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德兰修女?法国画家德兰的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风如何_德兰_荷兰_王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德兰 德兰 荷兰 王国

本文目录

  • 怎样赞美德兰修女
  • 法国画家德兰的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风如何
  • 荷兰为什么改国名为尼德兰
  • 15 尼德兰的绘画大师有哪些
  • 为什么尼德兰会分裂为两个国家
  • 国家改名另有所图为何约定俗成的“荷兰”要改名为“尼德兰”

怎样赞美德兰修女

听说德兰修女的名字已经很久了。 诺贝尔基金会从639位得奖者中,评出三位“最受尊崇”的得主,其中就有她(另外两位是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问卷调查,她还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知道她被誉为“甘地修女”,1997年9月13日她的葬礼上,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她的灵柩,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跟随在后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平民。参加她葬礼的除了印度总统和总理外,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400多位政要,包括了3位女王和3位总统。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受到了世界如此的尊敬呀?以前不大明白,最近看了关于她的传记《在爱中行走》。 德兰生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富裕家庭,18岁高中毕业就选择当修女;也就是选择了放弃现世生活和美好前程 。她也曾梦想做个幸福的新娘,但为了“侍奉上帝”,她不再愿意像普通女人过一辈子,尽管那会很幸福,很甜美、很温馨。她不远万里去了印度加尔各答的修道院。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病,是饥渴和垂死。她向教廷反复要求到高墙外去为穷人服务,最后终于遂了心愿,开始了她那“爱的行走”。 人们常用“慈善家”来定义德兰修女。其实并不准确。慈善往往是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而德兰修女却是亲手去抚慰这个照料那个,是面对面的给予。一位记者去采访,看到她正在替一个重病人清理,那人拼命咳嗽,腰上有个伤口,溃烂得生了蛆。德兰蹲下身把那人脸上嘴上和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以便他睡得舒适些。就在此时,病人突然呕吐,把呕吐物全喷到了记者的脚上——他惊恐得都快晕过去了。记者在修女的感召下,从此乐善好施,但有一点一直没有做到,那就是亲手照料病患和垂死者。直到他最后一次来到这儿,才勉强在一个重病的老人边蹲下,但他也老了!是呀,慈善是在明亮的大厅里分发“红包”,聆听着受恩者的感谢。但那可不是德兰式的“爱”。我想,仁慈的盖茨先生也未必有替穷人擦拭的勇气。 德兰女士关注的是穷人里的穷人;这些人称作“穷人”还嫌奢侈。他们是乞丐、孤儿、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被遗弃者、残障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物质上的帮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机关和很多政府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她付出一生的努力,在他们凄惨卑微的外壳里,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有人快死的时候,修女一定要把头靠近他的嘴边,细心聆听他最后的话语。德兰修女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是被爱的”。所以有位从垃圾堆里找到的老人,死时泪流满面,拉着修女的手说:“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我现在却死得像个人。” 德兰修女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她的挚爱超越了种族、国家,甚至宗教。她爱穷人,也爱富人。她认为冷漠是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的住处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她去世时,她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一张耶稣受难图,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沙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缝补。 也许有人说,穷人是“救不完”的,更应该从源头上找问题。这话没错。然而穷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救了一个,就是救了一个世界。“一辈子活得像条狗”,这需要制度之力才能改变;可是让穷人”死得像个人“,却是我们能够勉力而为的。能达到德兰修女境界的人极少,可是,她把整个世界放进爱里,那么我们就用崇敬和感动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 德兰原名”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里就是”花朵“的意思。在爱中永不凋谢的花朵,这就是她一生的概括了。

法国画家德兰的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风如何

法国画家安德烈•德兰是20世纪初野兽派画家群体的重要成员 。

1898年,18岁的德兰离开故乡沙托小城,独自到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的卡里埃尔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马蒂斯的艺术观念和实践对德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又认识了画家弗拉芒克。

德兰早期创作的风景画格调清新,色彩瑰丽,具有轻灵和抒情的特色,画中的阳光、天空和天空下的大海饱含热情。

德兰的作品除了野兽派的标签以外还明显地带有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德兰更强调主观的色彩配置。

