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锁为木工技艺巅峰之作,而“百工圣祖”鲁班为何教徒弟歪门邪道?_鲁班_墨子_发明

鲁班被世人称为中国建筑业的祖先,木匠行业的鼻祖。有无数的发明创造,包括木工工具、木器结构、房屋结构,古代兵器、攻城器具,农业工具用具,木制机械,打井灌溉给水器具,在战国以后的书籍中有零散的记载。而今,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后做出来的。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中“三教”指的是中国儒、佛、道三大教派。“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古代的建筑工匠属于下九流,在正史文献中记载较少,多数是历代工匠口口传授,或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行内薪火相传,而工匠师傅编书著述的人很少,技艺流传局限在师徒之间。宋代木工喻皓的著作《木经》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的片段保存在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里。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行业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鲁班的知识技术从哪里来?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滕州市)。姬姓,公输氏,名班,字依智。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人们常称为鲁班。

鲁班的技术来自勤学苦练。据记载,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刻苦读书。幼年就学会了许多种工艺技术。长大后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作经验。

传说中鲁班的发明,其实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动荡,变化加快,这给工匠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一时期,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都有所发明。(1)木工工具。据古籍《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记载,木工使用的很多工具器械都是鲁班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是鲁班发明的。这些工具的发明使工匠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展开全文

(1)传说鲁班发明的铁锯子,而早期原始人类已经会使用石锯。传说,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细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鲁班得到了启发,他想,如果有这样齿状的工具,就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据考古学家发现,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在鲁班出生前几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的文字早已出现并使用。

(2)传说鲁班发明的曲尺,又名鲁班尺,最早的名称是“矩”。据《墨子-天志上》记载:“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规矩,即圆规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较短为一尺,主要为量度之用;尺翼长短不定,最长为尺柄一倍,主要为量直角、平衡线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长短甚至平衡线。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有画圆的规和画直角的矩。有句古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和矩在我国的发明和应用开始得很早,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规”和“矩”二字。《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中,也提到夏禹利用规和矩进行测量,规划治水方案。在“矩”有关的记载中,最重要的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我国早期数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周髀算经》记载:“员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意思是勾股形三边之比为3:4:5,这是一种形式比较特殊的勾股定理。

“矩”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形声。从矢,从巨,巨亦声。“矢”是古代测量直线长短的基本单位。“巨”义为“包罗万象”、“任何事物”。“矢”与“巨”联合起来表示“测量任何物体的长短高低”。《离骚》中“求榘鑊之所同。”《孟子·离娄上》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论语·为政》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广雅》中“榘,方也。”

(3)传说鲁班发明墨斗,历代木工的必备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班母通常离地面约一吋,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石匠师傅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

班母,传说是鲁班的母亲发明的。鲁班每次弹线都要请母亲帮助捏住墨线的一端,有时他母亲裁衣煮饭,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计。有一天,鲁班的母亲对儿子说:“你做一个小钩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着墨线吗?”鲁班一听这话有理,很快做了小钩子系在墨线的一端,从此一个人就能弹墨线了。这小钩子一直用到现在,木工师傅称它为“班母”。

汉代墨斗的代表作,是青铜墨斗和石质墨斗,被中国民俗墨斗博物馆收藏。传统墨斗是早期人们为了方便干活,创造出来的工具。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精的漫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古代匠人无比的“工匠”精神。

“墨守成规”成语与战争机器发明有关,而云梯的发明则加速了社会变革

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记述鲁班将梯改制成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传说是鲁班发明云梯,一种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淮南子》曰: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墨守成规”成语,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最早出自于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有一次,楚国要去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农具的发明,推动了古代农耕文明大步跃进

先进的农机具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许多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农具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商代青铜发达,但农具仍以石器为主,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而且出现了牛耕。江西大洋洲商墓(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世本》说鲁班制作了石磨,《物原·器原》又说他制作了砻、磨、碾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农用工具。《古史考》记载鲁班制作了铲。

据《世本》记载,石磨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能把米面磨成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为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而到了鲁班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磨,是完全有可能的。

榫卯结构鲁班锁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的巅峰之作

鲁班锁,也叫八卦锁,传说是鲁班发明的。鲁班锁的形状和内部构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难装。在阴阳卯合、榫卯结构的穿插中,蕴藏着大智慧,有深层的哲理。鲁班锁由最初的三根、六根、九根木条组成,三维拼插,内部凹凸啮合,外观严丝合缝、十字立体,发展到现在的十八根、二十九根、六十多根,外观与结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鲁班锁的结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行业首创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起源。

