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盖尔的旗帜新时代的iPhoneX_盖尔_自己的_火棉胶

如果简单地科普一下它的硬件原理:那就是通过点阵投影,将3万个肉眼无法看见的光点投射到使用者的面部,再结合红外镜头来读取这些光点所反射回的深度,进行人脸结构的3D建模,最终生成一个完整,且不断自我学习改进的3D面部模型。

或许,摄像技术的未来方向之一,可能不仅仅是拍摄出一张平面的图片,而是生成一个完整的3D形象,再配合VR技术,来观看这个完整的3D效果。

只是当我们享受着如今的黑科技,享受着爆照的爽快时,别忘了曾经一步步将摄影技术发展至今的那些大神们……

01

老头儿手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块铜板,铜板的表面镀着一层薄银,他将整体放入了浸满碘溶液的盆中之后,又拿出来曝光了30分钟。

接下来,他将这块铜板转入暗盒,又在暗箱中对着桌上的几样静物进行拍摄。这个过程也花去了大概30分钟。

再之后,他又将75℃的水银蒸汽慢慢地覆盖到这块铜板上,很快银和水银发生了汞齐化,在进行最后的盐水定影之后,终于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展开全文

铜板上居然渐渐形成了一幅图片,正是刚刚拍摄的静物!

虽然这幅图片只能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而且必须经过玻璃盒的密封处理才能维持住,但这依然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是行家,尽管忍受着工作间里刺鼻的化学药水气味,但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幕意味着什么:从此之后,人类不再需要画笔,就能将眼中的景象定格下来了,并且比画笔更精确,也便捷得多。

有了这种黑科技,或许很多从前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了……

02

在父母的影响下,达盖尔自幼就开始搞艺术,他的梦想就是艺术事业,事实上,他的出现对于人类艺术事业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嗯……我说的是真的。

达盖尔的家乡有一座非常恢弘的大教堂,幼年时代的他,就爱沿着螺旋形楼梯爬上塔顶,观察塔顶上大钟的构造,并对于那些复杂的齿轮机构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眠眠猜想,在那一刻,他体内的理工男之火也在喷薄而出吧……

有时,在达盖尔在教堂顶研究钟塔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会在一旁,耐心地教会他怎样掌握塔下景观的构图、明暗的对比、色调的掌握等等。每一次的教导,都会促进达盖尔的艺术细胞快速增殖,激发他的创作欲望。

嗯,一个热爱艺术的理工男,注定会创造出一些不平凡的东西。

早在中学时代,达盖尔就是镇上的艺术大V,每户人家都以邀请他去家中作画为荣。在一次次地描摹之下,达盖尔展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特别是人物肖像,更是惟妙惟肖。

可以说,达盖尔一枝妙笔,为无数少女解决了那个时代没法自拍的烦恼。

作为艺术大V……划掉……大师,达盖尔流传下来的画作有着上百幅之多,许多作品甚至被世界著名的美术馆和私人所收藏。

但他从未骄傲自满,一直在琢磨新的艺术模式,一个前所未有的脑洞渐渐在他脑中构思成熟……

03

1822年时,达盖尔只身来到巴黎,随身带着他的一项发明。

这个发明是一间小屋,只要坐在里面,就能看到经过多层镜片和灯光处理过的香艳……划掉……是鲜艳大图。据说,每个第一次见到这玩意的人,都会惊呼特效感人。

当粉丝们抱着达盖尔的大腿,询问这个黑科技叫什么名字时,达盖尔微微一笑,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名字从他的口中飘出:全景绘画展示装置。

噢,这个黑科技在中国,一般被称为西洋镜。

正当达盖尔打算进一步改造这个透视装置,奠定自己VR技术鼻祖身份时,一个男人闯入了他的生活。

此人也是个法国人,叫做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Nièpce),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印刷工。和达盖尔喜欢捣鼓绘画展示的技巧不同,尼埃普斯更在意怎么把肉眼所及的事物,定格下来。

1826年的某个大晴天,他终于在自己勃艮第的家里做到了。

这一天,他先是在阳台上放置了一块含有铅锡合金的白蜡板,再在其上均匀地涂上了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强烈的阳光加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经过长达八个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影像被成功记录在了沥青上。

嗯,这张照片才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

这种方法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沥青的保存期限太短,很多照片不久后就开始模糊,到后来甚至淡去不见。

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埃普斯一直没有公布自己的技术。直到1829年的某一天,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中,遇到了透视画艺术家身份出现的达盖尔。俩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滔滔不绝地聊起了如何改进摄影技术。

