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夜读 |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_王之涣_李氏_黄河

文|烟雨客

这一位诗人,是旗亭画壁的主角,与自己挚爱的妻子最终未能合葬,死后存诗不过六首,却力压盛唐。

旗亭画壁的故事,说的是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如今,王之涣现存的诗仅有六首,却至少有三首千古流传。

展开全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开阔的视野,来自于更上一层楼;这攀折的柳枝,诉说的是离别。王之涣何许人也?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一位慷慨之士。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王之涣与李氏的爱情婚姻,也是一段浪漫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有人评价说,当时的王之涣才名满天下,李氏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倾倒。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夫妻恩爱。王之涣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官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史书称,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也是让人叹惋和无奈的事情。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尽管这首诗不为人熟知,但情感依然是真挚而浓烈的。诗文在世仅六首,其文学成就却足以震古烁今,千秋不朽了。

生有知音,死有赏者,对王之涣来说,这人生已经值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