20世纪初,德兰去了伦敦,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伦敦的风景画,如《泰晤士河》、《伦敦威士敏斯特桥》、《会议大厦》等等。

德兰擅长用阔大的笔触来涂抹鲜明强烈的色块。德兰不止画风景,也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舞女》、还有为好友画的《弗拉芒克像》。

德兰后期的作品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画面构图更坚实,色彩也更醇厚。

荷兰为什么改国名为尼德兰

综合国外多家媒体报道,从2020年1月起,荷兰将把国名正式改称为尼德兰,改国名需花费32万美元。好好的国名叫了这么多年,现在又花钱又麻烦,为什么非要改呢?
(荷兰地图)

原来,荷兰的正式国名就叫尼德兰,荷兰不过是这个国家的昵称。由于多年的习惯,荷兰对外宣传的标识就是荷兰一词和其国花郁金香组成的形象标志,而真正的国名尼德兰却被人忽略,不怎么提及了。

那么,荷兰这个昵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是位于这个国家西部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统称。由于这两个省份发展较早,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尼德兰经济中心,所以广为人知,尼德兰对外宣传自己总是突出这个地区,久而久之,尼德兰人也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荷兰了。这种现象在不少国家都存在,比如英国的名字就来自英格兰,英格兰也不过是英国的一部分,不过它在英国地位相对于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更重要罢了。英国的真正名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般也不怎么被人经常提及。
(海牙和平宫)

既然北荷兰和南荷兰这么重要,更能突出尼德兰的特点,这么叫下去也挺不错呀,为什么非要正名呢?这就涉及到国家均衡发展的问题了。由于上述两个省份一直是尼德兰的重点区域,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城市海牙、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都在这里,每年世界各国的游客蜂拥而至,导致人满为患。比如,人口不到100万的阿姆斯特丹每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压力非常大。而尼德兰其它省份则鲜有人至。荷兰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决定改名,并在对外宣传和其它国际场合把国家的标志也统一改成正式国名Netherlands的缩写“NL“。
(鹿特丹港)

事实上,真正的尼德兰不仅包括现在的整个荷兰,还包括整个比利时,比利时独立前被称为南尼德兰。1830年,比利时王国正式建立,尼德兰就只剩下现在的荷兰了。而在更早的16世纪,尼德兰北部7省宣布独立建国时,荷兰省就处于核心地位,荷兰省的省长还被选为共同执政,所以这个国家不仅被称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同时也被称为荷兰共和国。

可见,荷兰这个名字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只是不知道荷兰政府非要把一个耳熟能详的国名改成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到底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多大变化呢?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吧。

(阿姆斯特丹风光)

15 尼德兰的绘画大师有哪些

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尼德兰就出现了几位忠于自然,致力于发展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中首推雕刻家克劳斯·斯留特尔(C.Sluter),他大约活动于1380年至1400年之间。他的雕刻名作是一个十字架的基座,被称为“摩西井”。它上面刻有6个比真人还大的先知形象,它们具有不同于当时其他呆板风格的真实感。另外几位是画家林保尔(Limbourg三兄弟,他们为伯里公爵的祈祷书所绘制的“月历图”(约绘制于1409一1416年),是15世纪初尼德兰细密画的代表作。这12幅月历图描写了自然景色和当时的平凡生活,这些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新精神,预示着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油画:《麦洛德祭坛画》 画家:罗伯特·康平

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真正奠基者,是一位被称为佛莱蒙大师的人,据推断,他可能叫做罗伯特·康平(R.Campin约1378- 1444年)。我们无法确知他的真实姓名,也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他的代表作是《麦洛德祭坛画》,这是一幅三叶祭坛画,大约作于1425年,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穿透画面的空间感,一种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在尼德兰绘画中实属首创。画幅中间描绘的是受胎告知的内容,两旁左幅是捐助人的像,右幅是木匠约瑟在做鼠夹。由于画家还没有完全科学地掌握透视学,画中的透视显得有些夸张,似乎在向前倾斜,不太稳定。此外,我们还能看到画家的态度,他对每一个细节似乎都不放过,尽力把它们表现得结实清楚,人物带有一种雕刻感。中间那幅主画,作者把天使和圣母安放在一个普通市民式的家庭中,室内陈设画得非常精细,窗外街景也是当时城市风光的写照,将宗教题材大大世俗化了。罗伯特·康平这时已开始使用油彩作画。

