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路易十六会走向穷途末路?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为何会被处死_路易_法国_国王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说路易十六会走向穷途末路
  • 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为何会被处死
  • 路易十六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断头之祸
  • 你怎么看路易十六

为什么有人说路易十六会走向穷途末路

这个提问又涉及到一个中国的老话题:红颜祸水。现在看来,这句话在法国也比较适用。后人对路易十六的看法有些针锋相对。说他好的人称赞他头脑清楚,心地正直、善良,而说他不好的人则认为他性格软弱,不务正业,只知道修锁,甘愿作个锁匠。史料记载路易十六在机械制作方面确实非常有天赋,他制作的锁不仅极富创意、形状各异,而且每一把都是一件艺术品。有一把“蝾螈”锁,把钥匙插进后转动三圈,“蝾螈”的嘴中就会喷出水来。如果路易十六不当法国的皇帝,保不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如此,他改进的断头台,非常好用,因为他的头就是被这样的断头台给割掉的。

路易十六为什么会死,这与他的老婆玛丽·安托瓦内特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女人给法国人留下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很能花钱,据统计:在路易十六执政的十二年间,法国负债达到十二亿五千万。这些钱绝大多数不是国王花的,因为路易十六非常勤俭节约,而这位王后却奢侈无度。二是优雅。当玛丽王后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这是出身高贵的人天生而来的气质。

但无论个人素质如何,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终将被历史淘汰。当法国大革命暴发后,民众提出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当路易十六犹豫不决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表现得比国王更有主见,更为顽固,她坚决拒绝了这些要求,耳根子软的路易十六最终听从了这个女人的意见。但当时改革的形势已无法阻挡,于是,王后就勾结奥地利,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这一下子,就象是火上浇油,法国老百姓认为这是叛国的行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导致了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优雅王后和天赋极高的国王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期间,国王路易十六为何会被处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杀死国王路易十六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保王党的力量。

其实,路易十六是个懦弱无能的国王,杀不杀根本无关大局。

但路易十六的存在,却是保王党的一面旗帜,会有很多人打着他的旗号和革命军作战。

那么,如果杀死路易十六,保王党必遭打击。连国王都没有了,你们还保卫谁?

看看萨沙的文章。

路易十六死于自己设计的断头台:谈谈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

欧洲古代和中国一样,有很多死刑。法国最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的国家,也是所谓暴力治国,自然不可能没有死刑。

法国的死刑很有意思,同中国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绞刑是一种比较仁慈的刑法,用中国人的观点就是不见血且留有全尸。

曹操下令绞死吕布,就是一种宽大的行为。

法国则正好相反。

法国的绞刑是对于声名狼藉的强盗、小偷、恶棍之类,总之都是底层平民。原则上,绞死人以后并不会立即放下来,而是需要示众一段时间。

小说《基督山伯爵》里面,基督山伯爵被囚禁多年后曾经试图自杀,却没有选择很容易死亡的自缢而选择慢慢的饿死,因为绞刑是屈辱的死法。

再说斩首。在中国,斩首是一种带有示众性质的死刑,是比较侮辱人的。

就比如慈禧杀死肃顺这票人时,只有肃顺被斩首示众,其他几个则是毒死。

在法国,斩首是一种宽大的刑法,适用于有身份的人尤其是贵族。

为什么?职业刽子手斩首是干净利落的,一刀就断头,人马上就死了

这里萨沙恶心大家一下,你们知道人被砍头以后还能保证多久的意识吗?

只有30秒。

一个医生曾经做过实验,被斩首之后他坚持眨眼睛。刽子手计算到30秒的时候,医生的头才停止眨眼。

也就是说,痛苦最多维持30秒,显然是比较仁慈的。

不过,前提是刽子手有经验。如果遇到菜鸟或者临时发挥失常,那么犯人就惨了。

法国的刽子手是特殊职业,收入丰厚但地位低下,往往是世袭。

有个故事,就是一个巴黎的大学生爱上了美丽的少女,两人偷尝禁果。结果第二天一个大汉冲入大学生的家里,强迫他必须娶女孩还要继承他的工作,不然就杀死他。这个大汉就是女孩的爸爸,是巴黎著名的刽子手。为什么威逼?因为刽子手的女儿本来就很难嫁,如果失贞自然更难嫁。最终大学生成为了另一个刽子手。

