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联手灭强大的智氏,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而报仇_晋国_中行_报仇

每个人都是时空中的一粒尘埃,渺小或伟大,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01

公元前492年某个夏日的傍晚,残阳西照,映花如血。

坐在杂物场上沉思的豫让,总感到18岁的天空充满灰暗。

他的基因里流淌着高贵的血统,祖先是周武王的第15子姬高,周成王之弟,封地在毕,后世便称他为毕公高。等到他爷爷毕阳时,在晋国任士,为了兑现承诺,帮助别人一起逃到楚国,落魄的他被发配到豫地采食,就改姓名为豫让。

豫让熟悉周礼,脑子里满是礼义,虽然穷酸,但他始终维持士的尊严:佩剑。

只是,武器杀人时算是硬通货,但它换不来米面来填饱肚皮,所以还得找个好下家去混吃混喝。盘指算算,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在晋国,真的太少。

02

而晋国的建立,完全出于一个玩笑。

周成王姬诵有一次与弟弟叔虞游戏,他们在绿树成荫的空地上撒欢取乐。高兴之余,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削成圭形,送给弟弟,并随口说:“把这个封给你!”

圭,实物为上圆下方的玉器,代表天子分封诸侯时给他们的凭证。

当天,叔虞把情况反映给辅政的周公,史官将它记录在案,追着周成王兑现诺言。

周成王有些后悔,赶紧说只是个玩笑。史官一般骨头和文笔同样刚硬,一句“天子无戏言”堵住老大的后路,周成王只得将刚灭掉的唐国封给弟弟,因此,后世也称叔虞为唐叔虞。

唐国位于黄河、济水之间,人杰地灵,等到叔虞的儿子燮父接了班,又迁居到晋水的旁边,因水改其国号为晋,自称晋侯。叔虞后代的后代曲沃武公时开始的,通过贿选,用宝器换地位的方式,得到了时任大当家周釐王的正式任命,更号为晋武公,对外称晋国。

展开全文

在豫让爷爷口述相传的历史中,他还了解到,晋国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经历内乱外患,秦晋之好、骊姖之乱、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包括晋楚争霸、殽地败秦等等名词,都与晋国国力及影响力的消长密切相关。

待到晋文公重耳执政时,晋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齐桓公拍肩搭背。

最重要的是,他开启了扩军的工作。

按照《论语》中孔夫子的说法,天下军队,都归周王管理,《周礼》也明确了军队编制。但晋国帮助过周平王东迁,现在又是邻居,有机会近水楼台借保护之名行扩张之实,晋文公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立一将一佐,称为“六卿”,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

而高级将领“六卿”,都由士族子弟世袭,其中,中军将的权柄最大,成为晋国实际的执政官。

这套制度的设计初衷非常理想,但致命缺陷是过于依赖君主的个人能力。当君强臣弱时,对国家发展如虎添翼;反之,则会被取而代之,并将国家推向火坑。

03

最早位列“六卿”的人,都是追随晋文公流亡19年的重臣,作为政治投资的回报,重耳给他们高官厚禄并特许荫庇,卿大夫开始手中掌权、吃嘛嘛香的时代,并且为了争夺土地,他们相互倾轧,无论后期“三军六卿”制如何演变,五军十卿也好,六军十二卿也罢,通过流血、阴谋和暴力,历经过几轮生离死别的残忍淘汰,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六卿。

豫让,为了活命,必须选择其中一家。

他最早投奔了范氏。范氏,本姓士,后来因为封地于范,也以此为姓。但在那里,豫让感受不到春天般的温暖,冷了得不到衣服,饿了只有残羹冷炙,受尽白眼与屈辱,深深打击了他的自尊。

本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信条,他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规划,瞅着范氏的姻亲中行氏不错,来到那块地盘。

