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遥感阶段的发展历程 高分二号 地灾解译 ARCGIS制图_遥感_航空_发展

航空遥感阶段的发展历程

航空遥感在民用过程中又得到了很多改造。首先,人们对照相机进行了改进,专门设计了飞机上使用的航空摄像机;其次,发展了专用的航空像片分析设备,如航空摄影测量仪,形成了在航空像片上进行精确测量的一门科学, 即航空摄影测量学。虽然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精确摄影测量仪器的使用,才开始形成现代摄影测量学。这些改进和进步成为遥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政府的国民经济开发项目中,航空摄影技术开始逐渐得到应用,最初用于编制地形图,后来又逐渐用于土地调查、地质制图、森林调查以及农业统计等。随着航空像片在资源环境调查中的不断应用,逐渐积累了使用航空像片的方法和流程等实践经验。李在他的著作《俯看地面》(The Face of the EarthasSeenfromtheAir)中,列举了这段时期航空像片的应用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是遥感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战争期间,电磁波的使用范围从可见光波段扩展到了其他波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远超过人类视觉范围的红外和微波区域。这些光谱知识在战前150年就已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发展起来,然而,由于这场战争的迫切需要,这些波段的应用和发展才突飞猛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些对可见光及其他波段遥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战争时期训练了大批经验丰富的航空摄影飞行员、相机操作人员和像片解译人员,成为战后重要的遥感工作人才。他们将摄影和解译的技巧和经验转到战后的民用中,从而使航空遥感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因此,战争结束后一段时期(1946~1960 年),航空遥感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用技术转向民用;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冷战为进一步发展侦察技术创造了环境。当军方有了更新、更精密的照相设备时,就会将一些已淘汰的旧技术应用于国家民用领域。这期间为遥感技术在民用领域中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罗伯特•科威尔(Robert Colwell)。他运用彩红外胶片来识别农作物类型、长势及其他植物学特征。尽管他研究中所用的许多基本原理早已经有了,但其系统的应用研究仍是遥感领域发展的里程碑。同时,科威尔还论述了现代遥感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60年代遥感有了一系列重大发展:①第一颗气象卫星在1960年4月发射升空。设计这颗卫星的目的是进行气候和气象观测,但它为日后地面观测卫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一些曾经用于军事侦查的遥感仪器被引入了民用。这些仪器将航空观测的光谱范围从可见光波段扩展到了红外和微波区域。②在这样的背景下,“遥感”术语第次出现了。一位在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工作的科学家恩威利•普鲁伊特(Evelyn Pruit)提出了这个术语,他发现当时的“航空摄影术”这个术语已无法精确地描述可见光波段以外的电磁波所形成的各类影像。这一术语在196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后被普遍采用。③遥感研究项目启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启了有关遥感的研究项目,旨在未来的几十年能支持美国各个研究机构对遥感的研究。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院将遥感研究运用于农业和林业。197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概要地描述了遥感信息调查的发展前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