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热 | 体制内为什么这么香?_公务员_决策_自己的

作者 | 刘小难

随着《县委大院》的热播,公务员又成为被广泛热议的职业话题。和同学朋友一聊天,发现大家居然默契地把公务员、选调生纳入了择业的范围。这不禁让人感慨:宇宙的尽头或许真的是编制!

今年的国考延期牵动着百万考生的心,据统计,2023年度国考总报名人数高达250万,相比去年增长了50万人,同比增长25%,达到近10年之最。从下图中的各省报名人数与招考人数的差异就能看出考公的竞争强度和录取难度。

但既然这么困难,为什么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考公的大军中呢?

(图源华图教育,侵删)

/

规避未知风险

一度热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大量裁员、众多教培企业受到政策影响一夕之间面临倒闭、“996”“中年危机”“职场pua”等词汇在工作中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大有替代传统行业的趋势潮流······大家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小时候梦想仗剑走天涯,后来发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成了莫大的奢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你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呢?

求职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决策。根据情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决策分为确定性情境的决策和不确定性情境的决策。前者是已经存在了确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根据主观价值判断做出决策。而后者又可以分为风险决策和模糊决策,风险决策指决策者对某一选择产生的后果无法肯定,但未来状态发生的概率已知;而模糊决策指对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和未来发生的状态都无法估计[1]。

在求职时,确定性情境的决策是求职者依据自身兴趣性格价值观等,认为公务员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坚定了选择了考公。然而,当求职时面临的是不确定性情境时,体制内“高稳定性”的强大优势,也让考公成为了一个心动的选择。

(图源网络,侵删)

那我们在求职,为何如此偏爱稳定呢?

答案在于——我们在决策时偏好“风险规避”。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得出,人们在面对收益时表现为风险规避,在面临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偏好,且面对损失比面对收益更敏感[2]。

在求职情境中考虑个人收益时,除了比较不同职业间的工资收入,我们也会把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考虑在内,如失业风险。相较之下,体制内的工作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各种风险,“旱涝保收”。一旦成功上岸,即便在经济受创的背景下,也很难出现裁员、减薪的情况。

另外一个原因是——降低模糊性。换句话说,追求稳定是为了增加“确定性”,当你对很多事情并不确定的时候,往往会带来焦虑。因此,很多人走进了体制的围城,宁愿选择自己或许并不十分满意的“确定”,也不愿面对无限可能的“不确定”。

展开全文

相比于做一个“冒险者”,追求高确定感的人具有强烈的认知闭合需要。认知闭合需要是个体在应对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时的动机或愿望,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惧使得人们确切地想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以消除模糊性带来的焦虑和压力,不愿冒险[3]。

认知闭合是一个连续体,每个人都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不同位置。具有极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人位于这个连续体的一端,他们更追求稳定,用固有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认知闭合需要高的人在四个方面得分更高,分别是规则性偏好(对生活秩序化和规律化的偏好)、确定性偏好(对确定信息的喜好和对模糊状态的反感倾向)、心理封闭(对环境中新异刺激或不同观点的排斥倾向)和决断性(判断和选择过程中达到确定状态的急切渴望)[1]。

获得社会认可

要问父母最喜欢的职业,公务员始终是排在top3的香饽饽。这也非常符合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即把为官视为最优职业,并且以所谋官职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图源网络,侵删)

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封建官僚体制,造成了以官为贵的社会意识形态,彼时,科举做官吃皇粮是光宗耀祖的象征。而如今,尽管职业种类繁多,但入仕仍然是很多国人价值观的写照[4]。基于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父母辈对体制内的普遍好感,很多人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因为公务员除了工作稳定外,其社会地位也是相对较高的,这也是另一个吸引求职者的特点。

择业时追求高社会地位无可厚非,然而在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也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也缺乏对职业的探索和规划。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过度在意社会关系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期望以公务员的身份来获得家人与社会的认可。

比起自己的感受,他们更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意识到成为公务员会获得他人较高的评价时,就决定去考公,而不论自己是否合适或感兴趣。

实现自身价值

不可否认,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部分人想要成为公务员,是希望能在公务员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的需求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开发和利用[5]。

(图源网络,侵删)

该理论认为, 只有低级需求满足时,高级需求才会出现,这时对更高一层次需求的追求就会成为驱使行为的原动力;二是当多种需求同时出现时,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

在对广东省某政法机关公务员的访谈调查中发现,青年公务员已跨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由于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大多也已跨过爱和归属感的阶段, 进入了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阶段。他们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当这种受到他人尊重的意愿得到满足时,会使其更加相信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从而正向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6]。

结语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考公,要记得正视内在需求、清晰自我认知。

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图源网络,侵删)

因为,你自己的内在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我们对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投票

学堂君

考公上岸确实是个铁饭碗,但有可能碗里没有饭,又有可能吃的饭会很辛苦…在不确定的时代,或许我们都会渴望有一份好工作来让自己感觉【稳定、安全、被认可】,但工作只是工作,它本质上并不会带来这些。或许当我们自身足够坚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变成铁饭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