中行氏,本姓荀,先辈担任晋国中军将,来后中军改为中行,便以官名为姓。

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不幸的生活各有千秋。

在中行氏那里,豫让仍然被当成普通人,睡在干硬的柴草上,衣衫破烂,每天几碗稀粥,搬运两次重物消化得一干二净。他最希望去做仓人的助理,管管米粮收入,不敢有贪占的念头,至少可以食能裹腹。这个想法却最终成为天边的浮云,在休息间隙,他时常到那边去溜达,许多人听到铜钱的声音会兴奋,对于他来说,大概闻到米香同样满足。

直到影响他一生的那个人出现,豫让才知道,没有注定的无缘无故。

有一天,他按照惯常路线走在从米仓返回的路上,邂逅一位面貌俊朗、神气飞扬的青年,只因为在人群多看了一眼,从此彼此深深记住了对方。

后来,豫让得知,那个人叫智瑶,是智氏家族的公子哥。智氏,也因封地在智邑而以之为姓,本姓荀,祖辈荀首与中行氏荀林父是亲兄弟,因此,智氏与中行氏血缘关系最近,经常相互走动。这次是智瑶初次到米仓,初次遇到他,并在隔了几天后,再次来到中行氏,托小厮带话,问豫让想不想去跟着他干。

这,成为少年豫让的烦恼与快乐。

经过几个昼夜的思想斗争,豫让回复:他愿意,直到不愿意为止。

04

对豫让的到来,智瑶非常高兴,为他安排了华屋美衣美食,并告诉他让他来是为了保命。果然,第二年,智、赵、魏、韩四家,联合起来灭掉了范氏、中行氏,三军六卿变成了二军四聊,土地暂时由晋国君王管理。

当时,智氏的当家人是智申,正在为选择合适的接班人焦灼不安。出于慎重考虑,他深夜约谈了族老智果。得知打算立智瑶为后,智果连连摇头,他说智瑶外貌、骑射、才艺、文采、勇气都很出色,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仁义。如果立他为后,智氏必灭亡!

见智申没有同意的意思,智果叹息着,走出房门赶紧去找太史,改姓为辅。

2年后,智瑶被正式确定为下代掌门。

豫让自然也为这个消息高兴。

这几年,智瑶对他一如既往地好,在他20岁的时候,为他张罗了加冠礼,还帮他特色一位婢女做老婆。

他也见识了智瑶对待人事的冷酷,但总把它看成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直到14年后,智瑶正式继位,看中了中山国内的一块地方,假装赠送一座巨钟,让对方搭桥修路,军队随着送礼物队伍攻灭他们,别人都说他贪而无信,豫让却认为主子有勇有谋。

在对的人眼里,错误永远被忽略。

随后的21年间,豫让继续得到恩宠,与智瑶出则同车,食则对桌,前去探望智瑶的人必然拜访他,豫让对智瑶的感情由感恩上升为崇拜。

晋出公时,四卿私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封地,没喝到一口汤的晋出公大怒,准备联络齐国、鲁国外援讨伐逆臣,智瑶事先得到两国的通报,再次联合赵、魏、韩三家进行反攻,不是敌手的晋出公逃亡,死于道上,智瑶又扶立一个新君王哀公。

重新洗牌后,智瑶拥有土地最多,还是晋国的执政官,参照辈分排法,他被人尊称为智伯。

自此,智伯迎来了高光时刻,同时开启了抛物线式的人生。

05

豫让明显感觉到了智伯的变化,雄厚的资本膨胀了他的蜜汁自信,天天哼着“我有一个梦”的小曲,毫不掩饰野心:吞并三家,取晋代之。

此时,三家家主为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

子,代表爵位;襄、康、桓均是谥号。

同样,智伯也有一个称呼:智襄子。

为了试探一下对方的反应,四个人流着口水分完田地后,在蓝台相聚,饮酒庆功。菜过五味,智伯不正经的神经发作了,以卞庄刺虎的典故戏弄韩康子,见其谋臣段规个子只到自己胸脯,还拍着他的脑袋叫着小孩子,别多嘴!豫让感觉到不妥,但认为智伯做事肯定有道理。最后那两个人敢怒不敢言,气呼呼走了。

族里的长辈智国听说智伯侮辱了韩氏君相,担心报复,力劝智伯早做准备。智伯把头一昂,说我是老大,不为难别人已经不错了,谁敢和我过不去!