即便是职业刽子手,斩首也是会失误。

斩首期间,经常出现连斩几刀甚至几十刀的情况。比如著名的荡妇苏格兰的玛丽一世女王被处死时,刽子手就连斩了3刀。

而法国一个男爵因叛逆罪被斩首时,临时充当刽子手的士兵连续砍了三十多刀,头都没有砍下。旁观死刑的几名贵妇人吓得晕倒,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就曾经考虑改良死刑。

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前,性格懦弱宽和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决心改良斩首。

在一个支持废除死刑的医生约瑟夫·伊尼亚斯·吉约坦(制宪议会议员)的建议下,路易十六亲自参加设计,最终在1791年发明了机械化的断头台。

经过用动物和死尸实验,断头台的效果很好,路易十六本人也深感满意。

要知道,路易十六是注明的锁匠国王,本来就对机械很有兴趣。

这次断头台的设计者是德国巧匠多皮亚斯·施密特,路易十六本人也参加了改良。

最初的刀是和地面水平的长方形,斩首效果不太好。在路易十六建议下,最终改成了梯形。

断头台设有木条以固定犯人的头部。刀刃落下时的落差为二米多,确保能快速斩断犯人的颈项。

同年,法国国会通过以斩首作为唯一合法的死刑执行方式。

断头台在当时绝对是一种仁慈的表现。重达40公斤的锋利刀刃斩下去,人头肯定会落地。它不会出现连斩几十下,犯人生不如死的情况。

1792年,一个犯有杀人罪的强盗,被押上断头台处死。死前,强盗甚至赞美国王,让他可以这样没有痛苦的死去。

让路易十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断头台大大提高了死刑的执行效果,使得更多的人送了命。

原本一个刽子手一天,最多可以处死二到三人。现在几个普通士兵,一天可以轻松处死几十人。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断头台开始忙碌了。

在短短的3年内,到1794年至少有6万人在断头台上送命,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罗伯斯庇尔。

讽刺的是,路易十六死在了自己设计的断头台上。

法国大革命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同旧有贵族的冲突,人民不过是被资产阶级加以利用。

当时资产阶级已经蓬勃发展,越来越强,但国家权力仍然操纵在并没有什么实力和能力的贵族手中。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必然要和封建贵族阶层火拼,夺取国家权力。懦弱的国王路易十六,不过是夹在中间的倒霉蛋而已,谁也不买他的账。

无论是罗伯斯庇尔还是后来的拿破仑,自然不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之所以不分好坏,希望将贵族斩尽杀绝,也不是为了老百姓。

不过,客观上老百姓通过革命提高了自己地位,只是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受到打击的是封建贵族只占死亡总数的十分之一,死亡最多的仍然是被殃及池鱼的老百姓。

斩首路易十六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他的弟弟已经逃到比利时随时可以继位),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路易十六被押上自己设计的断头台,最终也算人道的送了命。当时传说:处死国王投票结果是361票对360票,支持死刑的票数仅仅多了1票。而这关键的1票,竟然来自路易十六的堂兄、投身革命阵营的奥尔良公爵(外号平等路易,主动放弃贵族身份)!

有意思的是,因儿子路易·菲利浦投奔奥利地军队,奥尔良公爵也被送上断头台处死。

死前,路易十六说的最后的话是:我是无罪的,但我原谅你们,也希望上帝原谅我。希望我的血,能够造福法兰西。

孰是孰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断头台流传了下来,直到1977年才被法国政府废除。

路易十六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断头之祸

路易十六之所以被砍头,一方面确实是革命者不断激进化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波旁王室的各种错误决定,才令革命者们难以容忍这位脾气不错的国王的。

仔细观察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会发现这场革命不是不可能创造一个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事实却是,革命不断走向激进,一开始革命者只是难以容忍旧制度,后来开始批判路易十六,再后来推翻了整个君主制,最后连较为温和的吉伦特派也被送上断头台。

革命之所以越来越激进,并不是革命者本身就有一种不断走向激进的“生理”倾向,而是各种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外力是经济恶化,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法国刚刚面临了一次歉收,导致巴黎物价大涨,这正是巴黎市民会成为革命生力军的原因之一。在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府仍然没能处理好经济危机,因此导致市民的不满越来越大。第二个外力则是对外战争的严峻形势,1792年路易十六还未被处死时,执政的吉伦特派就主张对外发动战争,但此时法军军心涣散,战果相当糟糕,导致公民对于现在的政府不满,并要求建立更为强有力的革命政府。

