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 泰戈尔的金色花 该怎么分段朗读呢?金色花泰戈尔朗诵(重音和停顿)_纸船_妈妈_母亲

大家觉得 泰戈尔的金色花 该怎么分段朗读呢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泰戈尔朗诵(重音和停顿)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带/表示停顿,/前是重音,人称代词也是重音.
说话是要根据人物情感来读

金色花朗读的具体重音及声调

一、整体把握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纸船寄母亲

一、整体感知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2.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练习说明

一 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样的对话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样的教。

二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本题就两首诗中比较含蓄的诗句要求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指导解题,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1.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练笔的要求,必须借助形象来抒情。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这要注意揣摩两首诗中的想像。泰戈尔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纸船飘洋过海送深情,都想像通过一种办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我们也可以想像另一种办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可以先看“文学名著导读”,再找书来看。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

启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设计为: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诗句

可以讨论: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导学生自读《纸船》,着重探究“泪”与“悲哀”

母亲至爱女儿,女儿至爱母亲,容易理解,“泪”与“悲哀”则是难点,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放纸船在太平洋,“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教学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4.再朗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