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家谱(孔孟家谱全部的字辈图表)_孔孟_家谱_都是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孔孟家谱 孔孟 家谱 都是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孟家谱的排辈顺序,都是什么字?
  • 2、孔孟一家族谱姓氏怎么排的
  • 3、为什么孔孟族谱50代和77代都是德字啊?
  • 4、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
  • 5、孔孟辈分是怎么排的?

孔孟家谱的排辈顺序,都是什么字?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孔孟颜曾家谱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孔氏族谱 孔孟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朝廷再赐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些字,都是朝廷赐给孔家的。后来,孟氏(孟子)、曾氏(曾参)、颜氏(颜回)、卜氏(卜商,字子夏)等孔子门人的后代,也按这些字排辈分,以示与孔氏的传承关系。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孔孟的辈分用字是皇帝批的《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孔孟一家族谱姓氏怎么排的

这四姓用一个,主要是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全是儒家的先师。至于你们卜家,不太可能也是儒家的先师,那可能是你祖上与一上诉四姓的人结为兄弟,或有师徒,然后附上去的。

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曾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为什么孔孟族谱50代和77代都是德字啊?

50代。孟姓字辈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你好!孟氏50世祖在元朝呢,现在的是庆凡祥令德 ,德第77代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孔孟家谱顺序如下: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第77代。根据孔家族谱显示,第77代衍圣公是孔德成,所以德字辈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孙,维字辈为孔子的第78代子孙。

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

1、孔孟颜曾家谱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2、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起使用清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后清宣宗成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3、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孟辈分是怎么排的?

1、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第五十六代开始,起始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版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2、孔孟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4、从第五十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辈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战乱,辈分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使用。

5、朝廷再赐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些字,都是朝廷赐给孔家的。后来,孟氏(孟子)、曾氏(曾参)、颜氏(颜回)、卜氏(卜商,字子夏)等孔子门人的后代,也按这些字排辈分,以示与孔氏的传承关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