而第三个外力则是路易十六及其妻子安托瓦内特的各种反动表现。路易十六并非一开始就遭到革命者的憎恨,他之所以被砍头,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死的结果。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1789年与1790年,会发现单看这两年的情况,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到路易十六会死去,甚至无法预测法国会建立共和制。市民攻陷巴士底狱一个星期后,路易十六就回到巴黎与市民和解,他接受了三色徽章(当时被认为是革命的象征),并同意市民们召回大臣内克尔的要求。路易十六的和解态度得到了市民们的致敬。8月,路易十六还被议会授予“法兰西自由再造者”的称号。

而此时法国国内根本没有多少共和派,大部分主张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利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保障人民的利益,后来的共和派,如罗伯斯比尔、丹东、圣茹斯特等人,在此时还未表现出反君主制的思想。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前期,路易十六与第三等级之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他们可以在一套共同的体制下商量问题,而且路易十六还通过对大臣的任免掌握了行政实权。

但是,随着局势的演变,路易十六越来越希望让法国重回旧制度,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错误操作,导致第三等级最终对他丧失耐心,将其废黜判处死刑。

操作1:拒绝《八月法令》与《人权宣言》、召集贵族与佣兵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废除封建等级制的《八月法令》与列明人民权利的《八月宣言》,这两个法案的象征意义使其在第三等级的心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但路易十六却利用国王的否决权拒绝法案实行。

此举在巴黎内引起大量反响。报纸、小册子与演讲中出现大量愤怒之言,抨击国王及他选定的大臣。在矛盾激化情况之下,路易十六与其妻子安托瓦内特却在凡尔赛宫召集贵族与佣兵。最糟糕的是,此时的巴黎城正遭受着饥荒,而在凡尔赛宫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宴请贵族,路易十六在10月份召开了盛大的宴会。

自己快被活活饿死,而达官贵人们却在欢天久地,巴黎人愤怒了!

饥饿的巴黎群众忍无可忍,于10月5日向凡尔赛进军。禁卫军进行阻拦,并失手打死一名工人,这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6日,市民包围了凡尔赛宫,强迫路易十六站到阳台上发表演讲。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不得不让步,同意批准两部法案,并在巴黎进行赈灾。

这次冲突打破了议会与国王完全和解的美梦,双方进入相互猜忌的阶段。

操作二:向外国求援

路易十六及皇后在与议会的斗争中,想出了最馊的馊主意:向国外的王室亲戚们求助,希望他们对法国进行干涉。1789年末,国王令教士丰脱布律恩出使西班牙,询问他的亲戚——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是否愿意为自己提供支持与贷款。1790年,丰脱布律恩再次出使奥地利向神罗皇帝,同时也是皇后安托瓦内特的兄长利奥波德二世寻求支持。在巴黎的皇宫杜伊勒宫中,为了防止市民的暴乱,路易十六还豢养了一大批瑞士佣兵。

路易十六与安托瓦内特这一手显得非常愚蠢:堂堂一个大国国王,竟然邀请外国势力与佣兵来国内镇压自己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民族主义情结开始形成,任何一位爱国者都会对这种卖国行为恨之入骨,更何况做出卖国行为的人竟然是国王。路易十六的求助行为当时虽然没有公开,但两年后对他进行审判时,王室与外国贵族的通信成为他最严重的罪证。

操作三、瓦伦出逃

自知自己已经无法将法国带回旧制度的路易十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逃出法国。6月20日,就在国民自卫军司令拉法耶特还在为宫廷的严密防守而沾沾自喜时,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却在王室的助手费逊的安排下(也有一说认为拉法耶特亦是出逃策划者),从杜伊勒宫中驶出,奔向夏龙方向,上面坐着的正是路易十六一家。

但这次出逃出了些问题。国王一行逃出巴黎后便松了一口气,他们幼稚地认为计划已经成功了,因此在路上偶尔会下车与农民交流。这导致马车行至小镇瓦伦时,已经迟到了3个小时,去接应的骑兵因为与居民发生冲突,早已撤离。在国王滞留期间,瓦伦某驿站站长德鲁埃认出了他。德鲁埃接到过议会的命令,命令要求他将国王送回巴黎,于是他召集本地民兵,控制了路易十六一家。