明代的《鲁班经》里有记载鲁班发明榫卯结构、斗拱结构。清代的《四库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榫卯、斗拱结构的各种原理和制造方法。今天的鲁班锁材质颇为讲究,选择紫檀、花梨、酸枝等名贵硬木为材质,采用了嵌银丝、雕花等工艺制作。鲁班锁表面绘有祥云、如意、万福等传统吉祥图案,寓意平安美好。鲁班锁以传统工艺制作,结构精巧,集装饰性与趣味性、民间智慧与当代审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古人云:“榫卯万年牢”。鲁班锁不用钉连,不用胶合,便能使事物牢固成型,给人天然质感,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一致。组件之间相互穿插和拥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蕴含团结和包容,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合文化”。鲁班锁的精巧和缜密,反映了鲁班“原生态”的创新精神和理想追求,山东人民“汗水出天才,实践出真知”的风貌和品格。(来源:齐鲁晚报,孔祥建)

《鲁班经》为何鲜为人知?一度被列为禁书

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今已残缺不全。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一百多年之后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的明末(崇祯)本,根据万历本翻刻,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

《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的各种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木构建筑以及木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明清时一些文人著书,书名冠以“鲁班”两个字。现存宁波天一阁的唯一残本《鲁般营造正式》,书名中为“鲁般”。还有《匠家镜鲁班经》、《新刻京板工师镂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鲁班经》三书名是一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末万历版《鲁班经匠家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的崇祯版,原来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的藏本在2002年已经丢失。其它均为清代和民国的传本。

在古代,工匠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后人把鲁班的发明记述编辑成册,取名《鲁班经》。这本书本是匠人们的经典著作,但是这本书一度被列为禁书而被禁止面世。

《鲁班经》问世之后,虽然成了一本关于土木建筑的奇书,但这本书里不仅有土木建筑的内容,还包含了道术和医疗法术等内容。这本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的内容是建筑的,也有很多风水的篇章,因为古代人房屋建设都跟风水地理有关。中卷讲述一些道术和解法,内容与建筑似乎无关。其实中卷的内容,是鲁班教给工匠们自我保护的方法,包括修造的禁忌、伐木开山治煞等。因为工人们在盖房子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书中提到了这些事,并且介绍了预防的方法,后世将《鲁班经》用来消灾祈福。

《鲁班经》里有大量有关法术的内容。比如夺取别人的魂魄、用木偶来镇人、五鬼进宅等,被认为是邪术。据说这些都是鲁班教给工匠们整人的方法,因为那个年代的工匠行业得不到重视,地位低下,工匠们经常被拖欠工钱。鲁班教给工匠们用这种邪术方式去讨钱。这些歪门邪道是否为鲁班所为或亲传,已无从考证,也可能是后世工匠添加附会上去的,但对后来的建筑行业习俗产生了影响。《鲁班经》下卷是对各种诅咒的解法。除了医疗用的法术之外,其他的都只有咒语和符,并没有具体的练习方法。有人认为多数是鲁班主观写上去的,目的是形成威慑力。因为有这些内容,如果被人学会,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统治者只能禁止。

传说《鲁班经》有“缺一门”行规。《鲁班经》另一个名称叫《缺一门》,这个名称的来源,是因为如果想学习鲁班的技艺,就必须缺一门。开篇第一句是“欲学此术,必先绝后”。鲁班提出,如果要学自己的技艺,那么鳏、寡、孤、独、残可以任选一样,人生不能圆满,只能“缺一门”。鲁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绝后”的目的,而且这五项在修行之前就要选好,中途不能变更。相传鲁班为了防止有人学习书中的法术用来加害别人,在书中加了诅咒,只要学习了这些法术,就会受到鲁班的诅咒,连他自己也没有幸免。由此,《鲁班经》成了历代的禁书。

还有传说中的邪门秘法:童男童女活人献祭。根据古籍记载,打生桩这个风俗最早出现在《鲁班经》。旧时中国民间曾有一种说法,请木匠建造房子时需要热情款待,以免他们记恨,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导致主家家破人亡,不得安宁。而这种神秘的手段,就是厌胜(ya sheng)术。

打生桩是厌胜术其中一种。古人认为,在动土之前,需要对当地的鬼神进行献祭!否则就会破坏风水,触弄鬼神,即使强行开工,也会发生种种意外,导致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一般来说,祭祀鬼神用普通的牲畜就行,比如说猪、牛、鸡等。还有一种特殊的祭品是人,并且是活人!将活人生葬在工地上,就能保佑施工期间顺利!

