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多次犯颜直谏,弄得唐玄宗十分消瘦,被罢相之后开始尸位素餐_玄宗_吐蕃_刺史

说起来唐朝的宰相,人们肯定能想到魏征、长孙无忌、狄仁杰、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这些鼎鼎大名的人。这些人之中,魏征、宋璟以直言敢谏著称。魏征在上书中直言:“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唐太宗有一次想和隋朝开皇盛世比较一下,结果也被魏征直言说了一顿:“且我之所代,实在有隋。以隋府藏况今之资储,以隋甲兵况今之士马,以隋户口况今之百姓,挈长度大,曾何等级焉!”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回师之后,他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宋璟也是如此,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开元五年(717年),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其实在唐玄宗时代,还有一个宰相,也是敢于犯颜直谏,弄得唐玄宗十分忌惮,连出去玩玩都担心其知道,弄得唐玄宗十分消瘦。不过其名声却不如之前这些宰相们出名,这就是韩休。

韩休出身昌黎韩氏,这昌黎韩氏是唐朝的名门望族,连大文豪韩愈都自称郡望昌黎,所有世称韩昌黎,他的文集也叫《昌黎先生集》。

出身名门的韩休,倒也没有辱没祖先颜面,年轻时就精于词学的他,早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正规的公务员编制,一开始也是从基层的桃林县丞做起。

韩休37岁那年,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他被举荐到太子的东宫参加面试,得了个乙等的不错名次,然后被擢升为左补阙。

李隆基

两年后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因为是被李隆基当堂面试过的考生,而且留下很好印象,所以在唐玄宗即位后的接下来十年间,韩休也累获升迁。

展开全文

开元十二年(724年),韩休出任虢州刺史。

虢州在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唐朝时,这皇家常常是东西两都隔三差五来回跑,“时虢州以地在两京之间,驾在京及东都,并为近州,常被支税草以纳闲厩。”

要提供服务,必然就要花钱,更何况是给皇家服务,那银子还不花得像海水似的?所以虢州这里,每年上缴舆驾的粮草税就非常重,老百姓苦不堪言。

韩休就任虢州刺史后,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朝廷,公开要求将虢州极重的粮草赋税,平均分担给其他州郡。“

休奏请均配余州,中书令张说驳之曰:‘若独免虢州,即当移向他郡,牧守欲为私惠,国体固不可依。’又下符不许之。休复将执奏,僚吏曰:‘更奏必忤执政之意。’休曰:‘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为政!必以忤上得罪,所甘心也。’竟执奏获免。”

韩休

“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为政!”这样的为官态度胸襟与胆识,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所以,身为刺史的韩休,一句“所甘心也”,让后人只有感动感激与崇敬。

韩休在虢州任刺史数年后,因为母亲去世,按照古代惯例,必须离职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后,服丧期满,因为在虢州刺史任内政绩斐然,韩休直接升任工部侍郎,兼知制诰。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侍中裴光庭病逝,唐玄宗让当时的宰相萧嵩推举合适人选,接任侍中之职。其时,张说早已去世。

这萧嵩是唐朝著名的美男子,《新唐书·萧嵩传》记载:“

嵩,瓘子,貌伟秀,美须髯。”萧嵩这人虽相貌英俊无比,却学识浅薄,“

玄宗尝器重苏颋,欲倚以为相,礼遇顾问,与群臣特异。欲命相前一日,上秘密,不欲令左右知。迨夜艾,乃令草诏,访于侍臣曰:‘外庭直宿谁?’遂命秉烛召来。至则中书舍人萧嵩,上即以颋姓名授嵩,令草制书。既成,其词曰:‘国之瑰宝。’上寻绎三四,谓嵩曰:‘颋,瑰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为刊削之。’上仍命撤帐中屏风与嵩,嵩惭惧流汗,笔不能下者久之。上以嵩杼思移时,必当精密,不觉前席以观。唯改曰:‘国之珍宝。’他无更易。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但是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萧嵩虽然文采不怎么样,但是他的军事才能突出。开元十五年(727年),“

凉州刺史、河西节度王君毚恃众每岁攻击吐蕃。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城,执刺史田元献及君毚父寿,尽取城中军资及仓粮,仍毁其城而去。无何,君毚又为回纥诸部杀之于巩笔驿,河、陇震骇。玄宗以君毚勇将无谋,果及于难,择堪边任者,乃以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在与吐蕃作战时,他巧用反间计,成功挑拨悉诺逻恭禄与吐蕃赞普的关系。“

