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女篮锦标赛(自1953~1998年间举行的13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国家)_苏联_锦标赛_捷克斯洛伐克

本文目录

  • 自1953~1998年间举行的13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国家
  • 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介绍
  • 2014世界女篮锦标赛排名
  • 世界女篮锦标赛的历届赛事纪录

自1953~1998年间举行的13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国家

自1953~1998年间举行的13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国家 是美国和苏联,各六次
第十三届 1998年 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第十二届 1994年 巴西 中国 美国
第十一届 1990年 美国 南斯拉夫 古巴
第十届 1986年 美国 苏联 加拿大
第九届 1983年 苏联 美国 中国
第八届 1979年 美国 韩国 加拿大
第七届 1975年 苏联 日本 捷克斯洛伐克
第六届 1971年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巴西
第五届 1967年 苏联 韩国 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届 1964年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第三届 1959年 苏联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届 1957年 美国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第一届 1953年 美国 智利 法国

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介绍

世界篮球锦标赛是国际篮球联合会举办的国际性的篮球赛事,男子从1950年开始,女子从1953年开始,男、女比赛分别举行。

历届比赛某些情况下间隔时间不同,一般是4年一届。从1986年起,男子和女子的比赛都在同一年进行,也都按照4年一届的时间举行。

2014年起更名为男篮世界杯,首届男篮世界杯的举办地为篮球王国西班牙。

考虑到与男足世界杯同一年进行,在电视转播的影响力和赞助商的热情上都会受到影响,国际篮联决定从第二届世界杯开始延后一年举办。

同时,2019年第二届男篮世界杯的参赛队伍还将从24支扩军为32支。

2014世界女篮锦标赛排名

第17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最终排名:
01.美国    02.西班牙   03.澳大利亚  04.土耳其
05.加拿大   06.中国    07.法国    08.塞尔维亚
09.捷克    10.白俄罗斯  11.古巴    12.巴西
13.韩国    14.日本    15.莫桑比克  16.安哥拉

