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大军,竟都解衣待死,土木堡之役为什么败得那么惨?_土木_大军_胡人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拿破仑说得对!微操弱鸡就别瞎指挥,说说土木堡前的鹞儿岭惨败》中,我们已经较详细地讲解了土木堡之变前的局势发展,现在,让我们真正进入土木堡之变的战场。

在土木堡之变中,参与围歼明军的蒙古军除了也先本部数万之外,还有阿剌知院所部2-3万人。有些说法认为阿剌知院部在明英宗抵达土木堡之前,就已经占领了土木堡以南的怀来城,切断了明军主力通往居庸关的道路,使得入怀来城宿营或者按照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驾先行驰入居庸关。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明军出征,由太监王振一手操办,把持大权,因而整个行军的组织如同儿戏,各部缺乏配合,武将也没有自己的指挥权力,全由王振来指手画脚。即便是位高权重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也因为朱祁镇偏信王振,不得不听命于王振,整个大军的组织相当混乱。

明军的混乱不仅仅于此,还在于文官的拖后腿,随军出行的户部尚书王佐,一路上一直在叨叨着要朱祁镇回京,如同苍蝇一般,不胜其烦。王佐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随行的如同苍蝇的文官肯定不在少数,就这样上下难以统一。大军已然开拔,却是各执一词,各安一心的情况,明军的混乱可见一斑。

展开全文

当时明军撤退的路线本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紫荆关回师,一个是从大同到宣府再到居庸关,第二种方案,明显路程比较遥远。还有就是本来几十万的大军可以向蔚州退去,但是这个时候的太监王振又出来了一个幺蛾子,那就是命令军队掉头往回跑,原因是蔚州是他的老家,生怕了大军压进的时候,践踏了家乡的庄稼,这样一来一回的话,根本就是耽误了最佳的撤兵的时机啊!

后来等到了大军撤到了土木堡的时候,王振竟然执意不肯离开,非要大军在此地扎营,还不是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大车还没有赶到。就这样在半路上面的拖拖拉拉的,不久就被瓦剌大军包围了。

明英宗身陷重围

“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虏骑蹂阵而入,奋长矛以击我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20大军彻底陷入混乱,也就说不上什么抵抗了。不过真实损失比起大家通常认为的还是少得多,毕竟也先对于军队的控制力说不上极强,“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虽然明英宗被人被俘,明军高层为护卫明英宗而全灭,但实际上全军战兵、辅兵、民夫合计20多万人,阵亡只有三分之一,主要装备和物资损失巨大,溃兵也纷纷逃入民间,失去斗志,短期内难以重整为战力。

这次战争的失败我们简单点来说,可以总结成为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外患自然是瓦剌壮大,内忧则是大明内部出了大问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大明会输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