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故园菊的下一句是什么(遥怜故园菊下一句(唐诗赏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故园_长安_登高

本文目录

  •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唐诗赏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遥怜故园菊后面一句是什么
  • 瑶玲故园菊的下一句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描写边塞的诗句是哪句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思是什么
  •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是什么
  •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
  • “遥怜故园菊”的下一句是什么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唐诗赏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导航】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首都长安即被叛军占领。著名将领封常清、高仙芝因宦官进谗被朝廷处死。作为岑参以前的直接上司,也是其边塞诗讴歌的对象,二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同日被杀,内忧外患,岑参心中的悲凉,恐怕比常人更多一层吧!

唐肃宗即位后,岑参追随其来到陕西凤翔。适值重阳佳节,按照习俗,应该与亲友一起登高、赏菊、饮酒。而此时,故园长安已经被占领一年有余,亲朋四散,自己也颠沛流离,哪有心情登高望远、欣赏美景?

纵然登高赏菊,可却“无人送酒来”。想当年,陶渊明落魄潦倒之时,重阳节也有人送酒前去慰问,而现在,战乱纷飞,百姓流离,哪里还有人送酒前来?何况,看到眼前菊花一片灿烂,不能不牵动愁肠,联想到故园长安的菊花,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啊?一定是饱受战火的蹂躏,在断砖破瓦之下,凄婉地独自绽放!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情此景,杜甫曾在《春望》中亦有类似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一个是秋天之景,一个是春天之景,而其哀婉沉痛之情,却可称颉颃。

战乱,不止是国家破败,人民受苦,连那人畜无害,只负责装扮河山的美丽的花儿,也要面对无情的摧残!此种伤痛,又岂是“悲凉”二字所可以概括!

【韵译】

重阳

一个登高赏菊的日子

我却没有丝毫情绪

当年

陶渊明独坐菊花丛

还有友人送酒醉归

此刻的我

却只能独自孑立

默默叹息

美丽的长安故园啊

世界的繁华之都

现在

只剩下断垣残壁

和胡虏的暴戾杀气

遥望故园之菊

可怜的几点景色

恐怕

只能在战火的角落

独自开放枯萎

遥怜故园菊后面一句是什么

应傍战场开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瑶玲故园菊的下一句


遥怜故园菊吧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求采纳!不懂追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描写边塞的诗句是哪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此时一定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开放。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出处: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歌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重九登高,饮酒赏菊,是古已有之的习俗。“登高”二字早紧扣诗题“九日”,一个“强”字则写出了万般凄凉与无奈。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当长安故园这一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尚未恢复时,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 登高赏胜呢。

诗人此时凝神所想的,是遥远故园的现状,“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个“遥”字,即写出了自身与故园相距甚远,如今只能遥寄一番牵挂与思念,而不能踏上故都,亲掬一把泥土,写下祝福。但诗人对故园、故都思念的情感是无法抑制的,他遥想故园的菊花,昔年是那样的灿烂,如 今,也应同样的缤纷。

只是那缤纷的菊丛中,也许已埋葬了太多将士的英魂。更或许,灿烂的菊丛正在断垣残壁的战场边寂寞地开放,此时,有谁记得是重九佳节,有谁会对你们寂寞地开放投去一瞥欣赏的目光啊!吟完此作,遥向故园,诗人陷入了无边的沉思。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是什么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是
应傍战场开。
全文如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朝代:唐朝 作者: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的下一句是什么

遥怜故园菊下一句: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