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庙号为“世宗”的皇帝,除了刘彻你还知道谁?_庙号_世宗_在位

在历史上,开国皇帝往往使用太祖、高祖等庙号,而之后的皇帝则使用太宗、高宗等庙号。其中,“世宗”是个赞誉很高的庙号,意为“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当然,对于历史上的“世宗”皇帝,也并非全都名副其实。

一、汉世宗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比如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比如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再比如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等。

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因为汉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没有庙号,所以,后人习惯用谥号来称呼他们,也即和汉世宗的称呼比起来,汉武帝才是大家常用的。

二、北魏世宗元恪

展开全文

元恪(483年~51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元恪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汉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国势盛极一时。

不过,元恪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亲,外戚高肇篡权,这导致北魏的国力逐渐衰败。延昌四年(515年),驾崩于式乾殿,年仅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

三、北周世宗宇文毓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 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护迎立。任内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皇帝”。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被权臣宇文护弑杀,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四、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改姓郭,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在位期间,柴荣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百姓富庶。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葬于庆陵。

五、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5月27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年号“嘉靖”。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不过,朱厚熜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乃至于为明朝带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葬于十三陵之永陵。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是和汉世宗刘彻比起来,朱厚熜显然不适合使用世宗这一庙号。

六、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励精图治,做了一系列变革,从而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