如获至宝的达盖尔明白这技术的巨大价值,但是他却没有充裕的资金来完成市场化开发,好不容易找到几个私人投资者,然而谁都不肯给他投天使轮。

而此时,英国有个叫塔尔博特(Talbot)的家伙也在研发摄影技术,达盖尔明白,如果被他先申明专利,自己的所有付出就功亏一篑了。

所幸在此时,又有贵人相助了。

这位贵人叫做弗朗西斯·阿勒戈(FrancoisArago),是当时的知名天文学家加国会议员,他也意识到这种黑科技不能被英国人抢先占领,于是决定全力支持达盖尔。

正是在他的安排下,才有了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的一帮专家前去参观的那一幕。

在此之后,法国政府用一笔养老金从达盖尔那里购得了这项专利技术(作为安慰性质也给了尼埃普斯的后代一笔酬劳)。

除了一个国家……

04

这个国家,就是英国。

因为就在法国政府做人情之前的一周,达盖尔在英国申请了自己的专利,因此,英国人是无法直接享受它的……

不过英国也有牛人,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个塔尔博特,他同样发明出了自家独创的摄影术,而且还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先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问世之后,立刻轰动了全世界,无数名人成了此技术的死忠粉,比如林肯。正是凭借这个技术,他才在《葛底斯堡演讲》那一天留下了自己的玉照。

然而达盖尔的技术火归火,却存在一个弊病,他没法复制啊……唯一的办法就是整两台相机并排一起拍。而塔尔博特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点。

他的方法,是用写字的纸蘸上氯化银,晾干之后,再盖以花边或树叶,完事后放在阳光中曝晒,使未被花叶遮盖部分的银盐变为黑色,再将已曝光的氯化银纸浸在浓盐水中进行定影,从而得到一张负片(类似底片)。

与达盖尔摄影术不同的是,卡罗式摄影术有正片和负片之分,弥补了前者无法复制的局限。同时因为使用纸基而不是铜板,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纸基纹理粗糙,吸附性差,拍摄的照片无法达到前者的清晰度,而且曝光时间较长,照片保存时间也较短。

虽然塔尔博特一再申明自己才是正宗的摄影术创始人,但是直到1941年,维多利亚女王才批准了他的专利申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Bayard)的摄影师,也自称自己比达盖尔更早发明出了摄影。为了抗议,他还愤而自拍了一张自己的投河自杀照……

当然了,丫根本没死,只是摆拍个样子。不过,这张照片也让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出镜的裸男。

05

在此之后,还有好几位摄影界的先驱改进了摄影技术,惊喜在最后。

比如1847,尼埃普斯的侄子尼埃普斯·德·圣·维克多(NiepcedeSaint-Victor)就发明了蛋白玻璃摄影法(albumen-on-glassprocess,又被称蛋清法)。他用玻璃板为片基,以蛋白为胶合剂,将碘化银等感光材料附着于玻璃板上。曝光后的玻璃底片相对稳定,不需要立即冲洗。

但是由于感光化学药品混合于蛋白中的比例很低,因此感光速度很慢,不能用来拍摄人像或其它动态事物。

1851年,伦敦一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尔(FrederickScottArcher)采用一种新材料:火棉胶来溶入更多感光材料。

所谓火棉胶,是一种将硝化棉溶在乙醚和酒精混合物中的黏性液体,因为必须在液体状态下进行冲洗,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火棉胶湿版摄影法(wet-collidionprocess)。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曝光速度,从之前的三分钟减少到仅仅半分钟。

1871年时,一位英国医生理查德·利奇·马多克斯(RichardLeachMaddox)用糊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就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这种摄影方法被称为溴化银胶法(GumBichromateprocess),也被称为明胶干版法。

此法的好处是,在室外曝光时只需要1/25秒,且不一定非要使用三角架。更幸福的是,摄影师再也不用背着一堆“暗室”、帐篷和化学试剂去拍摄了……

从此之后,摄影技术便开始不可抑制地飞速发展,创造了无数令人惊艳的作品,以及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摄影艺术家,比如,陈老师……

最后,如果你要问,第一张彩色照片是谁拍的呢?

答案是一个物理书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詹姆斯·麦克斯韦。

作为一个超级天才,他利用人眼看到的颜色都是三原色叠加起来的原理(提出这个理论的是著名的托马斯·杨),想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法来拍摄彩色照片。

他首先将三条纱巾分别染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让它们轮流罩在同一台相机前面,拍摄一条彩色格子呢丝带,这样就拍出了三张底片(如今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滤镜)。这三张底片中,记录下了光线通过红绿蓝三条纱巾后状态。

在这之后,麦克斯韦又准备了三台幻灯机,在每台前面分别罩上三色纱巾,再将三张底片通过三台幻灯机投影在同一块屏幕的同一个位置上,于是就合成出了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这张照片,就叫做格子呢丝带(TartanRibbon),也叫做苏格兰纹丝带,因为麦克斯韦就是苏格兰人……

嗯,从达盖尔的旗帜,到麦克斯韦的天才,再到如今各种单反、微单、全景相机,以及刚刚发布的iPhoneX,正是靠着一位位大神,才让今天的你,能够嗨皮地自拍爆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