这种习俗跟古代的河神娶亲一样,都是一种旧时代陋习。早在秦朝时期,民间就有打生桩的传闻,尤其在修建万里长城的时候,许多工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传闻是官吏将工人活埋在了长城之下,为此汉末时期的文学家陈林曾在他的《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

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不少工程在开工之前都会举办打生桩仪式,官府主持的工程也会如此,民间就更不用说。后来民间就有了俗语“修路补桥,不见尸骨”。老人也常告诫说:“没事不要靠近桥梁,小心被抓走当人柱”。这样的俗语是因为打生桩这个风俗而来的。

打生桩在广东等地叫“塞豆窟”,粤语中“塞豆窟”专用来形容个子小又顽皮的小孩子。也是一种非常残忍的仪式,一些比较迷信的人会将小孩放到堤坝内的排水口保佑今后风调雨顺。1929-1936年,陈济棠统治广东,此人极为信奉风水玄学,1933年陈济棠决定在广州修一座大桥——珠海桥,在桥墩打桩时,他听从大师的建议,将一对童男童女灌醉,绑在桩上沉入江底。

2006年初,香港公主道的一个水利工程在进行修葺时,部分工人突感身体不适,在地下挖出7具尸骸,有人怀疑这就是昔日的打生桩!还在香港屯门的一座桥墩下发现一具尸体,其腰缠麻绳,被绑在桥柱上,不少人怀疑这也是一起打生桩。

但有专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鲁班经》分为四卷,一二三卷是一些宗祠庙宇房屋的建造资料,只有第三卷涉及了建造房屋的风水问题。传说中的第四卷,是后代人收编者选录进去的内容,并不是鲁班当初所写的原本内容。第四卷所涉及的风水法术是当时人们为了建造房屋和庙宇不发生事故加上去的部分内容,只是涉及一些器物怎样摆放的风水事项,并没有网络上传的邪术,没有绝后、不得善终的事情。这一点有必要加以说明。

滕州鲁班纪念馆采用卯榫结构,鲁班的功绩万代敬仰

时光流转,两千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鲁班,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2011年5月山东省滕州市建成鲁班纪念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鲁班纪念馆位于山东滕州龙泉广场,占地15.2亩,规划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以“继承与发展”为设计理念,采用仿古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以鲁班发明的卯榫结构为主,混凝土框架为辅,建设面积达8600平方米,设有祭拜大厅、航天厅、木器厅、石器馆、鲁班庙会、今日班门等展区。滕州市磕井村(王杭蒋杭)古井工艺精湛,相传为鲁班建造,被收藏于馆内。磕井鲁班井的“年轮”沟痕很深,表明建造年代久远。井台正中、井口正上,有高约两米的“开”字形榫卯咬合的石质井架,嵌入两条横梁中间的石质滑轮遗失,石柱上斑驳可见有“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重修” 有考证认为村碑言建于明代,但工艺技术为鲁班嫡传。

纪念馆建设采用仿古式建筑风格,以土木建筑为主,混凝土框架为辅,构建飞檐画栋的古建筑风貌,突出精巧典雅的特色。院内建设以石磨、磨盘、碌碡、石槽等数千件石器垒成的石磨山和碌碡山。鲁班堤是鲁班创新地使用碌碡砌成的堤坝。圆筒形的碌碡本是一种农具,但其形状特点让鲁班看到了新的价值,被用来修建堤坝,能够有效分解水流的冲击力,减轻水流对堤坝的损坏。这一发明比都江堰的竹笼填石早了200多年。而石磨的发明有效地提升了粮食磨粉的效率,对我国饮食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鲁班在滕州的传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季羡林大师专门为滕州题写“墨子鲁班,善国双圣”。国学大师任继愈题写“鲁班故里”。2017年,滕州市鲁班纪念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东方红星,文/李烈;资料来源:中国农具发展史,齐鲁晚报,鲁班纪念馆资料,百度文库,康熙字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