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是商朝第几位君主?武丁简介_商朝_商代_公元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武丁 ? 商朝 商代 公元前

本文目录

  • 武丁是商朝第几位君主
  • 武丁简介
  • 武丁是纣王的什么人
  • 武丁是商朝的君主,他开创的武丁盛世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多大影响
  • 武丁是谁
  • 武丁为什么要铸那么大一只鼎
  • 武丁盛世是怎么一回事
  • 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的历史战争故事

武丁是商朝第几位君主

第二十三位
商代天子
本名:武丁
所处时代:商代
民族族群:中原族
作古时候:公元前1192年
主要造诣:复兴商代,首创武丁乱世
职业:商代君主
在位时候: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庙号:高宗
武丁人物平生
继续王位
武丁,子姓,名昭,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代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布衣一同劳作,得以相识公众痛苦和农事艰苦。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作古,武丁继任商代君主之位。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代,但没有得力的大臣帮手。武丁因而三年不说话,将统统政事交由冢宰决议,自身则视察国度习尚。
首创乱世
厥后,武丁任用刑徒身世的傅说担负宰相,帮手朝政。傅说全力帮手武丁,将商代管理得很好。
有一次,武丁祭奠先祖商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登上鼎耳鸣叫,武丁因而觉得畏惧。大臣祖己说:“君王不要忧郁,连忙先把政事办妥。”因而祖己劝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下民,以公众的道义为规范。上天赏给下民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天使人寿命短命,而是人自身葬送自身。有的人违犯品德,不认可罪行,上天降下旨意改正他的行动。他才说:‘怎么办呢?’唉!君王只要给公众做事,没有不是继续天意的,祭奠有通例,不要信仰应当扬弃的要领。”今后,武丁便最先修明政事,履行德政,使得世界庶民欢欣欣悦,让商代再度郁勃起来,史称“武丁乱世”。
公元前1192年,武丁作古,庙号高宗,由其子祖庚继位。

武丁简介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个“旧劳于外,爱暨小人”,武丁长期在外,不能不认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马融曾说,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7。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武丁继位之初,朝中并非无人可用,《尚书·说命中》:“台小子旧学于甘盘。”《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 …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可见,除旧有的官僚体系外,武丁既有可托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师事之的甘盘,并不缺乏治国的人才。后来,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史籍中多有记载:《墨子·尚贤》:“昔者傅说被褐带萦,庸筑于傅岩,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于北海之州,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语·楚语》:“昔武丁能耸其德… …而又使以梦象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朝夕规谏。”《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武丁利用“梦帝赉予良弼”的策略提高了傅说的宗教地位,同时也极力提高傅说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称傅说“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使之成为权力系统中的关键人物。武丁利用傅说进行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制度上对采取了集中权力的措施,集中王权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尚书·说命》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一是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商王对官员的任免权。“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贤的规则,力图改变盘庚所强调的“惟图任旧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终取得了对官吏的最终任免权”。这实际上是对旧贵族在任职特权上的否定,大大加强了商王选拔官员的自由度,对王权的加强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掌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与王权对立的贵族主要是依靠神权,《尚书·君 》:“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所以列举的权臣皆是“格于上帝”的巫师,神权构成对王权的主要威胁。商代的神权最主要表现于祭祀权,研究表明,武丁前期的祭权十分分散,多种非王卜辞都有频繁祭祀祖先的记录,有的甚至祭祀商王的远祖。针对这种情况,武丁提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对祭祀进行改革。武丁时期,特别是通过对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国部落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消除了边患,有利于边疆的开拓和发展,而且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从而又促进了商代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发展。
武丁鉴于朔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朝西北边安全,于是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继位后,想使商朝复兴,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政事交由冢宰处理,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有一次,武丁夜晚做梦遇到一个圣人,名叫说。武丁按梦中见到的形貌观察群臣百官,但发现都不是在梦中所见之人。于是武丁派百官各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说。当时说正服刑,在傅险筑路,把他带来见武丁,武丁说:“正是他。”武丁与他谈话后,认为他果然是一位圣人。便任命他为宰相,说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于是就用傅险作为他的姓,称做傅说。
武丁陵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县城东北15公里的田口乡陵西村。据载,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今西华县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今西华县,葬于现址。古时的陵冢规模宏大,有载“望之如山”,为历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庙宇陵园,陵后两侧分置武丁最器重的得力辅助丞相傅说、甘盘陵墓。因历史上无数次黄河泛滥淤积和人为损坏,庙宇毁废,仅留武丁主陵墓顶和散落古御祭碑刻数通被收藏。现存武丁主陵高约6米,长宽各百余米。武丁陵属全国现存为数极少、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时期帝王陵寝。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由其子祖庚继位。

