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放弃篡位称帝?多铎之死粉碎多尔衮的皇帝梦_多尔衮_篡位_努尔哈赤

前言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王朝。

在这个王朝身上,有着无数的故事可以诉说。清朝以来,我国人口逐渐破亿,康熙雍正年间,摊丁入亩的政策使得人口税就此消失;而康雍乾三朝所创造的盛世局面也成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及至后期,随着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国迎来了百年衰败的屈辱史……

除了这些历史事件之外,其历代统治者也颇为人们所乐道。英年早逝的福临,堪称“千古一帝”的康熙,拥有十全武功的乾隆,又或者一生傀儡的光绪,其本身也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不过,在这些帝王之中,还存有一个无冕之王——多尔衮。

少年英才,独揽朝纲

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年间,是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也是满清政权得以入关的主要人物之一。

展开全文

少年之时,多尔衮就因为母亲得宠而颇受努尔哈赤喜欢,仅八岁的年龄便与其兄长们一同参与国政朝事。

虽然努尔哈赤在世时,多尔衮并未能成为贝勒,但当时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当中,他们三兄弟都或多或少因为母亲的缘故成为实力较为强劲的台吉。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便跟随皇太极一同征战四方,仅十六岁的年龄便战功加身。而后,征伐蒙古、率军攻打大明,后金政权的形势一片大好。皇太极在位第十年,大清政权正式建立,多尔衮因为军功累身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年仅二十四岁已经成为其他几位兄长中较强势的存在。

随着大清的建立,多尔衮除了进攻明朝之外,还开始接触朝政事务。因着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大清政权的许多政府机构经多尔衮的建议得到改革,而他也因为卓越的政治能力逐渐成为统辖六部、任命官员的存在。

而后,随着皇太极突然间的死亡,即将进入管内的大清政权进入了第一次不稳定时期。因为皇太极死得突然,导致皇储一事陷入争议之中。无论是皇太极的儿子还是其兄弟,都有资格成为继承大统之人。

因此,除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外,多尔衮也成另一个热门选手。但在这次皇位角逐之中,多尔衮最终与朝廷各方势力达成一致,共同推举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继承人,自己则与朝中另一势力代表人物济尔哈朗协助辅政。

由于福临年幼,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成为清政权的最具有话语权的存在。之后随着山海关破,清军占领北京,多尔衮凭着为崇祯发丧的手段为满清政权进驻北京刷了一波好感。使得清廷成功迁都北京。

而后,随着福王朱由崧政权被灭,多尔衮权势越来越大,从最初的摄政王演变为皇叔父摄政王再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与年龄尚小没有实权的福临相比,多尔衮更像是大清的无冕之王。

多尔衮与皇位

从多尔衮的身份来说,早在努尔哈赤死亡之死,他便是极具竞争力的后金政权继承人之一。虽然当时他并不是贝勒,但他母亲深受宠爱,且自身也有一定的实力,加之还有同母兄长与弟弟多铎为同一阵营,他们与四大贝勒之间的竞争甚至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而且,曾经被努尔哈赤定位继承人的代善还被罢免,这便使得多尔衮的竞争大大减少。但最终,皇位却给了在权衡之下给了皇太极。

当时代善虽然失去了继承资格,但他的实力仍在,而多尔衮的母亲在努尔哈赤死后被殉葬,他们自身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其他各势力相抗衡。相较于其他两位有前科的贝勒,没有太大背景且能干的皇太极成为他们的共同推举人。

皇太极去世后,代善已经年迈,早已退出了大统之争,多尔衮迎来了第二次机会。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虽然有三旗支持,但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权柄在握,背后还有两白旗势力的支持,甚至另外三旗之中也有许多人向他表示好感。

可最终,也因为朝中各方势力不平衡,多尔衮对其势力颇有忌惮,选择了推举福临而自己当摄政王。

此两次于多尔衮而言,是机会,但不是最佳时机。当他成为摄政王,并在朝中权势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皇父摄政王的时候,仍有人提议他篡位为王。

但多尔衮宁愿赖在摄政王的位置之上,也没有真正篡位,这是为何呢?

多尔衮没有篡位的原因

从前两次机会来看,多尔衮的实力并不足以成功篡位并稳定朝局,因此他成为摄政王更像是各方势力调和的结果。不过,一人之下权势滔天的多尔衮最终也没有选择篡位,关于这一说法,最普遍的认知是因为他与孝庄皇后的关系。

尤其是受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都表示多尔衮是念在与孝庄的情分上才没有真正篡位。

但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直到如今仍然是史学界的一大谜题。有人认为,多尔衮身份逐渐变化,最终成为皇父摄政王并且还亲自到皇宫内院,这无疑是一大证据。

但也有人表示,孝庄贵为皇太后,如果下嫁给多尔衮,死后自然不可能被葬入皇陵。更何况孝庄本就是极有政治手段的人,完全没必要通过下嫁的方式来权衡各方势力。

相较于没有定论孝庄而言,多铎之死才是多尔衮没有称帝的真正原因。

即使摄政王权位再大,他篡位也得引起朝政的强烈不满。多尔衮励精图治一生,自然也有博得身后名的期望,但他一生唯一的孩子是一个女儿,并没有继承大统的能力。也就是说,多尔衮篡位死后,朝政仍然会回到他人手中,而到时候迎接自己的便是他人的口诛笔伐。

因此,多尔衮在福临继承大统之后,内心仍有不甘与篡位的愿望,但他所能选择的继承人便只能是自己的弟弟多铎。多铎的存在,不仅能够为自己正名,还能在自己死后继续稳定朝纲。

可惜的是,自己刚成为皇父摄政王的第二年,多铎便因天花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多铎死去,自己也没有后嗣,绸缪一生的篡位在自己死后也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因此,多尔衮当了七年多的摄政王,也没有实现真正的篡位。

尾声

幼帝登基,权柄旁落,的确容易导致篡位的现象出现,如隋文帝代周,赵匡胤取代北周。但这种取代,基本上都是外戚另立朝纲。

而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最终仍是清朝政治中心的人物。他的篡位与取而代之,更多是内部权力的竞争与角逐,属于内耗行为。

多尔衮虽权势滔天,但也算是大清比较接触的政治家,因为篡位而使得大清政权从内部变得摇摇欲坠,显然不是他所想的。因此多铎死后,没有第二人替自己稳定朝纲,才是他最终放弃篡位的原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