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公李氏族谱(李火德的入闽始祖)_李氏_武昌_后裔

本文目录

  • 李火德的入闽始祖
  • 黄溪李氏家谱李火德
  • 被称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李火德是南宋丞相李纲的子孙吗
  • 宁化县武昌村李氏家族历史是如何演变的
  • 希望那位权威的族谱专家告诉我李氏火德公到底是唐昭宗的后代还是唐昭宗帝的后代
  • 李火德是李世民几代孙
  • 火德公是李氏西平忠武王的子孙後代吗

李火德的入闽始祖

李火德因后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到处开枝散叶,正是这不同凡响的开端给了李氏家族强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后裔呈几何级数增长,火德儿孙于是先后离开了丰朗村,播迁他乡。从李火德神奇的游湖墓葬开始,经阴阳地理先生断言子孙必须外迁才有发展,为其后裔向外发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祖地根基和精神动力。火德后裔第二代就从丰朗村迁到了第一站本镇大湖村。在大湖发展了,又迁到永定的湖坑,到第八代时又迁至闽南平和小溪西山。从此,李火德后裔首批进入闽南地界,他的第八代孝梓成了闽南李氏始祖。后来,他们在闽南发展了,又迁到东南亚各国。而火德的另一支则沿着汀江到达广东、广西,或者进入浙江,后因“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第三支则寻找先民足迹回迁江西、湖南一带,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样一来,李火德后裔就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世界各国。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蕃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
随着李火德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其为客家始祖,上杭成为祖居地。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许多族姓的后裔并没有把宁化石壁当作他们的祖居地,而是认定上杭为祖居地。后人并没有把李氏第一代入闽的李火德父亲李珠作为入闽始祖或者客家始祖,在祖居地上自然也只能认李火德开基的上杭了。这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种自然认定,谁也无法更改,所以其它李氏枝系也无须为之挂怀。

黄溪李氏家谱李火德

在很多李姓都称是李唐后裔,可李姓有上亿,李唐后裔又能有多少,我以前听说江南李姓都是唐宪宗后代李火德 崔姓迁来,在李家寨东侧另立一村,名崔家庄,清乾隆年间,两庄村舍毗连,遂合称崔家小寨子。 李氏家族大槐

被称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李火德是南宋丞相李纲的子孙吗

李火德被公认为南方李氏大始祖,现居于港、澳、台及东南亚的李姓华人多是李火德的后裔。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远布于海内外。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李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系入闽粤始祖。 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于宁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

宁化县武昌村李氏家族历史是如何演变的

福建宁化李氏
根据福建宁化武昌《李氏族谱》记载,
豫章洪州刺史海郎之曾孙李华发衍江西南昌一带;
李茂发衍福建、广东、广西;
李莘发衍福建邵武、建宁,
李萃发衍江西吉安吉水(或吉州)。发衍时间:大约在唐总章前后。
武昌村简述
武昌,隶属福建
开基与村落
省,宁化县中沙乡,位于中沙东面、九龙溪东岸,南交梅林,北邻赤岭。所辖南北东西,纵横二十余里。
一代始祖李茂郎,讳挺秀,字稷先,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入闽,择黄连镇,附凤里(武昌)桃花岭开基(随
从人等居水帘前、石碧上马房排),后移居李公塅(俗称塅上)建祠堂,劈荒创宇,蕃衍硕大,改名李家庄,衍至十二代相士郎公之长子李文昌,中唐乾符二年乙未科武科进士,职授指挥使,李文昌偕弟文铛、文铎、值守庆阳。唐广明元年,黄巢寇乱,贼破潼关,犯长安,伪称齐帝,号金统,僖宗奔兴元。李文昌率弟文铛、文铎,与沙陀李克用,凤州郑文田三方军,剿贼于西虢,大捷。僖宗驾还京师,嘉奖三公,后李文昌兄弟又剿王芝仙余党有功,多受封赐,家声大振。又择窠尾山创华厦,精舍而居。因兴武而昌盛,始名武昌村。
自茂郎公入闽择武昌开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四十七年,子孙遍及闽、赣、粤、陕西、江南、浙以及海外。武昌分三房(文昌公、文铛公、文铎公三房)五坊,人文蔚起,科甲联芳。
武昌,茂郎公发祥地;武昌,火德公诞生地。
火德公简述
火德公,名显宗,字耀光,增广生员,公文才出众,英气超群,庠中翅楚,闽省蜚声,
生于唐昭宗天佑元年甲子,卒于后周,妣陈氏系建州议宁军参军陈挺公长女,生子四:孚兴、
孚恭、孚旺、孚清。赞曰(录于太像图):
才能迈众事君忠,
功德巍巍圣旨封。
史官载笔流千古,
天下人称火德公。

希望那位权威的族谱专家告诉我李氏火德公到底是唐昭宗的后代还是唐昭宗帝的后代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昭宗的后代。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扩展资料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

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  (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  ,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

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 。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火德

李火德是李世民几代孙

李火德是李世民第二十七世孙。

李火德是个传奇人物,具有非常的民间色彩。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宗李世民的第二十七代裔孙,但是改朝换代已使陇西李氏只能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会给儿子们。

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哥哥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也开启了他身后空前的宗族膜拜。

李火德的人物评价:

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除正常官场经历外,其人生并无什么辉煌壮举。唯有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原配未育,没有自己的后代,长期忠贞地守着原配夫人伍氏,过着两人世界的寂寥生活。

这是难能可贵的,三妻四妾风行的年代,又面临无后的悲境,他的选择彰显了他的品格。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史书记载他“为人直谅温悫,有孝义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殷于资,不啬施予”,因此他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火德公是李氏西平忠武王的子孙後代吗

不是
火德公,李氏李火德。唐昭宗李杰(李晔)之曾孙,昭宗第三子李奇(谱名)逃遁南方浙江种瓜为业,后与詹家构讼,居海者八载,又以商为业,至南京常州府宜兴县城南门居住娶甘氏生子李珠,珠公建业于宁化县石壁村,娶钟氏生五子,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名,金德、木德任居宜兴县、水德居邵武县、土德少殒,唯我火德公因宦游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官田村居焉。火德公生于宋乾德四年丙寅岁(966)十一月初八子时,卒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1062)八月十五日吉时,寿九十七岁,九月初二丙午日寅时葬于上杭县东门外梅花岭官田村火浪岗,后更名为风浪岗,今丰郎岗头,喝形“螃蟹游湖”壬山丙向。后裔于乾隆四年(1739)在广东梅州城南建成火德公祠堂一座,今遗址尚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