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馆在变成监狱前住的谁?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_集中营_关押_军统

本文目录

  • 白公馆在变成监狱前住的谁
  •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白公馆在变成监狱前住的谁

白公馆

  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20世纪30年代,他为了养小妾而修建。1938年,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买下。1939年军统将其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称军统重庆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内犯人被迁移至渣滓洞。白公馆改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供美方人员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恢复为看守所。并且军统将西南的军统集中营,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渣滓洞看守所合并,成立了白公馆看守所,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

白公馆院内的墙上写了“进思进忠、退思补过”、“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原地下贮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室,住房改为牢房。白公馆曾关押过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廖承志、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二百多人。

二: 白公馆

  上海有一幢“白公馆”,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的汾阳路上。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

  当你不经意地踩晌这儿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白公馆“,是指上海汾阳路150号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其实,白氏父子在这儿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而在他们入住之前的数十年间,这幢洋楼早就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了。也许是因为白氏父子名声太大,所以人们习惯上就把这栋洋房称为“白公馆”。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说起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凡是看过小说《红岩》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两个连阎王爷都害怕的地方,把他们叫做“魔窟”或“人间地狱”,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几十年前的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进步人士来说,这里曾经是他们终生难忘的梦魇,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过、或者亲自感同身受过这里发生过的无数让人刻骨铭心和悲痛欲绝的往事。

(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和白公馆,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两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旅游景区。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两个地方都曾经是国民党所属一个叫军统局特务组织的集中营,关押过无数的中共地下党人和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提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一,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为里面的煤质差、渣滓多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位置特别偏僻,但空气清新,风景秀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强行霸占了煤窑,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

为什么叫集中营,而不叫监狱呢?这里有个说法。

监狱和集中营,同样是关押犯人,但是监狱的犯人,是经过当局法院正式判决以后关押的犯人,都是有关押期限的;而所谓集中营,主要以关押和国民党当局政见不同的“异己分子”,就是国民党当局说的所谓政治犯,而且关押期限不定。被逮捕、关押的这些“犯人”,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来的,既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明确判定所犯何罪,也没有关押期限。显然,这些“犯人”的所谓罪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集中营也被称为秘密监狱。

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渣滓洞集中营一角)

这里关押的“案犯”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被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比如小说《红岩》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小说人物许云峰的原型——许建业烈士等,都曾关押在渣滓洞。渣滓洞最多时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学生、革命群众达三百余人。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的政治犯也被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关押。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两所秘密监狱的被关押人员、看守特务也都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

说到息烽集中营,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所在地,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被军统当局内部称为“大学”,而白公馆、渣滓洞、上饶集中营被称为“中学”,另外还有一个望龙门集中营被军统局称为“小学”。息烽集中营的“犯人”,是“七七事变”以后,军统将以前秘密逮捕关押在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后来都迁移至息烽集中营。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息烽集中营里的犯人,对他们来说,是最危险的。

(渣滓洞集中营外景)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被军统特务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后来下落不明的400多人,有资料记载的幸存者仅100多人。我们比较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马寅初等人都曾囚禁于此。

另外,江西上饶集中营,则是以关押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俘的新四军官兵为主的集中营。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到白公馆看守所,暂时废弃。

1947年12月,渣滓洞集中营重新又开始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

1949年11月底,在新中国开国大典过后,在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仓皇出逃的国民党军警宪特,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把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残忍杀害。仅有15人脱险。这15位幸免于难的共产党人,就包括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两人。

(集中营刑讯室)

二,白公馆集中营

白公馆集中营,原来是四川军阀白驹建在郊外的一个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后来,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关押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显然,白公馆的关押、警戒级别要比渣滓洞高一些。

不过,由于地形复杂,三面临山,一面靠沟,不管军统局看守级别高低,不管是渣滓洞,还是白公馆,这些“犯人”越狱的可能性都是没有的。

白公馆从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出于保密原因,将白公馆定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1943年5月,为了共同对付日军的情报战,“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白公馆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白公馆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

(白公馆集中营)

白公馆集中营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小萝卜头)后来也被从渣滓洞移禁关押在白公馆。

上面提到的几位,其他人大家都熟悉,需要特别介绍一下黄显声将军和小萝卜头两位烈士。

黄显声将军,原东北军爱国将军,日寇入侵以后,黄显声将军积极抗战,在跟随张学良进入到西安以后,为促进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发动“西安事变”做了不少工作。黄显声将军是东北军中特别有思想的爱国军人。他认为:“只有共产党能够拯救这个国家”。故此,不管是蒋介石直接给他下达的命令,还是张学良的指令,只要是“剿共”行动,他一律“抗旨不从“,拒绝执行。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从没有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发生过一次摩擦和冲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和共产党联系,商量抗日救国大计,因此遭到蒋介石忌恨。1938年春,黄显声受邀准备去延安参加抗大的领导工作。就在他决定动身离开武汉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了他。1949年11月27日下午,黄显声将军在离白公馆约半里路的步云桥附近被刽子手枪杀,他的遗体后来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近些年来,有学者考证,“九.一八”以后,究竟是谁打响中国抗日救国的第一枪?其中有五个东北军爱国军人,都有可能是第一人。他们是:王铁汉、马占山、吉星文、黄显声、关玉衡。

(黄显声将军)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杨虎城将军秘书、共产党员宋绮云的小儿子。他和家人曾在渣滓洞关押,后来又迁移至白公馆。随着他慢慢长大,父母亲努力为他争取到学习的机会,在狱中,小萝卜头一边随同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帮助狱中难友秘密地传递情报和纸条。在解放前夕,小萝卜头和他的家人及集中营的其他“犯人”一起被杀害,年仅9岁(也有说8岁),是我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挺进报》案的陈然烈士也被关押在白公馆。他就是小说《红岩》里成岗的原型,《挺进报》的主编、印刷者、发行人。或许有些朋友忘了他是谁了,不过,只要提起这位牺牲时只有26岁的共产党人在军统特务严刑拷打面前写下的那首大义凛然的《我的自白书》,你就会想起他: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挺进报》负责人陈然烈士)

至解放前夕,白公馆关押的除息峰秘密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另外,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先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继而是湖北恩施集中营,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白公馆。在白公馆,叶挺将军写下了那首不朽的著名《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关押过叶挺将军的囚室)

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同样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屠杀,后来仅有20人脱险。

三,后记

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当年国民党当局的集中营,现在已经成为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然而,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我觉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革命先烈。是他们以鲜血、生命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初心,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永远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