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书法作品什么水平,属于什么范畴?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近代碑学的推动者,他们个人的书法成就谁更技高一筹_书法_康有为_南海

本文目录

  • 这副书法作品什么水平,属于什么范畴
  • 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近代碑学的推动者,他们个人的书法成就谁更技高一筹
  • 康有为书法自成一体你感觉怎么样
  • 请看看康有为的书法,你有没有想揍他的冲动

这副书法作品什么水平,属于什么范畴

谢邀请:

这副书法作品是用李商隐诗《无题》前四句写的,这是一首爱情诗。书法作品用草书来写是合情合理的。能抒情泄意,佈白也有条理,字与字的倚侧变化,与诗含合。只是“难““残”两字的草法有些交代不清,总的说这副书法作品中上水平吧。属于书法的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意境的辩证范畴。个人浅见。

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近代碑学的推动者,他们个人的书法成就谁更技高一筹

在书法界,大家公认康有为是大家。梁启超呢?书法肯定也不错,但没听说别人的评价,所以,如果单论书法成就,康有为应该稍胜一筹。他书法理论也很好,力挺碑学,自己的书法作品也受碑体书法影响很深。

康有为书法自成一体你感觉怎么样

康有为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作为戊戌变法的急先锋,在变法的危急时刻,他却逃亡日本了;清廷被推翻后,他却又妄图复辟。

而说到书法,他的嘴上功夫要高于手上功夫。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他精于书学,所著《广艺舟双楫》崇碑抑帖,虽多过激之论,但亦欲以矫正时弊。

他童年时开始临《乐毅论》及赵孟頫法书,后又学欧、苏、米诸家。三十一岁时赴京应考,方始学习北碑,尤得益于《石门铭》,同时又学习《经石峪》和云峰山诸刻,书遂大进。

康有为的书法被称为“康体”,又称“破体”。其行书纵横奇宕,用笔出之迟涩,笔调凝练,结字舒展而中宫敛聚,稳重端庄,很有气魄。

由于他学问渊博,见多识广,出手自然不凡,正如沙孟海所说:“潇洒自然,不夹入几许人间烟火气。”

可惜他的书法虽才气有余,而笔力稍弱。曾自谓 “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

还好,他还有些自知之明,不过,他在书论上的一些认识还是有些道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请看看康有为的书法,你有没有想揍他的冲动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一如他的主张,一如他的思想,一如南海先生“目光炯炯如岩下电”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康有为以北碑而写行楷,中心紧密,四周舒展,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韵致,将碑体的圆笔、体势大力揉进行书。康书结字内紧外松,开张峻拔,用笔迟送涩进,气雄力健,时而尽力放出、沉猛排沓,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其点画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落墨于纸,常似铸件一般,筋丰力满,痛快淋漓。

高书难入俗眼。

碑派书法以雄强、质朴,天真为美。康有为、伊秉绶是最为雄强的,康南海有王者之风,雄深雅健,苍浑飞动;伊秉绶如得道高人,静穆雄阔,苍古清雅。

就魏碑而论,康南海的大气超过其他任何魏碑名家。也许只有毛泽东在气象上可以相提并论。但康南海功力虽然比不上吴昌硕,佳作率低,但比毛爷爷还是专业多了。

总之,颜真卿以后,阳刚博大一路,康南海的表现力在顶峰,可与之相提并论者,仅有徐渭、伊秉绶。

康有为的书法,被称作“康体”。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

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康体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

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定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