没过几天,他又假传君令收赋养军,厚着一张老脸派人去各家索要土地。

可惜,他命里注定有克星,遇到了更硬核的对手赵襄子。

赵家人来头不小,与秦同祖,都是一只红黑色鸟的后代,血液里,奔涌着狂放、野性、不羁的基因。

赵襄子的母亲是翟人,地位低贱,他老爹赵简子听取相面人的话,废掉长子,将他立为继承人,相信他能够令赵氏兴旺发达。赵襄子果然不孚爹望,为了获得代国土地,他能指使厨子用铜勺把姐夫代王拍死,逼得姐姐用簪子自杀,留下摩笄之山供人垂吊。

实际,智伯与赵襄子早有旧恨。

赵襄子在当太子时名叫赵毋恤,奉命配合智伯打仗。贼精的智伯断定,此人将来会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摆鸿门宴灌他喝酒,又借着疯劲,用酒斝击中他的面颊,打算激怒对方起来反抗,以军法处死他。

赵襄子没有上当,忍了。

智伯当然不死心,班师后,小跑着到赵简子那下药,建议废掉太子。赵简子可真不糊涂,当场严词拒绝。

从那以后,智伯已是赵襄子心中一根刺。

这根刺又想找地方再插一根,赵襄子大怒,以“土地是先世所传,不敢弃之”,完美怼回。智伯得报也大怒,生气的后果很严重:联络韩康子、魏桓子举全族之力攻打赵襄子,豫让自然随同一起出征,他清醒意识到了,四卿变三卿,已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06

韩康子、魏桓子原本也不想割肉,毕竟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但除了惧怕,他们还有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先满足智伯的贪婪,令他骄傲自大,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再收拾他。再说,还想看他与赵氏相斗,坐收渔翁之利。

对这种做法,现在有个名词叫捧杀。

三家约定灭赵后平分地盘,联军气势汹汹将赵襄子赶到晋阳,久攻不下,智伯凿渠引晋水灌城。

危在旦夕之际,出来一位多事的山神,他拖着只见上身不见下身的躯体,委托赵襄子家臣原过用青竹传书,告诉主子坚挺,三月后某时帮他灭智伯。有了主心骨的赵襄子也不敢大意,派手下谋臣张孟谈去另外两家公关。

韩康子、魏桓子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魏城安邑临近汾水,韩城平台挨着绛水,智伯同样可以采用水灌法对付他们。

在利益面前,背叛有时跟吐口痰似的。

三家愉快地握手,用水反灌智伯军营。

在溃散中,智伯被赵襄子擒获,看看日子,正是神仙答应的时间。豫让率水军拼死相救不成,逃至石室山。新仇旧恨,赵襄子亲自斩下智伯的人头,制成盛酒的器皿,屠灭智伯宗族。

豫让,闻听噩耗泪如雨下。

当初决定水淹晋阳时,絺疵提醒智伯,魏、韩两家眼看胜利不喜反忧,将来必反。智伯根本不理会,豫让站在旁边,也看出一丝端倪,可是习惯服从智伯,没有异议的附和,留下没有意义的悔恨!

回到家中,妻子劝他到赵氏谋份差事。对赵氏,豫让有些了解,他有两个朋友都在赵府服务,其中的任登说,赵氏非常好士,早在赵简子时就肯杀掉心爱的骡子,取出肝脏去救助不相识的翟国小臣胥渠;赵襄子更是用人不疑,赏罚分明,也曾暗示过如果愿意,他可以引荐。

但是,豫让不会考虑个人荣辱,指天对地表达个人的立场: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则吾魂魄无愧矣!