15世纪尼德兰最具革新精神、能同意大利的马萨乔相提并论的大画家,要算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80/90~1441年)。他比罗伯特·康平更加有名,对油画技术的发展的贡献更大,被人们称为油画的发明者。他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艾克(H,VanEyck 1366—1426年)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画的“根特祭坛画”。扬·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了更精细和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凡·艾克不得不对绘画技术进行改进。在凡·艾克之前以及整个中世纪,人们都采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就是蛋彩画(Tempera)。蛋彩画不透明,也很难精确地画出过渡色彩。为此,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这种稀释油主要是亚麻油)来代替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画。这样,便可层层上色,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难怪人们都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

凡·艾克除完成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外,还作有《教堂中的圣母》、《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玛格利特肖像》等画。他在艺术上最有成就的还要数他的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乔瓦尼·阿诺菲尼与妻子》~

为什么尼德兰会分裂为两个国家

尼德兰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尼德兰指的是当今的荷兰王国,它的本名应该叫尼德兰王国,但是由于其国内的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名气最大,以及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也都位于这两个省,所以中国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就直接用荷兰这个名字指代整个尼德兰王国。

至于广义的尼德兰,指的是尼德兰地区,也就是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一部分。标题中提到的尼德兰分裂,其实就是尼德兰地区的分裂。至于为什么尼德兰地区会分裂为几个国家,这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归勃垦地公国时期。

当时尼德兰地区属于勃垦地公爵的领地。十五世纪后期,勃垦地公爵(勇士查理)战死,由于他没有儿子,领地没人继承,法国就打起了勃垦地公国的主意。不过末代勃垦地公爵有个女儿嫁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此西班牙和法国大打一气,最终勃垦地公爵的爵位给了法国,勃垦地公爵的领地给了西班牙。

备注:由于勃垦地公爵的称号给了法国,所以后来法国多次干涉尼德兰地区,为后来尼德兰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另外,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是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家族后来分裂成了西班牙和奥地利两个分支。尼德兰在当时划给了西班牙这一分支。

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潮传到了尼德兰地区。北尼德兰人由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受到西班牙的压迫,于是便以宗教改革的形式举行了独立革命。这场独立运动由于得到了法国和英格兰的支持,最终获得成功。独立之后的北尼德兰人建立了联合省共和国,也就是今天荷兰王国的前身。

北尼德兰人发动起义的时候,南尼德兰人也参与起义。但是南尼德兰与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北部尼德兰重商业,资产阶级的势力在北部尼德兰占主导,而南尼德兰则是封建贵族占主导。因此当北尼德兰的独立运动席卷到南方后,当地的封建贵族害怕日益高涨的革命影响他们的利益,便组成阿拉斯联盟,与西班牙政府妥协,企图联合西班牙向北方进攻。最终北方独立,而南方仍然归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叫西属尼德兰。

北尼德兰独立后,南北尼德兰人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因为尼德兰地区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认同感本来就一般。等到北尼德兰独立之后,南北之间又出现了宗教信仰和经济模式的区别。因此可以这么说,自从荷兰从西班牙独立出去后,南、北尼德兰人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十七世纪后期,法国开始崛起。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法国和西班牙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敌法国,被迫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领地割给了法国,比如著名的敦刻尔克,就是当时割让给法国的。

到了十八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卡洛斯二世留下遗嘱,要求将西班牙王位留给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同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王室不承认菲利普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于是便爆发了十四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备注:奥地利反对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主要是出于欧洲大陆力量均势的考虑,毕竟西班牙和法国都是大国。如果让它们合并,欧洲大陆的平衡就打破了。

经过十四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奥地利承认菲利普在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但是西班牙要割一部分哈布斯堡的领土给奥地利。其中这里面就包括了南尼德兰地区。于是西属尼德兰就变成了奥属尼德兰。

