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合称是什么(李白他被后人誉为什么和杜甫合称"李杜)_杜甫_李白_合称

本文目录

  • 李白他被后人誉为什么和杜甫合称"李杜
  •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什么
  •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什么
  • 李白杜甫合称什么
  •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 李白和杜甫合称为什么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什么呢
  • 李白与杜甫合称什么
  •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

李白他被后人誉为什么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杜甫被后世誉为诗圣。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什么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什么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李白杜甫被称为“李杜”,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李白与杜甫并称什么
李杜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二人相识相惜,一个 *** 浪漫,一个述史感怀,同为我国古代诗坛泰斗。
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 *** 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什么?
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白居易是“诗史” 三人并称为“初唐三杰”。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什么?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大李杜
杜甫和李白和一起被称为什么?急急急
被称为“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那个用生命来追寻浪漫的李白,是那个迎风立于船头,狂笑高呼“我本楚狂人”的李白,是那个对天长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他天马行空,他豪放飘逸,他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澎湃的 *** ,他飞扬的神采有一

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

杜甫,是那个诗录历史的杜甫,是那个“宁苦身以利人”的杜甫,是那个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杜甫。他感时忧国,他绪密思深,他沉郁顿挫。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杜甫和李白的殊途,其源于儒、道的殊途。儒家、道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孔孟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以及条条框框的做人原则为文人走向圣人之路铺好了砖石,追求的最终理想是“修治齐平”。老庄则剖析宇宙间自然万物的深层奥义,追求人与宇宙的契合无间,人与“道”的和谐统一,为文人走向仙人之路架好了云梯,探寻的是乌托邦般的“无为而治”。儒和道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深沉凝重,后者率性恣肆,分别造就了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时代选择 *** ,历史选择深刻”,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很难有标准来衡量两者之间的优劣高下,同样也没有标准来评判儒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哪个更加深远,它们两者只是不同,这种不同造就的是两个同样伟大的诗人。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向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思想和感情的代表。

李白和杜甫的伟大皆在于此。李白的诗中,狂放、抑郁、希望、失望相互交织、冲突,他的狂笑长吟中笑出了吟出了他“大济苍生”、“海县清一”的抱负和人们无力笑出吟出的血泪。杜甫的诗中,理想、现实、黑暗、光明、愤慨、伤怀相互结合碰撞,他的记实之笔道出了他推己及人的兼济之心,压缩凝结了大众无力承载的苦难。他们是时代的歌者,是精神的创作者,是不朽的缔造者。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是社会和历史的痛苦和幸福,他们代表了社会、时代、人类的感情和思想。

李白曾叹“古来圣贤皆寂寞”,然而他其实并不寂寞。李白和杜甫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殊途同归的大同境界。尽管他们走的路并不相同,但他们同样怀着崇高的理想、执著的追求,以自己各自的方式不懈地奋斗著。

李白和杜甫的大同也是孔孟与老庄的大同,是儒道的大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追求真理、探究人生奥义的精神上的大同。
在唐朝,李白与杜甫并称为什么,后者还被称为什么?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唐朝,李、杜齐名,分享“诗仙”和“诗圣”美誉;但是,他俩的性格和诗风却迥然不同。如耿说李白是一匹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杜甫就是一头忍苦载重的犍牛。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富于现实主义。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他在这一期间的诗作着眼于百姓苦难。“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臻于绝妙情境,其诗激愤深沉,格调凝重。

成都杜甫草堂挂著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对杜甫诗风的很好概括:立身平民大众,与百姓同忧乐。杜甫的文人良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永久楷模。
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是什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酒仙”“李谪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遗老”世称“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人合称“李杜”。后为于李商隐和杜牧相区分,称“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诗仙李白

杜甫诗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巨集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什么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其诗风主要为沉郁顿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义的作品,如《登岳》,诗歌特色有重视叙事,炼字炼句,对仗整齐等。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李白杜甫合称什么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世人评价

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李杜。更准确地说,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是“小李杜”。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因为李商隐与杜牧被人称之为“小李杜”,为了好区分所以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一位作为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是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相识是通过杜甫的父亲,当时李白为了实现自己治国安民的理想一直漂泊,这期间也结识了不少的朋友,杜甫的父亲杜闲就是其中一位。之后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闲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两个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于政治理念也相同,于是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李白和杜甫合称为什么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什么呢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大李杜。

1、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李白与杜甫合称什么

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有的人为了区分李商隐和杜牧,也称他们为“大李杜”。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杜甫的诗风主要为沉郁顿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义的作品,如《登岳》,诗歌特色有重视叙事,炼字炼句,对仗整齐等。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李白的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诗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而他本人被称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诗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神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后世人尊称他为“诗神”。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诗狂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诗佛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诗鬼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