他不当伯夷、叔齐,也不当叛徒,智氏家族的大夫智开已经逃往秦国,剩下的大夫智宽也是苟延残喘,他,准备为死去的智伯报仇。

07

为了接近赵襄子,他改了名字、身份,假装是充服苦役的囚徒,混入临时行宫,手执利刃躲在内宅厕所内,想乘赵襄子如厕时一招毙命。偏偏赵襄子第六感超强,走到厕所的瞬间感觉到杀气,让左右跟班里外一搜,牵出了豫让。

得知自报家门的智伯亡臣是来报仇的,赵襄子暗自叹息和佩服,认为这是义士,制止了手下人处死他的建议,放豫让回家。临走时,赵襄子又叫住他,说我今天放了你,能否放弃前仇?

这是君子之问,自然也会有君子之答。

豫让毫不迟疑,说您放我,是私恩;我报仇,是大义。

赵襄子再次暗处叹息,即日回晋阳避祸。

豫让没有因为首次刺杀失败而气馁,为了更好伪装不被认出来,他剃掉胡须和眉毛,身上点漆,装作患癞的乞丐在闹市中高声乞讨,几乎骗过了所有熟识的人,除了声音听上去让他妻子起疑,一切都堪称完美。他又咬咬牙,吞炭使喉咙变哑,彻底脱胎换骨,奔向晋阳。

智伯虽然兵败身死,但他当初为引水挖的水渠仍在,为方便通行,赵襄子在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因为水灌晋阳之故,根据五行相克之理取名赤桥。

这一天,赵襄子心血来潮,想去参观。得知消息,豫让感到机会又来了,怀揣利刃,装作死人埋伏于桥下,等待着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辉的迸放。

哪知,赵襄子的车刚接近赤桥,马忽然悲惨地嘶叫,怎么赶都不动。豫让的另一个朋友青荓是车夫,听主子的命令赶紧去桥下查看,一眼瞥见了装死的发小。

豫让呵斥青荓快点走开,自己有大事要办。

青荓哭着说,你的阴谋讲出来,我要泄露对不起朋友;但要杀我的主子,我如果不说就失去人臣之道!没办法了,我只能自杀!

闻知青荓死了,赵襄子让人细搜,将面目全非的豫让再次带到面前。

赵襄子骂道:我已放了你,你却步步苦苦相逼,别怪我不客气!

豫让闻言大哭,泪与血下,痛惜他死后,再也没有人替智伯报仇了。

这倒激起赵襄子的好奇心,他问:你最早服侍过范氏、中行氏,智伯灭了他们你反而投靠智伯不为他们报仇,怎么智伯一死你报仇的愿望如此强烈?

豫让腰杆子一挺,高声说:君待臣如手足,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臣待君如路人。跟随范氏、中行氏,把我当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的标准报答他们;智伯却不同,以国士之尊相待,我报答他要配得上国士的礼遇!

赵襄子明白了,这个人铁了心要报仇,再宽恕他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于是,赵襄子解下佩剑扔到豫让脚下,说你为了智伯,已经成就了义名,现在自裁,给你留下最后的体面。

豫让自知难逃一死,最后请求赵襄子:知道你不会无视我的忠义,那就送佛送上西天,让我刺下你的衣服,代表已经报了仇,我就死也瞑目了!

赵襄子怜悯他,脱下锦袍让人递给他。

豫让擎剑在手,怒眼看着锦袍,跳起来连砍三下,口中喊着我可以有脸去见智伯了!尔后,伏剑自刎而死!

赵襄子非常悲伤,命人将豫让厚葬。

再看锦袍,见所砍之处都有血色污点,内心异常惊骇,连打三个寒噤,从此染病。不久,赵襄子病死。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赵浣尽快瓜分晋国,以免晋国再出现明主断了赵氏宗祀。

赵浣很听话,与韩、魏给晋幽公留下两个食邑,其他国土三家均分,成诸侯,对外号称三晋。

又过了27年,三家灭掉晋国,分其地,纷乱的战国时代来临。

期间,一个个人物、事件如过江之鲫,乱糟糟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少空欢喜,但豫让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总是临风令后人愁肠百结地凭吊。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亦林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