这样的分配,法国很不高兴。因为法国一直就想染指尼德兰,现在南尼德兰分给了奥地利王国,它就没戏了。因此法国一直就想拿下尼德兰,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是没有机会。结果没想到,法国没打奥地利,奥地利反倒先打法国了。

事情的起因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激进分子把法国国王、王后都杀了。以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封建传统贵族认为不能让法国的革命势头波及到自己,便联合普鲁士、英格兰一起对法国革命展开镇压。法军起初被打的节节败退,后来热月党上台后,展开对反法联军的反攻,攻占了尼德兰南部地区。

再之后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开始崭露头角。他一上台,法军就对反法联军连连反杀,奥地利也属于被反杀的国家之一。最后奥地利纠结了沙皇俄国一起,与拿破仑展开了三皇会战。结果拿破仑大胜!奥地利为了求和,放弃了很多利益,包括南尼德兰地区。因此南尼德兰正式被法国吞并。

南尼德兰被吞并之前,北尼德兰也被法国吞并了。拿破仑在北尼德兰成立了一个傀儡国,叫荷兰王国,让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出任荷兰国王。当时拿破仑因为跟英格兰的战争,必需要封锁欧洲大陆和英国的贸易往来,结果伤害到了荷兰商人的利益。路易波拿巴因为支持荷兰人的自由贸易政策,跟拿破仑搞的很僵。因此路易波拿巴被迫退位,荷兰王国直接被并入法国。

因此分隔了两百多年的尼德兰地区,在拿破仑的扩张,又合并在了一起。

拿破仑倒台后,反法同盟开会决定,将拿破仑扩张得来的领土全部收回,有宗主国的一律归还给宗主国,有主权的一律独立,因为北尼德兰获得独立。而南尼德兰本来是奥地利王国的领地,但反法同盟出于遏制法国的目的,将南尼德兰划给了北尼德兰。南北尼德兰合并,成立信德尼德兰联合王国。

这个新成立的尼德兰王国,人口和疆域面积在欧洲可以排到中等国家的水平,有崛起为欧洲大国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成立这个新国家的目的不单纯(让它作为抵抗法国的前哨)。因此新的尼德兰联合王国,从建立之初就没有民意基础,纯粹是政治家的操作。

政治家们认为,南北尼德兰原本是一家,合并之后应该能和平相处。但是他们忘了,两地分隔已经两百多年,文化传统已经大为不同。并且新的尼德兰联合王国是以北尼德兰人为王国的主体,南尼德兰人更像是被殖民者。这样拉郎配似的复合,怎么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在1830年,南尼德兰爆发了革命,并建立起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比利时王国。

因此总的来说,尼德兰联合王国分裂,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利益分配不均衡。这个联合王国完全就是政治家的产物,并非人民意愿。荷兰人在新政府中享有更大的权力,而比利时人则属于被压迫的对象。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联合王国的议会里面,荷兰和比利时的代表数量是一样的,表面上看似很平等,但其实比利时的人口比荷兰要多一百多万,这是明显的歧视。荷兰掌握了话语权,比利时的利益也得不到起码的保障;

还比如,联合王国的军政高层人选,只能从荷兰人中选出,比利时人没有份。这就导致联合王国的很多政策偏袒荷兰人。最不能忍的案例就是比利时的言论要受荷兰人的监督,但是比利时人不能监督荷兰人;

再比如,联合王国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报考公务员也必须要懂荷兰语,否则就没有报考的资格,而比利时人常用的法语和佛兰芒语不在其列。让比利时人现学荷兰语,这完全就是不合理,也是典型的歧视;

还有,荷兰从独立之后就是重商主义,崇尚商业自由。而比利时却是以工业为主,不太讲究自由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荷兰人与别人做生意,都是零关税,因为可以节约贸易成本,提高利润;但是比利时是工业为主,工业产品是存在竞争的,这就需要适当的利用关税保护本土的民族工业,不能把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搞零关税。否则比利时人的资产阶级死的惨!但令比利时人恼火的是,军政大权都被荷兰人所操控了,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伸张。这就让比利时人很难忍受了……