瓦伦出逃

国王出逃引发了巴黎市民的愤怒。在那时,经济危机还为解除,旺代等地叛军猖獗。在这种危急时刻,国王竟然准备抛弃国民,投靠外国!7月15日,市民们聚集在马尔斯校场上进行抗议,却遭到拉法耶特的血腥镇压,这更加强了市民们与左派对国王的憎恨。

出逃事件后,在保王党的努力下,路易十六虽然没有被废黜,但法国人已经明白,这个叛徒已经不配继续统治伟大的祖国——法兰西了。

所以路易十六能不能避免被砍头?能,如果他和妻子能对自己的地位心里有点数,能放弃与民争权的反动思想,真心地欢迎革命的到来,那是很有可能作为一位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活下去的。

你怎么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曾有一句名言:“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绝不会向我的子民拔剑。”

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概括了这个末代君主,路易十六是法国王室有史以来最为关心人民也最为仁慈的君主,无论是站在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还是东方的儒家思想,路易十六都是一位知识分子心中理想的贤君,但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贤君最终导致了大革命,并彻底葬送了法国王室,导致了国家的大混乱。

(路易十六画像)

一、道德意义上的贤君:路易十六

与我们平常认知的相反,无论是写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托克维尔,还是当时法国宫廷的贵族教士,他们都认为路易十六是一个仁慈的人,绝非横征暴敛的暴君。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削弱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其实当时法国贵族在政治上已经没有特权了,仅在经济上还有免税的特权,地方政府的实权早已掌握在国王任命的官员手里。路易十六废除了长期实行的劳役制,从此国家不得无偿征收民力进行工程建设,路易十六在敕令中写道:““王国的所有道路都由最贫穷的人无偿修建,而那些真正受益最大的却是有产者,他们让穷人为他们的利益而劳动,自己却一毛不拔。

(路易十六是法国有史以来最为仁慈的君主)

在遇到饥荒时,路易十六也曾明确表示:“朕决不允许富人为非作歹,使人民缺吃少穿,强迫他们劳动却随意给些报酬。朕不容许一部分人只为了满足另一部分的贪婪而劳动。”

路易十六还是一个倡导言论自由、尊重舆论的好君主,当时卢梭等学者可以随意抨击朝政而不会受到惩罚,当时的法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氛围都比邻国德国要强得多。

总的来说,路易十六是一个体恤民情,打击贵族特权的贤君,他治理下的法国也是欧陆第一强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最后大革命没有发生在压迫最深的德国,而反而发生在了压迫最浅的法国,而路易十六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处置失当、优柔寡断,最终丢掉了一切。

二、优柔寡断的路易十六

扯起法国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并非是平民,而是贵族,这些贵族里既有拉法耶特伯爵这样的理想派,也有米拉波伯爵这样阴狠的阴谋家,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革命的目的是要彻底废除君主立宪,彻底实行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度。

对于野心家来说,路易十六打击贵族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想趁着大乱重新夺回权力,但无论哪一派,领导者都和平民不沾边,平民只是在贵族的煽动之下才跟风革命的。可以说,革命的合法性并不十分坚固,如果路易十六处置得到,不至于落得最后凄惨的下场。

(法国大革命并非充满光辉,而是充斥着血腥暴力)

但是路易十六显得十分优柔寡断,他并不愿意镇压革命者,甚至逮捕造谣生事的也不愿意,当时民间造谣路易十六的老婆私通奥地利敌国,其实是子虚乌有,但是路易十六却不予干预。

在革命军攻下巴士底狱后,主教塔列朗让阿图瓦伯爵告诉国王说国王可以先假装和革命者议和,拖延时间,并招募拥兵,外地军队,同时以革命者的家产作为封赏来诱惑他们,从而镇压叛乱。

路易十六听后大惊失色,并说:“如果我以巴黎的毁灭为代价保住王冠,那么我的权力又有何用?”从而彻底失去了最后镇压革命的机会。

(路易十六最后给他热爱的人民送上了断头台)

路易十六最后死的非常凄惨,所谓的国民议会未经法律审判就杀害了他,在他死后,革命派自相残杀,全国大乱,外国也趁机入军法国,使得法国地位一落千丈,生灵涂炭。

路易十六的仁慈最终造成了法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动乱。

路易十六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真正成功的君主绝不可能是道德意义上的贤君,而应是一个狡诈功利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优柔寡断与无度的仁慈,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葬送整个国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