了罗真人的嘱托。

《水浒传》中的预言是很准确的,施耐庵必然会按照预定的伏线,展开故事,揭晓悬疑。因为《水浒传》被《征四寇》取代,前七十回的伏线没了着落,所有的预言也都不准了。不仅不准,而且,连加塞进去的“逢高不是凶”都前言不搭后语,续书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那么,《水浒传》中有没有非常神准的预言呢?当然有。比如,智真长老对鲁智深所讲的四句偈子,便非常的精准。不仅精准,还隐藏了梁山好汉在七十回后的故事。倘若全面展开解读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真的是含义深刻,精彩至极。因本回答不涉及这个问题,暂且搁下不讲。只是以此说明,《水浒传》中只有两则预言,一则是智真长老赠送个鲁智深的。另一则是罗真人留给公孙胜的。

施耐庵写下的这两则预言,一则被解读歪了,一则被续书写丢了。而“逢高不是凶”绝对不是施耐庵的原著预言,是《水浒传》被大明王朝腰斩之后,御用文人及书商强加进去的。因为续书是几个作者完成的,所以,续书加塞后,无人统稿,也就没让这则预言得以印证,九天玄女就此出了个大洋相。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施耐庵设计了很多“预言”。但是,“逢高不是凶”这则九天玄女的“天言”却是续书《征四寇》伪造的。因为是伪造,所以,没有应验很正常,也无关《水浒传》故事,“逢高不是凶”不足为信。

关于《水浒传》,哪些观点属于歪曲原著的过度解读

我一直反对过度解读名著,然而现在这样的现象却很普遍,似乎不挖掘出一些阴暗的东西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学识。

下面就和大家说一说我认为属于过度解读的部分观点。

晁盖是宋江谋害

我觉得这是最扯的过度解读,却被多数人奉为真理。那些老生常谈的所谓证据我都懒得一个一个去反驳。就说一点:

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马便回,东西南北,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

晁盖活着时候不识仇人也就罢了,难道死了阴魂也能找错人报仇?又是宋江又是花荣的,逗比不逗比,咋想的呢。

石碣是作弊

或许是本着“子不语乱力乱神”的原则,所以一切都成了阴谋,很多人认为,石碣座次是宋江与吴用等人沆瀣一气,让萧让和金大坚做的假。

真的很奇怪,为何这样的理论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似乎只要是关于宋江的黑料,好多人都“不辨是非”的支持。《水浒传》本就充满着神话色彩,开篇就说明了天罡地煞一百零八颗魔星被洪太尉误放,而且在张清传授琼英飞石时也说过他是天捷星,偏偏有人要去除玄幻神话的部分,还想把一切合理化。那还看什么《水浒传》?

林冲反对招安

持这种观点无非两类,一类是只看过电视剧,一类是自己想当然。原著中的林冲从来不是招安的反对派,他虽然恨高俅,但不至于多刻骨铭心。

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猛烈,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惧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 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宋江听了大喜,拜谢太尉。当日筵会,甚是整齐。大小头领,轮番 把盏,殷懃相劝。

林冲见到被生擒的高俅从来没有喊打喊杀,他只是和走后门失败的杨志一样怒目而视,在高俅答应了为梁山招安一事出力后马上就没了反应。

而且在后来招待高俅时,也提到甚是整齐,说明林冲也在出席之列,不然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没参加一定会有专门的说明。

之后在征四寇时,林冲也表现的积极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他一直都是赞成招安一派,认为他多在乎妻子、家仇和反对招安,其实是读者心中认为应该有的林冲形象。

扈三娘颇有性格

和林冲类似,扈三娘逆来顺受的程度可能还要超过林冲。

或许是出于对女性将领的偏爱,或许是同情她的遭遇,所以很多人对扈三娘的理解认知存在很大误区,这无疑也是一种过度解读,甚至说是想当然的解读。

扈三娘武艺足以进入天罡?可笑,如果不算套索,只说硬实力,扈三娘就是铁笛仙马麟的水平,孙立还在地煞呢,扈三娘能进天罡?

扈三娘颇有性格。不,扈三娘不仅没性格,而且连台词都没有几句。满打满算就两句话,一个让花荣少歇,由她出战彭玘;一个是琼英伤了王英,大骂人家是小贱人。


总结起来,看书就好好看,像电视剧《新三国》那样,把好好一部《三国演义》活生生解读成三国厚黑传有意思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