另外,宗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宗教革命后,荷兰人改信新教,但比利时人以天主教为主。双方虽然没有因为宗教信仰开战,但其实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就怕对方的宗教往自己这边渗透。所以荷兰防着比利时,比利时也防着荷兰。兼之上面提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最后比利时干脆就跟荷兰闹掰了。

国家改名另有所图为何约定俗成的“荷兰”要改名为“尼德兰”

荷兰王国南接比利时王国、东邻德意志联邦,其西、北环海,与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丹麦王国隔海相望。荷兰王国启用新的徽标,就是正名。福垊认为,荷兰王国正名为尼德兰王国,并非是另有所图,主要是历史屈辱。您可知道荷兰人、荷兰王国有着深深的德国、法国烙印吗?去除烙印很重要。

荷兰去德化

荷兰王国这一改名,福垊这个爱好吃荷兰豆的河南人,会不会被南方朋友喊:“尼德兰豆控”的“荷兰”人呢?您知道荷兰人的英语怎么写吗?分别有“Netherlanderen、the Dutch、Dutchman、 The Dutchman、 Hollander”等五种说法,其中三种都与“ Dutch”(发音:达赤)有关, “Dutch”是什么意思呢? “Dutch”源自德语的“Deutsch”,德国人和荷兰人同属于德意志人,也就是日耳曼人。荷兰人更愿意自称为尼德兰人不愿意跟德意志(德国)有什么联系。在国际上,荷兰王国的人一般都乐意让人称呼尼德兰人(Netherlanderen)。荷兰人最想国际上称呼他们为尼德兰王国,因为荷兰王国是耻辱!

荷兰去法国化

路易.巴拿马

1804年11月6日,反封建的拿破仑称帝,称帝的拿破仑更封建,大封兄弟姐妹。就连他手下的元帅贝尔纳多特都做了瑞典的国王,今天的瑞典国王就是法国人贝尔纳多特的后裔,也是要交税的。拿破仑的大哥约瑟夫.巴拿马后封为西班牙国王。1806年拿破仑的二哥路易.巴拿马受封为荷兰国王,封地就是荷兰王国。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法国东北部、比利时王国和卢森堡大公国等地,后来被拿破仑直接吞并。瑞典人邀请拿破仑的元帅为王,而荷兰则是拿破仑强制分封其兄弟的结果。故而,每一个荷兰人都认为荷兰王国是一种耻辱。

“荷兰”只是“荷兰王国”的省

更何况荷兰只是尼德兰王国的省,不管这两个省再怎么能代表尼德兰王国,仅仅因为“荷兰王国”这四个字就足以让荷兰人不喜欢。我们自明朝一来就称呼他们为“和兰”、“贺兰”等,到1943年才统一称呼为荷兰,其他各国也有称呼他们为荷兰的情况。其实对于荷兰人来说,荷兰王国只存在于拿破仑弟弟路易.拿破仑时期,称呼较多的是尼德兰的称呼。也就是说,尼德兰是荷兰正式的国名,荷兰是国外“不明真相”的俗称,尽管这种俗称在尼德兰王国也有指代荷兰的情况,但荷兰人大多是不认的。这就如同俄罗斯人都叫咱们契丹,而咱们从不自称契丹一样。英国人也不会自称英国、英格兰的,他们只能自称联合王国或者不列颠。

尼德兰王国名的疑问

尼德兰地区包括尼德兰王国(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卢森堡大公国及法国东北部。不知道“荷兰王国”的正名,它邻居比利时、卢森堡怎么想?法国有什么想法呢?荷兰正名会不会让人误会对整个尼德兰地区都有想法呢?他们会不会就像希腊针对马其顿一起,让尼德兰王国再正名为北尼德兰国呢?

“荷兰”的得名

荷兰一词,源自古荷兰语“holtlant“其本意为“wood land”,福垊翻译为“林地”。后来,该词演变成了“hollant”、“hollandt”。再演化为“holland”,成为了被讹传为是”hol land”。被错误地理解为“hollow land”,也就是低洼之地,从而跟尼德兰意思相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