世界女篮锦标赛的历届赛事纪录

第二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57年10月12日至2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届锦标赛参赛队增至12个队,其中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队、匈牙利队和澳大利亚队首次参赛,给世界锦标赛带来生气,加剧了比赛争夺的激烈程度。美国队尽管在小组预赛中败在捷队手下,但在决赛中仍然战胜捷队,而且战胜了包括苏联队在内的全部对手,第二次登上了世界女篮冠军的宝座。苏联队是四次欧洲冠军获得者,这次旨在夺取世界冠军,但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以三分之差失利而居亚军。捷克斯洛伐克队功亏一篑,最后获得铜牌。
第三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59年10月10日至18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由于美洲大陆、大洋洲和西欧各队均不参赛,这届锦标赛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球队中进行的,参赛的共8个队,按单循环方式进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参加了这届比赛,这是亚洲第一支球队参加世界女篮锦标赛。
苏联队实力超群,七战全捷,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称号。在这七场比赛中,苏联队平均每场胜对手29分之多。保加利亚队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
朝鲜队实力最弱,七战皆负,其中净负苏联队65分(24∶89),创造了世界女篮史上一场比赛差距最大的纪录。但朝鲜女篮的顽强斗志受到人们赞赏,这个队那种不打到最后一秒钟不服输的精神令人敬佩。
参加这届锦标赛的还有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队。
第四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64年 4月 18日至 5月 4日在秘鲁利马举行。
这届锦标赛原定在1963年举行,因场馆建造工期一拖再拖而多次推迟比赛日期。
尽管如此,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四大洲的13支球队,特别是欧、亚的球队不远万里前往参赛。
这届锦标赛各队的表现表明,世界女篮技、战术均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苏联队整体配合和有效地攻防节奏、美国队突出的个人技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联女篮在这届锦标赛已确立了世界篮坛的霸主地位,实力高出各队一头,比赛中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身高2.03米的中锋萨利莫娃杰出的表现,令各队望球兴叹。最后,苏联队八战全捷,蝉联世界冠军,平均每场胜对手达34分。相反,美国队却在走下坡路,预赛中败在保加利亚队手下,决赛中以三胜三负的战绩,仅名列第四。捷克斯洛伐克队和保加利亚队分列亚军和第三名。
第五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67年 4月 14日至2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
这届锦标赛云集了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11支球队,并第一次规定,预赛中相遇过的队在决赛中不再交锋,双方的预赛成绩带入决赛。在比赛中,亚洲的韩国队、日本队的进步和杰出表现,使世界篮坛的行家们大吃一惊,特别是韩国女篮夺得亚军被认为是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最大的冷门。
苏联队以雄厚的实力无可争议地第三次捧回了世界冠军奖杯,平均每场净胜对手达25分之多。但也看到,苏联队在决赛阶段的优势已不如前两届,每场净胜对手不到18分,其中仅净胜捷克斯洛伐克队10分和日本队15分。
东道国捷克斯洛伐克队在预赛中不尽人意,但在决赛中发挥较好,夺得了铜牌。日本队名列第五。
第六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71年5月16日至19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
这是巴西第二次举办世界女篮锦标赛。这届锦标赛原定在智利举行,但智利篮球协会于1970年春季宣布无力举办,所以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于1970年5月在卢布尔雅那举行的会议上,接受了巴西篮球协会的主办申请。同时,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决定设立“伊凡·拉波佐”纯金世界杯为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冠军奖杯。这个奖杯形状类似古代希腊酒杯,是巴西篮协已故领导人伊凡·拉波佐的朋友们捐赠的。
这届锦标赛是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一次重要的比赛,世界各大洲均派队参加,并第一次进行性别检查和实行药物控制。
20多万名观众观看了这届比赛。非洲代表队马达加斯加队第一次在世界女篮锦标赛上亮相,从而向世界篮坛表明,非洲女篮运动已经开展并在普及中。
苏联女篮在本届比赛中仍然所向无敌,九战全捷,捧走了“伊凡·拉波佐”纯金冠军奖杯,每场净胜球达36分之多。年仅18岁、身高2.10米的谢苗诺娃对所有各队都造成了巨大威胁。她在整个比赛中高达73%的命中率令对手望而生畏。捷克斯洛伐克队和巴西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32岁的老将约斯科娃,为捷队夺得银牌竭尽了全力。她是决赛阶段比赛中命中率最高的队员。
第七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75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
除中美洲代表古巴队退出比赛由匈牙利队代替外,其他各洲的12支球队均参加了这届锦标赛。比赛是在高海拔和气候湿热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届比赛没有一支球队能动摇苏联女篮的霸主地位,任何队的防守均阻挡不了巨人谢苗诺娃在篮下的进攻。结果,苏联队以绝对优势连续第五次轻松地把冠军奖杯又一次捧了回去。
第八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79年 4月 29日至5月13日在韩国汉城举行。
本届与前几届不同的是,上届奥运会亚军美国队不参加预赛直接进入决赛,相反东道主韩国队经预赛后才闯入决赛。决赛阶段比赛结果,美国、韩国和加拿大三队战绩均为六战五胜一负,只好计算净胜分来决定名次。这样,美国队在相隔24年后,第三次夺得世界冠军,韩国队和加拿大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
第九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83年7月24日至8月6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
巴西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除1954年和1963年举办过两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外,这次是第三次举办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从而成为举办世界篮球锦标赛次数最多的国家。
巴西是在其国内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举办这次锦标赛的,有些比赛只好在不符合举办条件的水泥地上进行。但各国运动员谅解巴西当局的难处,均无怨言,使比赛得以顺利进行。
上届因苏联等世界一流强队未参赛而失去光彩,1980年奥运会篮球赛又因美国等不少强队抵制而反映不了世界女篮真正的水平。因而这次锦标赛是1976年以来世界所有强队云集的一次大赛,体现了当时世界女篮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动向。比赛结果,苏联队第六次赢得世界冠军称号,美国队名列亚军,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中国队获得铜牌。
中国队这支新军的突起,给世界女子篮坛带来了新的竞争力,改变了人们印象中亚洲队身高处于劣势的形象。特别是中国队篮下威胁,使美国队为之一惊,迫使苏联队在与中国队交锋时迟迟不敢替换主力。
第十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86年8月7日至17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参加这届锦标赛的共有12个队,先分两个组进行单循环赛,排出各组名次。然后各组前两名的队打交叉赛,胜队决冠、亚军,负队决第三、第四名;各组第三、第四名的队也打交叉赛,胜队争第五名,负队争第七名;各组第五、第六名的队同样先打交叉赛,胜队决第九、第十名,负队决第十一、第十二名。
比赛结果,美国队在决赛中以108∶88大胜苏联队,第四次赢得世界冠军称号,并打破了苏联队多年来在世界比赛中的垄断地位。这场比赛被认为是世界女子篮球史上历史性的新突破,并表明美国队目前代表了世界女子篮球最高水平。
中国队在首轮分组赛中以76∶80负于捷克斯洛伐克队,被认为是这次锦标赛中最大的冷门。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特别在上半时以47∶30领先17分后,思想上产生轻敌麻痹,加之换人不当,结果失去了进入前四名的机会。从当时中国队的实力和水平来看,有能力有条件与加拿大队和苏联队争夺第三名或亚军。为此,这场球的失败,对中国队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沉痛教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