武丁是纣王的什么人

你好,商高宗武丁是商朝历史上一个君主,属于纣王的祖先,而且中间差了几百年,只能说武丁是纣王某一辈的爷爷。此外,武丁的妻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军。

武丁是商朝的君主,他开创的武丁盛世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多大影响

    

其实并不能说是武丁盛世,殷商算是一个部落国家带着邻国的一个组合性质。一个奴隶制的社会的发展基本是取决君主的决策发展,但是盛世之说应该是多个君主和发展一起走向的一个高潮的结果。殷商最关键的问题是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继承问题是影响了整个商朝的发展速度。而武丁中兴,是由于盘庚迁都后带来的效果,迁都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治改革。武丁在位各个方面对比之前的时代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任用贤臣,使殷商复兴,四处征伐,平定了西方、北方的土方、鬼方、羌方,有效的遏制了周边游牧民族和其他方国的侵扰,也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武丁中兴,使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极盛,所以称为“武丁中兴”。

商朝时代最关键的人物应该是伊尹,伊尹辅政成汤灭夏,并制定各项制度,国力日渐强盛。随着国家的稳定,使整个的经济繁荣发展,才能是国家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一时的兴盛不能单单看一个君王的决策,应该是看整体朝代发展,不能一项决策就能推动历史的潮流,而是多年的基础发展,缺少的是一个契机的迸发,武丁中兴也可以理解成盘庚迁都后的一场成功决策的结果。

什么叫做盛世,盛世就是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在当时前十二世纪的时候,与他国相对比的情况,商朝的确算是盛世,国内经济稳定对外征伐平定。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兴盛,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依旧存在,也可以说兴盛时期就是奴隶反抗能力最弱的时候。

武丁是谁

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后人又称之为武丁大帝。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   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丁为什么要铸那么大一只鼎

武丁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先后继位,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zhi多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妈妈铸造一只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那时候的人们可以按比例把铜、锡、铅几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铸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不过,祖庚和祖甲想要铸造的这只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鼎,它可是一只超级大鼎。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铸造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先分别铸造出零部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只鼎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有鱼纹、虎纹,还有饕餮纹。“饕餮”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把它铸在鼎上,表达了古人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大鼎的内壁上刻了“司母戊”三个字,“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而妇井也因为这只大鼎,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武丁盛世是怎么一回事

武丁盛世是怎么一回事

  商王武丁是商代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年少时学于甘盘,获得了许多知识。他在民间生活的经历,使他深知民众之疾苦。为了使殷道复兴,他破格提拔了有才能的人傅说,并任以为相,让他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武丁修政行德,励精图治,在傅说的帮助下,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他还对四周侵优商王国的外方邦进行了征讨,诸如羌方、土方、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等。其中羌方,一直是征伐的对象,最多时曾一次出兵一万三千人。这些战争,使殷商王国的民众获得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也使殷商与外方邦的关系恢复到正常发展的状态。总之,商王武丁在丞相傅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结果使殷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的历史战争故事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军与西北众多游牧族(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军队的战争。

武丁通过对周围小国用兵,镇压叛国、争取与国,扩大了四土,使商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武丁开始对西北劲敌——游牧民“多方”的`作战。当时商王朝势力范围大致西达今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与游牧民活动地域接壤。夏商时在今甘肃、陕西北部、山西北部至内蒙古河套广大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古族日益强大起来。社会发展正处于“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后汉书·西羌传》)的军事民主制时代。因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商人常将他们视为异族,统称为羌、戎,将其大量掳掠作为奴隶和人祭的牺牲。而经济相对发达,富裕的商王朝也成为崇尚武力的游牧民侵暴目标。

其中,“强种”如土方、羌方等,有时单独行动,有时结成联盟或互相配合,经常突入商王朝边鄙或属国,掳掠人口、庄稼、牲畜,袭击奴隶劳营,造成奴隶逃亡,对商王朝构成很大威胁。为消除边患,武丁集中力量连续多年对西北用兵,以倾国之师征?方、土方,又帅师协同蒙侯虎大军攻诸方,通过对于西北“多方”的进攻,基本解除了游牧部落的威胁。其部落有的被攻灭,首领被擒杀,土地被夺占,在那里建立起商人的邑落,有的因战败降服于商或远徙他乡;也有的一度衰败,久后崛起再度与商为敌。此阶段战争至祖庚时才基本结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