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起源及简介(王姓的来源简介)_太子_比干_王氏

本文目录

  • 王姓的来源简介
  • 王姓的来源简介100字

王姓的来源简介

王姓的来源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说法:1、来源于姬姓;2、来源于比干后代;3、来源于妫姓。
1、来源于姬姓:周灵王的孩子姬晋,因为直言规谏,而被所有人认识,但是周灵王并不喜欢他,于是剥夺了他继承王位的权利,被贬为寻常百姓,之后姬晋移居到琅玡一带繁衍生息,过着平淡的生活,因为姬晋是王族的后人,所以周围的百姓,称作姬晋的家为“王家”。后来便逐渐成为姓氏。
2、来源于比干后代:在商纣时期,比干被人杀死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他,便将王子爵号改为“王”,于是便形成了王氏。
3、来源于妫姓:妫满避难逃到齐国,改“妫”姓为“田”氏,齐国灭亡后,他的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王姓的来源简介100字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贲、王翦、王离等,开创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之王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