嵩乃请以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在其幕下,又请以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辑百姓,令其复业。又加嵩银青光禄大夫。时悉诺逻恭禄威名甚振,嵩乃纵反间于吐蕃,言其与中国潜通,赞普遂召而诛之。”吐蕃的国力也从此衰弱下去。

萧嵩

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萧嵩命副将杜宾客,在祁连城下与吐蕃军交战,大败敌军。捷报传到长安,唐玄宗大喜,直接提拔萧嵩任宰相。但萧嵩却是如唐玄宗所说是个“虚有其表耳”的人,只是唯唯诺诺而已。韩休因为萧嵩的赏识和推荐,继任裴光庭的侍中之职,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本来就生性耿直的韩休,为相之后,更是处处以太宗时的诤臣魏征为榜样。对国家大事和皇帝的出格举动,他时时处处看在眼里,说在嘴上,写到奏折上,从不遮遮掩掩,有时甚至和玄宗在朝堂之上争个脸红脖子粗,丝毫不给皇帝留颜面。

甚至连工作之余,玄宗要去放松一下都担心韩休知道。这种情况从前也发生在唐太宗和魏征之间:“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唐玄宗则是“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这还都是小事,真正让唐玄宗最感觉没有面子的,是对万年县尉李美玉的处理事件,身为宰相的韩休,直接和他对着干,最后还赢了。

这万年县尉李美玉因事获罪,玄宗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执意要把他流放到岭南。结果作为执行者的韩休,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李美玉犯的罪也不大,不至于要被流放到岭南这偏远瘴疠之地。“

万年尉李美玉得罪,上特令流之岭外,休进曰:‘美玉卑位,所犯又非巨害,今朝廷有大奸,尚不能去,岂得舍大而取小也!臣窃见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恃恩宠,所在贪冒,第宅舆马,僣拟过纵。臣请先出伯献而后罪美玉。’上初不许之,休固争曰:‘美玉微细犹不容,伯献巨猾岂得不问!陛下若不出伯献,臣即不敢奉诏流美玉。’上以其切直,从之。”

李隆基

在朝堂之上,韩休的这一番煌煌之论,当场把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唐玄宗驳得个哑口无言,最终不得不同意韩休的请求,不再流放李美玉。

这一次韩休的当堂表演,不但惊着了玄宗,更是惊着了他的推荐人萧嵩。

这萧嵩当日之所以向皇上推荐韩休,就是因为他认为韩休生性柔和,和他一样唯唯诺诺,很好被控制。没想到,韩休只不过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旦在其位了,那可一点面子都不给皇帝留。“

初,萧嵩以休柔和易制,故荐引之。休既知政事,多折正嵩,遂与休不叶。宋璟闻之曰:‘不谓韩休乃能如是,仁者之勇也。’”

长期在这种压力下,唐玄宗也逐步日渐消瘦了。“

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

可是这玄宗,做得远比不上他说的这般冠冕堂皇、情真意切,他也远没有唐太宗的容人之量。当然,在他的身边,也没有类似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内助、枕边人。

所以,在韩休任宰相之职还不满一年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月的一天,在朝堂例行议事时,又一次因为意见不合,韩休和萧嵩再次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各不相让。“

韩休数与萧嵩争论于上前,面折嵩短,上颇不悦。嵩因乞骸骨。丁巳,嵩罢为左丞相,休罢为工部尚书。”

韩休

这萧嵩,晚年养花种草,怡然自得,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而韩休经此罢相事件后,心灰意冷,后来每逢上朝之日,默默不发一言,渐渐开启了他尸位素餐的为官生涯。七年后,68岁的韩休郁郁而终。

韩休之后,巧言令色、八面玲珑的李林甫任宰相之职,因为惯于谄媚奉承、迎合圣意,李林甫深得玄宗喜爱,官位一路升迁,终至位高权重,人人欣羡。

李林甫之后,因为杨贵妃,又深谙巴结奉承之道的杨国忠,逐渐取代年老体衰的李林甫,得到玄宗重用,直至升任正宰相之位,权势显赫,一手遮天。

生性最爱敛财的杨国忠,顺利升任宰相之后,朝中官吏腐败成风,民怨沸腾,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从此一去不返。

若玄宗如太宗,杨妃如长孙皇后,韩休如萧嵩般长寿,大唐盛世再延续个五十年一百年,亦未尝不可能,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正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所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生错了时代的韩休,注定成不了又一个魏征,只能郁郁而终,徒然留给后人一声长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